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

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安阳韩氏的崩解并没有在河北路士民中引起轰动,也没有让徐泽的“高度关注”。

其人只是在知沧州事韩肖胄以举家欲要迁徙至沧州置业,援引“官守乡邦,著令有禁”“亲民官于令,罢任处不得寄居,及现任官不得于所任州县典买田宅”的禁令请辞时,大笔一挥,同意了韩肖胄的请辞。

这段时间,河北两路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百年大族安阳韩氏即将成为历史,也不是越来越深入的税法改革触及了多少人的利益,而是同舟社明春将要开始的开科取士。

最初,河北两路的士子对反贼组织的科举还不甚热心,或者说,就算热心功名,也不能表现得太急切,总要端起架子,表明自己的气节才行。

将这件事炒热的,是为了科举入仕而几近疯狂的京东东路士子。

因同舟社科考方案与赵宋相差甚远,徐泽特意让教曹提前放出相关细则,以让士子们预有准备,具体的考试时间定在明年春天。

距开科时间还有几个月,当河北士子还在讨论科举方案中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时,很多京东士子却已经带着行李跑到大名府,并在大名书院附近租房复习功课。

被徐泽晾了整整三年的京东士子得知同舟社开科后,立即爆发了建功新王朝,博取从龙之功的强烈事业心。

科举方案合不合理,今科有多少录取指标,“文综”和“格综”的指标又如何分配等等,统统都不是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舟社终于要开科取士,愿意给没有完成同舟书院学业的士子们一条进身之阶,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还想要啥?

指标再少,那也是河北和京东的“北地”士子们自己比,远比参加赵宋科举,同江南诸科举强路的士子血拼要强得多。

有琢磨这些乱七八糟问题的时间,还不如买了书院的教材抓紧时间研读,自己实在琢磨不会的,还可以申请到大名书院旁听授课。

从梁山书院建成开始,徐泽就保留了定期到书院讲大课的习惯,这个习惯从梁山带到到之罘,再带到诸城,又到了大名府。

虽然因为事务越来越繁忙,徐泽到书院检查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就算再忙,定期讲大课的习惯却是从未改变。

有志于出仕同舟社的京东士子对徐泽这一习惯自然不会陌生,提前几个月跑到大名府备考,就是为了近距离倾听徐社首的讲课,这可是相当于提前探知了考题范围啊。

就算社首不泄题,通过听课掌握社首的说话风格和个人倾向,也无异于增加了通过考试的筹码,能不积极吗?

京东士子的参考热情,让河北士子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原本就有些动摇准备参考的士子随即坚定起来,而最初不甚热心的士子,生怕被京东士子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变得紧张热切起来。

没有辜负京东士子的热切期望,徐泽很快就到书院上了大课。

因为旁听的士子实在太多,大教室也坐不下,徐泽索性将课堂搬到了室外的大操场上。

授课的标题为《格物问道——学之根本》。

同以往一样,徐泽的授课深入浅出,却发人深省。

这次,社首重新定义了“学问”一词。

学问是什么?

学问从何处来?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问?

徐泽强调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既要学系统的理论的知识,也要学实践的经验。

在学懂了之后可教会别人的知识才能称为“学问”。

远古时代,人类茹毛饮血,同样的时间,谁能比别人狩到更多的猎物,采集更多的果实,就值得其他人尊重和请教,这人就比别人有学问。

后来,生产进步,人类开始种植、养殖,谁种的地好,养的猪肥,就是比别人有学问。

再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记录下来,这人也比别人有学问……

人类在不断演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分科越来越精细,对“学问”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玄。

但本质始终没变,只有有益于文明发展方向的知识,才是真学问。

学问也有保质期,必须与时俱进。

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为何多年以后,仅剩下儒、法、道等寥寥数家?

不是焚书坑儒,也不是独尊儒术。

虽然这些事确实与百家衰落有一定的关系,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家”不能与时俱进,解决不了时代问题。

孔子教化弟子三千,周游列国十四年,其学问却始终不得诸侯采用。

反倒是其人离世多年后,儒家才登堂入室,并逐渐一家独大。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什么“仁”,而是由其徒子徒孙改造后的“儒”符合了时代需求。

春秋战国之时,乃是大争之世,能够让本国变强,力压他国的理论,才是各国所需要。

所以主张“仁”的儒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就算门人再多,表现再优秀,顶多被人利用,却无法被人真正采用。

而秦汉之后,天下一统,庞大的国土,持续的叛乱,维护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维持上下尊卑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儒家才有了市场。

而确保王朝大一统,避免思想混乱,就必然要求罢黜百家。

仅此而已。

赵宋是自古以来儒家的巅峰,却解决不了国家积弱积贫的问题。

并非是儒家不努力,儒家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努力过度了。

而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儒家也有“不知”,解决不了一切问题。

儒的最大问题是专注于精神世界和社会规律的探索,逐渐脱离了物质世界,注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就像世上没有万能药一样,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学问也不可能存在。

以维护大一统社会秩序为根本的儒家,本就解决不了割据状态下赵宋面临的问题。

伸手不打笑脸人,徐泽自然不会当着深受儒家教育的士子面,把儒家批得体无完肤。

但这些话也足够骇人听闻了,就在众士子或若有所思,或怒目以视,或泣而长叹之时,

徐泽话锋一转,又回到了“学问”的本质: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总结和归纳。

这就是同舟社书院既授人文之道,又讲格物之学的原因。

授课的最后,徐泽以充满诱惑的语气总结道:

问道天地、格物致知方是学问之根本,谁能在这个问题,甚至于单独的人文之道、格物之学上更近一步,谁就有资格开宗立派,凭借“立言”而不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