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1章 进兵商洛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81章 进兵商洛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禅不得不感慨自己的幸运。

因为先帝遗泽,因为丞相与丞相组织出来的这一班子府僚重臣,在后方夙夜匪懈,为他这位大汉天子居中坐镇,统筹全局。

才使得他一个身陷“主少国疑”境地的皇位继承者,敢离开皇宫,离开成都、蜀中。

先是御驾亲征,而后方无叛乱之虞,倾覆之忧。

后是暂置庙堂机要,深入到国家权力触手的末梢,天下治理的根系所在——县邑乡野,去亲自厘清错综复杂的基层脉络,了解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齿轮在底层究竟如何运作。

试问,从古至今有几个嗣位之君能有这样的机会?

怕不是一离开皇宫,就要忧心会不会发生高平陵之变。

又或是日夜提心吊胆,看自己会不会易溶于水。

但有丞相坐镇长安,有蒋琬、向宠坐镇成都,有各郡二千石太守坐镇郡县。

在许许多多骨鲠忠臣的拱卫安定下。

本困囿于庙堂之高,不通基层政事,注一辈子都难能真正知晓基层民情的嗣位之君。

得到了极其宝贵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试着去做几乎唯有开国之君才有机会做的事情——梳理天下脉络。

赋税如何在闾阎之间收缴?

律令如何在官员手中执行?

敦本务实的良吏,如何在乡野间塑造朝廷的威严?

阳奉阴违的宵小,如何在百姓间播下怨愤的种子?

没有调查,何来发言权?

倘若一国之君对国家机器在底层运转的齿轮脉络茫然无知,则所谓高屋建瓴的宏图大略,不过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罢了。

而在过去一个多月深入县邑,粗略地梳理了县、乡一级行政的运转机制后。

刘禅对国家治理的基石及国家行政的本质确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悟。

行政的表象虽是自上而下地拟定方案、颁布政令、任命官吏、分配任务、统筹资源,而其本质终究还是自下而上所构筑。

郡县乡里的官员胥吏,对朝廷政令的理解、执行能力与忠诚度;

底层黎庶对朝廷政令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与配合意愿,及地方资源调配的实际效率与公平性。

这些来自下层的要素,才是决定中央各种行政决策能否落地生根、帝国机器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

倘若上层决策脱离了郡县实际运作的复杂图景,仅凭抽象的想象或一时的好恶拍脑门决策,其结果往往是政令悬空、南辕北辙。

轻则导致政策扭曲变形,劳民伤财而收效甚微。

重则激起民怨,动摇统治根基。

譬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譬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最后不也在执行的过程中扭曲变形,成为新的苛敛之具?

所以,唯有时刻沉下去,掌握来自于实践与基层的真实反馈,上层的决策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效,才能真正把住国家的脉搏。

刘禅这一次基层之巡,在众多黎庶连生产工具、口粮、粮种都不能自给的现实条件下,基于二十世纪农会的成功经验,萌生并坚定了建立民屯农庄的想法。

至于此法是恶政还是善政,就要看大汉的官吏到底能不能将种种制度贯彻落实,以及落实的难度与阻力到底有多大了。

相府当中,丞相、费祎、董允仍在一卷又一卷地粗略浏览重泉韦氏的经营账目。

正畅想着四柱记账之治国良法将如何极大幅度提高国家行政、财政效率之际,丞相不知疲倦,略为振奋地再度拿起一卷简牍,却见原来是左冯翊郭攸之上奏天子的奏疏。

丞相一边从右往左慢慢把简牍摊开,目光在简牍上上下挪移。

大致是钱粮核计、秋收急务、农庄屯民安置之事,应该是天子到达临晋后特意吩咐郭攸之的任务了,不然这些庶务,郭攸之一郡太守,是不必向天子呈报的。

然而还不待简牍彻底摊开,丞相思索之时,目光瞬间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一抹亮红吸引。

