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十章 大宋使团的特殊任务

水浒新秩序 第十章 大宋使团的特殊任务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宋两国现在各据河东路一半,自西向东,经石州(同)、汾州(同)、威胜军(宋)、辽州(宋)分界。

河东三镇,大同帝国得太原一府,大宋朝廷仍据有南面的隆德、平阳两府。

正常情况下,使团应该前往太原府。

但王黼的关注点却不在这上面,其人满脑子都在想正乾皇帝为何会在这个敏感的时机出现在河东路。

以如今的局势,同军若要全取河东路,直接南下即可。

就算有极个别头铁的大宋守臣逆潮流而动非要选择对抗,数营同军即可平灭,也完全用不着正乾皇帝御驾亲征。

莫非大同真的要灭掉大宋?

王太傅虽不知兵,却也知道大军由河东路南下,远比起经京东路、河北路攻入开封府难得多,在东、北两面已经打开通道的情况下,大同完全没必要再集中兵力走河东这条线。

实在想不明白正乾皇帝的意图,其人只能在同军军士的护送下闷头赶路。

大宋使团若由河北路进入河东路,共有三条路线。

其一,由怀州过太行陉入泽州,再经隆德府、威胜军到达太原府;

其二,由磁州过滏口陉入隆德府,再经威胜军北上太原府;

其三,由真定府过井陉入平定军,继续向西进入太原府。

如今,隆德府尚控制在大宋手中,使团已经进入大名府,徐泽命军队护送大宋使团直接前往河东路见驾,自然不可能再退入大宋的州府,因而只能选择第三条路线。

对此,王黼还有些许期待,因为这条路线必然要经过河东路最险要的关卡之一承天军寨。

宋辽两国相交一百多年间,每次辽国来使,大宋都要派官员前往边境迎接,称为接伴使。

接伴使陪同辽国使团按照规定路线到达京师后,朝廷另派官员相伴,称馆伴使。

如此,全程陪伴,不让辽使脱离掌控。

而且,辽使入宋都是经白沟驿入雄州,再由河北路境内南下开封府。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不仅因为距离更近,更重要的是全程没有重要关卡要隘,辽人没办法通过使者窥探宋军的虚实。

王太傅此行能够一路经真定、承天军寨、平定军、太原府等军事重地,就算其人再外行,也多少能够了解到一些大同的军事布防。

王黼当然没有窥探大同军事秘密以为大宋提供国策依据的想法,其人只是希望能借这次出使之机摸清一点大方向,以方便自己早做准备。

使团出大名城后,先是向西渡过黄河进入李固镇,然后继续向西赶往相州临漳县。

这个路线安排没多大的问题,由相州经磁州、洺州、庆源府(原赵州)、信德府(原邢州)北上,一路都是宽阔的官道,适合作为出使路线。

但使团过了磁州邯郸都已经进入了洺州永年县境内了,护卫的军官见了北面赶来的信使后,又带着使团回身磁州,并转向前往西面的武安县,就令王黼等人惊疑了。

因为武安县过洺水就是滏口陉,再向西便是还处于大宋掌控中的隆德府,莫非这段时间,河东路发生了大变故?!

王黼询问带队的军官为何要走这条路线,这名叫做陶宗旺的营正却是个闷葫芦,颠来倒去的就是一句“上面让俺怎么走俺就这么走”。

问不到话,使团众人只能忐忑地继续向西。

果不其然,经滏口陉进入河东路后,沿途城寨关卡的戍卒就已经换成了同军兵士。

抵达隆德府治所上党县后,王黼终于搞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大概是使团离开东京前后的时间,大同正乾皇帝车驾巡游河东路太原府,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南面隆德府的大宋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耳中。

王宣抚惊骇之下,一面向朝廷急奏正乾皇帝的异常动向,一面宣布河东路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各地军卒保持全时在位,严防同军入境。

