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隐蛾 > 子学三论及批判(下)

隐蛾 子学三论及批判(下)

作者:徐公子胜治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3 16:20: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三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上一讲中提到,儒家子学指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路径,就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代表了一种社会理想主义精神。

注意,这是先秦时期的社会理想主义,而不是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它强调的是治理结果,而不一定是某种制度形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需要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孔子是否忠君?

首先说答案,孔子本人未必有后世儒家所宣扬的那种忠君思想,他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听某一位君主的,而是周游列国去劝说君主,去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

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有一句讽刺孟子的诗:“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为齐?”其实这句诗更适合放在孔子身上。

那么孟子呢?他恐怕就更谈不上忠君了。

孟子有两句话很有名,第一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特别是第二句:“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是对武王伐纣的合理性背书。

孟子与朱元璋之间还有个小故事。就因为孟子说了这样的话,朱元璋把他的牌位从文庙中移了出来,不再进行祭祀。

但是孟子的观点,恰恰也是论证了朱元璋取得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朱元璋后来应该是又想明白了,所以找了个借口,又将孟子请回了文庙。

第二个问题,那么孔子是否拥护君主制呢?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过分了,问孔子是否忠君也就算了,居然还要问他是否拥护君主制?

但是答案很意外,孔子对以“家天下”为模式的君主制,是持有限保留态度的。他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君主制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关于儒家的社会理想,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借用现代的话语,就是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大同”与“小康”。

今天的讲座,我想尽量用最浅显的方式,让没有怎么研读过儒家经典的人都能听明白,避免引用很多人不熟悉的大段经典原文。

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引用《礼记》中的两段原文——

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高级阶段,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心中社会理想的初级阶段,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在提到“小康”的时候,用了“六君子”举例,就是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

这是站在他的年代,历史记载中所能看到的最英明的君主。他认为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达到这些君主所在时代的治理水平。

但是请注意,在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小康而已,并非大同。

道理在现代人看来也很简单,比如根据“恕”的原则,你希不希望遭受阶级压迫?假如你不希望的话,那么在理想的社会中,就不要有阶级压迫!

孔子对君主制,恐怕也能得出类似的认知。

只是根据“中庸”的原则,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做不到而已,当时的人也没有总结出清晰的阶级理论……别说是当时,哪怕到了现在也很难做到。

但是将来呢?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总有想做到但还没有做到的,这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孔子对“大同”进行了很多描述,但他谈的主要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实现方式。

也就是说,孔子描述了一个理想世界,但是在实现方法上,他只是用“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做了核心总结,认为这才符合真正的“大道”。

在孔子所处的历史年代,这在客观上是无法实现的,他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只能当成一种理想。

第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崇尚周礼?

孔子崇尚周礼,有人说这是开历史的倒车,确实也可以这样评价,但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概括。

人们很难看清遥远的未来,只能在史书记载上看到曾经有过哪些美好的时代,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往往就是如此。

孔子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制度,目的显而易见,他是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秩序。

我们不要忘了,孔子本身就是周朝人。只是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彼此征伐不休。

孔子的希望,是天下重新一统,结束分裂内乱,恢复稳定与和平。

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人,怀念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但不得不说,他回不去了,东周的乱世不是礼乐制度的崩溃造成的,寄希望于此,只能是刻舟求剑。

孔子崇尚周礼、推崇周公时代,更有另一层现实意义的考量。他要能向人讲清楚,自己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那时可不比现在,不可能人均高中毕业甚至本科学历,哪怕他描述得天花乱坠,别人恐怕也听不懂,或者内心中没有真正的感触。

但像这种事情,只要能举出一个现实中的范例就简单多了。而孔子能在历史中找到的最佳范例,就是周公时代。

因为它是距孔子最近的所谓“太平盛世”。

周公时代是否像儒家宣扬的那么美好?当然未必!可是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中,它就象征着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孔子在向人们描述理想世界的时候,只要说一句“就像周公时代那样”,那么听众立刻就懂了。但周公时代并不是孔子对社会的终极理想,那只是小康并非大同。

第四个问题,孔子与柏拉图。

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孔子与笛卡尔、孔子与王守仁、孔子与马克思,这一讲中补上另一个人,就是柏拉图。

提到“理想世界”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概念,有人就会想起柏拉图。柏拉图与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比孔子晚了大约一百来年。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叫《理想国》,他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出自这本著作。我很多年前买来看过,当时感觉读不下去,但是非常震惊。

不谈哲学部分,让我震惊的主要是他的社会理想。因为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不仅是上下分明的等级社会,居然还是个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

怎么形容呢,就是将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执行到最严格、最彻底的状态,看上去好似秩序井然。

当代人不会认为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是理想国,可是我们依然会拥有对大同世界的理想,那么孔子与柏拉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的是形式,它是以制度为导向的;孔子的“大同”强调的是内容,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柏拉图认为,只要按照那样一种制度去打造社会,便是他所认为的理想国。