是陛下对郭攸之呈文的批复。

批复内容简洁明了,观点鲜明,明确表达了天子对郭攸之所上诸事的处置意见,赞同与否,若否,天子又具体做何指示。

费祎刚刚凑到丞相身后,想看这一卷简牍上写的又是什么。

然而本该在简牍上自右往左挪移的目光,几乎瞬间就被亮红色的天子批复吸引住。

待看完批复,大致了解了这卷简牍的内容后,费祎才像带着答案去阅读题目一般,从头开始迅速阅览郭攸之所呈文书。

丞相将这件简牍递给了费祎,自己又从几案上捡起一份,这一次直接将之全部铺开,同样迅速找到了天子以朱砂书写的批复。

费祎、董允两人同样发现了文书上的朱色墨迹,一时也如丞相般,一卷又一卷翻阅起天子在简牍上给郭攸之批复。

然而没多久,又有了新的发现。

左冯翊诸县县令、县长,及冯翊郡吏呈递给郭攸之的文书当中,出现了郭攸之的蓝批。

见此情状,丞相及费祎、董允等人赫然已经明白,天子将这些简牍带回来到底是何用意了。

郭攸之以墨字呈文书给天子,天子以朱笔批复。

诸县令长以墨字呈文书给太守郭攸之,郭攸之以蓝笔批复。

与先前的三柱记账法简单地增加一项,变成四柱记账法,却能大幅提高国家行政、财政效率一般。

以朱批、蓝批代替原来的墨批之举,同样是不甚起眼的变革,却同样能大大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

因为这一抹红蓝之色太亮眼了。

有极少部分人或能一目十行,并迅速从一篇奏疏中找到重点。但对于绝大多数官吏来说,朱批、蓝批,一定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行政效率。

刘禅拿起一卷简牍,道:

“朕先前需处置的文书不多。

“然东巡月余,遍历诸县,日核民籍、田亩、账册、案卷,兼览太守批县令之文、县令核属吏之牍,日积数百卷。

“然诸文书皆以墨书往复,奏陈与批答混同一色。

“且官员为省竹简之费,奏陈与批答之间,几无留隙。

“致朕览阅之时,重点难辨,劳神耗目。

“文书批复之要,在于朕与丞相向诸朝廷大员,诸朝廷大员向刺史太守,诸太守刺史向州郡县吏明示旨意以导行政。

“今墨色淆乱,字迹密麻。

“纵朕夙夜勤读,犹觉审阅维难,裁断更难。

“何况于依据朝廷、上官批复,而后具体行政的一层层下官下吏?

“朕以为,墨入墨出之法,实滞碍政令推行之大弊。

“是故一月以来一直想,是否可设法,使呈文与批复有所区分。

“最后决定,朕与丞相往后批复百官所呈文书,皆以朱批。

“既使朝廷之批与百官之批,形式有所分,轻重有所异,亦彰朝廷威重。

“凡朕与丞相朱批所至,朝廷州郡、百官万吏须即刻奉行,稽迟者以违制论。

“自丞相以下至二千石太守,批复属官、属吏所呈文书,皆以蓝批。

“既别于朝廷,又显大臣之权。

“凡蓝批所至,州、郡、县亦须即刻奉行,较朱批稍后。

“至于军中,亦当行此朱、蓝批阅之法。

“此外,朱、蓝之墨,须朝廷尚方监**,掺以密料防止作伪。

“以此,当能大减下官下吏篡改、僭拟朝廷、上官文书舞蔽之象。

“如是,则上下行文泾渭可辨,政令审阅、裁断、行施,亦可如臂使指矣。

“非止如此。

“朕以为墨入朱出,同样可以适用于四柱清账之法。

“入账以墨笔记之,出账以赤笔记之。

“亦可以大增效率。”

刘禅此番东巡,之所以能发现造纸之术、四柱记账之法,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他在巡行诸县乡里,接见官员胥吏、豪强大宗时,本就带了强烈的目的性:

——基于他考察到的诸般民生问题、行政问题,想到的解决办法,大汉官吏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以支撑朝廷施政,他必须寻求解决办法。

而吏员的数量、质量,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增加。

那么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速官吏的行政效率。

既然想到了行政效率需要提升,刘禅自然而然便想到了一些真正能够流传一两千年的“百世之法”。

譬如公文行文的特定制式。

譬如墨入朱出、墨入蓝出的公文批复标准,红顶文件的官方权威。

譬如一直到现代还在使用的会计衡等式。

这几样东西,大多都是西魏时期的苏绰为宇文泰献上的大幅提高行政效率改革,一直沿用到了后世,甚至到现代都还在用,确是有其高明之处的。

而据刘禅所知,经过苏绰的一番改革后,西魏朝廷的行政效率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当时西魏财政事务繁杂,所有文件加起来达五六十万纸。苏绰改革之后,大行台的月用纸张减少了一半有余,百官万吏的工作量明显减少,效率大见提高。

相府正堂,烛火忽明忽灭。

霍弋与诸葛乔二人又持剪刀去剪了一次烛花。

丞相及费祎、董允等重臣,则在灯火的映照下看着手中简牍,对于天子这一月东巡,竟能寻到、想到如此之多周详又务实的治国之法,着实惊讶感慨,以至于不知当再夸陛下一些什么了。

费祎与董允更是相觑:我们这些人是不是居中持重太久,以至于有些眼高而手低了?

不然的话,何以他们这么多年来没能做成什么大事,而陛下这一趟东巡归来,竟能有如此多、如此重大的收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