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4章:太平道的规制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14章:太平道的规制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太平道走出新夏,向着四处涌去的时候,

治理过一个庞大国家的夏文王便向何博提出过建议:

“要想办法保持各地道人的联系,不能使其离心。”

人心若是散了,

那队伍便要不好带了。

到那个时候,

队伍的颜色还是原本的颜色吗?

那些披着黄巾的道人,还是最初顺天应人的模样吗?

西周分封之初,

尚且会有让各国史官互通消息,记他国之史,以存诸夏之行迹的制度,

这才使得开拓了八百年的诸夏君子,

没有被四周的蛮夷淹没,没有在荒芜的“国外”迷失行踪,更没有随着时间的冲刷,而遗忘自己的使命和来历。

而太平道出现之时,

天下又何其广阔?

区区一个中原,早已不能束缚诸夏君子的手脚,涵盖他们的足迹了。

更深入一点讲,

周初始受封的那些诸侯,和太平道派去四方传道的道人,其身份使命,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前者即便创业艰难,但名义上的确是去当一地之主的。

等到日后建设好了,国人生聚,名实俱符,不止能安心的享受富贵,甚至还能反手镇压周天子,割他的麦子抢他的九鼎。

后者却是领受上帝之命,去各处传播祂的仁德慈爱。

除了要教导那些蛮夷之外,

更要为已经繁衍的到处都是的诸夏子民,鸣呼不平,以人之身心,来推行黄天之道。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诸侯,

哪怕是家里穷到还需要自己亲自耕作,一出门就可能遇到蛮夷冲击的始受封诸侯,

只要一想到自己这代人辛苦之后,子孙是实打实能获得好处,富贵终身的,那为割麦子种粟米而弯下的腰也不疼了,倒腾了一整天的手脚也不累了。

看着修建好的宗庙,还有身边成长的后代,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可道士们却不能如此。

偏偏世间的诱惑如此之多,腐化如此之巨,

即便前三代还能保持初心,没有走歪路子,但等到之后呢?

坐看世间的死鬼们,可是听了太多“我的苦,我祖先早就替我吃完了”、“这天下是我祖宗打下来的,我理应享受这样的富贵”之类的话语了!

对此,

何博表示了认可。

于是便有了太平道的集会之事。

按照规定的制度,

每隔五年,会定期将各地太平道的代表,还有当地一些著名的、拥有足够想法和能力的死鬼,拉到一片空荡的,只安置了座位的梦境中,让其诉说自己的经历,以及在结合了实际与当地情况后,凝结出来的想法和理论。

只是,

人之所思,向来是难以一致的。

更何况各地情况本就不一样,在其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经验,自然也不会相同。

所以,

在第一届太平道集会举办时,

由于大家对流程还不够熟悉,也有意向其他道友展示自己的成就,彰显自家风采,便引发了不少矛盾——

有还没介绍清楚情况,便迫不及待向着同道推销自身经验,希望对方能拿着本本去推行相应的措施,觉得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也有一言不合便武力辩经,贯彻“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一原则,尽显强者风范的。

而诸夏的论道传统,也有“**辩经”的主张。

于是“拳脚共长天一色,棍棒与孤鹭齐飞”的景象,便充斥了梦境角落。

总而言之,

当时的混乱,

让因为上帝偷懒,随手捏出来的集会之地,变得像风雨飘摇中的小船一样,起伏跌宕,令人遇之晕眩。

好在,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上帝也不会惯着这群许久不曾聆听鬼神教诲,被赵申、孙冲这等“与神角力者”带坏了的道士。

他当场拍着桌子说:

“这是开大会,不是稷下学宫,哪有动手动脚殴打同道的规矩?”

说罢,

何博便将他们完全镇压,然后在梦境中塑造出各地的模样,把人都给扔进去,轮了几轮。

“道理是很难说明白的。”

“但事教人却一向简单粗暴。”

“这群家伙因为没有去过其他道人传道的地方,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从而生出了无所谓的臆想和争论,这自然不好!”

“既如此,不如去对方那里滚一滚,等尝过了滋味再说话!”

