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七十四章 奸臣的用途

水浒新秩序 第七十四章 奸臣的用途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燕京,延梁殿。

新任知越州事萧让完成陛辞退出大殿,负责皇帝日程安排的近身内侍范青就向徐泽小声提醒道:

“陛下,王黼已经在殿外侯着了。”

“宣!”

范青嘴中的王黼不是别人,正是半年前莫名失踪的赵宋太傅楚国公。

当日,同军即将攻入东京城的危急时刻,负有守城重任的都统制刘延庆丢下满城军民只顾着自己逃跑,却在慌乱中被张三、李四等人以猛火油罐伏击而亡。

但因李四谋划不严,导致随后燃起的大火失去控制,并毁掉了小半个东京城,更造成了包含内城京营守军在内的大面积恐慌和混乱。

东京留守王黼眼见城中形势急剧恶化,已经无力弹压,当即抛下一众慌乱的僚属,独自一人化妆易服藏进提前准备好的民居地窖中。

由此,其人成功躲过了同军进城前最混乱的时刻,算是捡了一条性命。

但也因此而丧失了献巨城换富贵的机遇,更因为其人关键时刻不负责任的消失而导致城中局面更加混乱,间接造成更多军民的伤亡。

作为大宋原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东京城代表的意义极其特殊。

在“交接”之时出现这么大的混乱和死伤,城中幸存军民的怨气必然要找一个突破口。

刘延庆已死,再没有谁比赵宋东京留守王黼更适合做这个替罪羊了。

其人因担心成为同军会杀自己平息百姓的怨气,一直不敢露面。

可是,解珍、牛皋等人控制东京后,针对城内溃兵众多且混杂民间的实际,将各坊市分片划段,命百姓相互结保,逐一确定身份。

如此一来,身份特殊的王黼便再难遁形。

迫于无奈,其人只能主动找军帅牛皋表明身份,不敢再奢望富贵,只求活命。

提前得了皇帝交待的牛皋并没有为难王黼,验明其身份后,只是将他软禁起来等待皇帝陛下发落。

等徐泽赶到汴梁,汴梁城中早就基本安定下来。

到了这个时候,杀与不杀王黼,已经影响不到大局了。

但在王黼主动交代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宋廷秘闻后,正乾皇帝虽然没有惩处其人,却也没有轻易任用这个赵宋奸臣。

徐泽政务繁忙,没时间搭理王黼,只是命人将其押回燕京,并交给他一项任务。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大同脱胎于赵宋,必然要对其前朝有所扬弃。

正乾皇帝给王黼的任务便是反思赵宋朝政之得失,并提交一份专门报告。

很明显,这是正乾皇帝向王黼提出的政治考题。

后者能给出怎样的答案,将直接决定其人的政治生命是就此结束,还是在大同帝国能够继续发光发热。

王黼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179年),到现在也才四十七岁,正是政治人物的黄金年龄,如果有可能,其人当然还想再干二十年。

随后的半年里,其人绞尽脑汁,先后三次提交了《论宋政得失疏》,却都没有写出正乾皇帝满意的文章。

就在王黼写疏写得头发秃了小半,整个人都要崩溃时,皇帝突然却传召其人。

“罪臣王黼拜见陛下,万岁!”

“老王,多日不见,为何如此憔悴?”

王黼戴着软脚幞头跪在阶下,站在玉阶之上的徐泽其实看不到其人日见稀少的头发。

但后者标志性的金色胡须光泽大不如前,还是能够在其进殿时一眼看出来的。

“陛下交给罪臣的任务迟迟不能完成,罪臣诚惶诚恐,寝食难安。”

徐泽日理万机,没时间陪并没有什么交情的王黼打屁,乃直奔主题。

“坐而论道,失之于虚,朕有意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可愿意?”

实话说,王黼几易其稿的《论宋政得失疏》还是很有可取之处,之所以不能让徐泽满意,只与其人的立场和视野有关,态度上绝对是没问题的。

换一般人写了整整半年的专项报告,说不定就得暴走了。

王黼却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推翻自己原先的稿子,不断完善自己文章,是真的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现在正乾皇帝终于肯给他机会了,王黼如何能够不激动?

