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九章 造血计划

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九章 造血计划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社首,今年各地的粮食增产极大可能会超过预期,外粮输入计划要不要跟着做出调整?”

问话的是商曹曹首褚青,其人所说的“外粮输入计划”实际是同舟社北伐准备计划中的一环。

徐泽对同舟社发展方向一惯的要求是内外兼修,内在为主,北伐也一样。

不管是准备阶段,还是北伐已经成功,河北路的各项工程都要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没有稳定的河北,就不会有稳定的燕云,不练好内功打牢基础,打下再大的江山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已经开始的道路、水利、治河等大项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钱粮。

同舟社不可能在河北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把绝大部分的粮食用于扩军备战和战后的燕云百姓救济上。

因此,徐泽一面主持河北路复兴计划,增强本地造血能力;一面又实施了一个庞大的粮食输入计划,继续为河北补血壮骨。

并不是从京东、海东和辽东等同舟社已经稳定开发的地域向河北输入粮食,这三地的粮食由官府收上来后暂时囤积,只待北伐开始成功,便直接输入燕云。

徐泽制定的计划是从江南购粮。

没错,就是“花钱”购买粮食。

去年,同舟社兵发大名府,直接吓崩了朝廷的精锐大军,导致赵宋朝廷失去了制衡徐泽的关键力量。

随后,叛军兵临韦城,威逼开封,赵宋朝廷慌乱之下,派出宰相王黼和亲王赵楷求和,与同舟社签定了城下之盟。

谈判前,徐泽曾让前面赶来探口风的张邦昌带回了几条谈判方向。

其中就包含朝廷要举全国之力,筹备钱粮布帛等战备物资,以支持同舟社整编河北驻军,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北伐燕云。

赵佶当时只想赶紧结束谈判送走徐泽这尊瘟神,在王黼和赵楷临行前,皇帝只在“领土”划分上设定了红线。

其人要求开封府与同舟社控制区之间必须有缓冲区,并且双方隔得越远越好。

至于钱粮物资什么的,天子则给了王黼最大的自主权。

只要能让徐泽离开开封府界,皇帝卖儿卖女都不是问题,些许钱财更不是事。

自身不干净又没骨气的宰相王黼在被徐泽一顿恐吓后,当场便吐露了天子的所有谈判底线。

徐泽相信以教主道君皇帝的“人品”和“诚意”,说到的事肯定能办到。

紧扣赵佶事先开出的“底线”进行“谈判”,同舟社肯定能从赵宋身上敲诈到难以想象的海量钱粮。

但经过慎重考虑后,徐泽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并不是其人对钱粮不敢兴趣,能顺利抢到手的,偏要辛苦种田,而是这些钱粮不能这样取。

赵宋王朝以往财政状况尚好时,都无法满足河北两路庞大的驻军正常开支。

现在,帝国持续动荡之下,财政已经频临崩溃,要在不削减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再增加大批钱粮保证同舟社扩军和北伐,压力会增加很多。

即便徐泽在协议中明确强调朝廷必须与民休憩,停掉祸国殃民的花石纲和艮岳等大项工程建设,并将“本该”用于这些项目的钱粮改做支持同舟社北伐。

但北伐筹备,以及北伐成功之后的救济燕云都需要巨量的钱粮,算上这些仍有一定的缺口。

在其他方面能省下钱粮很有限的情况下,朝廷为了满足同舟社的狮子大张口,除了再次向百姓加征赋税就别无他法了。

至于加税可能有什么负面影响,徐泽估计赵宋君臣基本没有人会去思考,就算想到了,也不会将这问题当回事。

这些年以来,在“丰亨豫大”的政治路线引领下,赵宋朝廷为了满足天子的艺术追求,建设了诸多超级大工程,花费了无数钱财,使得原本丰盈的国库频频见底。

教主道君皇帝应对财政窘迫很有经验,最有效手段主要有两手。

其一,请蔡京出山,推进社会改革,搜刮民间财富。

坦白地讲,这些改革政策还真不是全部针对平头百姓,如改盐钞法以及推行方田均税法等,普通老百姓想利益受损都不够格。

其二,授意臣子进献“羡余”,广开财源。

杨戬搞出的“公田所”,陈遘“发明”的“经制钱”等等,都是为赵宋财政不计个人名声的“忠臣”事迹。

双管齐下,赵宋帝国才能一直有钱花,也让治下百姓负担一日重过一日,致使地方频频出现动乱。

最初并不是没有臣子劝谏,但时间久了,敢劝的、愿劝的臣子都被赶出了朝堂。

剩下的臣子们早就适应了这种有钱就折腾,没钱就加税的状态,皇帝和绝大部分大臣对加税已经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而且,若是徐泽决心通过朝廷输送北伐的钱粮,赵宋各级官僚们不仅不会拒绝,还会欢欣鼓舞。

如此好的机会不利用岂不是傻子!

