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35章:永平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35章:永平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永平十七年,

天下没有发生剧烈的大事。

泰西的诸夏仍在复刻西周的开拓,跟日耳蛮、塞尔蒂和罗马斗智斗勇,大玩合纵连横的游戏——

这本该是诸夏的舒适区,

因为类似的事情,很早之前他们就已经经历过了。

奈何泰西的蛮夷实在无智无礼,整个脑子好像只有一根蛮筋存在。

过于高妙深奥的智慧和手段,在他们身上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这让泰西的诸夏之国纷纷哀叹自己的不幸。

但国家已经建立,人口已经生聚,只要用心耕耘维护,未来还是十分可期的。

西海那边大乱斗仍在持续。

许多割据一地的政权刚刚建立,便迎来覆灭。

上下、夏夷……统统打成一片,热火朝天的让人仿佛置身太阳之内。

可把阴间的周天子看得津津有味。

周赧王还咧着嘴,露出里面仅剩的牙齿笑道:

“继承我姬周天命的家伙,最后也会变成姬周!”

“可是九鼎还在上帝的宝库里面呢!”旁边的死鬼忍不住出声提醒他,让周赧王收着点,以免过于得意,把最后的牙也笑掉了。

周赧王这才砸吧了下嘴,哼着小曲儿,扶着老腰,喝起了小酒,继续看戏。

虽然嬴秦后裔还存在个泰西秦和中南越,

但其疆土不如西秦广阔,人口也不如西秦众多,就连跟老刘家呛声的底气都没了……

这西海的擎天一柱啊,

倒了就是倒了!

至于大汉,

也在稳步发展,走向盛世。

早在朝着西域进发前两年的时候,

积累了足够经验,对治水之事有了大致规划洛阳朝廷终于对泛滥已久的黄河伸出了自己有形的大手。

王景得到推荐,成为了治水的主持者。

这让才从司空署打灰回来,早已被太阳晒成黑白两色,貌似食铁兽的王景自闭在家了好几天。

然后,

他想以祖母年迈为理由,推辞这个任命。

但祖母却劝说他,“魏郡以下的万千百姓还在等着你去拯救呢,留在洛阳陪我干什么?”

“我的身体在那位神医的帮助还算稳健,寒暑之时虽有些难熬,却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你若是不放心,且放开手脚去把大河快些治好,到时候带着满身荣誉回来,让我也能在其他老头老太太面前炫耀一番。”

在王景被抓走打灰之后,

王延世便料定他迟早会被委以治水的重任,化身奔走于大河两岸的土木之神。

而为了让王景没有后顾之忧,他特意请来了跟随上帝许久的老医仲,让后者为王老夫人调理身体。

他对王景笑着说道:

“我想了多年,觉得家国两全,并不是不能做到。”

“可你不是说这位先人生前是治牲畜的吗?”

“他死后在鬼神的指点下,老骥伏枥老而弥坚了嘛!”王延世学着上帝的理直气壮,如此回道。

死后学习,又不是老鬼喜才有的特权。

只要有心,

安居于冥土中的死鬼总能给自己发展点爱好技能的。

而老夫人在医仲的调理之下,身体也的确有所好转,体内的生机比以往要活跃充足许多。

这是老夫人还能把孙儿推出家门,让他去给自己挣脸面,当个得意老太太的主要原因。

要不然,

本性也不是什么圣人的老夫人肯定会支持孙儿的想法,再让他搀扶着自己去挑选好看棺材的。

对此,

王景只能背上行囊,离开洛阳,前往东方疏通起了水道。

何博以河伯的身份,跟王景见了面,并站在岸边对他进行鼓励。

王延世也含着热泪,时常刷新在他身边,为之端茶递水扇风。

而王景只能忍受着来自鬼神的骚扰,将全部的精力放到治水这件事上,想着早点结束,早点回家。

直到今年,

针对黄河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新的河道得到规划,

新的堤坝得到修建,

从王莽时代开始,那因人心疏懒怠惰而泛滥放纵的河水,终于在重新振作起来的人心众力下,得到了约束。

狂暴的黄河恢复了平静,

被泥沙吞没的土地得以拥抱阳光雨水,随后被农夫牵来耕牛和铁犁,开垦成为肥沃的农田,成为大汉稳固自身天命的一大基础。

“真快……”

“比我那时候要快多了。”

新修筑的堤坝旁边,

王延世在柔软的泥土上又种下一棵垂柳。

小小的柳树还很瘦弱,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成长壮大,在大河的水面投下一方阴凉。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

河水会再度漫过堤坝,淹没它的根部,乃至于全身吗?

