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62章 你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

官寺。

左上首。

刘禅对那位毛都没长齐的晋文王已经没了什么兴趣。

十七八岁的年纪,又是司马家次子,很难要求他像司马师一样优秀。

毕竟虽与司马师一母同胞,但在宗法制社会,尤其是世家大族,讲究长幼有序,上下有别,为了维持家族的稳定与秩序,次子天然是得不到太多资源倾斜的。

这种资源,在成长期是教育资源与宗族家族的注意力,至于长大,就变成人脉资源与政治资源。

司马懿作为司马防次子,最后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实在要得益于彼时已身居兖州刺史高位的司马朗死得正当其时。

如若不然,怎么可能让你一门出两个国家重臣?又怎么可能让你两兄弟允文允武德隆望尊名重天下?

所以当得知司马昭这个次子竟在司马懿败绩时,持曹叡符节而来,刘禅确是有些诧异的。

曹叡不可能主动让司马昭前来,值此司马懿大败之际,这么做太过于刻薄寡恩。

只能是司马懿向曹叡提出请求。

可如果是为了以『末使出小国』激怒自己,诱自己斩了司马昭,那司马懿此举在世人看来,难免有种挟子邀名,以保全自己或司马氏的势头。

如果并非如此,那…就是司马懿断定大汉不会斩他儿子,借此给司马昭造声势。

可是…司马懿为什么要给司马昭造声势?该派司马师来啊。

一念至此,刘禅忽然一滞。

一个让他有些诧异的念头生出。

——难道说,司马师死了?

他再次看向司马昭。

而就在此时,刚刚入座,就坐在右上首,坐在他正对面的司马昭目光刚好与他相接。

司马昭再次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堂中蜀将目光皆是锐利中带着敌视,这很正常,唯独对面那人,神色目光略显随意,却又带着一种审视与猜度,让他如芒在背。

“你此来意欲何为?”官寺正席那仪表不俗的年轻将军发话,把司马昭的心绪拉了回来。

他沉色道:

“我大魏天子有诏。

“大魏故大将军曹子丹,故右将军张儁乂,故扬烈将军王文舒,故破虏将军……故散骑常侍司马子元。

“凡十八人,为国家殉义忘身,捐躯赴难,朕不忍其曝骨异域,魂放殊疆。

“今特遣使者持朕符节,迎骸骨英魂归葬魏土,慰忠魂于九泉,励存者于来兹…”

司马昭毫不遮掩悲愤之色背完了圣旨,眼眶泛红。

而堂中一众汉将一开始还不觉有异,直到最后,听到司马懿长子司马子元之名竟也在魏国亡者当中,这才神色微动。

不过也只是微动而已。

司马师也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大人物,不过是伪魏骠骑之子罢了,死了也就死了。

至于司马师之死,是不是为司马懿这位葬送了关中的败军之将延续了政治生命……

诸将也混不在意。

败军之将,惧他不成?

要是曹叡把潼关守将司马懿换成伪魏大司马曹休,说不准对大汉的威胁还更大些。

唯独猜测得到确认的刘禅,心底生出些许惊异之情。

司马昭刚刚念到的那十几个魏将名字,除司马师外,其他人的首级都得到了魏国俘虏的确认。

毕竟斩将是大功,当然要确认。

只是司马师其人,真的没记录。

换言之,其人死在了乱军当中。

刚刚刘禅还在想什么,一个人的成就既要看个人资质与奋斗,也要看历史进程与机遇。

结果凶名赫赫的司马师,就这么籍籍无名地死在了乱军当中?

这种由于自己的穿越而导致的历史线与人物轨迹的剧烈变动,还是让刘禅很有些感慨的。

就跟原本可能有极高成就的司马朗,最终因早死而成为了司马懿的背景板一般。

这位既能毒杀妻子夏侯徽;

又能阴养死士三千,控制京师,镇静内外;

还能在被营啸惊得眼爆而出时,一声不吭强自镇定以安乱军的狠人,

大概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了吧?

想到此处,刘禅饶有兴致地看向司马昭。

眼前这位晋文王,会不会在司马师死后来个华丽蜕变?

