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十八章 种地五年扫平草原

水浒新秩序 第十八章 种地五年扫平草原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同于行动统一且易于打散重新组合的陆军,以舰船为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的海军天然就容易形成山头。

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就算治军严格的大同海军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徐泽并不是一个自大的人,他从没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也不会就此放任自流,该防范的时候还是得防范。

结合这次舰队驻地和任务大调整,其人便将整个海军力量进行了重新洗牌。

不仅四大舰队舰队长尽皆轮换,就连海军元老阮小七也正式卸任庶务,以集中精力统管海军司。

对海军力量的重新调整,也只是应对赵宋新形势的新举措之一。

征服赵宋这样疆域广阔生民近亿的大国,海军可以作为封锁和突破的奇兵,却没法作为真正决定胜负的主力。

最终的决战和攻城略地还是要靠陆军来完成,没有庞大且作战方向明确的陆军,基本不可能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

如此,原本为北伐燕云而设置的三个军便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了。

全取河东和河北两路后,徐泽便命兵部拟定扩军方案。

再次扩编后的同军共有六个军,配置如下:

第一军军正张清,部署于云中府,主要作战方向为北面的残辽势力,并监控夏国,防范金军异动;

第二军军正李逵,部署于锦州,统管辽西走廊和辽东巡抚使司下兵马,主要任务是监控金国,第一作战目标为金国辽阳府;

第三军军正史进,部署于太原府,主要任务是监控夏军和陕西诸路西军,并做好南下攻取赵宋京西路和京畿路的准备;

第四军军正牛皋,部署于大名府,作战方向是赵宋京畿路、京东西路和京西东路;

第五军军正王进,部署于沂州,主要作战方向为两淮路、京东西路和京畿路;

第六军军正关胜,部署于明州昌国县,主要任务是配合定海舰队监控两浙路。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大同帝国的军事战略重心已经由北向南,算是从军队编制部署上确认了灭宋的下阶段任务。

不过,六个军要想全部配置到位并形成战斗力,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其中,第一、二、三军有原来的架子,但掌兵官尽皆调换,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恢复巅峰作战能力。

同时,还要从这个三个军中抽调部分师营补充新编军以作骨干。

新编的三个军补齐编制的时间也不一致。

威压开封府的第四军最先补齐,而远在江南的第六军因补给困难,除了军机关和直属队外,暂时只会配置一个师。

关胜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不是作战,而是重新整编鲁智深和王英麾下人马,并配合知明州事李石逐步完成对明、越、台等州的渗透。

朝廷对第六军的编制原则就是江南粮养江南兵,最终能编制几个师,就要看明州的渗透和有效控制范围有多大了。

除了这六个军和分散各地的朝廷直属师外,这次还编制了卫戍军。

卫戍军军正时迁,部署于燕京府,编制三个师,主要担负燕京军事警卫和守备任务,算是大同朝廷禁卫军。

因燕京以北的中京道尚处在金国的控制下,大同帝国还在平州、景州、澶州等地配置了数个师。

原第二军军正武松这次也调整到了黄海都护府,以替换坐镇耽罗岛数年的王进,同时被调整的还有久镇辽东的史进。

借军队再次扩编之机,将晾在黄海都护府和辽东路多年的师父和师兄调回,徐泽此举当然有不遗余力削山头的想法,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却是另有其事。

在大同帝国的“无私帮助”下,高丽和日本两国的内部争斗愈演愈烈。

各方都知道真正决定本国势力角逐胜负的终极力量来自哪里,这几年围绕黄海都护府的投资于游说有增无减。

但争权夺利者虽然会被权和利蒙蔽双眼,却不是傻子。

而且,利益角逐的各方能够出卖的国家利益终究有限,在一段时间的“带路权竞拍”后,各方围绕黄海都护府的竞争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微妙平衡。

这一点当然不符合大同帝国的利益,正乾皇帝怎么可能允许这些人斗一阵休一阵,不打出狗脑子来,大同如何入场?

