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70章 一刻不得安闲

盛唐挽歌 第770章 一刻不得安闲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3: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年匆匆而过,很快随着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汴州的运河渡口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元气大伤,或许是因为粮秣青黄不接,又或者是别的什么谋划,反正吐蕃人在河西很是安静,甚至已经解除了对沙州城的封锁。

只留下足够的游骑时刻在沙州各城巡视外,不让城内的人运粮。

简单来说,就是吐蕃人的后勤出现了一些麻烦,导致他们收缩了防线固守,等待下一次机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事实上,大唐因为四分五裂,军队内调。这些年边疆诸多臣属小邦都在蠢蠢欲动。

正值三月春耕的时候,位于大唐西南边陲的南诏悍然入侵西川,岭南等地,他们的军队当中,甚至还有不少吐蕃人!

剑南节度使严武,带兵主动出击,以攻代守,在清溪关(峨眉山以西不远)大破南诏军,暂时解了西川之危。

但此时西川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十分不利,成都府以西大山深处,尽为吐蕃所得。吐蕃国内,并不是所有人都和达扎路恭一个想法,想从河西进军关中的。

吐蕃国内还有一股“南进派”,因为所在部落靠近西川,所以他们的扩张目标并不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河西走廊,而是近在咫尺的成都府。

吐蕃似乎派出了使者,约定和南诏共同出兵。

在击退南诏军后,严武深感西川危如累卵,若无后援,失陷不过迟早而已。

于是严武让自己的好友杜甫,带着亲笔信,前往汴州,向朝廷“上表”。

即承认汴州朝廷的正统性,承认当今天子的合法性,承认方清作为权臣的存在事实,并请求在汴州设立进奏院,以“管理”藩镇事务。

至于实质上要不要归顺,那都是后话,可以慢慢谈。

严武此举当然是为了自保,既是给成都平原本地人看的,也是给周边虎视眈眈的吐蕃、南诏看的。

无论他是不是真的归顺,至少在名义上,他和麾下的剑南军,还是大唐的藩镇,接受大唐的节制,无论办什么事情,对外都会有一个说法。

那么在成都府本地人看来,在吐蕃人和南诏人看来,他们想要做什么,就得想想汴州朝廷下辖数十个州,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有什么反应了。

所谓是非关乎实力,公道不在人心。那些失败者们,已经倒下的人,就无人关注他们的利益。

如基哥、如李琩、李璘、李琬这些走马灯一般的皇子,都是如此。

盘踞于成都的严武,实质上控制西川的剑南军,丝毫没有为“旧大唐”伸冤的意思,很是丝滑的就接受了现在的汴州朝廷。

反正,皇帝是姓李的,是基哥的孙子,有这块遮羞布就够了,其他的不重要。

杜甫从夔州那边,顺着长江来到扬州,又从扬州沿着运河抵达汴州,这一路的心情,堪比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除了惆怅感怀外,没有一丝紧张。

汴州那边,有一大堆老熟人,杜甫心中是一点都不慌张的。他的好友元结,甚至已经做到了汴州的京兆尹。

他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唐是一个人情社会呀!

果不其然,杜甫刚刚到汴州,下船的时候就忍不住给收商税的税吏报了一下来历,结果马上就有人引着他来到……郭桥。

然后杜甫就当做是吐蕃间谍,被关进善缘山庄里面了。

直到最后一刻杜甫才明白自己被骗,被善缘山庄内狱卒带走的时候都是一脸懵逼,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不过好在两个时辰之后,天都还没黑,方重勇就带着元结来接他了。见杜甫没受什么虐待,方重勇松了口气。

他对杜甫叉手行礼道:“子美兄别来无恙,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去汴梁城状元楼雅间一叙。”

一旁的元结憋住笑,面色拧到一起,看起来十分怪异。

杜甫自然是不会反对这个提议,他都不知道善缘山庄是干什么的,就被抓进来了,不过好在没有人给他“上手段”,要不然乐子就大了。

毕竟,杜甫之行是奉严武之命秘密进行的,外界都不知道这件事。

三人回到汴梁城内,在状元楼找了个雅间坐定,点了一壶茶。

方重勇这才看着杜甫询问道:“此前剑南节度使发檄文,说要守卫西川,并提出在汴州落实进奏院之事。子美兄此来汴州,可是为了此事?”