“臣,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呵呵,不用你赴汤蹈火。朕且问你,高丽之事,你知道多少?”

“臣——”

王黼有些为难了,高丽的情况他知道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

赵宋王朝的外交必须服务于军事和政治需要,高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荣幸地排在了赵宋外交优先级的第三位——前两位是辽、夏两国。

而比夏国还要陌生一点的高丽被同舟社打败之后,便与赵宋王朝断交多年,说起高丽现在的情况,赵宋朝廷还真没人清楚。

王黼升为宰相后,既没动机也没有渠道了解高丽的近况。

投降大同后,更是一门心思研究赵宋朝政得失问题,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其他。

眼见好不容易到手的机会就要飞了,其人大急,却又不敢欺瞒英明的正乾皇帝。

想明白自己的处境后,王黼泄了气,决定还是照直说:

“臣只知道一些高丽的历史,且知之不详。”

徐泽要的只是王黼的态度,自不会故意折腾其人。

“政和六年,同舟社以武力降伏高丽,双方随之建立‘同盟’关系。

四年后,大同立国,高丽前任国主王俣已经辞世,其继任者王楷主动向我大同称藩,并亲自来燕京求朕册封。

上个月,高丽权臣李资谦突然作乱,囚禁其国主。

应王楷之请,大同数万大军已入高丽平乱。”

正乾皇帝的语速很平缓,但透露的信息量却极大,传入王黼的耳中,便如钱塘江大潮般强烈撞击其人的内心。

十年前,徐泽还只是登州第二将正将,就能一战打服高丽,已经不算什么奇闻了。

如今,大同立国才四年,就已经强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北面压得强势崛起的金国丝毫不敢动弹,西面逼迫桀骜难驯的夏国主动称藩,南面才教训了不知敬畏的赵宋,东面却在着手灭亡高丽了!

徐泽只是回顾了同丽两国的交往史,话中丝毫没有透露对高丽的恶意。

但王黼仍能坚信高丽就快灭亡了——没有谁能逃得过正乾皇帝持续十年的布局,堂堂大宋王朝都不能,小小的高丽更不能。

不过,其人更关心的是正乾皇帝为什么要主动给自己透露这些信息?

用不着王黼瞎琢磨,徐泽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王卿素有治国之才,对于平定高丽之乱,可有计较?”

说王黼“素有治国之才”显然有些夸大,但其人能够年纪轻轻就登上高位,力压一众赵宋大臣,并与老奸巨猾的蔡京斗个旗鼓相当,肚子里还是有一些货的。

只是,其人连高丽国内的过去都是一知半解,这些年究竟发生的事情更是刚从徐泽嘴中得到一鳞半爪,自然没法为大同平定高丽之乱提供什么计策。

但正乾皇帝要问的,也很明显不是表面的意思。

王黼不愧是善窥人主之意的大奸臣,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该说什么。

“陛下,臣听闻高丽民风迥异于中土,且华、土之争由来已久。

以臣愚见,若只为平一时之乱,遣一上将军打败叛军,然后重建高丽国政即可。

若要致长久太平,则打败叛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敦教化、移民风、混宇内,务使其国上下皆慕我大同圣德方可。”

徐泽并没有点评王黼的建议,而是询问起其人:

“高丽遭此动乱,朝臣十去七八,已经无法支撑正常的行政运转,王楷只能求朕为其输送贤才,王卿可愿屈就高丽平章事一职?”

数万同军已经开进高丽,这个时候肯定已经开始剿灭乱军了。

所谓的高丽平章事,更多的时候是要履行配合大军平乱提供粮草的转运使之职。

换成大同体系内的官员领此职,自是刷功劳的好机会,但换成王黼这种名声不好的外人,却是有些吃力不讨好。

远到高丽为一相,不如大同知一府。

只是,王黼要想进入大同官僚体系,并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就必须迈出这一步。

其人当即五体投地,大拜道:

“臣愿意!”