这其中还隐含了一种思想,就是认为某种制度已经是完美的,只要严格按照它的范式去执行即可……这种思想在当代仍有市场。

但孔子不这么认为,他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是一幅图景,只要能实现这个图景,制度并不是绝对的,他所能想到的只是“天下为公”这个朦胧的概念。

所以儒家的社会追求,是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再从理想世界的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一步步去推进的。

孔子也并不是真的认为,周公时代的礼乐制度就是最好的,他只是向往那个时代的治理结果。若现实中有更好的方式能达成天下大同,他也会选择后者。

第五个问题,子学之后被官方工具化的儒学

这里只能简单讲几句,我也没法展开。

在刚才的讨论中,对儒家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经学对子学的改造,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改造有没有意义呢?

有,当然有,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非常重要实用价值。

通过经学的改造,使儒学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治理工具,在农耕文明的环境下,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秩序稳定。

它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能从家庭、宗族到国家层面,实现稳定的治理结构,形成普遍的道德认同与价值观体系,进而在潜意识中维系民族认同与天下一统。

顺便再插一句,先秦之后的天下一统,当然也有法家的贡献。

比如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主要也是法家的成果。它成了一种保障的形式,而儒学则是形式中填充的内容。

汉代经学对儒家子学的改造过程中,很可能也有法家学者的参与,因为经学中加入的“尊君驭民”思想,带有明显的法家痕迹。

《论语》中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出现得非常突兀,因为它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典型的法家思想,更具体地说是商鞅的思想。

当然了,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注疏,都是汉代经学家的记录,近代又有人对它的断句以及释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儒家子学不是法家,又有点跑题了,再拉回来。

经学对子学的改造,重点是改造出了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内容,但仍然保留了儒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内涵。

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环境,这种改造其实也是必须的。子学的缺点并不是它落后,事实恰恰相反,而是它在某些方面太超前了,过于理想化。

经学的改造看似是一种退步,但恰恰能满足当时的治理需要。

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只要还没达到土地资源与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上限,这一套工具基本都是有效的。

但是因为土地集中、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文明形态突破了这种承载上限时,阶段性的秩序崩溃又几乎是必然的,任何一种工具都解决不了。

直至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产力大爆发,才有了突破农耕文明承载上限的可能。

儒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它的价值,不论是过去、现在与将来,也主要作用于这个领域,不能将之万能化,它不可能去指导一切。

后世的理学与心学,都对经学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订与延伸,有将之万能化的企图,却没有清晰完整地阐述子学的格物,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了两千年后的明末至满清民国时期,依附于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以儒家为工具,却集中了儒家思想自经学以来被赋予的、几乎所有的“苛”。

彼时所谓的儒家只剩下了一张皮,堕落为僵化的礼教体系。所以在后来的民族救亡运动中,推翻这个礼教体系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须。

“批儒”是我们一道绕不过去的槛,但要看批什么、怎么批?

在“人与人”这个领域,我们得到认知以及检验认知的方法,以及它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所留下的财富。

至于被工具化的礼教体系,就让它随着旧时代一起埋葬吧。

文明复兴伴随着文化复兴,文化传统中那些优秀的思想内核,要赋予它符合这个时代精神的、更积极地内涵,是我们这些后人的责任。

最后一个问题,对现代中国而言,我们为什么能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对它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思想的土壤从何来?

讲到这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传统意识底层中,一直就有着对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它不是宗教描述的天堂,就是人间社会。

这种思想觉悟,最早就是儒家子学所启发的。

马克思主义恰恰就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不仅有详细的理论体系,还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它就像一部操作说明书。

在理论与实践发生偏差时,我们也能回过头于传统智慧中寻找答案,比如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土壤,至少现在还没有。

时间关系,今天就讲这么多了。

最后做一下总结,今天讲的主要是儒家的子学,而且只是子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重点是格物致知。整个儒学体系深奥繁杂,远不是我所能讲透的。

需要声明,我并不是一位儒者,熟悉我作品的人都知道,我本人的思想更倾向于道家,但不妨碍我涉及其他。

今天在座的有好几位都来自栖原,我最后再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栖原的彭宇案。法官那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为什么会造成那么恶劣的影响?

不是只有法律专业人士才可以去评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会做出判断。

我们谁也不希望,假如将来自己摔倒了却没人扶。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价值观,也是儒家子学建立思想体系的根源。

我的水平有限,恐怕连通读章句都没有做到,这里只是尝试做一番很浅显的谈讨。上述的内容,有很多并非自古以来的儒家学者观点,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既然是个人观点,当然也要接受各种批判,欢迎与感谢指正。但因我的水平实在有限,有些引经据典的批判,我可能也听不懂在说什么,提前说一声抱歉!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请大家把喝茶用的兰香杯拿好,别忘了带走,晚上喝酒的时候还要用呢。

(同步书中宗正长老的话:“请大家把坐垫拿好,别忘了带走。”)

——2025年6月14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