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56章 一个数字征服石宗方?!

许府内。

翰林编修忍不住压低声音,似是自言自语:“一个小点啊……那得是多锋利的一针,才能扎得动那块铁板似的石宗方?”

国子监博士则微微偏头,看着许居正,眼底是掩不住的狐疑与惊叹交织。

他一向认为,自己对术算之道的触类旁通已算颇深,可若真有这样一个小点,能让石宗方立刻起身赶来……那必然不是寻常人眼里的“小点”。

白须工部郎中心头的震动更甚,他不止一次与石宗方交过手——不是在棋盘上,而是在纸卷和竹筹之间的数列、公式里。

每一次,他都觉得这人像一块寒铁,烧不热、软不化,世间少有的执拗。

如今,这块寒铁竟被许居正用一粒“纲要里的小点”敲得动了……

他甚至有些不敢去想,这粒“小点”究竟是怎样的。

年轻的工部郎中咽了口唾沫,忍不住低声问:“许公,这……真的假的?”

说完他自己都觉得荒唐,可心底那份难以抑制的好奇,却让他顾不上言辞的轻重。

许居正看着他们,淡淡一笑:“真不真,一会儿你们见了石宗方,自然就知道了。”

他这话不疾不徐,却像是在心底笃定着某件事——不仅是真的,而且一旦见到石宗方本人,所有疑问都会自行烟消云散。

几人对视一眼,心头的惊骇反倒被更浓的好奇压了下去。

可这种好奇,带着一种微微发麻的感觉——那是头皮因冲击而紧缩的反应,仿佛下一刻真相揭开,就会有更大的震动扑面而来。

他们忽然有些迫不及待了。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一个小点”,究竟是什么样的锋芒,能穿透石宗方那层固若金汤的心墙。

可与此同时,他们心底还有另一重难以名状的感受——

那就是对许居正手段的重新审视。

方才他们在议论石宗方时,虽然语气中对许公多有尊重,但骨子里难免有几分“你这是白费心力”的笃定。

如今这一幕,不仅推翻了他们的判断,还让他们意识到——许公在术算上的眼界,或许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高得多。

厅堂里,几人的呼吸声都变得轻了。

外头的脚步声似乎渐渐近了,廊下传来布履踏在青砖上的细微声响。

那声音一下一下,仿佛敲在他们的心口——不是石宗方的脚步声有多重,而是他们心里的期待与震惊,已经被许居正这句“一个小点”放大到了极致。

他们已经准备好去迎接那个答案,尽管——他们依旧半信半疑,这世上真有这样的事。

廊下的脚步声渐近。

起初还隔着院门,带着些不甚分明的回响,可当它踏上前廊的青石台阶时,那种节奏与力度,已经清晰得仿佛能透过空气直传到厅中每个人的耳里。

这不是寻常的应酬之步——没有半分虚浮,也不带丝毫的拖沓,像是每一步都丈量过距离,又像是每一步都踩在心底的那条直线上。

白须工部郎中忍不住微微探身,目光越过厅口,望向廊下的阴影处。

那一瞬间,他几乎怀疑自己看花了眼。

一个极为简单的身影映入眼帘——青色直裰,素布腰带,鬓角有些微乱,却被木簪束得极稳。

阳光从侧方透过廊柱的缝隙,落在他半边面庞上,把那轮廓映得格外分明:瘦削而硬朗,眉眼间透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清冷。

——石宗方。

三个字,像是刻在了在场所有人心里。

翰林编修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椅脚在青砖上发出一声轻响。

他的眼睛像是被什么牢牢吸住,甚至忘了收回。

方才那句“请不来”的笃定,此刻在心里忽然像一张纸,被轻轻一捏,便皱成了一团。

国子监博士也跟着直起了腰,双手不自觉地扣在一起,指节有些微凉。

他见过石宗方的画影,却从未在这种场合亲眼见过本人——那种长年只对竹筹与纸卷动情的气息,不带半分人情世故的温度,如今真实地站在他们面前。

年轻的工部郎中张了张口,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他在心底飞快地闪过一个念头:

——许公说的是真的。

一个小点,就真的把这座“术算铁山”搬来了。

白须工部郎中深吸了一口气,想要维持住面上的镇定,可眼底的震动怎么都压不下去。

他看着石宗方缓步踏进厅堂,心里那份不信,终于被眼前的现实一点点推翻得干干净净。

石宗方的脚步没有一丝犹豫,进了厅便微微拱手,神色冷静,仿佛只是来完成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没有四处打量,也没有寒暄——那双眼睛平直地落在许居正身上,就像一道直线,准确无误地落在目标上。

