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五十八章 所谋者大

水浒新秩序 第五十八章 所谋者大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军第三军拿下东京城后,牛皋一面继续攻略开封府剩余各城,一面向颍昌府方向派出岳飞和欧鹏两个师继续扩大战果。

宋军梁方平、何灌两部接连不战而溃,导致颍昌府、汝州赵宋朝廷布置在两地的防线出现重大缺口,国都南阳府门户由此大开。

岳飞抓住战机,果断率骑兵驱赶败军攻入南阳。

欧鹏统帅的步兵师行动相对较慢,落在了后面。

其部兵力有限,莫说紧跟岳飞攻入南阳府,就连分散控制颍昌府和汝州十二县都没法做到。

由是,欧鹏将主要兵力用于控制长葛、长社、襄城等通往南阳府的干道要点县城,并大力清剿四处流窜的溃兵和盗匪,为随后赶到的大军保证粮道安全。

而如杨翟、郏县、郾城、舞阳、梁县、龙兴、鲁山等偏离干道的县城,其人暂时都没有精力攻取,名义上还掌握在宋廷手中。

不过,这些地方因为朝廷大军接连溃散,城池以外溃兵、盗匪横行,也早已混乱不堪,各县官员仅能勉强维持城内的基本秩序。

得知大同正乾皇帝率数万大军御驾亲征的消息,沿途各县赵宋官员认为大同灭宋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到来,赶紧弃暗投明,纷纷主动联系同军赶紧跪迎圣天子。

徐泽一路不停,直奔南阳府而去,并没有停下脚步安抚这些贴上来求降的赵宋官员。

战争只是改朝换代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其目的。

这一战进行到现在,大同帝国取得的战果已经够丰硕了,而赵宋王朝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应迟钝。

表面上,又是臣子逼迫昏君内禅,又是各地争相勤王,看起来非常热闹,赵宋上下的确有救亡图存的行动。

可实际却是观望等待投机者居多,这个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王朝绝对不止这点底蕴,大部分能动用的力量都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不然的话,又怎么会有京东西路势如破竹,开封府不战而陷,梁方平、何灌望风而逃,京东、京西各县官员争相献城呢?

统一天下的过程若一直这样,又如何能够实现通过战争涤荡这天下大部分陈腐势力的效果?徐泽又何苦这些年来一再给腐朽的赵宋王朝续命?

其人特意给了赵宋朝廷近一年的战争准备时间,为得就是让其君臣清醒认识大同与大宋的本质不同。

以积极振作起来,动员自己可以动员的最大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后,在战争中被摧毁、被铲除、被消灭。

而不是争相跪降,主动投靠必然要剥夺他们大部分利益的野蛮大同,然后又背地里使坏。

现在,这一战打成了这样,再打下去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

轻易获得的领土越多,战后对这些新收取之地的治理难度就越大。

徐泽准备亲自前往临安,迅速结束这场大战,以尽快恢复占领区社会秩序,抓住时节开展春耕春种。

然后,集中精力推进社会改革,等基本消化了新地盘再说。

当正乾皇帝的车驾进入周土县时,李孝忠统帅的万余勤王兵马也终于赶到了临安城下。

“张村镇大捷”为差点就要崩溃的大宋朝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为了稳定人心,并表彰李孝忠、辛兴宗等勤王军将的忠勇,天子特意召见了众将,还单独留下李孝忠,赐予其人统领武功大夫之职。

