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339章 彗星扫出来的皇帝

“这女帝有子如此,也是不易。”

刘备满是唏嘘。

想想当时那环境,太后还在临朝称制呢,当儿子就敢大喇喇喊出来要将天下都给岳丈。

虽从道理上来说于理不合,但刘备觉得也不是不能理解。

不过唏嘘过后便是满满的安心,这份安心张飞倒是看的明明白白:

“嘿,又一不如阿斗之帝也。”

话虽有点微妙的不好听,但总归确实是这个道理。

鲁肃心中虽然颇多不解,但也知道暂且将这些疑惑埋下,等今晚再详细请教孔明。

通过庞统的简述和光幕亲眼之所见,鲁肃隐隐约约间感到,恐怕身后事远未如他所想,而华夏之走向也尤其不可捉摸也。

当下也是根据眼前所见给了公允评价:

“为帝如此引天下之怨,义兵仗剑而起向人心。”

“只是……”

鲁肃也觉得这唐对禁军的管理未免太过松懈:

“从那神龙政变至这李隆基上位,前后不过五年,成败皆仰仗禁军兵士。”

“若不加以提防,恐生祸患也。”

事实上这也是鲁肃觉得这唐中宗的失职之处。

禁军拱卫宫闱,可以说护卫的就是国之命脉所在。

而若是赏罚不明令其生怨,那么只消反戈一击,则可断国祚,易权柄。

鲁肃敏感的从其中嗅到了令他不安的味道。

庞统与诸葛亮对视一眼,心中同时觉得这等眼力对鲁子敬来说可谓是理所应当。

同时更是感激十万哥和甘宁,若非前者轻狡失壮志,也不会冷落鲁肃,若非后者果断行事,也不会在此见着鲁肃了。

于是两人对鲁肃的态度也愈发随和,干脆顺着鲁肃的话题聊曾在光幕模糊见到的藩镇兵祸。

简雍凝神听了一下,回过神来便又见到主公在追着三将军围着桌子转圈。

旁边看的津津有味的马超给简雍简单解答了疑惑:

“翼德将军刚才说他与主公和云长将军才是兄友弟恭呢。”

“这……”简雍哭笑不得,只能说后世误害美词之义也。

【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因为李显的放纵,很快就有女性尝试复刻则天大圣皇帝的旧路。

韦后和安乐公主借助李显的影响力一骑绝尘,已经走到了临朝称制这一步。

太平公主则不讲武德,与李隆基联合直接突袭斩首,从**上消灭了韦后一党。

事实上唐隆政变虽然继续为李唐吊了一口命,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太平公主一直在赢。

从神龙政变到景龙政变再到唐隆政变,太平公主要么是小赢要么是大赢,从来没有输过。

李隆基虽然当上了太子,但太平公主才真正称得上风头无两:

李显暴毙,韦后被斩,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皆死,武家已被彻底根除。

明面上登基的李旦是她亲哥,上位还有她的提携帮助在里面,还有谁能制她?

事实上就连少帝给李旦的禅让仪式也是太平公主横加插手。

在流程走完之后,太平公主毫不客气直趋皇位,单手就将唐少帝从皇位上薅了下来,说这里不是小孩儿坐的地方。

“太平公主进曰:‘此非儿座!’遂提下之。”

有点拿破仑给自己加冕那味儿了。

等到李旦即位之后,朝堂就彻底成了太平公主和李旦的争斗场。

李旦这个明面上的皇帝每次在宰相奏事完之后必有两问:

“尝与太平议否?”

“与三郎议否?”

