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风起明末 > 第四百六十七章:辽镇

风起明末 第四百六十七章:辽镇

作者:罗小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3:06: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辽镇,必败无疑。”

徐州城北,众镇将校齐聚靖南军中军帐内,因为陈望的一席话而哗然。

“宁远天下坚城,山海关亦为天下险关,辽镇有大军六万,野战确实难敌清军,但只是守备城关清军纵有十万铁骑也难撼动,总镇为何断言辽镇必败?”

周遇懋神色凝重,上前了一步,靠近到沙盘之前。

“清军云集重兵十余万而攻锦州,锦州尚且守了两年之久。”

“辽镇据守要冲,又岂会速败?。”

曹变蛟的脸色并不好看,从选择跟从陈望开始,历战之下,他对于陈望一直以来的判断都极为信服。

无论是此前一同进剿,还是之后的扬州之战,种种事迹都可以证明陈望在战略上的眼光。

但是这一次,曹变蛟却是有些无法信服陈望的言论。

陈望竟然断言辽镇必败,而且是在短期之内速败。

赵怀良按刀而立,并没有参与军议的讨论。

军议不在他的参与范围之内。

作为近卫营将,他的职责只是保护作为主将的陈望。

此前是因为参谋总长的缺失,他才补上缺位,暂领参谋部。

不过现在如今,参谋总长之位他已经卸任,交给了代正霖。

比起制定战略、统筹整军,赵怀良还是感觉自己更适合作战。

兼任情报司指挥使的工作,也主要只是管辖,将消息汇总交予陈望即可。

一旁作为参谋总长的代正霖则是皱眉思索,在沉吟了许久之后,也道。

“依照参谋部推演,辽镇依照如此格局,单独对上清廷,也应当能够撑上起码年底。”

“只需要等到今年夏收之时,粮草入库,发动夏季的攻势,便可以极大缓解辽镇的压力。”

“届时只要我镇大军沿运河北上,保证粮道直取京师,而辽镇南出山海关,两面夹击,必可大败清军,迫使其重新退回关外之地。”

陈望神色平静,犹如鹰隼般的目光从众人的身上缓缓而过,他并没有因为众人的质疑而心生他意。

“松锦一战,入援八镇皆为九边精锐,满饷足粮。”

“八镇兵马因此上下同心士气如虹,倾力北援方有与清军势均力敌之态,最终也是因洪承畴战略失误而以致于败亡,而不是因为战事不利而败。”

周遇懋刚要开口,被陈望抬手制止。

“你要说事情我自然清楚。”

陈望举起指挥鞭,指向辽镇的方向。

“你们的判断和推演,全都建立在松锦的时候。”

“但是现在北国的情势和松锦之战已经相去甚远。”

“北国已失,京师陷落,九边沦丧,仅余辽镇孤镇之兵。”

陈望的目光冷冽,加重了语气。

“辽镇的兵马士气已经跌落谷底,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军兵早已惶恐不安。”

在平定南国的时候,陈望并没有忘记北国的事务。

情报司在北国的情报网已经编织了不少,在辽镇这样重要的地方,自然也是安插了不少的人手。

而且在辽镇,陈望也派驻了一部分人作为明面上联络,保持着和辽镇书信的通畅。

辽镇上下此时人心惶惶,原本因为祖大寿而死,八镇兵马血染松锦,重燃的复土之心,在京师陷落的那一刻便已经荡然无存。

祖泽溥能力平庸,声望平平,远远不及祖大寿。

他根本没有办法稳定镇下各营兵马的军心。

辽镇说是六万的兵马,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这其中很多的屯田的卫军,以及协防的民壮。

