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禅这一次巡行冯翊诸县,带回来的东西,不止诸县方物,也不止是能够削斩学阀、门阀命脉的适合书写且能大量生产的纸张。

还有于他这大汉天子而言更加宝贵的东西,存在另外两个箱子里,也存在于他的血肉记忆里。

赵广、关兴得到天子之命,将剩下两个箱子搬到了正堂偏席,而后打开箱子。

箱子里近百卷简牍,被二人一一捡拾出来,堆到了几张几案之上。

刘禅捡起一份编号为壹的简牍,递给丞相,道:

“相父,这些是我这一个多月来巡行冯翊诸县的成果。”

丞相听到刘禅此言,当即神色认真地从刘禅手中接过简牍,展开,其后一丝不苟地看了起来。

却见最右边一枚简牍写着:

《左冯翊辖县黎庶民生暨豪强势要考》。

丞相对天子的笔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从笔迹赫然可以看出,这份对冯翊诸县的考察报告,是天子亲自提笔写就。

丞相有些惊讶,又饶有兴致地看了那位大汉天子一眼,伴随着嘴角泛起的笑意继续往下看去。

『若将方今天下比作一树,则世族为盖,豪强为干,黎庶为本。』

『曹魏治国,乃自上而下,本末倒悬,以世族为本,控扼天下豪强黎庶。』

『然而,世族本如盖耳,若无豪强为之干,黎庶为之本,替其汲取水土养份,则必有亡日。』

『是故,大汉治国,当反其道而为之。』

『须得自下而上,坚持以天下黎庶为本,佐以心存王室之豪强为干,截取如盖世族之养分,则以世族为根本的曹魏必有亡日。』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简牍的卷首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点出了天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以《荀子·王制》古训为纲,申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至理。

丞相、董允、费祎,乃至诸葛乔、霍弋两个小子,在看完卷首这一段文字后,便已经全部入了神,进入了状态。

丞相肃然落座,将简牍郑重置于几案中央。

董允、费祎趋前俯首,就连诸葛乔、霍弋这两个小子也屏息凝神,众人目光如炬。

『朕此番来到冯翊,实地考察了华阴、临晋、重泉、万年等九县的情况。

『自五月廿五至六月廿八,凡三十有三日,遍历九县二十一乡,详察黎庶耕作之艰、豪强兼并之状。』

『更录民生疾苦与势要跋扈相斡旋之态。』

『其间诡谲苛暴之事,实乃朕平生目所未睹、耳所未闻。』

『朕以为此等情势,非独冯翊九县之患,或乃关中、陇右、汉中、蜀中诸地通病。』

『豪右恣睢,黎庶困顿,州郡相蒙,积弊已深。』

『……』

一卷简牍很快看完,丞相一丝不苟地将简牍放至一旁,又从赵广手中标号为贰的简牍接了过来,铺到了几案之上。

一卷看完,又看一卷。

大堂之中,烛火摇曳。

当诸葛乔与霍弋两个小子剪了三次烛芯,已是大半个时辰过去,几案上就堆了三十余卷简牍。

『察黎庶之困有九……』

『一则缺农具,二则缺粮种,三则遭匪患,四则淫祠多,五则……』

『援黎庶以农具,粮种』

『靖剿山寇,清除匪患』

『修缮道途,理浚陂塘』

『授黎庶以械,训黎庶以勇』

『设民屯,聚民屯垦于农庄』

『罢无名之征,禁苛捐杂税,毁淫祠,正风俗』

『……』

洋洋洒洒两万余言,都是大汉天子这一个多月来观察到的现象。

黎庶极度缺乏农具、粮种,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难以保障。

饱受“匪患”侵扰,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障。

面对天灾**,缺乏基本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自救、互助机制。

看似理所应当的道路失修,陂塘淤塞荒废,导致百姓交易困难,灌溉困难。

非官方认可、借机敛财或愚民的泛滥的祠庙,不仅榨取民财,更毒害民风,使百姓迷信愚昧。

即使穷得吃不饱饭了,仍然向本氏宗族、地方大族捐献粮食方物,以供奉天神,有的真以为贡奉了天神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明知道这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其他人都捐,也不敢不捐。

