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5章 尾大不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85章 尾大不掉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魏虎豹骑的没落,某种程度上是地理因素决定的。

在曹魏与群雄逐鹿中原之时,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会战,必须拥有一支精锐的虎豹骑。

而曹操死后,东吴拒江淮天险,季汉保秦岭山关,曾经纵横北方无敌手的虎豹骑离开了平原,就没了用武之地。

于是出于天下三分,吴强汉弱的局势及国力、经济的考量,曹魏的重心开始转向东南,加大了造船与训练水步军的花费,削减了骑兵的开支。

而匈奴、鲜卑、乌桓等外族,内附中原后,也慢慢沾染了关东汉人骄奢淫逸的浮靡之气,享乐盛行,丧失了草原民族的血性。

种种因素迭加在一起,导致了曹魏现在的骑兵,与从前曹操手中的虎豹骑、幽并胡骑相比,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就是如此,归附大汉羌氐骑兵仍不能与曹魏骑兵相比。

而经关中一败,并州成为了曹魏的边境前线,甚至中原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如此情势,曹魏必然会把精骑的训练及军备开销再度重视起来。

刘禅如果没有一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听命于自己的精骑,就没有与曹魏争天下的资本。

对外如此。

对内,刘禅已经有了打造一支具甲重骑的打算,而这样一支具甲重骑一旦出现在战场上,其威慑力与破坏力将是石破天惊的。

正如李世民打天下,往往是上半场步兵鏖战,寻找破绽,最后下半场由他亲自统率三千玄甲铁骑,破阵如锥,左右战役的胜负。

然而刘禅所处时代的风气,不允许一个李世民式的天子出现,刘禅也没有李世民上阵杀敌的能力,甚至连指麾一场战役的本事都没有。

在这种情势下,具甲重骑这种真正的杀手锏,除丞相与赵老将军,不论让谁统领,将来都会有尾大不掉的嫌疑。

即使感情上刘禅亲近杨条,愿意相信杨条,但理性而言,为了维持这份感情的纯粹,促进汉羌融合,还是让杨条与他手下几千羌骑进行某种程度的分割为好。

至于联姻、赠带,就是希望能借此捆住杨条之心,让他对羌勇们动之以情义,晓之以利理,使这些羌勇最后能成为服从于国法、军规,服从于大汉天子的具甲重骑。

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刀,才是好刀。

事实上,至少十年内,刘禅能用的,敢用的,好用的,也唯有杨条手底下这几千安定羌骑了。

南匈奴刘豹及陇右诸羌氐,刘禅对他们的戒心仍然很重,他们对大汉的戒心也不轻。

想让他们成为大汉的杀手锏,首先训练他们唯大汉国法军令是遵就很有些难度,就算真能练成,到时他们先捅谁也是未可知之数。

泾水。

郑国渠。

由于泾水出落虎山山口这一段河道坡度较陡,水流较急,泥沙非但不会於积,反而会被水流冲刷带走,常年累月,便会导致河床下切。

所以,秦始皇时代开凿的郑国渠渠首,经过四百余年的演变,到此时已高出河床下切后的泾水近丈,除了每年雨季洪涝时有水流入外,其余时候完全处于荒废状态。

没有了泾水的大流量注入,仅靠几条出自北山峪口的支流,在水流缓慢且流量不足的情况下,贯穿整片左冯翊的郑国渠主干渠泥沙於积便是必然之事。

这也就导致了郑国渠失去了调蓄之效。

旱时水位很低,渠水被沿线的豪强大宗们层层截留,自耕农难以借此灌溉田地。

雨季来临时,爆发的山洪又会涌出渠道,漫灌整片南冯翊,田地多在渠南的自耕农又要承受天灾。

左冯翊几万自耕农之所以贫苦,以至于投渠自溺,不是没有原因的。

刘禅巡行冯翊诸县时,对这条非但不能泽被冯翊黎庶,反而成为了冯翊祸害的郑国渠印象很深。

丞相今日此来,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郑国渠问题,为郑国渠寻找新的渠首,引泾水入渠。

