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十一章 乱世枭雄

水浒新秩序 第十一章 乱世枭雄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同正乾皇帝此次出巡河东路,并非针对大宋,而是早就列入计划的年度任务。

当然,如果能借出巡之机一举拿下河东南路剩余州府,徐泽也不会介意。

自正乾元年分割河东路后,大同虽然严守防区并没有继续南下,但河东路巡抚使司对汾州以南州府的渗透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浇灌,河东南路这颗桃子已经熟透,可以采摘了。

徐泽原本计划直接在太原府接见大宋使团,然后带着他们观摩同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取河东南路,以摧毁宋廷继续抵抗的信心。

没想到大宋堂堂的一路宣抚使王安中会这么废物,居然连治所都控制不住。

隆德府突然爆发的兵变不仅赶跑了王安中,也打乱了徐泽之前的部署,其人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安排大宋使团直接前往隆德府参与灾后重建。

在秦明率军抵达上党县前,原本散乱的叛军官兵就已经自发形成了三个较大的团体,并各自据守一片城区相互攻伐。

面对同军强大的攻势,早没了战心的叛军当即就投了降。

但经此动乱,原本人烟稠密的隆德府受到重创,上党县居户五不存一,其余各县也受到了波及。

灾后重建的任务相当重,短短几天时间远不够恢复隆德府社会秩序。

最终被控制的叛军有六千余人,其中大部分都参与了动乱并对百姓犯下累累罪行。

等查清这些人的罪责,必然要一一严惩。

不过,正乾皇帝并没有想过将这些人一股脑全部杀掉。

倒不是罚不责众,网开一面。

而是因为旧的社会秩序一旦突然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又没建立之前,人性的黑暗面便会被充分释放。

身处不入魔便难活的暴乱之中,还能谨守良知且活下来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实际上,隆德府宋军中有不少人就是周边的百姓子弟,而烧杀抢掠最卖力的恰是这些与乡邻街坊有仇怨的本籍兵士。

徐泽从来都没有幻想过自己能改造所有人,对于实在无法改造的极恶之徒,该杀就杀,无论杀多少,其人都不会手软。

这些沾染了无辜百姓鲜血的暴徒肯定是要处置一部分的,但在处置之前,还得先让他们在服苦役中认识到并忏悔自己的罪责。

罪大恶极者就算要处死,也要死得更有教育意义——被教育者不仅包括城中居民、暴徒自己,还包括远道而来的大宋使团贵人们。

当天,约两百叛军的“献身说法”效果极为明显,见识了干活不卖力者的可怕下场,之前还放不开手脚的宋使们瞬间点燃了救灾激情。

不得不感叹人对各种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仅仅两天时间过去,原本衣着华贵的大宋使团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整洁的官袍早就被刮磨得不成样子,原本身娇肉嫩的贵人们手、脸和身上也尽皆污黑不堪,这是搬运残砖破瓦和遇难者遗体留下的痕迹。

当然,就连堂堂太傅楚国公都毫无怨言带头抬尸体,又有破皮的手掌、肩背等部位不时传出的疼痛提醒,自然没人有闲心思关心身上的污垢和破烂的官袍了。

众人只盼着早点清理完任务区,然后北上拜见正乾皇帝完成这趟差事,就赶紧回开封府,结束这场终日与尸首为伍的噩梦。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卑微的愿望一时也难以实现,因为徐泽暂时并没有接见大宋使团的想法。

