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4章 常如在朕左右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84章 常如在朕左右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既然归义侯无有他意,待太常卿抵至长安,朕便命他携朕旨意、符节、聘礼,正式向归义侯下聘。”天子温声出言。

杨条及一众羌族耆老仍保持着伏地之态,称唯称诺。

天子身侧,丞相、陈震、费祎诸臣,闻听伏地而谢的一众羌族耆老不称唯而道诺,也不去计较他们不知大汉尊卑上下之仪,只相顾而视后微微一笑。

南中之地,虽有孟获、孟琰、爨习等南中豪强归心悦服,输诚效顺,但放眼整片南中,蛮人反抗之势,犹盛于归附之心。

汉、蛮之间,冲突频仍,大汉不得不设庲降都督,总摄南中诸事。

而眼前,以杨条及一众羌人耆老表现观之,毗邻关中的安定羌汉化程度确实相当之高,说其仰慕汉德,崇尚汉风,实为不假。

待天子降谕平身,杨条及一众羌人耆老仍如在梦中,不可置信。

最后尽皆微颤着从地上起身,又再度躬身俯首向天子谢恩。

平身之后,但见汉家天子缓行至杨条近前,对着仍旧俯首听命的杨条颇为语重心长道:

“归义侯。

“大汉虽已克复关中。

“但关中丁口凋敝,赋役未充。

“没有数年时间徙民屯垦,治农治兵,不足为大汉光复之根本。

“而蜀中、汉中,户口百万,沃土千里,物阜民丰,国以富强。

“高祖、先帝因之以成帝业,朕亦因之而成还于旧都之微功。

“是以长安虽为大汉故都,关中虽为龙兴故地,但今之大汉仍不得不仰赖蜀中、汉中,乃至南中之民心物力,以成光复大业。

“然丞相离开蜀中已一年半载,朕离开益州也有半年。

“其间无叛乱之患生于此腹心之地,实在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而朕与丞相所统北伐大军又有连胜大胜之威,故益州无有动乱之虞。

“但…此种情势难以久持。

“倘若朕与丞相长久不回蜀中监国掌事,且不说益州本土豪强大宗人心有离散之虞,纵是留守成都的文武百官,各郡县守、尉、令、长,犹且心不自安。”

“陛下准备回蜀中?”杨条听天子言及此处,终于明白了天子为何要与他说这许多。

一时惊讶,又心乱如麻。

倘若这位陛下真回蜀中,着实不知下次再见会是何时了。

就如昭烈入蜀地,关羽镇荆州,至死没能再见一面。

又则,倘没有大汉天子坐镇关中,那么其他汉人高官,世族豪强,对他们这些自安定徙居关中的羌人,又会是何种态度?

“陛下,益州不是有蒋长史监国,向领军坐镇吗?”杨条似乎有些情急。

问完之后,才陡然惊觉自己有些冒昧了。

但不等他再开口说些什么,刘禅就已经解释道:

“蒋长史监国、向领军坐镇非是长久之策,此番北伐得胜,益州有太多人在看着朝廷的动作。

“丞相与朕,必须有一个回益州监国掌事,以安抚忠良之臣,威慑贰虑之辈。

“然使关中再成大汉王业根基,龙兴之所,非丞相不能为之。

“是故,回蜀中抚镇人心的,就只能是朕了。”

以留府长史蒋琬、中领军向宠为首的文武百官,在这一次北伐中为大汉镇国家,抚百姓,输粮饷,不绝粮道,不生叛乱,功不可没。

刘禅不可能忘了他们,北伐功城后,同样爵赏各有差。

董允、陈震等大臣,早已把封赏的旨意拟好并颁布了下去。

但赏赐是物质上的。

正如刘禅北伐以来一直致力于凝聚从征文武之心一般,这些为大汉坐镇后方的文武大臣,在天子离京后无处安放的心,在北伐功成后,同样需要一个落脚点。

这个落脚点,刘禅必须提供,也只能由刘禅提供。

旨意,赏赐,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抵掌深论,促膝长谈,与他们推心置腹,他们才能知道,现在的大汉天子,与以前那个大汉天子究竟哪里不一样。

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知道,这位北伐功成后天威日隆的天子,对他们这些因坐镇后方而未能从龙立功的文武,其重视认可程度,绝不下于从征的北伐文武。

至于那些为北伐出钱、出人、出力共奖王室,共襄汉业的益州本土世家豪强。

他们长久以来为大汉做的贡献,也须得在天子回到益州后得到肯定,并获得某种程度的兑现。

正如刘禅花了一个月时间巡幸关中人口最多,地缘最为重要的左冯翊一般。

待他回到益州后,也该巡幸一番益州诸郡县了。

尤其要安抚慰劳一番坐镇巴西的江州都督李严(重庆),坐镇南中的庲降都督李恢,以及坐镇白帝的永安都督陈到。

其中,又尤其要关注那位与丞相并受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李严。

其人近日遣使赍信至长安,希望丞相能上表天子,把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江阳五郡,从益州分割出来,迁他李严为巴州牧。

丞相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为李严隐瞒此事的意思,直接将李严的书信送到了刘禅手上。

说实话,李严主动邀功请赏之举,颇有些不守规矩。

毕竟,倘若你真有能领一州之牧的功劳能力,难道朝廷看不到,天子看不到?