刘禅与杨条聊了一些接下来准备如何分批训练羌骑的细节,又与其闲聊了些下聘的琐事。

最后护羌中郎将赵统来报,大汉赈济徙民的粮食已经到了,便命杨条组织人手去领粮分粮。

待这些事情处理完,刘禅才在赵统、赵广兄弟二人,及一众龙骧虎贲的护卫下,一路向北,进入落虎山去寻丞相。

丞相已领着费祎、董允及一众水部官吏,携上『水臬』等勘验工具,往新确定的渠首勘地势而测水平,以确保泾水能通过新凿的渠首,流入郑国渠旧干渠中。

未几,刘禅进入峪口。

新确定的渠首不在平原上,而在大山之内,岩石之间,现在还未进行开凿,可谓坚石嶙峋,原生态到刘禅怀疑这个叫作“落虎山”的地方可能真有老虎。

沿着泾水行了大约一里地,刘禅终于看见了丞相及一众水部官吏。

待他趋近,才发现丞相此时正手持水臬,亲自指导关兴、姜维、麋威等小将测水平之事。

所谓“奉为圭臬”,土圭,是测量日影定四时的天文尺,水臬,便是测量水文找水平的水文尺。

刘禅虽然知道水臬的作用是找水平,但对于怎么用水臬找水平,又怎么在找水平后修水渠之事,既一窍不通,也并无兴趣。

但关兴、姜维、麋威,及刚刚随他来到此处的赵统、赵广兄弟几人却学得不亦乐乎,反倒把原本该做这些事情的水部官吏撂在一旁。

正如刘禅所言,这些年轻人将来或许都会从他身边离开,成为大汉的封疆大吏,为他坐镇四方。

而与刘禅巡行冯翊的一个多月,这些年轻的将军,对于黎庶的处境,对于天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他们这些天子腹心之臣,慢慢开始思索一些军事外的事情,思索需要学习哪些本领,才能为大汉、为天子镇抚四方。

当然了,眼下这几名年轻的将军随丞相学习测水平之事,更大的兴趣还是来自于『水攻』。

水攻看似简单,但这种战术是有些风险的,尤其在平原上使用,必须精确测量地形和水势,稍有差池,极可能会自食其果。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想以水攻城结果把自己给淹了的事情,也发生过挖水渠挖到最后,发现水竟然不能在水渠里自流的事情。

不多时,关兴、赵统、姜维几人已经与水部官吏们混在了一起,时不时匍匐在地观测。

水部官吏则在再度测试验证后将数据记录下来。

刘禅来到丞相身侧,看着周围坚硬的山石问道:“相父,此地确实能作为渠首吗?”

丞相颔首:“陛下,臣已核验,水部官吏所测数据并无差池,确可以作为郑国渠渠首。”

刘禅道:“自此处开渠,至渠干约四五里之遥,一路多是山石,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多少人力?”

现在对付山石的方法,唯有火烧水激,进度不会太快。

当年秦始皇命人修建一百八十余里长的郑国渠,耗费人工数十万,十年才完成。

丞相环顾四周一圈,道:

“陛下,依臣之算,大约三月。

“但不论须多久时日,郑国渠都非修不可。

“昔年韩王遣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欲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秦军力。

“渠修至半,而韩王、郑国之阴谋为始皇所发,始皇欲杀之,郑国遂答始皇曰: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始皇乃使郑国修渠如故。

“十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冯翊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亩收皆四石以上,于是关中遂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大汉光复之命脉,关中能否成大汉王业之基,亦决定于这二百里郑国渠之上,不可不重之又重,慎之又慎。”

刘禅看着眼前山石,轻轻颔首。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水利工程就是国家命脉所在。

都江偃、郑国渠、灵渠,这三项大型水利工程,功在千秋,一直沿用到一千八百多年后,全部都为秦国所建。

这大概也是秦国以偏隅之地,一国之力,抗衡最后吞并其他六国的原因之一了。

其他山东六国,没有一国比秦国更重视开渠水利之事。

而丞相之所以能以益州一州之地抗衡曹魏,也与兴修水堰陂塘,重视水利不无关系。

这是秦并六国的道路啊。

想到这,刘禅又忽然想到扶风郡那条同样年久失修的成国渠。

由于大汉的敌人在关东,所以丞相暂时把屯田的重心,放在了距潼关更近的左冯翊。

但事实上,右扶风的农业资源也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他记得不错的话,司马懿就在扶风雍县附近修好了成国渠,据说溉田数千顷,而仅仅三年后,就能从长安运粟五百万石往洛阳赈灾了。

也不知是不是吹牛。

但如果大汉能用三年时间,攒出五百万石粮食,那关中就真可谓是一片宝地,不亏其天府之国名号了。

忽然,刘禅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扭身望去,却见原来是龙骧中郎将赵广,只是其人神色有些不对。

“怎么了?”刘禅问道。

赵广气喘吁吁道:“陛下,傅讨虏来了!他说,赵车骑从汉中传来急报!”

言罢便让开身位。

“急报?”刘禅闻言一滞,视线从赵广肩头越过。

却见上月被他安排回蜀中、汉中接人来长安的傅佥,此刻就停在三十余步外等候。

带着疑惑,刘禅走上前去。

“公全一月远行,着实辛苦,不知赵车骑有何急报?”

“臣傅佥见过陛下!”傅佥大概是刚刚下马,浑身冒汗,气喘吁吁向刘禅见礼。

“臣今晨在路上遇到赵车骑亲军赵绪持报而来,赵车骑应是知赵绪会在关中遇到臣,让臣亲手将此报递给陛下!”

说着,傅佥将手中赵老将军传给天子的急报递上前去。

刘禅眉头微皱,接过所谓急报。

一边将印有车骑将军赵云印的封泥掀下,一边拧开密牍道:“难道是孙权那厮来争西城了?”

除了孙权作妖以外,他着实想不到还有什么事情,能让赵云送来的不是军报而是急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