辽镇真要有六万的可战之兵,松锦一战早就已经全部拿出来去援助锦州了。

关、宁两地的辽镇真正可用的兵马,不到这其中的一半。

这样的情况,不用情报司送来的情报陈望心中就很清楚。

历史上吴三桂奉诏入援,能够随其出征的关宁骑兵,仅有五千之数。

在李自成攻打山海关之时,整个辽镇拒守的兵马也是将近六万。

但是这六万人之中,大多都是临时征募的辽民,还包含着不少从京师逃奔而来的溃兵。

史料映证,关、宁两地真正的兵马仅有三万人,真正的精锐骑兵不到万人。

事实上,此时情报司和联络处送来的关于辽镇的兵马详情,只比这个数字更少。

祖泽溥将辽东的详情全数相告。

六万大军,实际真正能战的,只有精骑八千,步卒仅有两万人,这其中有三四千之数,还是在松锦之后重新募集的,余众尽皆是临时征募的辽民青壮。

比起历史上之上更少的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确实是对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但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一场战役最大的伤亡还是集中在溃亡之后的追杀之中。

清军的伤亡有限,但是辽镇的伤亡却是不可谓不惨重。

历史上的松锦,辽镇的兵马大多都逃回了宁远。

譬如说刘肇基就没有战死在松锦,而是领兵逃了出来,最后一直到扬州城破才战死。

但是这一次的松锦之战,关宁两镇的兵马很多都抱着决死之心。

刘肇基领兵与杨国柱共击清军,作为诱饵,掩护大部队的撤离,领着麾下的兵马尽数战死在了锦州城外。

清军损失不小,而关宁两镇的兵马也是损失极大。

再加上,比起历史上还要早了一年的时间休养。

因此如今的辽镇实力,甚至还不如历史上清军入关之时的辽镇。

“如今国家局势早已经不是松锦之时的局势。”

“辽镇的兵马也不再是九边的精锐。”

陈望压下了声音。

“你们要记住这一点。”

“所有的推演和判断,都要从时局出发,从实际出发。”

“山海关确实天下雄关,宁远实为天下雄镇,但是再坚固的城池,能否守住,最终还是要看是谁人在守。”

陈望也想辽镇能够守住,但是想要辽镇守住,实在是太难了。

辽镇此时缺衣少食、军心不振、人心各异。

祖泽溥对于辽镇的掌控并不高,祖氏的兵马都在连番的战事折损大半。

祖泽溥这一祖氏的嫡系,甚至还没有作为祖大寿养子的祖宽麾下兵马多。

祖宽的麾下尚且还有万余的兵马,而祖泽溥麾下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祖氏最后的千余精骑。

“辽镇的问题不仅仅如此。”

“祖泽溥和祖宽两人的立场不需要担心,但是吴三桂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

陈望的声音低沉,眼神之中闪过一丝冷冽。

“吴三桂?”

帐中众人大多面面相觑。

对于吴三桂,他们的了解有限,他们基本上都不认识吴三桂,最多有所耳闻,知道吴三桂是宁远总兵官。

松锦包围圈时,被六镇兵马推举为主将,领兵突围松锦。

此前最近一条关于辽东的消息,是清军攻陷锦州之后继续南下,欲要进攻宁远,围攻宁远数月不成,反被吴三桂领兵突袭营地,兵败而退。

相比于众人的茫然,赵怀良的脸上神色与众人相异。

“吴三桂,确实是一大隐患……”

一直以来沉默着的赵怀良突然出言,让帐内一众将校皆是哗然。

“吴家不同于祖氏,吴三桂的亲族家眷不在辽东,而是在于京师。”

赵怀良是现在情报司的主官,他所说的话,无疑是情报司证实的消息。

“眼下局势严苛,辽镇内外受敌,吴三桂和不少辽将的亲族都在清廷的掌控之中。”

“而且各位应当不知道,在这二十余年来,投降清军的辽将并不在少数,他们彼此之间沾亲带故。”

赵怀良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册。

“这是情报司于辽东之地,汇总而来的情报,记载了投降的辽将与现在辽镇的一众将校彼此之间的关系谱图。”

伴随着谱图在帐中众将的手中传递,中军帐内的气氛也越发的沉闷。

陈望没有去看,赵怀良在军议之前便早已经给他呈递。

而且就算没有情报司的情报,他也清楚的知道辽镇和清廷的关系。

祖氏一脉,就有祖大乐、祖大成、祖可法、祖泽远、祖泽洪等人都在清廷之中为将。

除乐祖氏之外,辽镇还有很多的将校,诸如张存仁、夏承德等。

辽镇诸将基本彼此之间都保持着姻亲的关系。

“此时绝望之下,若是清廷遣使前往辽镇,威逼利诱之下,必然有很多人动摇决心。”