虽说何博曾经给予过太平道的大贤良师沟通死鬼,并且通过阴间这个中转站,获得遥远之地消息的能力,

可百闻不如一见。

有些东西和事物,

到底要亲身经历了,才能明了其中深意。

而在上帝有形的大手操控下,

于梦境中走遍东南西北,跨越无数山川,甚至还坐在船上,肉身投喂过海大鱼的道士们,目光很快就变得冷静柔和起来。

再度出现,与道友论道辩经时,更有脱胎换骨之感。

但转过来说,

过于争执不好,

什么都不争,张口就是“啊对对对”也不好。

“真理”的确需要争辩。

于是,

何博又亲自下场,揪着梦境中无处不在的云雾,团出了一堆雪球,并允许道士们用其来表达自己的最终意见。

“梦境飘渺,没有实际的根基。”

“所以常人的心意,可以在梦境中得到十足的显露。”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便是这样的道理。”

何博捧起一团“雪球”,对着正看着下方炮火连天、轰鸣不断,目光逐渐呆滞的王凤说道。

“而这团小东西,便是人之喜恶的载体。”

那犹如流星坠地,火雨降临的场景,充分表达了投掷者对承受者先前所说之事、所言之理的不满;

那犹如七彩虹桥,鲜花飞舞的场景,则充分表达了投掷者对承受者的支持和赞同。

前者受之,会被砸的晕头转向,呜呼哀哉。

后者受之,则会生出心旷神怡,神思清朗的通明来。

“那他们手里的呢?”

王凤心里不是很明白,但面上摆出一副听懂了的模样,还指着下面一些趁机捣乱的死鬼,询问他们手中那被晕染出几分淡色的雪球指代着什么。

何博随口回道,“这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啊?”

……

当硝烟散去,

一切恢复平静后,

王凤这个外来者,加入了记录太平道集会相关内容的文书工作中。

“我读书也不是为了干这个啊……”

曾经在山野河流中肆意穿行,又在壮年时随同乡人举起旗帜,短暂担任过玄汉公侯的王凤抓着手里的笔,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落到如今的地步。

他不是来新夏寻访有道之士,想要向他们请教“天地与我为一”道理的吗?

怎么突然做起了刀笔吏呢?

“这个正常!”

“等你死下后,还要做更多的事呢!”旁边的隋国大贤良师听到他的疑惑,边书写着记录,边笑着回复他。

上帝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跟祂亲近的死鬼。

“不过为什么还要记这种事呢?”王凤抓了抓头发,又被面前的记录逼出一声哀叹。

旁边的老者笑声便更大了,“因为把每个人说过的话都记下来,才好在以后核对其有没有改变嘛!”

这也是一种对账!

上帝也曾说过,“文章通报这种东西,还是看合订本最有意思。”

岁月是无声无息的,

一时不慎,便要增上一抹皱纹,添上一丝白发。

而记下一个人从幼稚到老去的言行,便能通过文字,窥见岁月对人造成的影响。

这也是史官之所以热衷于记录历史的原因。

“何况很多同道,难以留名于国史之中。”

“如果我们这些同行之人,都不愿意记下他们的言行,刻印他们的思想,那千百年后,后人又如何能知道在角落中,还有一些人在为‘人’做事呢?”

修史,

向来是一件极为耗费精力财力的事。

即便太史公自有家传,为了写好《史记》,也走遍了太多地方,访问了太多的人,一生心血就此耗尽。

所以,

厚重的国史之中,笔墨多记王侯将,而对低贱平常之人,少有着墨。

偏偏很多时候,

又是低贱平常之人,在做着有利于整个国族的事。

太平道是由低贱之人凝聚而成的,也是为了低贱之人发声的。

记下他们,

记下这个世界真实的相貌,

怎么会不重要呢?

王凤听到他这样说,便不再发出怨言,安静的做起了临时牛马。

把众人都送回了的上帝路过,见到与隋国著名有道之士相处融洽的王凤,也露出一个笑容,没有去打扰对方的“求道”。

而在泰西,

刚刚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砸吧着嘴回忆梦中经历的耶哥儿挠了挠自己乱成一团的头发,很快思考起了“等会吃什么”这一古老而深奥的问题。

但很显然,

这个问题能困扰代代人,必然是有其难度的。

哪怕智慧深邃,犹如深海的泰西大贤良师,也无法解开肚子的疑惑。

“反正我是不会吃那盾板的。”

目光看向房间角落里摆放着的,名为“大饼”,实际上却能为主人抵抗刀剑弓矢,在泰西传道过程中,立下赫赫武功的五块盾板,

耶哥儿对于先前的问题,也不再纠结。

天可怜见,

这段日子他们这边水汽正浓,

这些被他放置在一边的馕饼不仅没有受潮发霉腐坏,还显得愈发坚韧,让人难以啄磨!

如此,

他怎么敢把这玩意儿塞到自己肚子里去?