许居正起身还礼,神色如常,仿佛早已预料到他会来。

那一瞬间,几人心底忽然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他们方才还在怀疑的事,在许居正这里,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

厅中气息凝滞,谁也没有先开口。

他们只是用各自的方式盯着石宗方:有人屏住呼吸,有人心头发麻,有人甚至觉得,自己像是在见证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方才那句“一个小点”,此刻在他们耳中,已不再是夸张的说辞,而是一种带着锋芒的事实——

能把石宗方亲自请来的,不论是何物,都已超出他们的想象。

厅中寂静了片刻。

那是石宗方踏入之后,气息与眼神带来的短暂震动。

可还不等谁先开口,他便自己打破了这份沉默——

“许公,”

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笔直逼人的力量,

“信中所言之‘圆周常数’,数为何值?”

众人一怔。

白须工部郎中眉毛几乎要跳起来,他原本以为石宗方此来,多半是许公再三请托、情面难却,才勉强走这一趟。

可现在一听,那语气,不像是被动来客,更像是——迫不及待要印证某件心头大事。

国子监博士眯了眯眼,忍不住去看许居正。

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是许公所说的“一个小点”?

可是,圆周率?

这三个字,光是从石宗方口中吐出来,就已让他心头泛起微妙的惊意——那可是当今算学中极难啃动的一块硬骨。

许居正不答,反倒是淡淡一笑,像是早料到他会先问这个。

“石先生果然是算道中人,第一问便中关键。”

石宗方眉心一凝,身子微微前倾:“数为何值?”

这一刻,他的目光如鹰般锐利,仿佛生怕那答案再被任何闲话拖延一息。

厅堂里的其他几人互相看了看,心里同时有个东西落了地——

原来许公所说的“一个小点”,竟是圆周率。

他们在术算之学的积累各有深浅,可都明白,这一题在当世有多难。

它并非寻常的加减乘除,不是工部丈量一条河渠、一堵城墙那种可以靠反复取样逼近的数值;

它牵涉的是圆与直径的恒比,是几何与测度中最根本、也最神秘的一环。

白须工部郎中心头顿时掠过一阵战栗——

原来,这就是把石宗方从院里请出来的钥匙。

难怪,难怪!

若有人能在这题上抛出一个新值,不论对错,都足够让这位闭门不出的“算疯子”亲自来见。

翰林编修嘴唇动了动,忍住了没问出口的话。

他原本半信半疑——一个小点,如何请动石宗方?

可如今才明白,这所谓的“小点”,对石宗方来说根本不是小点,而是压在心头多年、日日不肯松手的大山。

年轻的工部郎中呼吸变得浅了些,他的眼睛不再看石宗方,而是盯着许居正——

如果圆周率,只是《术算纲要》里的一个细节……

那么,这卷书的广博与深度,又该到何种程度?

单是边角的一粒砂,就能砸出如此惊天的波澜。

许居正见厅中众人神色各异,淡淡道:“数,暂且不说。石先生既已来了,不若先坐下,一同翻看。”

这语气既稳,又带着一丝刻意的留白,像是在吊一口已经燃得正旺的火。

石宗方的眼神微闪,他能听出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许居正并不是不答,而是要他亲自去看,去验。

这种做法,比直接告诉他数值更让人心痒难耐。

“好。”他只吐出一个字,便在案边坐下。

他坐得很直,双手放在膝上,却全身都透着一股随时准备探向卷册的急迫。

厅中的几位来客此刻已经彻底安静下来,先前的半分怀疑全都被这股气息冲散。

他们心中很清楚——石宗方这一来,不是被礼数请动,不是情面换来,而是被《术算纲要》里的一个数值勾了魂。

白须工部郎中默默想:

如果这卷书真如许公所言,是“可开术算新天地”的奇作……

那它的篇幅中,该还埋藏着多少比圆周率更难、或至少同等份量的题?

又会有多少沉睡在各处的算学之士,被它一字一句惊醒?

翰林编修心头也是波涛起伏。

他素来不轻信夸赞之词,可刚才许公说的“奇书”二字,如今再回味,竟不觉有半分虚夸。

若一个“边角小点”就是圆周率,那正文中的要义,岂不是连石宗方这样的人都要心驰神往?