百姓买进盐铁农具,要受豪强剥削,卖出农产品、织物同样要受豪强勒抑,口粮、种粮的借贷,借十石大多要还十四五石。

加上各种无名目的征敛、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凡此种种,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隶户,或干脆逃入山中当亡户。

曹魏官员或尸位素餐,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或与豪强勾结,推波助澜,所谓州郡相蒙。

而针对这种种顽疾,天子撰写的外察行纪上,非止于发现、揭露。

而是在严峻的现实和有限的国力约束下,针对如何纾解民难,恢复民力,抑制豪强,固关中之本,建关中秩序,提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治理方略。

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直接进行干预,聚集百姓建立民屯,也即天子所说的农庄。

而后,才是集中朝廷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各种帮扶。

授械训勇,利用民众自身的力量实现基层防卫,并派驻官员、府兵进行一定的约束。

设民屯,铸农具,贷粮种,教习更先进的耕织技巧。

总而言之,国力有限,基层官吏有限,朝廷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解决冯翊黎庶的民生问题。

丞相看完一遍之后,似乎意犹未尽一般,又伸手从几案上拿起标号为壹的那卷简牍,再一次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他着实不敢置信,天子外出巡幸诸县区区月余,竟然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发现了这么多、这么详细、这么底层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这么一份周详之至、严谨之至的外察行纪。

董允、费祎二人附在丞相身后,也跟着看了起来。

而这一次,较刚开始看到这篇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卷首语时,两名大汉重臣心中更加感慨,赞叹,喜悦乃至振奋。

虽然并不能完全赞同天子的诸般观点,但天子这一个月的所见所得汇聚成的数万言文章,毫无疑问地向这两名大汉重臣证明了,这是一个真正知道国本何在,务真求实,且躬勤政事的君王。

一念至此,费祎毫不吝啬地对着天子慨然叹道:

“臣像陛下这般年轻的时候,纵使效陛下躬赴诸县,深稽博考,恐怕也难做到陛下十一。

“纵使臣代陛下巡狩四方,恐怕也难如陛下这般体恤民瘼下情,深察黎庶疾苦,更不要说据此撰出这等洞幽烛微、针锋相对的万字雄文。

“由是观之,陛下已深得古圣王之真谛,真乃天下英主,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继费祎之后,诸葛乔、霍弋等人也跟着对天子一通真心实意又天花乱坠的夸赞。

如费祎所言,就连费祎都不一定能做得比天子更好,他们这些从来没有被外放到一郡、一县之地,体察民情下意的人,恐怕连天子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霍弋打小就作为太子舍人,与天子一并生活在汉中王府与成都皇宫当中,跟天子一并长大,既是玩伴、学伴,也是天子的近臣、谏臣,深知天子以前是怎样的脾性。

所以,面对天子北伐亲征以来的种种剧变,其人着实要比诸葛乔及费祎、董允等人更加震惊、感慨。

以至于不时冒出一种惊世骇俗的怪异想法:天子是否被董侍中、蒋长史给调包了?

可天子的身形样貌、言行举止,乃至下意识的小动作,以及与他在关中再见,一叙往日情谊时道出的种种只有他们君臣二人才知道的旧事,都证明这位就是天子无疑。

霍弋一开始还把天子的剧变,归结于先帝托梦,让天子一改前非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后来,眼看着曾经对丞相既敬且畏的天子,在关中与丞相再遇后突然变得亲昵无间,温情脉脉,则换了种想法:

大概是丞相专门写给陛下的那篇《出师表》,丞相的远离,使得天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该长大了,于是在过去这一年奋发图强,变了性子。

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看,何况于一国之君?