你不讨赏,朝廷难道就不知道该怎么赏你?

你现在来信请封,是对朝廷原本的封赏感到不满吗?

所以按理说,一直致力于使群臣齐心戮力、共奖王室的丞相,会默默将李严讨赏之事压下,以不使天子与李严产生龃龉才是。

但丞相还是将李严之信送到了刘禅面前。

刘禅一开始颇有些意外。

随即才明白过来,由于他半年来的种种表现,丞相可以安心地把一些重大决策交由他这天子处置了。

至于李严,其人意图再明显不过。

江州是整个益州的交通枢纽,大半个益州的粮草、军械转运,也即大汉北伐的命脉,全部都要经过这位江州都督之手,才能到达前线。

其人要么是自以为功大,想以萧何镇国抚民之功向朝廷讨封。

要么是没想到,这次北伐竟然能直接夺下关中,还于旧都,于是在收到大胜消息后,对自己没能直接参与北伐立功心有不满不甘,所以在向朝廷讨要安抚。

不说与领益州牧、司隶校尉的丞相平起平坐,但求成为大汉第二个一州牧伯。

这是个自视甚高且好面子的人,刘禅知道。

不过……有些事,先时为了后方的稳定不好计较,现在战事已了,却必须好好算一算了。

刘禅离开成都之日,遣使者持节奉诏,快马去往江州。

以李严之子李丰为典粮都护,命李严拨三千江州军归李丰统属,护粮草至前线。

目的不言自明:他不信任李严,要让李严交出人质。

结果李丰失期一月有余,莫说错过了与曹真的决战,就连张郃都已经被斩,丞相都快下陇了,其人才紧赶慢赶来到斜谷。

李丰倒算老实,战战兢兢向他请罪,说春季多雨,蜀道难行,又说统筹粮草花了些许时日。

刘禅知道李严是个什么货色。

丞相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木门道射杀张郃的那次,李严运粮不继,呼丞相还军汉中。

丞相得知消息,不得不退军。

李严闻军退,假装惊讶。

问丞相:“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想以此开解自己不办之责,显丞相不进之过。

又上表阿斗:“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丞相大怒,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李严辞穷情竭,无话可说,才叩首谢罪。

凡此种种,作为一个能受托孤之重的顾命大臣,着实有些小丑。

等去到江州,他倒要看看这李严到底是个什么人,敢不敢当着他的面请割五郡当巴州牧。

沉默思索之中,刘禅与丞相、杨条,一众龙骧虎贲及一众羌族耆老沿着郑国渠畔缓缓东行。

行了大约半里,刘禅驻足停下。

转身看着神色有些许忐忑,又有些许不舍的杨条,刘禅大致明白这位安定羌王在想什么,沉默片刻后,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道出:

“归义侯,朕适才跟你讲这些,一是与你道别。

“二是希望朕离开关中后,归义侯能好生协助丞相、护羌中郎将赵混壹,安抚诸羌人心。

“第三,则是亲自与归义侯相商一事,愿安定诸羌之人力、物力,能尽为大汉所用,不使虎豹鹰隼,埋没于泥涂浅滩之中。”

杨条闻之一滞,随即奋力抱拳:

“陛下但有吩咐,安定诸羌无有不从!”

大汉的最高统治者竟然屈尊降贵跟区区羌人联姻,足可谓前无古人。

着实没有比此事更能彰显大汉天子对羌族怀柔之态度的事了,也没有能比此事更能彰显汉羌二族紧密联系的关系了。

此事一旦促成,与大汉合作,为大汉光复大业献绵薄之力,将不再是他杨条一人、一部之事。

整个安定羌,绝大多数想过安定日子的部落酋豪、勇士,都会愿意为大汉肝脑涂地。

因为大汉光复的事业,从现在起也有他们羌人的一份了。

只要大汉光复,他们安定羌,乃至陇右诸羌,将来或许都能摆脱羌人这一带有歧视意味的标签,与汉人融为一体。

也即天子所言:血脉相融,民俗相化。

刘禅见杨条抱拳抱得慷慨激烈,知其决心。

余光又瞥见外围的羌族耆老并无警惕、戒备之情。

便知汉羌联姻之事,于羌人而言确实算得上极大的震撼,道:

“归义侯应知,伪魏有鲜卑、乌桓、匈奴诸族相助,靠着鲜卑、乌桓匈奴的骑士、战马,练出了一支号为天下名骑的虎豹骑。

“而归义侯应也看到了,莫说是精锐的虎豹骑,单是田豫、牵招二将为曹魏练出来的并州轻骑,其精锐程度也略略过于关西的羌、氐骑士。

“不论是接下来尽复凉陇,还是将来与伪魏大战于中原,没有一支真正的精骑在手,我大汉便不敢说与曹魏有一战之力。

“且说西面的凉州,地广两千里,既无人丁,又无水路,仅靠步军,根本不可能将之收复。

“东面的中原更是一马平川,千里平原,若无一支精骑,就连粮道都不能守住。

“至于两军对阵之时,更须得天马精骑,方可摧敌锋锐,破阵如锥。

“所以,朕希望归义侯能说服安定诸羌酋豪,尽出安定战马、骑勇,统归于朝廷,听命于丞相。

“一是由朝廷施行马政,培育更加精良的战马。

“二是练戎治兵,由丞相以安定诸羌勇士为兵,为大汉练出一支足可以纵横天下,比虎豹骑更加精锐的天下精骑。”

杨条一滞,随即瓮声言道:

“陛下,这有何难?能成为大汉帐下鹰犬爪牙,安定诸羌勇士,求之而不得!”

刘禅却是摇头:

“此事听来简单,实则难矣,其中最要紧之处,朕也不怕与归义侯直言。

“乃是朕与丞相深知,诸羌勇士勇则勇矣,然素性疏放,难受汉家法度、军中律令约束。

“既不能约束,便如一盘散沙,难堪大用。

“非但如此,倘诸羌勇士不能唯大汉军令是从,法度是遵。

“反而纵情恣肆如前,或劫掠四方,或侵扰百姓。

“一则有损大汉国威国格。

“二则兵以治为胜,不在众寡,不在散兵游勇。倘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百万之众猛如虎豹,犹群羊耳,无益于用。

“是故,朕非但欲使归义侯说诸羌酋豪勇士统归于朝廷,还必须以军法、国法部勒。

“罚一人而三军震者,罚之。

“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

“如是,倘无归义侯时时说合诸羌酋豪勇士,晓之以情义,动之以理利,终难施行。”

赏赐的时候还好说,真到了羌人犯法需要责罚,甚至诛斩时,就需要杨条从中斡旋,使羌人尽量不生不满乃至反抗之心了。

而这种事情,可以想见,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一定会发生,且常常会发生的。

杨条听到此处,终于明白大汉究竟想做什么,犹豫了片刻,再次上前拱手,振声出言:

“不论如何,臣定当竭力!陛下许我安定诸羌移居关中,于我安定诸羌百姓可谓有再生之德,诸羌酋豪勇士不是不懂恩仇的,断无不为陛下肝脑涂地之理!”

刘禅闻此,赞许地拍拍杨条的胳膊,肯定道:

“拱卫长安北疆的重担,就交给归义侯了。”

言至此处,刘禅才将他今日特意穿来的玉钩革带从腰间解了下来。

而后两步走到杨条身后,就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为那位神情呆滞,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天子想做什么的归义侯亲手系上。

“归义侯堂堂九尺大汉,更于大汉有伟绩殊勋,纵是在朕面前,但凡不触犯国法军规,亦不当再卑躬屈膝而拜。

“朕当远离,卿系朕此带,则常如朕在左右,日后不论见谁,都可挺直脊梁腰杆了。

“倘有哪个汉人胆敢欺辱归义侯,自有朕为归义侯扶腰作胆。

“倘有哪个汉人欺辱安定诸羌,则归义侯亦当为安定诸羌之腰胆。”

闻言至此,天子又从身后绕至身前为自己系上玉钩,杨条已是彻底不知所措,失态至极。

然而刘禅忽然又摇了摇头:

“此话说得不对,归义侯所以当挺直腰杆脊梁,非是朕赠玉带,更与将为大汉昭仪的女儿无关,而是靠归义侯一片赤诚、义胆忠肝。”

杨条几欲伏地顿首而拜,突然又想到天子刚刚所言,只得赶忙退后一步躬身俯首:“蒙陛下信重,臣杨条没身难报!”

天子与杨条身后,一众尾随而来的羌族耆老闻声见状,已是一个个神色剧颤,不知所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