至于王太傅专程送来的谭太尉首级,正乾皇帝杀人虽多,却没有收集死人头的癖好,就更没有兴趣亲自验明正身。

相比起可见可不见,缓几天再见也没多大关系的大宋使团,安抚刚刚纳入大同治下河东南路子民显然更重要。

当日,收到隆德府突发动乱的情报,徐泽便下令第三军兵分两路火速南下,全力攻取河东路剩余州府,以防动乱进一步扩大。

河东南路东线的一府两州一军处于同军的半包围之中,是宋军的主力方向,但有隆德府兵变在先,逃的逃死的死,剩余的宋军已经没有多大的威胁了。

因而,由秦明统率的东线部队仅有两个半师共一万一千人。

但其人的推进速度一点都不慢,进入隆德府的第三天,东线同军便拿下了泽州并控制了太行陉。

西线一府两州的宋军人数虽少,却背靠大宋永兴军路和京西路,为防止尚有一战之力的西军趁乱突入,徐泽命李逵亲率的主力南下平阳府。

在东线“关门”头一天,西线同军就拿下了绛州并控制轵关陉,完成“关门”任务。

而在这之前,派往慈州和隰州的部队已经顺利接管了两地。

也就是说,同军实际完成了全取河东府的目标。

收取河东南路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轻松,靠的是同军在太原府两战打出的威名,以及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不遗余力地渗透。

即便如此,南下之战也并不是一路平推,仍经历了五次大小不一的战斗。

其中,一次一鼓而下的攻城,两次跑出不到五十里就坐地投降的追击。

剩余的两次则是投降的宋将无能,关键时刻约束不住自己的部众,在等待同军接收过程中有人趁乱打劫导致形势失控,最后还是同军进城才平定叛乱。

总体而言,河东路攻取战乏善可陈,第三军基本没有遭受什么损失,随时都可以再发起一场大规模战役。

但接受新州府只是第一步,军事上,整编降军、清剿叛军、打击越境接应的援军等,要做到的事还有很多。

而民政上,尽快恢复隆德、平阳、泽、绛、慈、隰等州府社会秩序,重新建立河东南路基层政权,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等任务,也刻不容缓。

当然,大同帝国的开拓体系已经基本健全,这些事情由河东路巡抚使司和第三军军部去做就足够了,用不着徐泽这个皇帝亲力亲为。

其人要做的只是按照重新调整的出巡计划继续巡察剩余州府,考察并调整好各地力量配置以迅速稳定人心。

当河东南路改旗易帜,换了新身份的百姓开始憧憬在大同治下的美好生活时,直面同军兵锋的永兴军、京西、京畿等路形势也在不断变化。

当日,襄垣骁将李成护送着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杀出重重包围进入泽州时,身边仅仅跟随千余名兵卒,且小半带伤,狼狈至极。

王宣抚已经被隆德府兵变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停留,只想一路逃回开封府。

李正将却一改之前对宣抚使言听计从的态度,不愿意继续跑路,还劝王安中哪里都别去。

其人直接挑明河东路形势已经大坏,此时若是带着千余仓惶之师逃到东京城,不仅挽救不了时局,还会一路播撒恐慌,致形势一发而不可收。

仅一句话,便如冰水泼头,让头脑发热的王宣抚瞬间冷静了下来。

其人太清楚教主道君皇帝的脾气了,自己此番若是不管不顾地直接逃回京师,只怕天子会更加惊恐,弃天下于不顾,直接跑路都有可能。

天子若是弃城逃跑,开封府肯定危在旦夕,那么多家族利益与东京城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达官贵人也会遭殃。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遭此重创,大宋多半也不会就此覆灭,自己怕是难逃朝廷之后的严厉惩处了。

王安中稍稍稳定了心神,赶紧追问李正将有何良策。

李成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人为宣抚使分析泽州距离太原近六百里,就算同军得到隆德府动乱的消息就立即出动骑兵南下,也绝不可能在三天内赶到泽州。

而隆德府叛军各有心思,一盘散沙,极有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自相残杀。

就算有强人能将叛军拧为一体,当此之时,也只可能老实待在隆德府等同军接收,而绝不敢南下。

综合以上分析,李成认为暂时待在泽州,至少比一路仓惶逃到开封府更加安全。

建议宣抚使赶在同军抵达泽州前,一面遣信使入京急奏河东路巨变,一面整饬泽州兵马,并收拢溃卒,布置层层防线迟滞同军南下,以尽量控制乱局。

王安中元符三年进士及第,起初仕途并不顺,直至政和年间,方至秘书省著作郎。

不过,其人有一手绝活——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彼时,百年劲敌辽国陷入内乱,顽敌夏国也一蹶不振,大宋则是一派盛世迹象,朝野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

