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七十一章 越理越乱的大宋朝堂

水浒新秩序 第七十一章 越理越乱的大宋朝堂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订阅提示:本章是过渡章节,基本都是北宋末年真实发生的事件稍加演义。王朝末年,各种作妖,作者写得都烦,读者估计看得更烦,不喜可跳过。

……

经历了同军差点攻破都城的强烈刺激后,大宋君臣终于意识到要想做出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在朝政上做出深入彻底的改变。

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革除积弊向前走的路实在太难,还导致全国上下怨气冲天。

大宋现在这帮君臣无论心气还是能力都大不如道君朝,根本不敢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撞个头破血流,便只能选择开历史倒车——恢复祖宗之法。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能精诚团结共度时艰,反而因为没了国灭在即的巨大威胁,各种内部矛盾开始集中爆发。

高坐于御塌之上的赵桓能够听到的,除了复旧都东京、还大宋河山之类明显无法实现的空洞口号外,便是对各类奸臣喊打喊杀就能振奋人心恢复国运的奇策。

杀奸臣振人心应该没错,至于能不能恢复国运,就只有赵官家的昊天祖父知道了。

大宋最大的奸臣,毫无疑问是蔡京、童贯等人。

这一点其实是朝野共识,而与已经被朝廷除名的伏阙之士陈东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没有其人上书提出“六贼”之论,这些人也必须是最大的奸佞。

事实上,所谓“六贼”有失偏颇,也没有什么代表性,至少陈东漏掉了为道君执掌地上神国的蔡攸。

原因很简单:蔡京、童贯、蔡攸等人为赵佶执掌文、武、神大权多年,党羽遍及天下,是真的能够左右大宋国运。

没有这些奸臣协调和督办,道君即便再轻佻,也没办法将自己的荒唐意志转化为祸害天下的具体行动。

大宋江山破败至此,蔡京、童贯、蔡攸等人必须承担绝大部分的罪责。

不彻底斗倒他们,不甘心做笼中鸟的太上皇便随时都有复辟的可能,所有依附于新君赵桓的臣子也难得安寝。

实际上,自道君禅位跑路以后,朝中便不断有臣子上书弹劾蔡京父子和童贯等人。

赵桓深恨蔡京等人,还在做太子时便想拿下这些奸贼。

但其人在此事上还算理智,清楚自己羽翼未丰,临安又危在旦夕,事有轻重缓急,一直忍着没有下手。

直到同军退兵后,赵桓才下诏:

蔡京特责授中奉大夫、守秘书监、致仕,河南府居住,童贯特责授左卫上将军,致仕,池州居住,蔡攸特降授太中大夫、提举安陆州明道宫。

结果,便如石沉大海。

蔡京等人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自己离开道君将会是怎样的下场。

这些奸臣便以各种借口拒绝奉旨领罚,不肯离开已经回到江陵的太上皇身边半步。

有大臣担心夜长梦多,上书建议皇帝遣南阳府尹聂山为荆湖北路发运使,然后寻机“密图之”。

赵桓从其议,当即宣聂山进殿并付以此任。

聂山不敢辞,乃请捕贼诏书并南阳府使臣数十人以行,皇帝亦许之。

由此,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彼时还在尚书右丞任上的李纲得知此事,前来劝阻。

“使山之所图果成,惊动道君,此忧在陛下;使所图不成,为数人所觉,万一挟道君于东南,求剑南一道,陛下何以处之?”

赵桓也确实担心这样的局面出现,乃被李纲说动,并询问李相公对策,后者答:

“不若罢聂山之行,只明着贬低童贯等人,乞道君去此数人者,早回銮舆,可以不劳而事定。”

李纲的建议其实是麻痹、分化这些奸臣,再逐步剪除道君的羽翼。

赵桓半信半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重新下旨。

旬日后,童贯等人果真相继而去,仅留下蔡京父子继续随驾扈从太上皇。

恢复祖制,惩处奸臣算是大宋朝臣们唯二能够达成共识的朝政大事。

可即便是要惩处奸臣,除了蔡京、童贯这等大奸“众望所归”没有疑问外,对其余奸臣的认定也难以形成一致意见。

大宋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奸(位)臣(子)肯定不止蔡京、童贯等寥寥几人,除恶务尽,要做就做到底。

