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07章:辽东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07章:辽东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辽东的水土还是可以的。”

当至于人腰的大雪消退,冻结河流的寒冰溶解时,

穿着一身貂,头戴小鹿帽,骑着大老虎的何博也登临盖马大山,俯瞰着下方那原属于大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风景——

冬天过去,春天到来,

居住在这寒冷东北地区的人,也像春日生发的草木一样,渐渐的探出头来。

他们脚下的土地还没有完全解冻,但当地的气候,总催着他们早点干活,好为之后多多的囤积粮食。

毕竟,

这里的冬天太漫长了,

岭南之人一生都未曾见到过的雪花,在宽阔的辽地,却是让人恐惧不已的灾害。

不过,

对比起后世的情况,

何博觉得,此时的辽东是真不错。

谁让当今之世,还处于一个较为温暖的时候呢?

许多大泽还没有退化、消失,吸饱了夏天的雨水后,丰沛的浪花翻涌起来,还能让人误以为来到了海边。

跨过长江后,

甚至还有零散的象群活动,

如果遇到个糊涂的大象首领,一时迷失了方向,象群甚至还会走到淮水的流域中,啃食那里的水果和草叶。

由此可见,

这眼下这温暖湿润的百年,正是诸夏繁衍到辽东,乃至于更北方的好时机。

“辽东的河流多,山林也多,夏秋之时的水热并不缺失,在这里耕耘开拓,不会有问题。”

从狼居胥山一路润过来的“瀚海大都督”也陪伴在本体身边,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书,嘴里说着花费数十年光阴,观测记录下来的辽东水热。

当然,

这样的勤奋细致,并非狼居胥山山神自愿做的。

主要是因为狼居胥山实在荒凉,

即便匈奴人仍有来这里祭祀祖先,又唱又跳的习俗,可一年下来,也只有一次。

很多时候,

可怜的山神只能在连高大些的草木都无法生长的险峻山岭间行走,与其中生活的小动物们玩耍。

等到何博这位上帝总算将自己治下的山川连通起来,融为一体后,

他还专门找到苏武哭诉,指责他说,“当年你在瀚海放羊的时候,我还专门跑过去陪你打鱼织毛衣。”

“现在我在漠北孤单寂寞,你怎么就不知道来看我几眼呢?”

难道他们之间过去的时光,

都错付了吗?

苏武对此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说道,“的确是忘了。”

无论是阴是阳,

中原总是这样美好,

就连南下依附的匈奴人都沉迷其中,说出过“此间乐,不思草原”的话,更何况的确在瀚海受过折磨的苏武呢?

听到这话,

瀚海大都督更委屈了。

他直接找到本体说,“我要沿着山川润到辽东那边,你不要跨过燕山跟我抢地盘。”

“我看你就是想要辽东那块地方吧?”手里撸着漠北进贡来的兔狲,睿智的上帝一眼就看穿了分身的想法。

“不然呢?”

“真一直窝在那里,看匈奴人放羊跑马不成?”

“反正辽东我要定了!”

于是,

何博就把他打发到了这片“上帝应许之地”,让其测量山川水土,为后来的诸夏君子做一些微小的贡献。

“而且这里也不像泰西那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泰西野人野兽的快乐老家,

其文明朴质到罗马人都鄙夷其为“蛮族”,

所以耶哥儿他们去那里开拓,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一群死鬼,

不对,应该称之为“英灵”的存在跟随在旁边进行辅助,估计难度还得加大。

而辽东这边,

商周之时,便受到了来自中原的教化——

武王伐纣、周公践奄,在清扫殷商及其附属势力之外,实际上还对东部的一些蛮夷进行了驱赶。

根据史册记载,世代生活在辽东的濊貊人,其祖先便来源于东夷分支。

西周初年,

诸夏君子们降下的雷霆雨露,将这些蛮夷打得头破血流,随后让其不得不喊着“感恩”的话语,自愿让出了原本生活的土地,迁移到了辽东居住,并被周天子赐予了“貊”这个专属的蛮夷称呼,以便同原本生活在北方的“狄人”相区分。

虽然在后续的史籍记录中,史官们发扬素来鄙视蛮夷的传统,时常将诸貊之族,同北狄东胡一并称之,就像中原君子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统称为“百越”一样,

但如果不是君子,他们又怎么会得到以形出于禽兽的“貊”字为名的殊荣呢?