河东禁军的在之前的连番大战中已经消耗殆尽,朝廷不得不招募大量平时居家的勇敢效用士守卫本土。

此时正值春耕农忙时节,效用士们皆是家中壮劳力,正在本地共建会骨干的指导下忙着春耕生产。

得到官府征召的命令,很多效用士猜测同宋两军根本打不起仗来,不愿耽误了农时而迟迟不愿归营报到。

大宋河东路剩余州府已经被大同共建会渗透成了筛子,各军普遍聚不齐兵士,绝大部分守将心知迟早要改旗易帜投靠大同,也均是睁只眼闭只眼。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水赵氏享国一百六十年自然也不缺忠臣义士,隆德府襄垣县县尉李成便是其中一个。

李成本是襄垣县弓手,有勇力,寡言笑,重然诺,在县中小有名气。

前年,同军攻入太原府,河东路局势崩坏,各州府尽皆紧急抽调兵员支援前线。

李成便是那时随县兵入威胜军防御,因其人骁勇敢战,“左右手轮弄两刀,所向无前”,多次深入太原府境内打探敌情有功,逐步升为都头。

随后,大宋四路大军北援太原府尽皆大败,面对同军的进攻各地守军一触即溃。

李成等少数敢于逆势而为者的功劳便被衬托得格外亮眼表现,其人也在之后的军队扩编中再次积功升为指挥使。

之后,为了平息敌国皇帝的怒火,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在朝廷的逼迫下大开杀戒,狠狠惩治了一批官员。

由此,又导致河东路文武与朝廷离心离德,河东宣抚司政令难出隆德府。

王安中自不是傻子,当然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无人可用的被动局面,其人乃以鼓舞军心士气为由,陆续提拔了一批忠于朝廷的义士。

多有战功的李成便赶上了这趟官员提拔的快车,被王安中推荐任命为知襄垣县事,并统管本县驻守的四营士兵,担负守御隆德府北大门的重任。

这种晋升速度和提拔路线,在承平年代的大宋绝无可能。

但在随时都会沦为敌境,一线文武官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脑袋的河东路,却不值得大惊小怪。

李知县也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宣抚使相公的知遇之恩,事事争先,一心只为朝廷,其人的这种表现自然在人心向同的河东路官场显得格外扎眼。

宣抚使司征召令发出后,忠于王命的李知县便亲自带人下乡,逐村逐户催促,成为河东路独一份的齐装满员营。

其人的这份功劳也被巡视地面的宣抚使王安中发现,并再次受到了表彰。

王宣抚动用了天子授予的便宜之权,迁知襄垣县事李成知隆德府治所上党县。

王安中在这个时候由上党经过潞县进入襄垣县视察,自然不可能是巧合。

大同正乾皇帝突然出巡太原府,人心已散的大宋河东路各州县争相通敌,以至于各地红布脱销,全部被上户买走偷偷制作红旗,就等着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南下了。

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时刻蹦着神经,就担心哪天被乱兵砍了脑袋,当然也注意到了治下这种诡异的形势。

举目皆敌,即便待在自己的官衙中,王宣抚也担心自己会随时人头不保。

其人匆匆赶到襄垣县“视察”,其实是个幌子,本意就是专程来寻李成。

只有在这个自己亲自提拔的骁将营中,王安中才能赶到些许安全。

带李成回到上党县后,宣抚使再度升了李知县的官,任命其人兼河东路第四将正将,并接掌城中大半禁军。

大宋通常以知州兼任禁军正将,李成这种两年前还是弓手的知县却一朝成为手握重兵的正将,自然不合朝廷制度。

同军即将南下,掌握在手中的兵马就如同上户偷偷制作的红旗一样,关键时刻是可以用来证明自己对大同王师忠诚的。

这个时候,谁敢交出兵权,就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交到他人手中,王宣抚的任命毫无意外的受到了隆德府文武众官的抵制。

但不管是进一步,保住河东路不失,至少也要保住隆德府,还是退一步,万不得已时平安撤回京畿,首先都得先抓住兵权。

王安中也没有了退路,哪里敢将自己的性命交给居心叵测的麾下武将手中?