王安中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靠梁师成处得到了内幕消息,所作贺表极投教主道君皇帝胃口,天子观后,叹为奇才。

数日后,皇帝召王安中入殿,特出制诏三题,令其具草。

王安中挥笔立就,教主道君皇帝大喜,当即草批“可中书舍人”。

这之后,其人才简在帝心,开始进入晋升快车道。

当然,王安中能一步步走上高位,自不是只会写锦绣文章的书呆子。

其人先是谄事内宦梁师成并交结蔡攸获进,随后又附和童贯、谭稹和王黼等当权臣子,才能稳步高升。

谭稹当初建议招诱山后汉儿为军,以改变大宋的颓势,鲁国公蔡京担心此举会招致同、金两国报复,明确反对。

但王黼、王安中等人揣摩天子的意思,明确支持谭稹,才有了后面的祸事。

所以,前河东路宣抚使谭稹丢掉太原府去职后,教主道君皇帝便第一时间想到了安排尚书右丞王安中接替其人擦屁股。

谭稹既是天子家奴,也是朝廷重臣。

缢死重臣而讨好敌国之事毕竟太丢人,之前为了天下稳定,朝廷刻意隐瞒了谭稹之死的前因后果。

王安中此时尚且不知道朝中巨变,但要逃过此劫,就得听从李成之言。

先派可靠之人回京联络梁师成、蔡攸等人,乞求他们施以援手,尽量减小此战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此,其人便在泽州晋城滞留了两日。

期间,王宣抚接连向朝廷发去六道急奏,以宣扬同军之势大、河东之危急、自己之英勇、形势之难测,提醒朝廷赶紧备战。

如此,两日过去,王安中同军害怕随时都会赶到泽州,不顾李成的苦劝,死活不愿再等,带着三百亲兵匆匆逃走。

临走之前,其人给了李成便宜行事的权力,以方便后者调动泽州战备力量,替朝廷挡住南下的同军。

实际上,这两天时间里,李成也没闲着,其人已经收拢了一千余名溃卒,并基本整合了泽州禁军,拥有部众五千余人。

朝廷合法的河东路宣抚相公都跑路了,临时任命的李正将却还要留下来坚守泽州,李成如此卖力表现,自然不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不要脑袋的愚忠之人。

乱世之中,如同李成这种以武勇在极短的时间内蹿升“高位”手握重兵者并不少见,这些人除了骁勇敢战,能得士心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野心!

李成原本就有野心,可并不大,但随着河东形势崩坏,其人的野心也逐渐膨胀。

这两年,其人见识了太多事。

一方面是朝廷昏暗,乱杀忠良,赵氏已失天下人心,无人再愿意为这样的朝廷卖命,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到天下即将大乱。

另一方面,刘家、姚家、折家、种家等等原本如雷贯耳的强军猛将,面对同军时,全成了土鸡瓦狗,尽皆溃败在李成的眼皮子底下。

而其人虽然位卑,却能凭借个人武勇数次深入太原府又全身而退,

两厢对比之下,李成便生出了好汉子当在这乱世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思。

此念一出,便再难遏制。

之前在隆德府,王安中强要诸将交出兵权时,李成就预料到此举必将引发兵变。

但其人本就没有为朝廷尽忠之心,隆德府不乱,他又如何能跳出河东路这个泥潭,并投身即将大乱的中原开创大事业?!

……

ps:历史上的李成是河北路雄州归信县人,这个位面的归信县在大同帝国的眼皮子底下,注定不可能有乱世枭雄搞事的机会,所以……

阅读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