这恩情自然是还不完的。

于是貊人刚刚迁移到辽东,部族的生活刚刚稳定下来,他们又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并立国海东,扩张至辽东的箕子之国。

他们用自己的**,为箕子在辽东延续殷商传统,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

其后箕子之国衰落,势力蜷缩去了海东半岛,貊人还来不及放松一下,就迎来了燕国的重拳。

燕昭王的改革,让燕国的力量得到爆发。

在位于其南边的齐国为此挨了一顿老拳的同时,辽东的貊人也成了燕国将领猛刷军功的工具,并以战利品的方式,频繁出现在燕国的史书之上。

及至汉武帝之时,

大汉王师覆灭了卫满海东,又扩地到达辽河以北,设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周边的蛮夷都赶过来朝拜,匍匐在大汉天威之下。

汉元始二年,

又废真番、临屯两郡,分别并入乐浪、玄菟,就此形成了长城以外、东瀛大海以西为玄菟郡,而海东半岛大部分地区,则归属乐浪郡辖地的格局。

就这样,

一代又一代的貊人,在偿还恩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诸夏君子的感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他们凭借着辽东的广大,以及箕子之国和燕国在这里的松散统治,坚强的繁衍了起来,还在秦时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分支部族。

扶余、高句丽、沃沮等部,皆为貊人后裔。

而这些部族,也伴随着时代发展,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国家。

其中扶余最为强大,并且是一个以农耕为主业的国家。

而高句丽作为后起之秀,也追随着前辈的道路,在耕耘和纺织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想来以此为资粮,是能够满足孙恩对后人期待的。”

至于扶余和高句丽的反对?

那可不关何博这位上帝的事。

谁让孙恩在中原周边地区看来看去,选中了辽东呢?

想骂人?

到大贤良师和他的后继者面前骂去吧!

“打的过吗?”

“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有几十万之众呢!”

从狼居胥山润过来的山神还有些担忧。

但见惯风雨的上帝却摆了摆手说,“你脑子真是在漠北憋坏了。”

“难道你忘记‘诸夏一大乱,周边就遭殃’的规律了吗?”

不说别的,

自打西秦乱起来之后,其治下周边的蛮夷可损伤太大了。

但凡有“必取而代之”野心,以及一定统治智慧的地方诸侯,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力量。

屠戮自己地盘上的百姓,以求彰显自己的“勇武无畏”,这是愚蠢的表现。

可屠戮蛮夷就不一样了。

是谁让煌煌大秦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

是谁野心勃勃,不愿做一地方封王,以杂种身份窥伺皇位的?

又是谁支持首逆之人,掀起叛乱的?

说来说去,

都是蛮夷的问题!

是故,

诸侯们纷纷对西海的蛮夷表示:

“为了成就大业,就请你们去当祭品吧!”

“至于做这些事的报应?”

“无妨的,那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痛苦,我愿意忍受!”

“可中原这边的蛮夷,跟域外的怎么能相比较呢?”

对方摸着上帝座下老虎的大脸,嘴里回道。

怪物房可是自古以来的。

在中原内卷失败,还有自己主动跑路出去的夏、秦,便是典型的例子。

而能长久的待在中原君子身边,忍受各种磨难而不咽气,甚至还能建立一番基业的蛮夷,放到域外那边,当地蛮夷都会为之震动,并被打的怀疑蛮生。

“这是孙恩要考虑的问题。”

上帝把越摸老虎越上瘾,动手动脚企图篡夺自己位置的分身一把推开,“他自己选的地,再怎么夹生,也得呲着牙吃下去。”

不然,

上帝就开除孙恩的道籍,把他扔到西海或者泰西那边好好进修下“君子与野兽”的技艺!

“可他的身体,能坚持到辽东这里吗?”

狼居胥山神搓了搓手,“要不要给他带点辽东特产的人参过去补补身体?”

一根极品老山参下肚,不得把死人滋补得跳起来?

结果何博哼了一声,“他身体本来就虚,别直接给他补死了!”

“我现在常去给他诊治身体,你这边只要费心以后的事就好!”

