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69章 进步之风

盛唐挽歌 第769章 进步之风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3: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子驾崩,大赦天下,那些原本被“困在”善缘山庄内种田的犯人们,许多轻罪的也得以赦免。

这些人私下里一点都不感谢这位意外身亡的傀儡天子,而是纷纷吐槽这位天子死得好,死得及时,死得顶呱呱。

至于李氏皇权衰微,摇摇欲坠的事情,和他们这些倒霉蛋又有什么关系呢?天子左拥右抱的时候,也没见分两美人给他们暖床呢,怎么哭丧就得轮到他们了?

皇权的荣耀不能当饭吃,但提前释放,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事后,这些人集体来到开封县内的汴州府衙门前,跪地感恩官家仁厚,三拜九叩。

这些人好像忘记了当初正是方清下令抄家,才将他们抓进善缘山庄“劳改”的。

某种程度上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确实是恰如其分。这种“劳改”非常成功。

颜杲卿是住过几年善缘山庄的,见族弟颜真卿在家中怒骂这些人软骨头没志气,于是开解他道:“当年某在善缘山庄劳改之时,相识的那些囚犯,无一不是每日起床和睡觉之前,都会大喊官家仁义,朝廷公道。他们唯恐方清没听到这些,绝无半句怨言。此乃趋利避害,无可指摘。”

听到这话,颜真卿默然无语。

方清把那些人抓进善缘山庄,所以那些人就该骂方清?

不不不,正因为那些人挨了顿毒打,所以比任何都知道方清手眼通天,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他们当然要日夜念叨方清的好,说不定这位方官家心情好了,就把他们当屁一样放了呀。

你骂方清,难道想牢底坐穿?除了嘴上爽两句外又能如何?

人性看似荒谬,但套以利害得失之后,反倒显得理所当然。

前任天子李琦被葬于郭桥某处,听闻朝廷有意将此地定为李氏的皇陵,以后李氏宗室去世之后都会集中葬在此地。

只是朝中争议较大,暂时还未实施相关法令,不过想来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由于李琦所有子嗣尚且年少(长子也才十多岁),因此方重勇提出由太后武氏监国,垂帘听政。此外,设立四大辅政大臣,辅佐太后与年轻的天子施政。

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方清、严庄、李筌、韦子春。

除了韦子春外,其余二人皆是方清的亲信。

而天子的死因,朝廷也对外公布了:吐蕃大论达扎路恭派出刺客假扮为僧侣,利用参与庆典做法事的机会,毒杀了天子。

由于官家当时在寿州,未能阻止此等悲剧发生,令人痛惜。

官家表示:吐蕃小丑,罪大恶极,大唐君臣子民,必与其不死不休。

除此以外,对于跟此事相关的机构和官员,朝廷也给出了十分具体的处罚措施:

由于失察失职,汴梁城皇宫所有禁卫全部就地免职,等候兵部差遣任命。并且兵部已经下达公文:即刻起从禁军之中重新选拔精干且忠诚的禁卫,重新部署于汴梁城皇宫。

只选拔身家清白的忠诚之士,忠诚排第一位!

与此同时,这次天子遇刺,谍报司反应迟缓难辞其咎,朝廷将会解散枢密院谍报司。

并新设对内的稽查司与对外的军情司,依旧隶属于枢密院。所有情报汇总于枢密院,以便于互相比对。二司人员互不隶属,情报互相保密,并听从枢密使调遣。

而枢密院的枢密使正是方清无疑。

鉴于刺客是个天竺僧人,因此朝廷接下来将会严打国内淫僧淫祠,严打寺庙违禁,清查寺庙非法庙产。

对于不合规僧侣一律勒令还俗,并返回原籍,实行零容忍政策。

与这次谋刺天子案相关的官员,一律贬官。为做表率,方清、严庄等汴州朝廷高层,罚俸一年到三年不等,以示惩戒。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子意外驾崩的事情就这样彻底了结,除了今后对阵吐蕃多一个说辞外,其他的人和事,都不会再追究,此事到此为止。

官家都自请罚俸了,都大赦天下了,还要怎样?