郭攸之与陈祗虽然已经开始着手临晋一县的农庄民屯之事,但具体如何将农庄民屯扩大到整个冯翊,是否真能够将之扩大到整个冯翊,还有太多细节值得商榷,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丞相、费祎、董允几人简单讨论了一番过后,还是决定过段时间亲自去临晋考察一番。

看看临晋的民屯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解决,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将之推广下去。

“这账册…又是陛下的革新?”费祎将天子的手书放在几案上,转身从最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卷简牍,认真观摩少顷后惊讶一问。

他是真的被惊到了。

“账册?”丞相朝着费祎缓缓行来,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账册,能使得费祎露出如此惊讶的神色。

费祎当即将手中账册递给丞相。

丞相接过简牍一看,片刻后便与费祎一般无二,神色严肃。

不多时,费祎再度看完一卷,又将之递给丞相。

丞相目光快速地在简牍上游移,嘴角不自觉泛起笑意。

待彻底想明白手中账册有所革新的记账之法,将会给大汉行政与财政带来多大的好处与便利后,丞相有些兴奋地抬头,对天子赞道:

“陛下此冯翊一月之行,收获着实不可谓不丰,单单臣手中账册四柱记账之法,便足称得上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了。”

“四柱记账?”身为相府记室的霍弋闻听丞相此言,也是好奇地凑了过来。

刘禅笑着从箱子里拿出一卷账册递给了霍弋。

霍弋看罢,虽能看出所谓的“四柱记账法”确于“三柱记账法”有所创新,但创新并不大。

所谓三柱记账,则是自周朝沿袭至今,最简单,也是最实用,最通用的会计恒等式:

收入-开支=结余。

而天子拿出的账册中,则多了一项“旧管”,即期初余额。

旧管 新收-开支=见在。

霍弋一时看不出,仅仅多出了一项“旧管”,何以费侍中与丞相反应会如此之大?

刘禅笑道:“相父,这四柱记账之法,也是我从造纸的重泉韦氏那里得来的。”

丞相讶然,他手中的账册记录的不是纸张的出纳,而是粮食,所以看不出是韦氏家中账册。

费祎捧册而叹:“想不到重泉韦氏名不见经传,却兼通造纸之术与理财之法,陛下此番冯翊巡行,真可谓掘得遗珠于草泽矣!”

董允这时候也已经拿起了一卷韦氏的账册看了起来,亦是连连颔首。

霍弋、诸葛乔二人见此情状,越发觉得摸不着头脑了。

诸葛乔实在按捺不住好奇,看着丞相问道:“父亲,庶儿驽钝,仅仅多了一项『旧管』,何以父亲与两位侍中似乎都对此法很是惊喜。”

丞相、费祎、董允三人看着诸葛乔脸上茫然的神色,皆是一笑。

费祎笑着拿来账册,为诸葛乔与霍弋这两个时常要接触账册的中下层官吏解释了起来。

霍弋与诸葛乔闻之恍然大悟,终于也赞叹了起来。

四柱记账法,将每一期的财务置于一个连续的链条中。

『旧管』明确承接上期结果,『见在』则为本期终点,同时又是下一期的起点,清晰勾勒出资产变化的完整轨迹。

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旧管』和『新收』的实物管理,单独由一位吏员负责。

而『开除』与『见在』,则由另一位会计吏员负责。

这种“管物”与“管账”分离的分权机制,可以极其有效地防止账目出错,并且防止舞弊。

当上级需要核对账目时。

只需确认负责财物进出的吏员经手的『旧管』 『新收』的数额。

再确认负责记账的吏员手中『支出』 『见在』的数额。

最后两相比较,看双方给出的数值是否相等,就能知道财务记账时有没有出现纰漏,有没有谁出现了徇私舞弊。

账的核心,不再是繁琐地逐笔核对每一笔收支记录,而是直接验证一个简单的等式是否成立。

如果等式成立,则意味着整个期间的财物流动在总量上是平衡的、账实是基本相符的。

但凡存在内部差错或舞弊,那么等式就不会平衡,上级立即就能发现存在问题。

这相当于将复杂的、需要海量人工比对的细节核查,转化为一个高效的、基于总量平衡的极简单的检查。

如此,则极大极大地降低了核查的难度、时间和人力成本。

同时也将极大地降低贪污**与疏忽错漏造成的损失。

国家的磅礴之力,靠的就是一点一滴的积攒。

一旦将此记账之法普及下去,谁能说不是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陛下三十三日东巡,功必垂于竹帛,百世而不朽啊!”霍弋最后赞叹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