“统领”这个职务是李纲为了守城才搞出来的野鸡军职,位于统制之下,将领、队将之上,可大可小,并无固定官阶。

武功大夫则对应品阶为正七品,不算太高。

但李孝忠之前还是武臣第五十一阶的承节郎,直接一步提到第二十七阶的武功大夫,也足以显示天子对其人毫不掩饰的赏识了。

不过李统领的官帽子还没有戴热,就给弄丢了。

原因倒不是与其有矛盾的辛兴宗告黑状,而是李统领自己告他人的状惹了祸。

李孝忠率军“收复”张村镇的时间是下午申时左右。

军情紧急,其人决定继续进军,不出意外的话,大概要到天黑后进入临安城下。

为安定临安人心,防止守军误以为其部是同军而发生不可测之事,李孝忠提前派出了快马向朝廷汇报本部人马的行进计划,并请朝廷提前安排好本部扎营地点。

但等其人赶到临安城下时,才发现朝廷虽然为其划定了营地,却在城池的正北面安排了左右两营,距离护城河还不到十步。

孤城难守,说的就是外无必援之军,城内守军的士气就很容易崩坏。

援军不一定要很多,重点要与城中人马内外呼应,并能有效威胁敌军。

因而,援军通常会单独安营扎寨,仅扎营位置的选择就非常考验为将者的能力。

而朝廷为勤王兵马划定的扎营地点简直蠢透了。

营地靠城墙这么近,完全起不到威胁敌军的效果不说,大军取水(临安护城河是死水喝不得)、排污和部队展开行动等等,都非常不方便。

等到同军攻城时,城墙上的守军不仅不能为营中勤王兵马提供有效支援,其远程武器还有极大几率会误伤营寨中的官兵,简直就是腹背受敌。

而且,大营正对北方,此时虽然已经到了正月份,但北风还没有停,大军在此地立营,敌人很容易利用风向半夜放火袭营。

李孝忠狂傲归狂傲,却不是一根筋的?人。

其人也清楚自己是远来的客军,必须一切听从朝廷安排,尽量别给自己惹麻烦。

但现在的情况是同军随时都可能攻过来,不尊重战争规律胡乱扎营就是自寻死路。

决定上万勤王将士的生死,甚至大宋王朝国运的胜败,都会因这个愚蠢的营地设置而注定。

这让其人如何敢为了顾忌朝廷大佬的颜面就胡乱将就?

李孝忠当即请示朝廷自选营地,却遭到了李纲断然拒绝。

李右丞确实不知兵,但身为亲征行营使,负有主持临安保卫战的重任,必须通盘考虑整个战局,哪能随便来个不入流的军将就可以对他的决定指手画脚?

其人当然知道让勤王兵马将大营扎在城下不妥,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安排。

何灌当日选择的扎营地点倒是城墙够远。

结果,被同军强行扛着城上的炮火拔除。

那一战给守军留下了极重的心理阴影,也让李右丞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其人如何敢让这支勤王大军又因为营地没扎好而再次被同军攻破?

正乾皇帝亲自统帅的大军即将赶来临安,李纲却已经没有打赢这一战的信心了。

其人只想死守临安,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只要拖得时间够久,皇帝长期在外的大同帝国必然会后方起火,迟早会自己退兵。

要达成这一战略,临安城内的人心就不能乱。

让勤王兵马驻守城下,主要是让惶恐不安的临安军民看到希望,知道自己不是困守孤城,从而坚定守下去的信心。

万余勤王兵马而已,完全可以被消耗掉。

但绝不能在何灌的小营被同军强行拔除没几天时间,就再发生一次同军强行破营的情况——这样的话,对临安守军士气的打击就太大了。

李孝忠的建议被拒绝,憋着一肚子火贴着护城河扎下大营。

其人根本没心情睡觉,连夜写了一封奏书,准备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

次日一早,李孝忠受召入宫面圣,一路看到了李纲之前辛苦布置的各种城防。

实话说,花样确实不少。

但在其人眼里,全他娘的是糊弄鬼鬼都不搭理的样子货。

为了尽力说服天子,面圣时李孝忠很很克制,直到皇帝赐予官职,并询问他关于此战有何高论前,其人都没有乱讲话。

同军都快打到了城下,还问什么计?

赵桓此举本就是走个过场,以体现天子对战争、对勤王军将的重视。

刚刚升官的李统领大豪出身,

其实也清楚这一点。

但同军就快要打过来了,任何糊弄都会导致千万人死得不明不白,其人不敢说假话。

李孝忠当即掏出昨夜准备好的奏书,向天子汇报了十二条守城意见。

其中,第一条就是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完全不懂用兵之术,还固执己见罔顾将士们的生死,必须撤掉,马上就撤!