除了天子驾崩这件大事以外,自朝廷出兵关中赶走吐蕃人后,天下局势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稳期。

丢失兰州,对于吐蕃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这意味着他们的防线已经从战略进攻,转入到了战略防守之中。

而朔方军直面吐蕃人的压力,也不得不名义上依托于汴州朝廷,扯起这张虎皮,才能在吐蕃与回纥的包夹之中求存。

吐蕃人这次进军关中,消耗了大量粮秣,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人员折损亦是不小。他们只好以凉州为核心,放弃陇西之地,收缩地盘打算长期经营河西走廊,再图将来。

河西走廊周边,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战争旋涡。只是因为汴州朝廷觉得出兵时机还未成熟,暂时处于静默之中。

汴州这边,方重勇也没有闲着。

在他的倡导之下,吏部新成立了一个“官员培训学校”,就在汴梁城内,简称“官培”。

所有到中枢任职的外地官员,均要进入官培学习,合格后方能上岗。

所有外派到地方的科举士子,也要在官培之中学习一年,合格后才能去外地赴任。

原则上不允许科举士子中举后直接在中枢任职。

科举制度本身,朝廷也进行了微调,原则上不允许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参加在汴州举办的国家一级的科举。

但各地官学,可以推荐“优秀学生”到地方官府中担任书吏等职务,满三年后颁发“执业证”。地方科举选拔合格者,也可以申请到地方官府之中担任吏员。

只有手里拿着“执业证”,才能来汴梁城参加国家一级的科举。

政策初衷,便是让科举之人了解官府运作,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吏员家族垄断基层政务。

对于这个政策,汴州朝廷内部争议颇多。

朝廷显然是增加了对于官僚的管理与考核,科举不再是一锤定音的门槛,也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飞速升迁”之路。

有人认为此举是在瞎折腾,白白的浪费税赋;有人认为是凭空制造门槛,阻碍了“天才”们的上进,延长了他们上位的时间;有人则认为此举是针砭时弊,改善了中举之人不通实务的弊端。

反对的有之,大力倡导的亦是有之。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在不断微调选拔人才的政策,这正是说明:朝廷正通过不同的渠道,持续选拔人才呀!

如果官方渠道就能提供上进的阶梯,那谁还愿意去揭竿而起造反呢?

脑子活络的人,已经从朝廷不断颁布的新政中闻出味道来了!

一时之间,此前对于汴州那边科举完全不当回事的江浙之地,大量家境殷实之人迁徙来到汴州读书,或者通过更改籍贯的方式,迁徙来汴州。

他们的安排很好,先改籍贯,再在汴州本地的官学读书,然后进入汴州本地官府担任吏员,拿到执业证后,直接参加科举。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外如是。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正值年关之际,朝廷之中又出了一件大事:

辅政大臣之一,大理寺正卿韦子春,对天子上书,直言“武氏乱国早有先例,朝堂诸公恐惧武周复现”,以此为由请太后还政于天子。

主少国疑,少年天子当政是个什么下场,历史上多有案例无需赘言。

韦子春的奏章只字不提方清,却又句句不离方清。他曾经是永王李璘的幕僚,又蹲过善缘山庄,外人很难将他和方清的死忠联系在一起。

当初朝廷任命辅政大臣的时候,韦子春的出现非常令人意外,也被某些人认为是制衡方清夺权的“保险丝”。

然而,谁都没想到,率先搞事情的,居然是韦子春!

得知最不可能投靠方清的辅政大臣,竟然作出如此激进的举动,心系李唐却心灰意冷辞官赋闲在家的颜真卿,在忧愤感慨之下,竟然一病不起。

好在方重勇以“先帝嘱托不能轻废”为由,让议政堂驳回了这份奏章,并公开支持太后理政。

他上书朝廷辩驳韦子春的奏章说:武氏家族庞大,子弟众多,在朝中为官者亦是不少,其中有庸碌之辈,也有国之干城。若是朝廷预先设定武氏人人反贼,那还不如勒令武氏一族改姓,免得将来听到武字就身心不适。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颜真卿的病情居然奇迹般的转好了!颜家本来都已经开始准备颜真卿的身后事,没想到这位老人又转危为安,搞得已经在汴州商铺内买好下葬用明器的颜家人好不尴尬。

这天是年前的最后一天,方重勇轻车简从,带着礼物,前往汴梁城郊外的颜氏宅院探望颜真卿。和他一起的,还有太医院的院判陈藏器。

“颜先生不过是气急攻心而已,心病已除,病自然就好了。”

给颜真卿把过脉,陈藏器不动声色的说道。

随即他收拾好药箱,写了一副方子留下,然后对方重勇叉手行了一礼,退出了卧房。

“吐蕃人谋刺天子,难道不是在助你登基么?”