如果他没倒在和蛮夷的战斗中,却倒在上帝恩爱的馕饼之下,那下次集会,道友们除了吵架之外,就得是对他发出嘲笑了。

“……刘如意又去找附近的日耳蛮喝酒去了?”

走出房间,

耶哥儿环视一周,发现某位人士的身影并没有出现。

根据前段时间的经验,

他很快就推测出了对方的下落。

“是的!”旁人回道。

在这多方种族交汇之地,

加上日耳蛮、塞尔蒂人本就有些迁移的传统,所以隔三差五,遇见一些从更东方,或者更西方过来的蛮夷,并非什么令人惊讶的事。

反正他们已经立下了基业,将生土开拓成了熟田,还与相邻的罗马驻军要塞结成了友好互助的消息,也不用担心蛮夷冲撞,可能引发的问题。

而在用恩惠驯化野兽,让其服从;用武力征服蛮夷,让其畏惧之后,

周边的诸多部族,也对这些从东方而来的传道之士,表现出了热情与友好。

如此,

便到了刘如意施展才能的时候。

他没有作战的本领,更没有流血牺牲的坚韧意志,所以在先前那混杂着血与肉的开拓中,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

但等到种子萌发扎下根须后,

他那遗传自先祖的交友能力,于是得到了显露。

很快,

他就同周边一些部族的首领打好了关系,时常去往后者族中进行交易,并与之畅饮。

就连一些罗马人都很喜欢这个说话有意思的诸夏人,每次由刘如意带队去要塞那边商贸,都能少受一些苦头,多得一些优惠。

不过,

这些友善的基础,都在于他们自身的实力。

若实力不够,不能保全自己,

那即便有通天之才,不烂之舌,也是难以被人看在眼里的。

毕竟周边多蛮夷禽兽,

想要它们通晓人性,还得先将之打一顿,清醒下头脑再说。

“不提他了。”

“明天就是讲经说道的日子,还是先注意这方面的事吧。”

耶哥儿摇了摇头,对其他人这样说道。

讲经说道,

是耶哥儿结合了跟随师长在泰西游历,以及自身传道经验,从而定下的特殊规制——

就像东方中央之国的“休沐”一样,

每隔五天,耶哥儿就会专门腾出一天的功夫,在当地修建的庙宇中,对众人宣读《太平经》及其他经典的内容,并与之讲解、开导,让参与的听众可以解开疑惑,知晓上帝的仁慈。

起初,

其他的道士还不明白大贤良师这样做的目的,专门找到耶哥儿,向其询问。

“农务、建造,每一件都是很繁忙耗力的事,何况泰西本就没什么基础,一切都要从源头开始。”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耶哥儿就说,“没有得到教化的蛮夷,拥有着野兽一样的心境,是不可以用看待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的。”

“先贤说:‘仓禀足而知礼节’,其前提也是要有‘礼节’的存在,有目标之后才能顺着路途行走下去。”

“但在这里,又哪来的礼节呢?禽兽只有收获了食物,要当即吃掉的想法,连储存多余的粮食,以为仓禀的智慧都没有。”

“我之所以这样做,跟先前驯化塞尔蒂人的目的是一样的。”

跟野兽是讲不通大道理的,

正如对牛弹琴不仅不能得到牛的认可,还有可能被其当做带来烦恼的蚊虫一样驱散。

只有用棍棒驱使它们,

用利益引诱它们,

让其颇通人性后,才能进行说文解字。

而举行被罗马人称之为“弥撒”的活动,正是教化了蛮夷,让其学会直立行走,逐渐褪去毛发后的下一阶段。

“在这时候,其距离变为完全的人,还有些差距。”

“粗浅的道理,他们可以知晓。但高深的智慧,他们又无法明了。”

“而且那些家伙介于人与禽兽之间,未来脚步向前向后,还不能得到确认。”

“如此,便要定下相应的制度,采用各种形式,先将一些概念,灌输入他们的脑海。”

“等他们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方式,再进行深入的教化,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就像在耶哥儿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只要一提到“码头”、“投喂”这种词汇,便会直接联想到“鸽子”一样。

习惯一旦形成,

思想也免不了会随之发生变化。

到时候再想改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道人于是恍然大悟,跟着耶哥儿办起了“弥撒”。

“那明天继续发鸡蛋?”

“嗯!”

听到这话,耶哥儿抬头看了眼,不知何时飞出圈舍,爬到他房顶,正威风抖擞站在高处,俯瞰众生的大公鸡。

“继续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