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不能朝令夕改,决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今天公开扶持这个明天主动拉拢那个成何体统!

但黄海都护的官职却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换人。

换了新都护,两国各方势力是不是该赶紧派人来拜码头?

新的武都护老爷与原来的王老爷个性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意味着大同帝国对各方的评价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不论是积极谋求打破均势的,还是想维持原有平衡的,是不是该抓住这么难得机会赶紧表示一下?

如此一来,之前建立的脆弱平衡再次被打破。

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各方会不断加注而逐渐丧失理智。

当大同帝国调整海陆两军编制以蓄力再一次的扩张之时,金国对残辽势力的征讨也没有停止过。

去年,金国聚集大军再次西征残辽,完颜斡鲁于西京道连败辽军,天祚帝再次仓惶出奔,还将皇室成员丢了个干净。

眼见就要大获全功之时,可恶的夏人却再次插手金辽之战,不仅派兵抢占了西京道数州土地,还接走了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雪上加霜的是,金国的奠基者——太祖皇帝完颜阿骨打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其人深知大金无力在承受大同压力的同时再应对夏国的频繁挑战,只能派出使者请求盟友大同出兵教训不知死活的夏人。

没想到大同帝国一兵未出,仅仅是安排石秀出使夏国一番虚言恫吓,桀骜不驯的夏人就赶紧吐出了之前辛苦蚕食的辽国领土。

此事传到金国,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完颜阿骨打意识到金国再没有资格与大同争雄,乃留下让土遗诏。

其人要求自己的继任者完颜吴乞买将整个西京道转让给大同,以换取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大金这艘破船在失去了其人的掌舵后,还能继续顺利航行。

另一面,善于两面讨好的夏主李乾顺决定向大同帝国称藩后,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其人赶在同军接收西京道土地钱,派使向天祚帝告知金肃军等地已经易主的消息,倒是没让后者成为同军的俘虏。

耶律延禧逃离金肃军后,便不敢在西京道逗留,径直前往上京道,赶至自己之前任命的都统耶律马哥军中继续积蓄力量。

在此期间,完颜宗翰遵从阿骨打的遗诏,率军撤出西京道,并一路向北扫荡草原上不愿归附大金的残辽势力。

受完颜宗翰兵锋的余波震荡,“复国”仅几个月的北辽伪朝廷还未接战便自行崩解,皇帝耶律术烈和枢密使耶律敌烈死于乱兵之中,枢密副使特母哥等人降金。

剩余的部分臣子继续逃向西北,投奔正在拉队伍扩充地盘的耶律大石,还有一些人对大辽复国伟业失去了信心而作鸟兽散。

其后,少数人得到了天祚帝的消息,又不甘寂寞,腆着脸来投。

这些再次来投的臣子多是在神历帝耶律雅里手里不得志者,如因伐叛不力而被耶律雅里杖责丢官的耶律遥设。

耶律延禧这些年一败再败,朝廷百官也被其人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就连草台班子都搭不起来,行在全无规矩很不体面,确实需要有经验的臣子支撑。

双方各取所需,又凑合着过到了一起。

如此一来,残辽朝廷的架子渐渐搭起,影响力逐步扩大。

然后,成功引起金人的关注。

完颜宗翰已经征服了黑车子室韦诸部,再向西北却很难推进了,并不是打不赢,而是打不着。

上京道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辽阔了,而且中间还有大片不适宜大规模放牧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没有向导和充足的补给穿越这些地方都难,更别说打击其后拒不投降的各部势力。