这棵年幼的垂柳,可以伴着流水一同长大,见证日后的岁月吗?

旁观了王景治水全过程的王延世只能怀抱美好的希望,期待着垂柳青青的模样。

而当种植结束,他一步跨上堤坝,站在上面对着平静从容的河水,发出自己的感慨。

这次治水的经过落在王延世眼中,简直如同梦幻:

源源不断的钱粮从洛阳、从各地的仓库中调动而出,运送到经受水患多年的关东;

一声令下后,数十万民夫齐心协力的赶到河水泛滥的土地上,在石头修建堤坝形成前,便以人的身体,先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大堤”;

从小便精研数算、匠造,并在成年后行走过关东的王景卷着自己的裤腿和衣袖,用木棍丈量着河水的深度,用身体感受着水流的方向,然后总结出治理的方法……

贤明的君主,

有力的臣子,

团结的民众。

这是王延世治水之时,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那时候的君臣正在用心的内斗,民众正拼命的逃亡,

没有谁对未来抱有期望,

自然也不会将精力投放到治理黄河这巨大艰苦,无法得到明确利益的事上来。

这让两个同为王氏的治水之人,迎来了全然不同的结局。

王延世奔波了好几年,最后累死在治水的路上。

而王景想着家里的祖母,跟大手大脚砸钱砸人的朝廷一同拼尽全力,两年时间便成就了如此局面。

眼下,

后者已经挥着衣袖,返回洛阳,陪伴在祖母身边了。

在数年内砸空府库,还用自己超凡的精力和掌控力度,将臣子抽的如同陀螺的皇帝,也在宫中计算着得失,想着恢复平静的关东之地,在之后会给朝廷提供多少资粮。

当然,

出力的阶段结束了,

一些挥洒汗水时袖手旁观,末了却要出来摘取果实的家伙也会蹦哒出来。

这是皇帝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与天斗的阶段性的,

但与人斗,却是永无止休的。

只是,

敌人无穷无尽,

而有眼光、能力和意志的人,却总是稀少。

多忧劳思虑的人,在很多时候,甚至还会比自己的对手提早走向生命的尽头。

……

“但河水仍旧会向着大海流去,不是吗?”

即便道路再如何曲折,

途中的风雨又会掀起多少波澜,

那些不愿受拘束的水流再怎么漫过河堤,奔逃去自由的方向,

终究还是要沿着自然造化的方向,去往它该去的地方。

万物终归向海。

“所以说,做事情还是要有梦想啊!”

“想的多了,就有在以后实现它的可能!”

王延世想着自己生前的遗憾,又是一阵叹慰。

何博在旁边笑着附和他的话,为这个死后都在为治水烦恼的“小禹王”拍手庆祝。

现在,

王延世总算可以安心享受死后的快乐的。

奈何惯性如此,王延世在迎风叉腰,爽快了一阵后,又忍不住关心起来:

“王景修建的河堤能持续多少年呢?”

他向诸夏主管黄河的神发出疑问。

正找到合适理由暴饮暴食的何博就说,“我怎么知道?”

“堤坝是人修建的,能坚持多久,自然要看人心会是如何的走向。”

在那久远的年代,

大禹为什么能够建立夏朝?

不就是由于他为了治水,奔波于河流的上下,联系了左右的部落,统合的人心与物力,将联盟起来但还未统合的部落捏成一个整体,最后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开创新时代的吗?

人心啊,

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更是飘渺,

可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总是那样重要,难以忽视。

于是王延世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它应该可以坚持很久!”

他见证了盛世之下的努力与团结,知道脚下堤坝是如何稳固结实。

只要不被人恶意损坏挖掘,

那么这道堤坝,就可以困住河水很久很久,让两岸的百姓享受到来自黄河的,真正的慈母待遇。

“真好啊!”

他欢呼了一声,然后跳到水里,变回了曾经的黄河大鲤鱼。

何博抱着酒坛子,站在原地问他,“你干嘛呢!”