朝廷支持同舟社北伐而加征税收,各地顺便再多征收一大批钱粮以“补贴国用”,不过分吧?

徐泽毫不怀疑,一旦放任赵宋加税以备北伐,绝对会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反正加税的锅由徐泽背,如果民乱闹得太大朝廷平灭不了,也自有徐泽这个赵宋“平乱急先锋”去擦屁股。

到头来,类似方腊、樊瑞之流的野心家将尽皆粉墨登场,再次为祸。

本就苦难深重的百姓还要再受兵祸,疲于应付的同舟社也未必能真获得协议约定的钱粮——天下都乱完了,哪里还有那么多钱粮?

还会因为平乱而影响计划中的北伐,并彻底毁掉同舟社之前辛苦建立的正义形象。

而“为朝廷卖力征税”的各级官吏们则借机吃得脑肥肠满,顺便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不知死活的贱民和血腥残暴的同舟社一并骂个够。

这样的情况,徐泽当然不会允许出现。

所以,贤相王黼才会力抗天子马上签署协议送走徐泽的强烈要求,不顾个人安危,与逆贼据理力争,竭力为朝廷争取利益。

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赵宋朝廷最终与同舟社达成相对“有利”的协议。

其中就包含取消由朝廷提供北伐所需钱粮一项,只是在维持原本河北驻军消耗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成转运钱粮。

而且,徐泽还在协议中明确强调,增加的这部分钱粮要由朝廷在其他开支中节省,五年内不得再向百姓加征任何赋税。

不然的话,徐泽将率大军叩阙,扫除祸乱天下的奸臣贼子。

朝廷的税不能加了,没法转运更多的钱粮,同军北伐却势在必行,扩军所需的钱粮布帛等物资还得筹备。

不能通过协议“白拿”,那就只能“掏钱买”了。

当然,徐泽也不可能真拿钱去买物资。

同舟社派出商队,跳过朝廷这个“中间商”,直接以盐、糖、铁、玻璃、陶瓷等物资从赵宋产粮区换取粮食。

实际操作过程有一整套流程,并不是以物易物这么简单。

这便是同舟社与朝廷签署物资交换协议的由来。

褚青是商曹曹首,具体经办此事,清楚一些内幕。

虽然物资交换协议对双方都有利,属于双赢。

但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同舟社为失血过度的江南等产粮区恢复造血功能。

此举与后世二战之后,美国对一片废墟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异曲同工。

当然,以徐泽的做派,也不会搞单纯的物资交换,其中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附加协议。

同舟社治下粮食增产超过预期,褚青从商曹本身职责出发,建议“调整”外粮输入计划,实际是希望提高本方物资的交换价格,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毕竟,同舟社可以少输入江南等地本就卖不起价的粮食,江南等产粮区却急需同舟社的物资救济。

徐泽没有正面回答褚青的问题,转而询问财曹曹首蒋敬。

“蒋曹首,加上江南的救济,今年我们可会有赤字?”

蒋敬掌管预算、度支、审计等事务,最关心的赤字。

“会社首,今年若不遭遇大灾,应该不会有赤字,与朝廷进行物资交换,总体也是维持盈余状态,外粮输入计划调整与否,影响不会太大。”

这几年,同舟社治下大项民生工程不断,开支很大,但总体还能维持盈余状态,这种经济财政收支情况当然不正常。

除了数次大战获得的战争赔款外,还有通过不对等交易,从宋、辽、金、高丽、日本、南洋等国和地区的不断吸血。

徐泽对赤字没时人这般排斥,但取得燕云之后,一段时间内都必须要对这份“负资产”持续输血才行,在北伐前必须厚实家底保持盈余,就必须持续吸血。

但包含江南在内的各地迟早是同舟社的天下,不能对这些地方吸得太狠,该造血还是得造血的。

即便是“敌占区”,同舟社先“帮忙”抓建设,也符合同舟社的长远利益。

褚青在商言商,只站在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反而落于下乘了。

“褚曹首,外粮输入计划暂时不用做大的调整,但可适当向杭州和明州倾斜配额。”

“属下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