撂下这么一句话,

何博拍了拍老虎屁股,让它带着自己,跑到密林遍布的山中瞎逛了起来。

而瀚海大都督则是将捧着的文书记录收回怀里,继续暗中观察起高句丽和扶余两国的方方面面来。

他看着虽然右衽,但服饰举止上,仍旧充满着异域风情,甚至还保留着“尚白”这个殷商遗风的当地人,忍不住小声的感叹起来:

“当年全身心诸夏化的中山,都被诸夏给吞吃到了肚子里,更何况你们呢?”

“不过孙恩这个家伙心是真善,想来不会拿出诸夏传统的教化手段,来治理辽东的吧?”

……

“会吗?”

中原的河北之地,

黄巾军将领对着正沉吟思考的大贤良师如此问道,“会接受汉室的条件吗?”

建武五年,

活出第二世的汉朝正在刘秀的带领下蒸蒸日上。

他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后,便颁布了许多革新的命令,赦免了大量的奴隶,又核查了大面积的田地,使得根基日益稳固。

而其治下的豪强世家,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温顺柔和的姿态,配合起了刘秀的改革。

他们释放出庄园里被视为私产的百姓,退还曾经用尽办法侵占的土地,人人争着要当大汉忠臣。

仿佛在经历了汉室死而复活、中间王莽的各种折腾后,他们变成了回头的浪子,对自己当初的不懂事,表现出了无比的悔恨,宁愿割让血肉,来补偿被自己辜负抛弃过的汉家天子。

这让阴间的孔光完全想不明白。

为什么他生前也曾有过类似的做法,得到的反馈却全然不同?

“如果让王莽知道,几年而已,还是同一波人,面对革新的反应却如此悬殊……应该会被气的更疯癫吧?”

他追随着儒家的先贤,暗中观察着人间的变动,思考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忍不住想起了自己那位仍在服刑的弟子。

富有智慧,儒法双修的荀子便告诉他,“他们怎么会良心发现呢!”

“只是知道自己若不支持刘秀,就要面对黄巾军的锋刃,不得已为之罢了!”

如果说,

豪强地主们当真怀念汉室,

那也是在怀念元帝以来,那宽容肆意的生活。

他们攀附在一个庞大的国家身上,快乐的吸食着内里的血肉,而不用担心后果。

但现在,

他们可不能像以前那样任性,拿出对待王莽的态度,来应对头上的新皇帝。

一来,

王莽手里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压制豪强,令其顺从自己的心意办事。

但从南阳起兵,以远支宗室的身份,为自己打出来一个皇位的刘秀,手里的刀剑却是足够锋利的。

二来,

则在于黄巾军的兴起。

那群手捧《太平经》,喊着“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家伙,实在是让豪强们感到痛恨和恐惧。

在读过《太平经》等太平道宣扬的经书后,他们更是确信,这群贱民会是自己不死不休的敌人。

如果贱民们没有抱团,没有占据地方组建起自己的力量,那豪强只会对所谓的“不平则鸣”发出不屑的嗤笑,并用手里支配的武器,去镇压一切不服。

可偏偏!

太平道把分散的贱民们捏在了一起,组建了黄巾军!

而且这群贼人还发展到了与汉室抗衡的地步!

这就让豪强们冷汗直流了。

他们清楚的知道,

如果不全力支持刘秀,帮助他击败东边的黄巾军,

那等后者取得了天下,自己的下场必然会肝脑涂地。

“所以,他们不是认为自己错了。”

“只是知道自己失败了就会死去而已!”

孔光便低下头,思考起了这番话中蕴含的道理来。

而对刘秀来说,

占据东方诸郡之地的黄巾军,也的确是个难啃的骨头。

考虑到西南还有个称帝的公孙述,已经称雄西域的交南在去年拒绝了自己派去使者的册封,北边的匈奴还有意扶持傀儡,加入这场混战……

刘秀便派人来到东方,对孙恩等人进行招抚。

他在信里给出了很丰厚的条件,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看了,都会动摇心神。

并且还安排使者在黄巾军治下散布谣言,声称双方已经达成了和谈,以此来削弱黄巾军的意志。

这位来到孙恩面前的年轻将领,便是因为谣言引发的浪花,过来询问大贤良师的。

“放心。”

“我不会接受这些东西的。”

孙恩放下书信,朝对方轻轻一笑,“如果想要富贵,我早就可以称王称帝了,何至于拖延至今呢?”

他随后摇了摇手里的信纸,又笑了起来,“而且这位复兴汉室的天子,也不希望我答应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