国子监博士的目光微微发亮。

他想起自己来前的那份好奇——陛下不过是个纨绔,怎会写术算?

可此刻,他忽然有些动摇——若这卷书真能连圆周率都写进去,还敢直言“尚虑有微差”,那它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路与胆魄?

年轻的工部郎中忍不住吞了口唾沫。

他有一种直觉——这卷《术算纲要》,恐怕不仅会刷新他们的术算认知,更可能改写整个大尧的取士之法。

否则,许公也不可能用一个“小点”就请来石宗方。

厅中,烛影轻摇,光线打在案上的卷册封面,墨色沉沉。

那沉静的书卷,此刻在每个人眼中,都像是一口深井,井底藏着的不只是水,而是能照见他们术算世界边界的镜面。

而圆周率——只是井口透出来的一点微光。

他们不知道,这井底还有多少光,多少震动心魂的“数”,正等待被翻到眼前。

厅堂里,气息凝滞到连檐外的鸟鸣都像被压低了声。

案上的卷册静静地摊着,封皮微卷,墨迹在晨光下泛着微光。

许居正伸手,将最上面的一卷轻轻抽出。那动作带着一分极自然的笃定,好似这卷书本就该在此刻落到石宗方面前。

“石先生既问,便先从此卷看起。”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仿佛只是随手翻书,可眼神中却带着一种清楚——此卷,正是圆周率所在之处。

石宗方的指尖微微收紧,那是多年习惯性的动作——他一旦进入推算状态,总会这样,像要将手中之物牢牢攥住,不让它溜走。

卷册缓缓展开,纸张的摩擦声细如丝缕,在厅中却像一记轻雷。

第一行的题头,是“圆径恒比考”。

几个字一入眼,石宗方的瞳孔就明显收缩了一瞬。

旁侧的白须工部郎中见了,心底暗暗惊叹:这卷真是直指要害。

石宗方的目光从头逐行滑下。

先是列述历代度量之法——有以多边逼近,有以弦割取差,有以方圆互换;

接着,又写到“古法多近似,差互有大,今试以小术取真”——这句一出,他的心口像被针尖轻轻刺了一下。

他看得极快,甚至连旁人如何翻页都没留意。

那些演算的文字,在他眼中不是墨迹,而是一条条他熟得不能再熟的推导路线;只是这些路线,彼此衔接的方式,却与他自己习惯的不同——更简洁、更直接,甚至有些地方省去了他以往认为不可或缺的中段。

当那一行关键的数值跃入眼底——

“圆径恒比,得三又一百四十一千分之五百九十二”

——他的呼吸,明显顿住了半息。

厅中几人都在看他,没人说话,可空气中像是同时响起了一声“嘭”——那是心底某根弦被绷断的声音。

石宗方盯着那行数字,像是要把它刻进骨子里。

他下意识抬手,在空中比了个圆,然后用拇指与食指虚虚捏了个直径的长度。

这动作太熟稔,熟稔到像是刻进了他的筋骨——这是他每次试算时必然做的姿势。

厅堂里,气息凝若凝冰,连落在案上的尘埃,都像是静止不动。

卷册已在石宗方面前摊开。

纸张边缘因多次翻阅略有起伏,淡淡的墨香伴着晨光,从案面缓缓溢出。

“三又一百四十一千分之五百九十二。”

这一刻,他的呼吸猛地收紧。

这是他苦思多年,始终在逼近,却始终没能“扣准”的数。

他近年虽已有数种不同的推测方法,可它们总在不同精度上徘徊——时而多出一丝,时而少去一毫。

而眼前这个数,几乎正好嵌在他反复推演的区间之中,像是一枚精准落在靶心的箭。

他没有说话,只是飞快扫了一眼下方的演算步骤。

那些手法并不全是他熟悉的,却精巧得让人心生不甘——尤其在逼近误差的环节,运用的比例转化与弦长拆分,竟恰好避开了他最头疼的累积偏差。

石宗方的眼底,闪过一丝急促的光。

那是多年钻研之人,遇到真正可能通向答案的路径时,才会出现的神色。

“此数……”他低声喃喃了一句,便忽然直起身,转头扫了一眼案角堆着的器具——陶盘、竹尺、绳规,一应俱全。

“许公——”他抬头,目光炯然,“借你院中空地一用。”

许居正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嘴角微微含笑:“石先生莫急,此数,昨夜我们已试验过——与实测几乎无差。”