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担心夜长梦多,王安中准备来击鼓聚将,然后命李成带兵杀死不愿交出兵权的众军官,再整合城中兵马。

但整个河东都被渗透成了筛子的情况下,隆德府自不可能置身事外。

聚将鼓响后,隆德府众将不仅没有老实赶到大帐报到,反而恶向胆边生,直接鼓动麾下军士作乱。

隆德府兵变,叛军各部最先的目标是帅营,但李成骁勇难当,硬是护送着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直奔南面的泽州而去。

失去了攻击目标,叛军各部因高度紧张且相互缺乏信任,又混战成一团。

这种没有任何收益的自相残杀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各部军官的呵斥下脱离了接触。

有头脑清醒的军官将自己的兵士带回营中严加看管。

但人在高度紧张之下,**和恶念会被放大,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到了这个时候还听从他人的约束。

有人趁着混乱以暗箭射杀自己仇恨的上官和同袍,很快又演变成自相残杀和逃散。

叛军的建制一旦崩溃,叛军士卒就更加没有人能约束了。

很快,就有杀红了眼的叛军士卒将眼光投向了城中的上户富贾。

这些丘八们眼里只有钱财、**和杀戮,可不管你手持什么红旗还是黄旗;

意识到城中再没有能够保障自己和家人性命的力量后,上户们也急了眼,一面急忙派人北上求援,一面也只能禁闭院门,组织家丁护院奋起反抗了。

入夜后,夜幕、鲜血、哭喊再次放大了人心中的罪恶。

面对久攻不克的高宅深院,恼怒的叛军士卒开始纵火……

直到威胜军守引同军南下,持续了三日的隆德府动乱才宣告结束。

当大宋太宰楚国公王黼带着使团进入上党县时,城中的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但由于缺乏人手,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并不快。

陶宗旺带着使团走得很慢,众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场灾难造成的损伤。

墙砖缝隙处的瘆人的血迹、焚毁房屋的残垣断壁、不时被清理出的烧焦尸首等等,似乎都在控诉着大宋王朝的**无能。

同军组织起来重建家园的上党居户见着远道而来的大宋使团,也没有半点喜悦。

王黼从几个苍头老汉冷漠的眼神中读懂了仇恨,吓得赶紧靠近了陶宗旺几分。

若没有有同军士兵护卫,使团众人怕是才进城就被愤怒的百姓生吞活剥了。

正在官衙中整理文档的大同官员林完接见了王黼等人,告知他们带大宋使团转道来隆德府的原因:

这是正乾皇帝的旨意,皇帝还要求使团众人不用继续向北了,直接转入上党县灾后重建。

林完并没有明确大宋使团什么时候能完成出使任务,王黼等人也不敢问,正乾金口玉言下了旨,那是比教主道君皇帝还好使。

至于让堂堂大宋的太傅、楚国公等贵人和上党的底层百姓一起扒残墙、抬尸体,就更没人提出抗议了。

同军兵士带着使团到达任务分片后,大宋贵人们却傻了眼。

出使他国是非常严肃的外交事务,众人虽然带了换洗衣物,但皆是宽衣大袖的官袍,这种衣物自然不适合做粗活,而同军也不可能为使团提供专门的衣物。

众人正大眼瞪小眼,发愁这么大的任务区何时才能干得完。

太傅楚国公王黼却不等找护卫的军士催促,就赶紧讨了几根细绳,摘下幞头,扎上袖口,束紧腰身,然后命令众人照办。

事实证明,只要有人带头,即使没有皮鞭加棍棒,身娇肉嫩的贵人们也照样能干粗活。

当然,还是少数人初次接触因砍杀、火烧、埋压严重变形的尸体而呕吐不止。

但吐过之后,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卖力干——就在使团到达上党县的当天下午,同军公开处决了一批干活不卖力的叛军。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