“回官家,确实如此,杜某在严武幕府内担任长史。”

杜甫很是谦逊的说道,这么多年,他也看出来自己的斤两,都是好友严武罩着自己,在府中当差无甚难堪。

可这并不代表杜甫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严武啊……”

方重勇嘴里念叨着,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严武这厮,可是个牛头人爱好者呀!

方重勇想起江湖中传言的,关于严武的一件风流韵事。

当年严武在军中时,与军中一位军使是邻居,该军使有个貌美的妾室,后来就被严武搞到手了。

当然了,类似的事情,在大唐不说是遍地都是,也无甚稀奇。

比如说方重勇如果自己想玩的话,什么朋友的妹妹,下属的妻子,仇人的小姨子之类的,他要玩多少就有多少。

只要身体扛得住,上不封顶。更有可能当事人都不会觉得羞耻,愿意主动倒贴过来。

然而严武所做过分的事情是,当这位军使向官府告发了他诱骗自己妾室之后,严武就把牛来的美妾带到湖上泛舟,随后将其推下船溺毙了。

当官府追缉到严武的时候,他已经孑然一身。既然连淫妇都找不到,那奸夫自然也不存在,严武死不承认,此事便只能不了了之。

现在汴州很多美女做梦都想被方清宠幸,那是因为方官家私德甚好,跟着他能享福又没什么危险。

但江湖上到处都是严武这样的权贵渣男,坊间也是多有耳闻。追求这种富贵,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某些“捞女”可不敢轻易尝试。

“官家,可是有什么不妥么?”

看到方重勇听到严武两个字发呆,杜甫疑惑问道。

“并无不妥,严武守西川有功,击退南诏军更是功在当代,不褒奖不足以宣慰蜀地军民。”

方重勇脑子里想着的是严武是个顶级渣男人品存疑,但嘴上说着的都是漂亮话,在他口中,严武似乎已经成为了藩镇节帅典范。

听到方重勇满口赞扬,杜甫松了口气,他就害怕方清要针对严武,毕竟,严武是他好友,方清对他有知遇之恩,多次关键时刻力助。

二人要是结仇,杜甫被夹在中间就很难受了。

他从怀里摸出严武的亲笔信,递给方重勇说道:“严武的亲笔信,成都府本就是大唐领土,如今节度使上表在汴州设立剑南节度使进奏院,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杜甫正色说道。

这件事,表面上看,似乎不关系一文钱。汴州既不会给蜀地财帛,支援防备吐蕃与南诏,蜀地也不会向汴州进贡。

有没有声明,看起来似乎无甚要紧。

然而,很多时候,名不正则言不顺。人活一张脸,更何况是区域乃至国家。

严武声明了剑南军的归属,那就如远在外地的游子,对其他人表明立场:我还是这家的人,只是暂时不住家里!暂时不方便给家里钱,也不方便从家里拿钱而已。

有没有这个声明,那可太重要了!

没这个声明,就没有后台,以后出了事情都是自己扛,风险极大!

而有这个声明,也就意味着将来如果汴州朝廷要进军蜀地,有了合适的名义。

为了现在赌将来,就是严武的打算。风险大也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剑南军获得的底气和战略安全,是实实在在的。

方重勇将严武的信展开,一字一句的看完,又反复看了几遍,这才感慨严武不愧是可以牛头人别家美妾的渣男,这心思是一等一的缜密。

简单概括,就一句话:认李不认方。

严武说他是大唐的臣子,为大唐镇守西川,抵抗吐蕃与南诏乃是义不容辞。

所以只要汴州朝廷天子是李家人,那他这个节度使,干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责无旁贷!断然没有割据自立的道理,更不会投靠吐蕃这样的外邦!

言外之意是:如果汴州朝廷的天子开始姓方了,那么他还会不会称臣,可就两说了。

这是信中表达出来,却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意思。

换言之,将来就算方重勇改朝换代了,如果麾下禁军足够强,足够踏平西川,那么严武也可以身段柔软的继续称臣。

反正他这封信里面又没说要带兵杀回汴州!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果然是渣男做派!

方重勇有些同情的看了杜甫一眼,这位只会写诗的老实人,即便是天龙人之家出身,却连个小妾都没有。

看看人家严武是怎么搞牛头人的,这就是格局的差距啊!