就如同其父司马懿,在本该前途无量的司马朗死后,站出来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一般。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譬如说,现在司马懿不就在为司马昭造势了吗?

值父亲战败,大兄战死,两国仍交锋不止之际,司马昭主动请缨,出使敌国,视死如归。

一旦成功请回大将军、右将军等十八将尸首遗骸,再从大汉换回一批降将。

司马昭的名声就打响了。

非但如此,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于那批被换回魏国的俘虏而言,也有了些恩情。

这群人,将来或可为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所用。

司马懿的算盘打得好啊。

因为大汉真有不少可能仍心存汉室的降将在魏,也真有关公英颅在邙山,英骸在当阳,都在魏国境内。

以前是弱国无外交,没有理由去跟曹魏交换,现在打赢了仗,手里有了谈判的筹码,天下人都在看着,曹叡又主动提出交换。

不同意交换,那就是曹叡仁义而你大汉不仁不义,谁是王者之师,谁小肚鸡肠,一目了然。

一旦同意交换,魏国俘虏在大汉至多不过一二月,而大汉降将在魏国已历七载,曹叡能不派几个已忠于魏朝的间谍过来?

魏吴两家最喜欢用间。

黄盖诈降,然后有火烧赤壁。

周鲂诈降,然后有曹休大败,为孙权称帝提供了天命依据。

其后像是路径依赖一般,孙权再派孙布向魏国的王凌诈降。

结果主动投吴的魏国间谍,名士能臣隐蕃向王凌示警,破坏了孙布的行动,最终在孙吴政军两界掀起滔天巨浪,株连者甚众。

还有降汉的魏将郭脩,在筵席上成功刺杀季汉大将军费祎。

明知敌国降人可能有危险,可能是毒药,前车之鉴众多,所谓殷鉴不远,但三国的领导者还是像没长记性一样主动去吞下毒药。

何也?

无他。

天下分崩,三足鼎立的时代。

重用敌国外域之人,既能向天下宣示,自己是王者之师,天命所归。

又能在战端开启时,给敌国将领开一条归义之路,在成本上也是一件很经济实惠的事情。

而敌国降将一旦用好了,收益是巨大的。

虽没有皈依者狂热这个理论,但上位者早就懂得了这种用人之道。

曹丕重赏黄权,同乘车舆,赐降魏汉将以高官厚禄,封为列侯者四五十人,希望以此举感化在蜀汉将,崩解大汉。

孙权以同样的手法重用降吴的汉将潘濬、郝普,就连被吴国本地人指着鼻子唾骂的麋芳也见用一时。

大汉这边也有很典型的例子。

姜维,王平。

现在刘禅想换回黄权,何尝不是想通过所谓『王化』,换得黄权归心效死,又利用其人在益州的名望,收服益州一系人心?

刘禅沉思长考之时,司马昭与赵统言语激烈交锋,一刻不停。

无非是说你们蜀国不仁不义,那群随黄权降魏的汉将,因蜀主之败无路可走,又不愿降吴而被迫归魏,你蜀国却刻薄寡恩,视他们为叛逆,对他们不闻不问。

幸我大魏天子仁义,所以那群归附大魏的汉将早已归心服化,如果他们不愿归蜀,大魏也不可能把他们遣回蜀国受人冷眼。

又说你们蜀国这么多年没有请回关羽尸首,亦不予追谥,是不是因为你们蜀国将荆州之失归咎于关羽,视他为罪臣?

我大魏天子厚德载物,大将军、右将军、骠骑将军虽丧师败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大魏肯定他们为国家的牺牲,不能寒忠臣之骨,亦不能冷凉下人之心。

即使我大魏天子可能会因此受某些人非议,也义无反顾遣使来请诸将忠骨英躯归葬魏土,仁感天地,德参日月。

反观你蜀…

仗打不赢。

嘴上总要赢一赢的。

毕竟曹魏自诩禅代得国,天命正统,如今败军殒将,国土沦丧,曹叡不反攻报仇,反而主动遣使议事,必然会在国内引发争议。

再不表现得骨头硬点,天下人当真不知该怎么看曹叡了。

而汉家天子在此,关兴在此,黄崇亦在此,司马昭当面提及先帝及关羽、黄权诸事,汉家诸将免不了一阵剑拔弩张。

可作为当事人的天子、关兴、黄崇,却并没有因司马昭的挑衅言语有什么愤怒不满的情绪外露,更没有与司马昭打嘴炮的意思。

诸将窃将目光朝左上首的天子扫去,见天子完全不为所动,一脸淡然的模样,最后也全都冷静下来,看司马昭如何跳脚。

司马昭见汉将开始沉默,便以为自己已占了上风,笑道:“蜀使何以不言?难道已是理屈词穷?”