“好!”

徐泽招了招手,范青立即从身旁书架上抽出几本书册,并将之转交给王黼。

“王卿,这些全是高丽的情报汇总资料,你且先到偏殿阅读,待消化了这些信息再给朕拟订一份《平丽疏》。”

“臣领命!”

徐泽任用王黼为高丽宰相,自有深层次考虑,并非后者想象的那么简单。

高丽毕竟是从未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统辖的异域番邦,军事上的征服和镇压相对简单,文化上的挖根去魂却没那么容易。

为了尽可能缩短这一过程,高丽在未来数年内必然还是姓王而非姓徐。

显而易见,王楷这个国主只能是名副其实的傀儡,不再具有任何实权。

高丽的国政将有大同委派的大臣全权主导,这个人暂时是武松,下步便是王黼。

武松坐镇开京指挥大战也只是应时之举,不能成为常态。

其人的主责是黄海都护,大战后还要回到济州岛继续压制金国、日本、山北等地。

尤其是日本,经过几年的发酵,内部矛盾越发凸现,很有可能会受高丽内乱的链锁影响而爆发大规模内战。

只待高丽稍定,黄海都护府便要提前做好解决日本问题的准备。

而且,高丽半岛也不能长期军管,大规模的战斗一旦结束,就必须结束军管状态,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徐泽可不想赵宋的西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就亲手培养出一个大同“东军”来。

王黼是赵宋奸臣不假,但奸臣也有奸臣的用处。

至少,在压制高丽小朝廷的暗流上,其人绝对不比大同任一干吏差。

而这正是徐泽需要的,大同对高丽的社会改革同样是自下至上,从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一步步重塑其社会结构,王黼只要看好小朝廷便算是立下了大功。

当然,同宋有别,王黼外放高丽为“太上国主”,必要的监督和提醒肯定是有的,这些话留到其人陛辞离京时自会说起。

五日后,王黼离京,赶往高丽。

其人登陆开京时,张雷、单廷圭两部已经调整完毕,并打了数仗歼灭乱军万余人。

不服王化的高丽各地势力要么投降王师,要么退往深山结寨,要么联军反抗,更加激烈的大战还在后面。

平乱大军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不在战斗本身,而是如何将用好高丽的财赋支撑这场必定要数年才能彻底平定的动乱。

武松的精力主要放在打仗上,当即便向王黼移交了相关职司,后者也不负正乾皇帝所期待,仅仅数日时间便理顺了高丽小朝廷的内外关系。

一个半月后,应大同正乾皇帝诏,高丽大臣金富轼辞去门下侍中之职,前往燕京出任大同内阁学士,庆州金氏主脉也同时迁往河北路安置。

此后数年年间,陆续迁往中原的高丽豪族主枝多不胜数。

番邦豪族在本地再能呼风唤雨,可一旦迁徙到富庶繁华的中原将什么都不是。

通常这种迁徙都伴随着血和泪,但若干年后,其后人却以先祖抓住历史机遇改做中原人的英明选择为荣。

当正乾皇帝赐予赵宋奸臣王黼新生并支持其人大展拳脚之时,赵宋皇帝赵桓也在拿民怨极重的大奸臣们开刀。

七月十一日,诏蔡京移广南西路南宁军(后世海南省儋州市)安置,蔡攸移广南西路浔州(后世广西桂平市)安置。

七月十二日,诏童贯移广南西路吉阳军(后世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安置。

七月十五日,诏蔡攸改移广南西路雷州安置(后世广东省雷州市)。

七月二十三日,诏蔡京子孙二十三人已分窜湖南、江西远地,自今遇有大赦更不量移。

南宁军、雷州、吉阳军尽皆是开发严重不足事远恶军州,千里无人烟瘴痢遍地便是其当前的真实状态。

从赵桓对蔡京、蔡攸、童贯三人的贬嫡之地安排,就能明显看出,大宋皇帝是真的不想让这些大奸贼活下去。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