金军若是派出的军队太少,就算越过了荒漠地带也打不赢各部的军队。

可若是派的人多,别人直接撒丫子跑路。

如此一来二去,就算能抓住一些没跑赢的倒霉部族,缴获所得也不够大军远征的给养消耗。

与草原上的游牧政权作战就是这样,游牧政权占有纵深广阔且来去自如,动辄可以转移数千里,就算打不赢也能跑得赢。

而进攻方就算能胜很多次小仗,可只要消灭不了游牧政权的主力,待其缓过气来,便要承受他们无穷无尽的骚扰,从战略上讲还是失败。

大军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远征消耗极其恐怖,即便富庶的中原王朝在内部没有大的灾荒和动乱的情况下,也要准备数年以上才能维持一次远征。

持续多年远征大漠,就算国力大如强汉盛唐,也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船导致国运衰败。

金国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更严重。

辽国的崩坏固然与其政治**和经济崩溃有关,但这些北地年连年灾荒,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内乱不断,社会各阶层对朝廷失去信心也有很大的关系。

金国崛起后连战连胜,成功继承了辽国的部分国土,也背上了大辽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大金在战略上失了先机,辽国最精华的部分尽皆被大同吃下。

如此一来,金国虽是新崛起的国家,战争潜力却还不如曾经走下坡路的辽国。

完颜宗翰率军来到上京道后,遇到最头痛问题的就是“打仗费粮”。

太祖皇帝阿骨打在位期间,宗翰是单纯的大军统帅,只要能打赢仗就行,基本不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但新帝吴乞买即位后,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为了拉拢其人,就给了他自建势力的特权,有兵又有地盘的宗翰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了。

胜仗打得越多手中的钱粮越少,背上的包袱就越重,这是在出产多的西京道绝对不会遇到的问题,上京道却是常态。

因而,其人明知道耶律大石正在上京道的西北部兼并各部,迟早会成为祸害大金的力量,也只能先缓一缓。

完颜宗翰并没有一门心思打仗,组织人手开荒种地放牧以增加战争潜力的道理自然懂,也费了老大精力抓生产。

可天祚帝不比耶律大石,在辽人中的号召力更大,没有发现其人的行踪也就罢了,发现了还不去征讨就说不过了。

为了这次西征,完颜宗翰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结果,耶律延禧得知消息后果断弃师而逃,再次将金军甩在了后面。

好在此战中辽国都统耶律马哥被俘,最后效忠于天祚帝的“大军”被灭,只要持续保持对草原的压力,天祚帝就很难翻得了身。

不过,完颜宗翰也为此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这次只出动了三千骑兵,但在后方协助转运粮草的民夫和护送的军队却数倍于此,所有的人都马要吃喝,每多耽搁一天,人吃马嚼的消耗就令人头皮发麻。

实际上,此战因为是奔袭战,金军还是有一些缴获的。

但辽国的家当早就被耶律延禧父子等人这些年的折腾丢得干干净净,上京道大部大部分地方出产又少。

有余粮的部族要么在竭力扩张,要么成为别人扩张的对象。

耶律马哥的人马本就不多,拥有的财产更少。

金军通过大战和随后的追击共缴获牛羊马匹万余,看起来确实不少,却禁不住大军数千里的消耗,回军的途中就吃掉了大半。

而为了这次远征,完颜宗翰之前在云中府的搜刮所得却消耗一空。

面对没粮就没法远征大漠的无奈现实,其人只能派信使回京,请求朝廷给予支持。

东京道却是另一片天地,在秦桧等人的尽心辅佐下,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正在全力推动内政改革。

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巧和生产方式被引进。

就连之前女直人一直眼红却因为持续战争而没有力量进行的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也在大同帝国的帮助下相继上马。

此时正是以蛋孵鸡,小鸡长成后再又可以下更多蛋孵更多鸡的宝贵积累阶段,吴乞买如何会将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上京道的盲目扩张上?

而更关键的问题,则是完颜宗翰乃金国最大的军功贵族,其人手中掌握的的权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大金的稳定。

吴乞买相信阿骨打的眼光,宗翰应该不会做傻事,但为了大金的国运长久,也要尽量限制其人势力。

于是,皇帝给完颜宗翰回了信:

等朕种地五年,就支持你踏平上京道。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