曹变蛟叹息了一声,将那封名册丢在了身前的舆图之上。

“一旦战事有变,只怕辽镇内部生乱,崩溃……只在旦夕之间……”

周遇懋的目光游走在舆图之上,他还是有些疑惑。

“清军入关,总数不过十一万之众,兵力难以支撑大局,南下诸军其中甚至混杂了不少北国降兵。”

“听闻京师之中,仅余万余满兵,降卒四万。”

“辽镇虽然不堪,但清军如此军势,恐怕也难以挫败辽镇。”

陈望神色平静如水,淡然道。

“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不过你觉得,你能够看明白的事情,难道黄台吉就看不明白吗?”

周遇懋闻言神色微滞,若论清廷之中,最为让人恐惧的人,无疑就是黄台吉。

哪怕是打下了辽东基业的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相比也是相差甚远。

若是努尔哈赤再多活几年,只怕都要被明军重新赶回了白山黑水之间,重新去过渔猎的生活。

黄台吉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在军略之上,无疑都堪称当世一流。

数次的绕道入边,成功的扰乱了明廷。

松锦的大胜,让明军九边的精锐损失惨重。

若无黄台吉,绝对无有清廷今日,这并非是一句虚言。

黄台吉要是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奇怪。

“外藩蒙古。”

曹变蛟的目光投到了舆图之上的最北方,说出了答案。

“女真人力不足,就算全族集结,也难以凑足进攻大军。”

“朝鲜兵孱弱不堪,我军此前进剿几次征召朝鲜兵马,多次失利皆是因为朝鲜兵马先溃而冲散大阵,以致于丧师败亡。”

“黄台吉不会征召朝鲜的兵马,也没有办法从建州腹地之中征兵。”

“所以,黄台吉现在惟一能够征募兵马的地方,就只剩下了一处……”

外藩蒙古确实是最好的征兵场所。

蒙古诸部并不缺乏人力,但是各部分立、在草原之上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一直以来明廷都对其进行分化打击。

但饶是如此,在草原遭遇天灾横祸,牧畜大批量的死亡,缺衣断粮之际。

蒙古诸部便会在一位或几位强而有力的头人联合之下,尽起各部族的青壮男丁南下寇边,动辄以十数万计。

清军每次入关为了保持优势的兵力,往往会在外藩蒙古征兵,只不过一直以来为了压制蒙古的发展,一半都不会征召太多。

“黄台吉若是征调外藩蒙古,一直以来苦心平衡的内部将会彻底的失衡……对于未来发展将会极为不利……”

“外藩蒙古,终将成为其心腹之患……”

曹变蛟的神色凝重无比,相对于近二十余年才崛起的女真来说,蒙古才是明廷一直以来的宿敌。

昔日幅员数万里之遥的蒙古帝国终究是太过于强盛,宛若天下的噩梦,萦绕在天下各国的心中。

洪武数次北伐,永乐多次进剿,仍然难以彻底根除蒙古。

蒙古诸部几次联合,都对于九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有土木堡之变,后有俺答。

蒙古诸部的实力其实并不弱。

只是因为明廷的封锁,使得铁器稀缺,武备不振,因此终究难以产生真正的威胁。

而此番清军势弱,征调外藩蒙古南下,必然会使得外藩蒙古在清廷之中获取更大的权柄,得到了许多的武装。

必然清廷内部的力量的失衡。

这样的失衡在短期之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导致清廷内部的混乱。

蒙古诸部,可是无时无刻都在怀念着昔日位居天下至尊,威压四海的往日时光。

“征调外藩蒙古,确实会使得清廷的内部矛盾重重。”

“只是那终究是将来的事情。”

陈望的神色郑重。

“要想要有未来,那么当下,清庭便不能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