问题出在“谁是奸臣”的定义上。

很明显,不同的人对“奸臣”有不同的定义。

由是,每日的朝会便充斥着吵闹、攻讦、甚至谩骂,基本没有精力研究正事。

众臣们为了分辨谁是奸臣而斗志昂扬,只想清净的赵官家却是一个头两个大。

赵桓是真的想早日结束朝堂乌烟瘴气的状态,以安心做个“好皇帝”,再不用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却因天赋实在有限而无能为力。

其人根本没办法分辨相互攻讦的臣子究竟哪个是忠臣,哪个又是奸臣,只能任由他们这样吵闹下去。

或许,嗓门最响,得到他人支持最多的臣子应该是忠臣吧?

但太学生陈东就是因为嗓门最大,也最能得人支持。

结果,这贼子却鼓动民众暴动,杀了朕的内侍!

在赵桓的纠结中,前往开封府迎接中宫和皇长子的首相赵野总算回来了。

可其人却因为被众言官弹劾而只能待罪府中,无法主持朝务为皇帝分担政事。

这种形势下,趁着天下兵马勤王而擅自攻击黄州守军的淮南东路军头李成、聚众抗税的荆湖北路妖人钟相等人造成的地方危机,则几乎无人关注。

相关路、州的急奏接连送来,全淹没在一堆弹劾奏章之中。

即便偶尔有人提起,也不及其他的事务重要,很快就会被带偏题。

幸好这些乱臣贼子还知道畏惧朝廷天威,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李成、钟相等人得知同宋两国已经媾和,朝廷有余力平靖地方后,便以各自的实际控制区为界,相继停止了主动扩张。

如此一来,朝中就更没有人再关注这些其实并不远的危险了。

反正大宋的主要矛盾永远在朝廷,只要能够解决朝中的分歧,地方上的些许动乱都不是大问——

咳!

至少,现在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徐泽了。

赵桓遵祖制用贤臣,是希望四海升平,朝中和睦,努力做个“好皇帝”。

现在的情况显然没法让他如愿,其人担心再这么折腾下去,不用正乾皇帝再率大军前来,大宋王朝就会把自己玩死。

于是,心力憔悴的赵桓只能顺应人心,罢免了上下都不满意的太宰赵野。

而以“都人倾望”的中书侍郎范致虚出任首相,期望其人对得起偌大的名声,能够有所建明。

可惜,范太宰人如其名,致虚而不务实,坐而论道的水平极高,做实事的能力却还不如其前任赵相公。

无论对大同关系问题,还是大宋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抑或亟待解决的各种危机,范致虚都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真被皇帝问急了,范相公便以是“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之类的扯淡话敷衍天子,听得赵桓肝火直冒。

而且,此公还与年轻的次相吴敏政见不合,双方颇多冲突。

一日,诸宰执于政事堂议事。

首相与次相针对一道奏章的批阅意见相左,争执不下。

范致虚抖起首相的威风,决定不理次相,提笔就准备直接签署意见。

吴敏见状,讥讽其人是“明德相公”,只需签署“明德”二字即可。

范致虚当然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遇事不决以“明德慎罚”之类的万金油屁话做遮掩,并非其人不知道这样做很窝囊,怎奈不说这个,又能说啥?

吴敏偏要打人打脸,范致虚如何能忍?

其人当即以笔掷之,正中吴敏面额,致其额鼻皆黑。

首相与次相二人闹得如此不像话,堂中的同僚们也坐不住了,赶紧寻个借口开溜。

吴敏虽然年轻气盛,却忍下了此事,并没有对范致虚饱以老拳。

但到次日朝会,其人却向皇帝奏明此事,算是彻底与首相撕破了脸皮。

赵桓罢赵野而以范致虚为首相,为的是求耳根清净,现在却落得更加难受,也对“明德相公”范致虚失望透顶。

两日后,天子下诏罢太宰范致虚,并以少宰吴敏代之。

又以户部侍郎唐恪进拜尚书右臣兼中书侍郎。

吴敏在政事堂和枢密院转了一圈后,终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臣之首,其人政治上的盟友李纲便不能再留在知枢密院事如此敏感的位置上。

