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风起明末 > 第四百六十八章:吴三桂

风起明末 第四百六十八章:吴三桂

作者:罗小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3:06: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清军铁骑已肆虐关内长达一年的时间。

关内战报便如断线的纸鸢,时有时无。

京师接连八道勤王诏书送至辽镇,每一道都带着愈发急促的朱批印记。

关内的战况一直不明。

但是宁远那边,同样也有进攻的清军,根本就没有多少的余力去增援京师。

宁远城外,同样战云密布。

辽镇的兵马本就捉襟见肘,既要防备关外的八旗铁骑,又要分兵驰援京师,实在是左支右绌。

饷银已经欠缺了整整三月,辽镇内部的军兵情绪早已有些按耐不住。

更糟的是,军饷已拖欠整整三月的时间,辽镇内部的军兵情绪早已有些按耐不住,士卒们怨声载道,听闻南下勤王的诏令,大多只是冷笑一声。

辽镇这点家底,把守宁远、山海关尚且勉强。

如果真拿着去和关内的十余万清军硬拼,只怕连个浪花都掀不起来,对于大局根本就于事无补。

反正清军入边又不是头一遭。

他们抢掠到了足够的粮草金银之后就会退却。

这是辽镇上下大部份军民的想法。

毕竟此前清军入边就是这样做的。

京师有六七万的守城兵马,首辅周延儒的麾下还有三万多的兵马。

京师城坚池固,崇祯二年的时候他们入援的时候可是都曾见过,宁远和京师相比都相形见拙,又有这么多的兵马协防,怎么可能沦陷。

因此,尽管朝廷的催促一道急过一道,辽镇上下却始终不紧不慢,总觉得这次和从前没什么两样。

不过在之后京师方面传来最后一封急报传来。

不再是斥责的中旨,也不再是兵部的急文,更不是内阁的命令。

最后的一封急报,仅剩短短的八个字——“贼围京师,危在旦夕!”

随后,一切消息戛然而止。

起初,无人当真。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京师方向竟再无只字片语传来。

辽镇诸将这才慌了神,开始担忧起了京师的情况,匆匆忙忙开始调集兵马。

可是谁领兵出战?又应当出兵多少?应当如何进军?。

众人又争执了数日,最后勉强议定。

最终议定,由吴三桂领兵,领关宁精骑五千,入援京师。

但是吴三桂领兵刚刚从宁远进入山海关,还没有踏出关门之时,从京师的方向陆续涌来了不少的溃兵。

紧接着不久,此前被派遣出去的夜不收也陆续从关内回关,个个面如土色。

紧接着山海关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是城门开闭时间缩短,盘查骤然森严,仔细甄别溃兵,收容入关。

接着关城之上驻防的官兵成倍增加,所有人的神色都严肃凝重。

街头巷尾所有的人都在传言清军已经攻陷了京师,马上就要来袭击这里了。

第三天午后,山海关上驻防的士兵发现远处一望无垠的平原上有黑影攒动。

起初只是零星几点,可不过几个呼吸的工夫,那些黑影便连成一片,在众人的视野之中化作汹涌的铁骑洪流。

未几。

数以万计的铁骑组成的黑色浪潮如同水泄银川一般快速的漫过原野。

无数的盔旗在逆风之中翻腾连成一片雪白的的浪花,犹如长白山上万年不化的积雪。

一面面明黄色的旌旗招展,一顶顶雪白的明盔闪耀。

长年作战,辽镇的兵马怎么可能不认得那些明黄色的旌旗。

那无疑正是清军之中,直属于清军大汗黄台吉的正黄旗!

织金的龙纛在风中猎猎作响,正黄旗的骑兵列阵如刀削斧劈,马匹喷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凝成一片薄雾。

两翼蒙古轻骑如展开的鹰翼,一柄柄马刀倒映着冷光,自两翼飞速掠来。

密密麻麻的枪矛寒光映照在众人的眼眸之中,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移动的钢铁森林。

而就在目力所及的平原尽头,更多的骑兵正从地平线下源源不断涌出。

“建奴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兵马。”

祖宽面色惨白,紧紧的抓着身前垛口的青砖。

他死死盯着关外那铺天盖地的骑军,他的喉结上下滚动着,声音已变了调。

“陈望在南方到底在干什么!”