堂堂皇帝必须要确认奏折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肯定之后,才会正式同意。

但事实上想也知道这时候的李隆基很难是太平公主的对手。

李隆基的政变靠的是发动中下层军官,拉出来老爹的大旗给军官们许诺,方才团结人心。

而太平公主在政变成功后,入朝不需禀报,禁军头领和同知宰相等官职皆可随意任免,可以说权威比李旦这个皇帝更甚。

但对太平公主来说,她不是如韦后一般的目中无人之辈,唐隆政变中李隆基已经充分展示了他的手段,这样的年轻人足以让她全力出手打压。

从710年至712年,太平公主一边挑动李旦父子的矛盾,一边抓着李隆基并非长子的事实大做文章。

而在这段时间里,唐隆政变时支持李隆基的一干功臣皆被太平公主逐一贬黜安排离京,太平公主一脉的亲信被逐渐安插进中枢宰相之位,李隆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更令李隆基无力的是,太平公主安插的亲信皆非庸才,反而大多都称得上干练之才,典型比如一个叫萧至忠的,李隆基后来谈起他都异常惋惜,称其“国器”“谓之贤”。

毕竟在神龙政变之后太平就被授开府之权,在李显纵容妻女做春秋大梦卖官斗富的时候,太平公主不声不响招揽人才,一心一意发展羽翼,自不是李隆基能比的。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最终的变故来自于天上。

712年八月初彗星出现,太平公主兴致勃勃的遣术士去告诉李旦:

“彗星出现是除旧布新,太子要成为天子啦。”

实际上这当然是屁话,就不说现代对彗星的研究成就,单说唐朝对于彗星的记录就并不少,641年、663年、668年、675年、681年、683年等等,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改个年号已经是李治对彗星最大的尊重了。

太平公主这话当然也是为了激起李旦父子的矛盾,但这次让太平公主没想到的是,李旦听完呱唧一拍手:

“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三郎啊,父皇已经决定了,让你来当皇帝!】

“这太平公主类其母,尤工权术。”

虽然听光幕说那李隆基被这位公主压制的举步维艰,但李世民反倒是松了口气。

至少,他不用再看如那李显之辈辣眼睛的操作了。

听着后世对自己儿孙干的那些破事儿如数家珍,李世民就感觉浑身不得劲。

此时这虽然其都尤烈,但好在皆非弄权误国之辈,能提干才以充中枢就已经很好了。

李世民都没发现,不知不觉间对子孙的要求标准已经一降再降了。

甚至此时看起来,雉奴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不还是接他之业,西荡碎叶东平高句丽吗不是。

实际上后世所说的“大部分皇帝都在秀下限”这句话李世民是同意的,因为观魏晋南北朝,同为帝君者,相差仿佛萤火与皓月之辉。

但如今再次清清楚楚看到了子孙所为,李世民才切切实实出现了忧虑感。

玄宗时尚且还能推托,但那李显按辈分来算还未出三代呢就昏聩至此,皇储培养竟这般难?也不知后世如何解决此等难题。

长孙皇后则是悄悄叹了一口气道:

“这太平公主,也是一痴儿也。”

李世民怔了一下,旋即就想起来,此前说到玄武……唐隆政变时,这太平公主派去协助的子嗣乃是姓薛,而非后来尊母之命改嫁的武氏。

其中意味细细想来倒是也有很多可说,但最终李世民也只能叹道:

“若其能效那李成器,或亦可逍遥一生,身为女儿身又有武周之祸在前,何劳争端。”

看起来太平公主优势很大,但想想后辈此前所说的武则天劣势便明白,这太平公主最终绝难成事。

太平即便成了武则天,那薛家也不过是再走一遍武氏旧路,最终也依然要重新面对和那武则天一样的权衡:继位的天子该姓什么?

房玄龄则是认认真真将后世罗列的这些彗星出现时间写了下来,并按贞观年号顺推标注好,随即有点失落道:

“若这彗星能早来七八年就好了。”

杜如晦琢磨了一下便明白老友为何如此叹了,遂问道:

“望远镜已有眉目?”

将作监所制玻璃也算是按部就班,先让玻璃澄澈无暇,随后寻琉璃工匠打磨各个模样,随后一一穷举。

房玄龄低声道:“上月将作监已制出千步镜。”

“匠人有言,称今岁或可制出能窥日月星辰之镜也。”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