“不。”石宗方打断他,语声带着极强的专注与倔强,“我需亲手验算。”

那一刻,他的神情几乎与外人隔绝,仿佛许府的厅堂、诸位官员、晨光与喧嚣,都化为了一片虚无,眼中只有那行数字与案上的陶盘。

他快步走到院中,几名官员连忙跟随出去,只见他一到空地,便命仆人取来井盘与细绳,又翻出几支削得尖细的竹筹。

他没有半句多余的话,俯身、测径、绕周、记数,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至极——像是雕刻在肌肉里的技艺。

许居正等人站在廊下,看着他俯身在地,手持竹筹与绳尺,不时用拇指与食指虚虚比量直径,又蹲下记录每一段测得的弦长。

阳光在他鬓角投下一道微斜的光痕,映得那双专注的眼睛更显深邃。

偶尔一阵风吹起衣襟,却全然扰不动他的心神。

一刻、两刻……他从井盘转到瓷盘,又从瓷盘换到工部制的铜规,反复测取、累加、除算,整个人就像一台精确的机括,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几个工部郎中看得暗暗点头——单是这手法的严谨与熟稔,就足以说明,他不是那种闭门空谈的人,而是真将数理落到实物的人。

终于,石宗方直起身,额角渗着细汗,却全然不顾,低头飞快在竹简上写下最终的比值。

“三又一百四十一千分之五百九十二。”

这串数字再次出现在眼前时,他的手微微一颤。

他盯着它,像盯着一条从未见过、却梦中无数次想象过的河——而此刻,这条河就真实地流淌在他脚下。

没有误差。

几乎没有。

就连他最苛刻的精度要求,在这个数面前,也找不到挑剔的理由。

他愣了半息,才缓缓抬头,望向厅中站着的许居正。

眼中那份震动,不再是怀疑,而是——彻底的惊服。

许久,他才低声开口,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脆弱的东西:“此数……真成了。”

四周几位官员对视一眼,虽不及他那般痴迷圆周率,却也明白——刚才这一幕,足以改写大尧术算史上的一页。

廊下的风,吹动了案上摊开的卷册,发出细细的翻页声。

厅中,几双眼睛却牢牢落在院中的那道人影上。

石宗方收起竹简的瞬间,那股由内而外的震动与凝神,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那绝不是敷衍之辞,更不是装出来的惊讶,而是一个术算痴人,在亲眼印证结果之后,心底最真切的折服。

几位本就熟知石宗方性情的官员几乎同时对视了一眼,眼中尽是骇然。

在他们心里,这位“闭门算客”向来是眼高于顶,凡术算之事,不亲手测算,便连听都懒得听。

别说是朝廷要他出力,就是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亲来,也未必换得他一个痛快的点头。

可如今,不过一串数字,就令他彻底信服——这在他们的认知里,简直比劝他出门还难。

“一个数而已……”有工部郎中低低喃喃,可声音里分明透着一丝发紧,“陛下,便凭着它,便将石宗方……请来了。”

那位国子监博士手心微微出汗,心里飞快翻着念头——

他们这些年劝请石宗方,费尽口舌,结果全败在“他不信”三个字上。

而现在,萧宁甚至没亲自开口,只用《术算纲要》里的一个推算结果,便让石宗方亲自上门。

这已不是简单的术算本事,而是一种足以震动整个大尧术算界的手段。

“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翰林编修的嗓音有些发干。

他自诩通晓比例与几何,可圆周常数一事,他自己都知其难——要得此精度,非十数年累积推演不可。

而陛下……传闻中不过是个风花雪月、纵酒逐马的纨绔王爷,何曾与这等算道扯上半分关系?

可眼前的事实,像一柄锋利的刀,将他们心中多年定下的印象劈得粉碎。

有一人甚至下意识地在心底自问:

——若陛下真有此术算之才,那他过去的荒唐传闻,又该如何解释?

——还是说,那些传闻,从一开始便只是障眼的烟雾?

院中,石宗方正将竹筹一根根放回竹筒,动作谨慎得像在归位珍宝。

阳光从他的肩头滑过,在地上投下一道清晰的影子,那影子与厅中几人的视线交汇在一起,静静地映出了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

陛下,靠着一个数字,征服了石宗方。

而这一刻,厅中诸人的心思,已不再只是惊讶那么简单——他们开始想知道,这个年轻的天子,还藏着多少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