祖宽回过身,一把抓住了身后马进忠的衣襟,怒声质问道。

“不是说建奴的主力都在南方吗,建奴的兵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马进忠是被陈望派来联络辽镇的人,在扬州之战后,他便乘着郑氏船队北援的舟船,带着千余的兵马在宁远登陆,而后一路南下,进入了山海关内。

马进忠没有动怒,他的神色从开始到现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他没有理会祖宽的无礼,只是淡漠道。

“祖总兵莫非忘了,早在我抵达宁远之时,便已经告诉过诸位,建奴主力与我军对峙于黄河,国中兵力空虚无以为继,为取关宁,恐会大肆征召外藩蒙古入关。”

“祖总兵要不要再看看,关外的兵马,到底头盯着盔旗的建奴更多,还是身穿着裘皮的蒙古骑兵更多一点。”

祖宽神情微怔,他之前是因为看到席卷而来的大量清军而失去了理智。

等到听了马进忠的话,才想起了陈望早就已经派人传来的消息。

刚刚在他的视野之中,确实是只见清军的中军旌旗林立,而两翼卷席而来的骑军,却是没有见到太多的旌旗。

关内的清军,却是并非是清军的主力,而是以征召的蒙古骑兵更多。

祖宽无力的松开了抓着马进忠衣襟的手,颓然退后了数步。

“夜不收探报,建奴此番北上,兵力雄厚,总数已逾八万之众,中军为正黄、正红满蒙骑军为主,总人数在万人以上,绿营步兵两万人。”

从关外返回的夜不收,已经带来了最新探查的情报。

“前锋为三顺王之部众,总兵力在两万人以上,观其主将旗号,应为建奴之恭顺王孔有德。”

“三顺王的部队,此前不是说都在山东吗,为什么现在又到了关外。”

祖宽眉头紧蹙,怒斥道。

前来禀报的夜不收低垂着头,他只负责将探听得来的情报汇报给祖宽。

清军的具体调动,他根本不知道情况,也难以回答祖宽。

这一幕刚好此时从一旁马道之上领兵赶来的吴三桂听到。

吴三桂神色略带阴沉,从旁侧缓步走来。

“满蒙兵马不善攻城,进攻山海关难如登天,三顺王的部队应当是从山东被调来。”

“我听闻建奴在京师整训了绿营兵四万,如今这里只有两万,恐怕另外一部分的绿营兵被调往了山东,与建奴三顺王的部队调防。”

吴三桂微微抬手,示意跪在地上的夜不收继续禀报。

“两翼为外藩蒙古骑兵,共计三万人有奇。”

“建奴合兵八万,于西罗城河西一带驻军。”

那夜不收如蒙大赦,当即将最后的情况禀报而出,随后转身离开了关城之上。

“八万人……”

祖宽的神色凄冷,已是无言。

清军竟然云集了八万人前来进攻山海关。

如今山海关内,他麾下仅有精骑两千,步卒万人,降卒三千,就算是加上愿意协防的民壮,堪用的总兵力也不过只有三万之数。

祖泽傅那边,前些时日听说宁远周围出现了不少的蒙古骑兵,让围城的形势更加的严峻。

关外的清军以骑兵为主,虽然围而不打,但是却让宁远难以分兵驰援山海关。

祖泽傅只能固守宁远,如今宁远和山海关实际上都处于孤立状态之中。

现在就算是加上吴三桂所领的五千精骑,此战也是难以取胜。

眼见着祖宽的失态,吴三桂心中暗自摇头,祖宽已经乱了方寸,此时无论是问他什么都难以获取答案。

“如今建奴提兵进攻关宁、我军力难以支,覆亡在即,不过时间长短。”

吴三桂转目看向马进忠,询问道。

“靖南伯莫非就在南国,安然坐视我关宁沦陷?”

吴三桂的话,也是关宁诸将都想要询问的事情。

因此当吴三桂的话音落下之后,一众关宁的将校也都将目光转移到了马进忠的身上。

“在下北上之时,靖南伯其实便已经直言相告。”

“黄台吉为巩固北国之局,必不计代价,征召外藩蒙古,而取关宁。”

马进忠微微偏头,看着关内那覆压而来的清国大军,缓缓开口道。

“二月三十日,南国传讯。”

马进忠神色淡然,他抬起手了镇定自若的整理一下有些凌乱的衣襟。

他并没有回答吴三桂的问题,而是自顾自的说起了南方的局势。

“顺军以刘宗敏为主将,合羌、蒙之兵攻破成都,陷成都府,杀蜀王于王宫之中。”

