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43章 盛唐标准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3章 盛唐标准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邺城的厅堂并不大,伏寿的声音也并未刻意压低。

众人听得清楚,而不少人神色间也多有赞同意。

毕竟旁的不说,于他们这些亲历者来说,祸汉的董贼不就是这般?

而且众人当中有胆大者更是发散思绪:

若是董卓活着,多半也要被后世这些野心昭昭之辈惊讶。

若是曹贼亲观,势必也是要为后世篡权夺位者那急不可耐之模样咋舌。

说到此刘协反倒是有些好奇了:

“既传国玺早已遗失,后世何必还如此挂怀?”

“后世之国如何,皇叔此前也说过一二,若是真有那般奇异,该更不需要传国玺证其天命才是。”

对刘协的这个疑问,刘备微笑着轻轻摇头:

“后人与我等虽隔千余年,然亦是同血脉而出有承汉名。”

“有华矣矣归一此玺,夏民赫赫承统于斯。”

“后人记念此物,如子寻亲,似叶归根,乃是凭古记今以表先魂灵也。”

刘备这话虽语气平淡,但刘协反倒是从中愈发能感受到身上这套天子华服的重量了。

张飞对此并无太多感触,毕竟兴汉檄他早已看过,更是知道此檄文是要呈天下震慑江东十万…啊不,军师说是震慑宵小宣汉三兴的。

相较起来还是看看后世人的东西要更加兴致盎然一些,就如此时,光幕当中的兴汉檄被这双素手小心收了起来,随后徐徐展开的乃是一幅画卷,其上内容让张飞眼前一亮:

“好俊儿的人!”

随着张飞的赞叹,众人也看得分明,这幅画卷旁侧的《游春》两字很直白说明了画的主题。

徐徐展开的画卷上展示的是春街一角,贩夫走卒与文人仕女同乐,牵马踏春者与乘步辇顾盼者同面。

而尤为不同的是这画上的人物似真似动,宛如后世之画,全无邺城诸人此前所见人物画像似扁平之感。

【这幅画咱就叫游春图吧,嗯……从落款来看是阎立本和阎立德绘于贞观六年。

阎氏兄弟里虽然阎立本名气更大一点,但相对来说阎立德要更加全才,不仅跟弟弟一样都精于画工,同时还是唐初的杰出建筑家,李渊跟李世民的陵墓都是这位设计督造的,有别于汉时的封土为陵,开了依山营陵的先河。

从阎立德建筑家的身份上来说,倒是能解释得通这幅《游春图》用上了透视画法的原因,毕竟现代透视画法就是被建筑师给完善的,这种需要数学基础的绘画技巧,显然也是对建筑师更加实用一点。

虽然文盲挺喜欢这种兄弟齐心的剧情,不过在唐朝想要完善透视学显然还是有点强人所难,因为这需要的不仅是绘画功底和数学功底,还需要完善的几何学,再在此基础上点出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是一个隐性的庞大工程。

故而即便这幅画是一眼伪,但文盲还是蛮喜欢的,毕竟在透视画法的加持下,初唐人挺拔的精神面貌也更加立体,令人见之则喜。】

甘露殿中,阎氏兄弟挺直的脊背微微放松了少许,两兄弟也情不自禁相视一笑。

后辈所说的“一眼伪”并不会让两兄弟泄气半分,毕竟此前谈及唐朝时两兄弟名字就已经被提了不止一次,与其相较来说一副画的真伪之名不会让两兄弟有半分介怀。

而三言两语当中让两兄弟一窥所谓“透视学”的全貌,才更令人心生欢喜。

“几何虽难,然陛下此前已遣使西行,更有波斯僧愿代为通传学本,循迹如何不可学乎?”

阎立德多少有点意气风发,一年多来无论是弟弟半情不愿的随着孙药王探人体肌骨之理,还是他尝试循后世图画之精要将其与营城舆图融为一,皆有所获。

而恰逢今岁开春时,陛下曾说按着后世所言,贞观六年往后的二十余年,年年有灾岁岁有祸。

故而令两兄弟绘长安游春之景,以“记贞观太平余年”,而所呈后世这一卷乃是两兄弟合力使尽浑身解数所作,也算是对后世此前不吝展示后世画本的一种遥遥回敬算是。

而眼下看来,两兄弟的答卷交的也不算差,而阎立德的雄心壮志的模样也令李世民很是欢喜:

“阎卿所言极是,既知之便应全之,以此遗子孙后世方不输贤名也!”

听着陛下与长兄的奏对,阎立本心中豪气也生出了一点,但旋即就想起来孙药王强拉着他一起使了不知多少次的掏心掏肺,这点豪气便顿时烟消云散。

不然……跟着兄长学学土木营造之法的建筑学?正好逃开孙药王的支使,阎立本陷入了沉思。

而光幕上对画的品评也还没结束。

【另外,这个游春图抛开唐朝没有的透视画法来说,可能有人会比较奇怪画中的女子肖像为啥都挺纤细的,说好的唐人以胖为美呢?

实际上唐朝以胖为美本身也算刻板印象之一,抛开眼前这幅画不说,如今留存的就有阎立本的步辇图真迹,图里也能看到宫女都是纤细身材,跟胖扯不上关系。

梳理历史脉络来看的话,魏晋南北朝的无论男女皆以粉涂面、视羸弱为美是众所周知的,南朝梁羊侃家中舞妓张净婉号称能表演掌中舞,留下了“腰围一尺六寸”的记载,也就是堪堪四十厘米,其审美风向可见一斑。

初唐自然也不可能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弯,比如唐初诗人刘希夷就很爱细腰,“纤腰弄明月”便是这哥们所写,除此之外高宗前期诗人们诗作赞赏细腰的并不罕见。

现代熟知的“唐人尚丰腴”一般认为起源于武周,盛行于玄宗执政以后,结束于安史之乱前后。

起源于武周的依据来自于旧唐书对太平公主的记载,“丰硕广颐”是太平公主的外貌特点,武则天以其“类己”,可见母女应是同出一辙,都是宽脸盘且身材颀健,与羸弱都不搭边。

盛行于玄宗时的证据则是仕女画当中的“绮罗人物”,曲眉丰颊体态丰硕是这类画作的特点,其大家张萱、周昉都是活跃于开元和天宝年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