不论话说到何种份上,司马昭丝毫不惧蜀国会不同意交换俘虏及大将尸首之事。

毕竟这本就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之事,之前蜀国不提,乃是没资格与大魏提,现在大魏主动来提,给蜀国一个机会与台阶,蜀国难道还有不应之理?

不应,何以安抚人心?

不应,刘备刘禅所谓仁义,所谓的『孤负黄权,权不负孤』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至于他说的这些,事实上很多都是大魏年轻一代在筵席上相聚,谈天说地时的讽蜀之语。

赵统忽然站起身来,冷笑一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却未必有德。

“不论你口中的曹叡多么仁感天地,德参日月,我大汉赢了,你伪魏输了,而你司马昭如今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

“明明输了,明明厚颜来求取曹真、张郃首级及一众降虏,却还要摆出一副趾高气昂之态……嘁,思之令人发笑。”

言罢,官寺正堂彻底安静。

司马昭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而骤然安静的官寺正堂,让他心乱如麻。

目光不经意间挪移,望向对面那名年轻的汉将,却见那汉将神情仍然随意轻松,撞见他目光时眼神不躲不避,不锋不利。

至此,他才突然反过来,官寺中唯有此人今日一句话都未说,这种不符合年纪的沉稳泰然,倒是比刚刚把他噎得说不出话来的赵云之子还要让他发毛。

片刻后反应过来。

那人或许并非沉稳泰然。

而是根本上对他轻视乃至无视。

回过神来,司马昭再度言语争锋片刻,最后让次席那名佐使出身,将一封帛书递给赵统。

赵统接过帛书展开一看,片刻后又命左右递给上首的天子。

刘禅接过,原来是一份曹魏索要降虏的名单。

毌丘俭、夏侯儒、王观、王濬…

有名有姓者二十余人,也不知是从何处买来的消息了。

在没有反间谍法的时代,很多人觉得卖一卖这种并不重要的消息算不得卖国求财。

只是……王濬。

区区一个河东从事,写在许多名字的中间,似乎很不显眼,可在刘禅眼里又有些扎眼。

这人是凉州刺史徐邈的女婿。

如今大汉据有关中,凉州与关东的联系便彻底隔绝。

难道说,曹叡这一次所谓的交换曹真、张郃诸将首级及俘虏,真正的目的是这个王濬?

或者说,王濬背后的徐邈?

刘禅又将帛书递给堂下诸将。

本就是赵统递给天子看的,关兴、麋威、姜维诸将对名单上这些魏国人物当然没有什么想法与异议。

会面很快结束,赵统让司马昭回驿馆待着,等大汉天子决议,有消息了自会叫他。

司马昭遂与黄邕结伴离开。

行出官寺,司马昭没有察觉到黄邕有些魂不守舍:“散骑常侍,你可认得左上首那人?”

黄邕一滞,摇头:“堂中一众蜀将,并没有我认识之人。”

司马昭沉默片刻,道:

“赵云之子气度非常,然左上首银盔银甲之将,乃此间潜龙也。

“观其倨傲,想来是关羽之子无疑,彼随关羽在荆州,你在益州,不认识也属正常。”

黄邕微微颔首:“或许吧。”

关兴、赵统、赵广这些人,皆是二十出头。

他随父离国七载,确实认不出这些当年还是毛孩子的汉军小将。

但麋威他认识。

黄崇,他也认识。

能让麋威、赵统、赵广这些大汉高官名将之子全部聚于华阴官寺,就连他以为仍在蜀中的弟弟黄崇,也与这群二代聚在了一起。

左上首那人是谁?

难道…真是大汉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