“严武所说之事,朝廷皆可应允,不过他要留个子嗣在汴州定居,这也是应有之意,并非方某在刁难严武。

现在各地藩镇节帅,其家小皆在汴州,没有例外。

如河内的刘龙仙等后来从叛军归降者,亦是如此。

这件事,严武有没有问题?杜兄能不能做主?”

方重勇面色肃然问道。

外放封疆大吏,留子嗣在京作为质子,这并非是大唐才有的规矩,事实上类似的规矩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常态了,屡屡见于史书记载,不足为奇。

杜甫在出发前,也是跟严武商议过此事,自然是一点阻碍都没有的。

能把别人的爱妾勾搭到自己怀里,再推进湖里淹死的狠角色,如果真要办大事,怎么可能会在乎一个儿子的存亡。

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的。

逼急了,就算子嗣断绝也没有二话,该干的事情还是要干!

严武八岁就手刃了“小妈”,只因为他爹严挺之宠爱这个妾室。这种人怎么可能会顾忌子嗣?

“若是朝廷在汴州设进奏院,那么严武嫡长子严楚卿,将会在一个月内来汴州定居落户。”

杜甫开口说道。

这不是他随口说的,而是严武嘱托他的话,换言之,是严武本人的想法。

一旁的元结松了口气,不再像之前那样脸紧绷着了。

严武是什么人,他不熟,但是方重勇是什么人他可太熟了!

这一位杀伐果断从来都不含糊的,只不过是不把杀人挂嘴边而已,该动手的时候,方清从不手软。

譬如说前些时日,车光倩禀告说让皇帝之子李瑀,在延州(延安)称帝造反,拉起来一支号称数万人的兵马。

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汴州军扑灭,李瑀死于延州城城头,被乱军直接斩首。

随后方重勇下令,通缉让皇帝一脉所有李唐宗室成员,男丁斩立决!女性勒令改嫁!

平日里极好说话的他,这时候不管什么人都劝不住!

别问,问就是当年武媚娘是怎么整李氏宗室的,方清不过东施效颦而已。

元结实在是担心杜甫触碰方重勇的逆鳞。

好在今晚的会面,气氛很是融洽,方重勇只字不提严武的错处,对杜甫提出来的要求满口答应。

吃饱喝足,款待妥善,一行人离开了状元楼。方重勇将杜甫安置在上源驿后,独自回到府衙书房。

桌案上摆着一封从岭南来的书信,上面说的事情,跟严武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广州的波斯人,大食人,昭武九姓的胡商,联合起来叛乱,杀了广州刺史韦利,岭南节度使张九皋逃亡到他的家乡韶关,据城自守。

可是这些胡商在叛乱之后,又担心大唐的军队回来清算,于是各自出海逃走了,将广州市舶劫掠一空。

如今张九皋没有强力的嫡系兵马,岭南各地蛮人皆反叛,局面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变得不可控制!

现在岭南是个什么局面呢,三言两语张九皋也没说清楚。倒是让方重勇想起来前世的一个词汇:无政府状态!

岭南这边的宗族势力是很强大的,族人不抱团无法生存,不存在什么正义与道理,这边的弱肉强食,往往根本不加掩饰。

只存在强力与强力之间的平衡。

广州胡人的叛乱让岭南重新回到了大唐还未经略这里时的原始状态,各个小势力据点而守,各管一摊,谁说的话,都只能在本地算数。

就算是张九皋,也不得不躲在家乡韶关。换了别处,当地人可能转眼就把他给卖了。

张九皋派张九龄之子张拯来汴州,找朝廷求救。这时候,他哪里还顾得上汴州朝廷是不是所谓正统啊!

西川的严武,广州的张九皋,他们虽然结局不同,一个是赢家一个是输家,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没了大唐这个强力中央政权的庇护以后,这些地方节帅,日子也变得艰难起来了。

没妈的孩子就要被人欺负,似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岭南,西川,几乎是同时闹起来了。

该不会,是吐蕃人在搞鬼吧?”

方重勇喃喃自语道,此事的起因便是张九皋带兵去抵抗入侵岭南的南诏军,以至于广州兵力空虚。

方重勇感觉,世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啊!

会不会是达扎路恭要摆他一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