李纲究竟会不会指挥打仗,赵桓是真的不知道。

但其人却明白同军拒绝和谈,大宋岌岌可危,要想活命就只有硬着头皮守城。

而满朝文武重臣中,唯有尚书右丞李纲坚决抗同且有极强的行动力,撤了李纲,换谁来为朕守城?

刚刚提拔为武功大夫的李孝忠么?

李统领分析守城作战的要诀来头头是道,赵桓倒是真的有点动心。

不过,其人就算再糊涂也知道自己要是真敢这么做,满朝大臣都会抵制这个任命。

李纲再如何幸进,也是正儿八经科举入仕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朝臣,让他做亲征行营使尚且有很多臣子不服。

大敌当前,一个啥也不是的秦凤路武夫跑到皇帝御前,说几句天子听不懂的军事术语,就能获得指挥朝廷大军的绝对权力?

开什么玩笑!

赵桓虽然没有在这个时候撤掉李纲的想法,但还是收下了李孝忠的奏书。

毕竟,李纲守城有决心归有决心,可脾气也非常大,若不是同军入侵的现实威胁摆在眼前,赵桓是真不想用这样的臣子。

耐着性子听完了李孝忠的守城建议后,赵桓便以“军情紧急,城外不可少了统领坐镇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城。

随即,天子又立即召尚书右丞李纲进宫,以李孝忠的建议询问后者守城疏漏之处。

赵桓的目的是借机拿捏性子刚直高傲的李纲,可后者本就脾气冲,得知自己被昨夜刚刚赶到的秦凤路刺头告了黑状,如何能忍?

李相公确实是军事外行,可接下抗同大任后,其人就一直在刻苦钻研,兵书都被他翻破了好几本。

相比起专门砍人脑壳的武夫来,李纲可能在指挥打仗上确实不擅长,但放眼朝中文武,再想找个比他更强的,也真找不到。

其人能不能指挥打仗还需经过实战检验,可在赵桓这等没有军事常识的皇帝面前驳斥李孝忠的建议却是易如反掌。

李孝忠年纪轻轻,勤王之前仅是一介布衣,可懂朝政艰难,可晓治国繁琐?

朝廷勤王诏令下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人就能私募数千兵马,又急行千余里,赶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进京,究竟是为人极忠,还是所谋者大?

此子率兵勤王之后,仅授不入流的承节郎,就能生生压制住一帮桀骜不驯的武臣,当年徐泽谋反之前,怕也是没这个胆量和能力吧?

同军即将攻入城下,此贼却离间君臣,建议临时调整防御部署,究竟是何居心?!

……

尽管隐隐觉得李纲有些意气用事,一些话捕风捉影危言耸听,但赵桓还是怀疑起自己之前对李孝忠的判断结论。

最终,赵官家还是被李右丞说服,下诏追夺了不久前才赐予李孝忠的官身。

诏令下到城外大营,李孝忠刚刚换上的新官袍又脱了下来。

其人倒是警醒,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天子信任。

夺官只是第一步,很快就会被奸臣落井下石,搞不好就有性命之忧。

李孝忠乃以探查敌情为由,带着几个心腹前往穰东镇方向,行不过几里,其人便调转方向,疾走逃命。

实际上,李纲之前还真建议皇帝将居心叵测的李孝忠抓起来问罪。

但赵桓担心此举会伤勤王将士之心,一个不慎就会引发兵变,否决了其人的建议。

李孝忠做贼心虚自己跑路,辛兴宗等人当即落井下石,提供了不少其人的黑材料,如此,更加坐实了这人真有大问题!

深宫之中的大宋皇帝赵桓暗自后怕,当即再下诏书,着有司缉拿在逃人犯李孝忠。

为了严整军纪,震慑各怀心思的大小军头,李纲又专门派出了一队马军循着李孝忠逃跑的方向进行追捕。

不过,这队马军并未追远就急忙退了回来,并带回了紧急军情:

同军主正向临安杀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