眼看四下无人,颜真卿长叹一声,看着方重勇询问道。

李琦这种傀儡皇帝,方重勇要逼迫他禅让,还真是有点不太方便。不过反过来说,在没有收复河西之前,方重勇也不适合登基称帝。

反倒是汴州朝廷内乱,会牵扯汴州军的精力,使其不能专心攻略河西。

现在局面风平浪静,是因为方重勇没有称帝,所以各方都没什么好说的,谁也不能把弑君的屎盆子扣他头上。

可方重勇若是忍不住登基了,现在颜真卿压根就不会见他,没有参与造反就已经是克制了。

“妖僧确实自吐蕃而来,但他并非达扎路恭所派,不过是想谋求他不该想的位置罢了。”

方重勇轻轻摆手说道。

其实在这个时代,类似的妖僧妖道,比过江之鲫还要多,偏偏有权贵就是相信他们。

比如说历史上的宝臣大帅,服下金丹后立刻双目失明,三日后暴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果然,某就猜到不可能是吐蕃人所为。但朝廷将其归罪于吐蕃,有利于之后对阵吐蕃时鼓舞士气。”

颜真卿微微点头道。

“韦子春应该是畏你如虎,所以在你没有清算他之前,率先表态。

某这些日子也算是想明白了。”

颜真卿继续说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正在生病,他的面色看上去不太好。

“颜先生目光如炬。”

方重勇言简意赅的评价道。

韦子春为什么要让武太后放弃“权力”?

因为他要制造一个“主少国疑”的场面,唯有主少国疑了,少主让位于权臣,才会顺理成章。

韦子春也是借此站队,表明他并非是某位官家的绊脚石。

而方重勇的谋划,显然是让武氏成为名义上的“武媚娘”,让群臣们想起当年武周的恐怖统治!把韦子春立起来,也是起一个缓冲的作用。

李氏皇权衰微,有能力夺权的,那可不仅仅是方清一人啊!

颜真卿看透了这个布局,却又无可奈何。

一个是急火油炸,一个是文火慢炖,本质上都是同样的目的。

“颜先生,你想恢复的大唐,是怎样的一个世道?”

方重勇忽然开口询问道,态度非常诚恳。

颜真卿想了想,脸上出现神往之色,摇头叹息道:“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某与官家又没有私仇。能回到当年开元时的光景,颜某已经死而无憾了。”

“颜先生说的,就是父为官进而子为官的世道么?还是全国供养长安一地的世道?

大唐是天下人之大唐,还是那个小圈子里说了算,主宰他人命运的大唐?”

方重勇反问道。

见颜先生不答,方重勇继续说道:

“当年方某为科考状元,但贡试方某都没去,是李揆替我去考的。如今他也在朝廷中为官,官位还不小。当年多少这般的荒唐事,不可尽数。

颜相公也是进士,莫非你中进士,只是因为你文采好么?和你的家世、人脉一点关系也没有么?”

颜真卿依旧不答,但已经面露思索之色。

“某常以为,当年长安权贵也并非人人都是禽兽,他们只是没有把底层的百姓当同类而已。

既然不视作同类,那么残忍对待亦是无可厚非,自然也不会感觉羞愧。

就如同你我皆食猪羊,谁都知道无肉不欢,肉味鲜美,然而谁也不会去问猪羊过得苦不苦,该不该死,对吧?

颜先生的理想方某不能说不好,只是颜先生还是没有回答方某这个问题:你心中的大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什么样的人已经不算是人?

颜先生既然想不明白这个问题,自然也看不懂方某是想做什么?”

说完,他将礼物留下,转身出了屋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