御史中丞陈过庭趁机上奏,言大同已经退兵多日,上皇却仍滞留江陵,建议皇帝再派干臣前往江陵,迎上皇归京。

赵桓从其请,以知枢密院事李纲为奉迎使,务必要迎上皇归来。

其实,迎接太上皇返京的事早就再做了。

赵桓率诸臣“打赢”临安保卫战,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后,便改撷景园为宁德宫,准备给自己的老子居住。

其人随即派遣徽猷阁待制宋焕(实际是“日奂”两字连为一字,打不出来〉奉表道君皇帝行宫,迎赵佶返回临安。

随后,又遣尚书右丞李邺为道君行宫奉迎使,继续催促太上皇北上。

但赵佶大略是清楚自己回到临安将会面对怎样的命运,死赖着不愿回来。

其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外逍遥,为了养活庞大的随从队伍并继续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只能截夺本地财赋。

甚至,在同宋两国大战临安朝廷无暇顾及自己期间,赵佶还擅自任命了一些官员,以方便控制地方,调度物资。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赵佶已经交出权柄,便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没有了生杀予夺的特权。

任其长期滞留在外,就有再立朝廷分裂大宋的风险。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危害可就要远远超过大同帝国的讨伐了。

陈过庭这个建议合情合理,赵桓的安排也无可挑剔。

李纲乃是为大宋江山不顾己身的社稷之臣。

当初国家危难,就是他将太上皇赶下了皇位,并扶今上上位。

赵桓再派其人将道君迎回京师关起来,也是朝中能够想到的最佳人选。

自杨世可兵败,种师道顶锅被罢后,李枢密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知枢密院事后,其人便极少对朝堂之事发表意见,算是已经做好了淡出大宋政坛的各方面准备。

李纲受领任务后,只是请皇帝御笔书写就《迎道君表》后,便收拾收拾行装义无反顾地赶往江陵,前去硬刚满朝文武皆不敢直接面对的道君赵佶。

而在其人离开临安的次日,监察御史余应便在朝会上面奏天子,言:

“臣闻舜既受命诛四凶,而天下服者,何也?以其用刑轻重当於人心也。

……今彦、安中、师成或殄或窜,而京、贯、攸尚从轻典,罚之不同如此,此军民之所以愤怨,士论之所以喧沸,而陛下有刑失之讥,大臣有庇奸之谤也。

伏望睿慈,大正典刑,放京、攸于南荒,枭贯于东市,以慰宗社之灵,以决天下之望……”

左司谏陈公辅也出列求奏,言蔡京父子“邪佞奸险,能为身谋,则举朝公卿,无出其右者。若使其迟留畿甸,他日奸谋复肆,群臣皆乐附之。”

其人言毕,其余朝臣大多也尽皆附和,大谈“攸果入都城,则百姓必致生变。万一惊犯上皇属车之尘,则坐不预言之罪”。

众臣不约而同地选在同一天向依附道君的蔡京等人发难,极尽危言耸听之能,想以言语煽动皇帝对这些奸佞做出最狠的惩罚。

赵桓不清楚这些臣子私下有没有串联,却发自本能地对他们的话持怀疑态度。

其人想到了当初陈东以惩处奸臣之言煽动市民暴动之事,总觉这些臣子对奸臣如此卖力喊打喊杀暗藏祸心。

当然,一片喊打喊杀中,也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

太宰吴敏便认为太上皇尚滞留在外,朝廷就急着处置其身边的宠臣,担心这些奸佞会狗急跳墙,行那不测之事。

吴敏的本意其实是害怕朝廷仓促行事,会导致与自己一条绳上的李纲遭遇不测。

但传入皇帝的耳中,却是另一层意思。

赵桓原本还有些犹豫,听了吴相公“不测之事”的言论,反而有了异样心思。

大宋天子乃制曰:

“蔡京可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攸先已降大中大夫,为劝上皇北归,特依已降指挥,令前去侍省。”

事实证明,李纲不愧为道君克星。

其人南下不足半月,太上皇赵佶便老实随其返回了临安。

天子乃赏李纲功,任命其人为淮南东、西两路宣抚使,并以御史中丞许翰代其职。

许枢密上任后,接连上了两道奏疏:

其一,不当解种师道兵柄。

其二,闻东京军民不肯割地,愿输租赋,代割地之约。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