“松潘、龙安、成都、潼川、嘉定、叙州、马湖、乌蒙、泸州九地沦陷,诸土司慑服。”

四川承宣布政司,下辖有十三府、六大直隶州。

这九处陷落的地方,大多都是川中和川西。

顺军的兵锋已至川南,因为陈士奇的缘故,川内的兵马或散或败。

“除去六大宣慰司把持着的川东夔州、重庆、顺庆、保定四府,以及侯良柱镇守着的遵义军民府外。”

“四川其余州府的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顺军的攻势猛烈,声势浩大,明廷京师的陷落使得天下的局势再度动荡,西南诸地土司纷纷动摇。

李自成下发诏令,保留这些土司的权利,只需要其在其出战之时只需派遣少量的兵马支援即可,其余仍按旧制。

因此在顺军南下之际,川内大量的土司选择了不战而降。

因为当地土司的倒戈,原本在川南叙州府内募兵防守的侯良柱,也因此不得不引兵退往了遵义。

遵义军民府,也就是原来的播州宣慰司。

播州之役后,播州被改置遵义军民府,归于中央直辖,当地的土司势力薄弱,朝廷的权柄仍在。

侯良柱散尽家财,在叙州募集了八千的兵马,把持遵义府内要道。

顺军几番进攻,都被侯良柱占据地利所击败。

遵义靠近湖广,陈望派人为其输送了一批军械,同时派遣参谋前去遵义,依托山势指导修筑棱堡,建立了防线。

同时,遥封侯良柱为四川镇镇守副总兵。

侯良柱原为四川总兵,但是在与原四川巡抚陈士奇分裂之后,愤然辞官。

而陈望早先已经委任马祥麟为四川总兵,自然不能再封一个四川总兵。

对于这样的安排,侯良柱也并没有多少的意见。

如果是仅仅为了官职,侯良柱当初也就不会辞官了。

马进忠的声音不急不缓,关宁一众的将校皆是眉头紧蹙,不懂为什么马进忠突然说起西南的局势。

但是马进忠对众人的目光却是熟视无睹,仍旧自顾自的说道。

“西南局势一日三变,正月三十日,武定土司吾必奎趁机发动叛乱,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等城,连陷州府,全滇震动。”

“天下动荡,九州分离,烽烟四起,祸乱不休,国家社稷已至存亡之时……”

关城之上,有关宁的将校实在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打断了马进忠的言语,怒斥道。

“你说了这么多无关紧要的话,到底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西南剧变,难道靖南伯就不管北国,就不管我关宁?”

吴三桂眼眸之中闪过一道惊芒,他举起手止住了关宁诸将汹汹的声潮。

“西南边陲之地,哪怕失陷待到中原定鼎之时,扫除不过弹指之间。”

“此间天下,未闻以巴蜀西南之地而得以进取天下者。”

“此间天下,亦未闻失西南之地,而葬送天下者!”

吴三桂按住了腰间的雁翎刀,雁翎刀的刀鞘末端随着吴三桂的动作而微微上翘。

“难道靖南伯要眼睁睁的看着关宁陷落,建奴尽取燕云之地,占据北国全境之地,重蹈故宋旧事。”

吴三桂的声音清冷,宛如经年不化的寒冰。

“辽取燕云而得以进望中原,金得北国而得以窥视神州。”

“在下闻听靖南伯雄心壮志,有并吞八荒,进取天下之雄心,难道只想与建奴划河而治,以为南北两朝?”

“靖南伯熟读史书,莫不知前朝旧事!”

吴三桂的一席话,让整个关城之上的气氛就此跌至了冰点。

一众关宁将校皆是目光森然,迫视向孤身一身站在城关之上的马进忠。

“吴总兵学识渊厚,见解著深,果然是醒事警言。”

马进忠冷笑了一笑,面对着关宁一众将校目光的压迫,仍然从容不迫。

他抬起了头,咧开了嘴,冷笑着看着神色阴沉的吴三桂。

“总镇说的果然不错。”

吴三桂神色沉下,他看到了马进忠眼眸之中的嘲弄。

在听到马进忠提起陈望的时候,心中没由来的有些慌张。

而紧接着,马进忠的下一席话,也彻底印证了这一征兆的正确。

“吴总兵果然已经做好了投奴的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