锦鲤甩了甩尾巴告诉他,“王景沿着河水流淌的方向,修建了新的河道。”

“我想去熟悉一下它!”

何博听后,便“哦”了一声,挥挥手让他自由摆尾去了。

他继续喝着美酒,在堤坝上欣赏风景。

神情姿态,

就像身旁的黄河一样从容自得。

……

秋风吹过,

夏日的喧嚣淡去,

一件惹人争吵的小事又被摆在了洛阳华丽宽大的朝堂上。

由于杞国使者的到来,想要诸夏天子给予自己一个名分,

惊讶于“祖宗还能这么认”的皇帝不得不下令,让朝中学者就《太史公书》的内容,进行公开的讨论。

前汉之时,这本书的传播受到禁止。

虽然看的人并不少,可公开展示或者评价,却是不太行的。

因为“私修国史”,本就是违背律法的事情,哪怕太史公是祖传的史官,也不能如此行事。

毕竟“国史”地位,犹如其名,是对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重要记录。

如何评价它?

如何理解它?

如何描述它?

对后面的朝代来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自然不能乱来,必须要缓修、慢修、有水平的修,才能对前朝“盖棺定论”。

你一个小小的史官,仗着家里祖传的史料,怎么就可以越过朝廷,以个人的身份,去定义前面的朝代呢?

而且一下笔还收不住话,一路顺滑的写到了当时天子的头上!

你是真不怕死啊!

许多生活在武帝之后,已经习惯于大一统荣耀、稳定,以及君主权威的学者都在私底下表示:

“武帝的脾气还是有些柔软了。”

“这样蹬鼻子的指摘,竟然还允许这本书得到流传,太史公本人甚至只受了绝育之刑。”

当代的著名史家班固更是认为,《太史公书》由于是私人所著,自有其片面、个人的观点在,这是不符合很不妥的。

总而言之,

当皇帝的命令下达,早就憋了许久的各路学者,纷纷表达起了自己的意见。

自古文人相轻。

《太史公书》写的好吗?

其实是很好的。

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描述生动,还开创新的修史体例。

但正因如此,

认为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一本著作的学者,更要对着它指指点点。

这让阴间的太史公死的瞪大了眼睛。

可惜的是,

由于生前被摘掉了重要的器具,死后即便得到鬼神的恩赐,补全了缺口,他还是没能拥有胡子。

“史家微言大义,自《春秋》后,便是如此!”

“他们凭什么这样说我!”

甘德石申那样的老前辈说他也就算了,

这群后辈,

特别是那个班固!

明明自己也躲在家里私修史书,还照抄了他开创的纪传体!

有什么脸面说他的坏话?!

且看我一个个托梦,于梦中显露出恶鬼之相,把他们统统吓死!

其他史官见他实在是被气到了,便安慰道:

“孔子生前也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由此可见,这样的写法,固然有传播理念,弘扬正道之德,也难免会让人生出不悦来。”

“这也是前辈们一再强调,史官执笔如铁,照常叙事,一字不改的原因。”

针对一些事发表议论,

这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本性之一。

但把这种天性发挥到史册之上,终究是有些不好的。

太史公还是有些不高兴。

他哼哼唧唧的说,“做我一样的事,还对我这样指摘……也就是今汉的两位天子仁慈了。”

真是越想越气!

随后,

他便去找了早已死下来的班彪,要与之一决雌雄。

“怎么又打起来了?”

刚刚从关中群山照顾完正处于繁殖期食铁兽回来的何博,见到太史公与班彪的打斗,有些疑惑的询问其他死鬼。

班彪,

是班固的父亲,也是光武帝时的史家代表。

在生前的时候,他便已经对太史公发表了各种评议。

这使得此人一死下来,太史公就跟他很不对付。

两老头经常拿着刻刀比划,企图把对方当竹简给修了。

“都是杞国的错!”

对于上帝的疑问,围观的死鬼耸了耸肩,毫不犹豫的交代出了始作俑者。

“怎么杞国还能干预大汉的内部?”

“谁让他把历史遗留问题摆出来,让现在的人去解决呢?”

后人的智慧是拿来解决这种东西的?

等那位出使大汉的杞使死下来,早晚也得受到太史公和班家父子的联手殴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