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42章 陛下亲自考察的?!

金銮殿内,暖光斜照,晨晖透过重檐之间的缝隙,在朱红色的地砖上绘出一线一线交错的光影,如织如网,笼罩在每一名立于朝堂之上的官员肩头。

大殿深远,寂静如空谷。

只余旌旗不动之声,如风掠帘纱,又如钟声余韵,在这恢弘肃穆的宫宇间缓缓回荡。

空气仿佛凝固,落针可闻。

这一刻,距离新党一众请辞退出,不过盏茶功夫;距离李安石临朝答试,三问三答,惊服群臣,也不过半柱香时间。

可整个朝堂的氛围,却已迥然不同。

先前,是震惊,是疑惑,是暗流潜涌的惊涛暗涌。

如今,则是沉思,是权衡,是在极度沉默中渐次成形的某种不安——一种关于“局势即将转变”的本能感知。

朝臣们仍整齐列立,然站姿却已有所变。

有人身体微前倾,似想听得更清晰;有人低眉垂目,神色不定;也有人藏于人列之后,悄悄交换眼神,似在暗中权衡利弊。

方才,李安石以惊人之姿一应三问,无一失手,展露出匹敌三阁重臣的吏制功力。

一时间,群情振奋,殿中不乏声援。

可随后,许居正、霍纲等人冷静提出疑问——王擎重之位,真能轻动?

真能让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取而代之?

这不只是一次任命的调整,而是朝堂势力的一次剧烈撼动。

再好的人才,也要考虑其所在之局能否承接。

而今,清流几无组局之力,新党虽退,却犹如一座山,压在朝局根基之上。

若一动其首,便牵动全身,甚至可能使整个大尧的官制结构顷刻失衡。

便是在这种凝重之中,端坐高阶的天子,终于开口。

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震入殿中每一人心头:

“既然如此——”

“众卿,皆以为此位不可动,是也不是?”

言罢,他轻轻扫视四方,眸光依旧淡然无波。

殿中沉默了一息,又有一清流出列,拱手称:

“回陛下,臣认为,许大人所担忧并不无道理。我等并非不信李大人之才。只是当前局势之下,吏部尚书实不可轻动。”

“王擎重位高权重,掌新党纲目,其人去,则党散。党散,则朝纲乱,非是危言耸听,实属情理。”

其身后,很快又有一人上前,亦躬身应声:

“是啊陛下,臣等非护党护人,实是忧大局不稳。”

“新党掌吏治十年有余,人事、文官、京辅、各司衙门,皆其人主事。若一夕更换,不日便会百处断线,六曹停转,岂能不乱?”

另一位老臣随之应声:

“陛下,臣愚见,朝政如船。李大人虽才胜千人,但此时之局,不是才一人所能控也。”

“倘若群臣不朝、群部不理,李大人纵有天才之学,也不过是孤舟一叶,奈何巨浪。”

此言一出,殿中附和者渐多。

“朝局实不可失其均衡。”

“李安石可以为官,但尚不宜独挑尚书之纲。”

“可以先试其能,再行升迁……”

“新党虽退,然未崩溃,若此刻再削其首领,只怕——适得其反。”

言语虽各异,主旨却一致。

众人并非否定李安石之能,而是在试图劝谏萧宁,不要以才乱政,不要以一子动全盘。

他们口中说的是“不可动”,实则是——“不可轻易开战”。

新党之权,并非可一朝掀翻。

就算此人堪用,天子也需衡量,是否真要“撕破脸”,开打这一局。

整个金銮殿内,臣声如潮,却皆绕着同一核心转动——此位不可动,王擎重不能废,新党不可敌。

正当众人以为,天子将做出某种妥协之时,却听高阶之上,那位年少帝王轻轻一笑。

他这一笑,极淡。

淡得几乎不带情绪,也不显轻狂,然而其中却带着一丝奇异的从容。

他只淡淡开口,道:

“若——”

“朕手中,并非只有一个李安石呢?”

此言一出,大殿之中,刹那寂静。

鸦雀无声。

一众朝臣纷纷抬首,满眼讶然与震惊。

萧宁的声音并不高,但这一句话,像是一道闷雷,在金銮之内滚滚炸响。

若还有好几个李安石?

几个?

这是什么意思?

是随口之言,还是有的放矢?

殿中众臣一时神情各异,或惊、或疑、或愕、或惧。

许居正怔了一息,随即皱眉道:

“陛下所言……可是虚语?”

霍纲亦惊疑道:“莫非陛下,尚有另辟贤才?”

一名资深御史忍不住低声喃喃:

“这世间还有几个李安石……?”

天子萧宁并未直接回答,只负手立于御阶之上,任晨光映在那身冕服之上,神情清明,语气却出奇的平静:

“诸卿以为,朝廷无人。”

“朕却以为,世上不缺人,只缺你们肯不用。”

“新党擅权多年,堵塞言路,庙堂之外,有多少才俊从未得登朝堂?”

“朕若只因他们‘无名’,便弃之不用,那朕与历朝之皇,有何异?”

他语声未高,然每一句皆带锋,犹如晨风破雾,刺骨而冷冽。

“朕若说,朕手中,还有三人,可立任三部之首,诸卿可信否?”

这回,群臣几乎屏息。

连许居正、霍纲、魏瑞三人,也都脸色骤然凝重。

他们不知该不该信。

因为若这话是真的,那便不是一场“意气之用人”,而是一场——有备而来的“布局”。

这少年天子,并非因王擎重请辞而一时起意,更不是为李安石一人孤注一掷,而是早有盘算,早有准备!

这等胆魄与谋略,不可小觑!

可若这话只是虚张声势,轻言托词……

那么,便是另一种危险——天子不识轻重,以妄言惊政,以少年之气强执朝纲。

谁也不知这句话的分量。

正因如此,这一句“还有几个李安石”,才在众人心头泛起无数波澜。

他们看着天子。

那位看似少年,实则自登基以来,处事步步有力、先后震新党、重整禁军、强推司礼之法、收回密谍司权的君王。

他没有笑。

没有辩解。

他只是说:

“若朕还有好几个李安石呢?”

这一句,像是把所有质疑、所有顾虑、所有不安,一举抛向风口浪尖。

这一刻,众人忽然意识到——

今日这场殿试,并非只为李安石之位。

而是天子向整个朝堂,投下的“问”,乃至“宣”。

李安石,是一张牌。

可在他身后——

或许还有更多张,尚未翻出。

萧宁静立高阶,衣袂无声,眸光中似藏星河。

那一刻,朝堂忽生异感。

金銮殿上,风声不动,旌旗未摇,静寂仿佛凝固在每一寸金砖之上。

殿中诸臣仍未从方才那句“朕若还有几个李安石”中回神。

这话,不啻于当头棒喝。

不是一句玩笑,更不像虚声恫吓——说这话的人,是君王,是真正能一言而动天下官制之人,是那坐在九五之位、刚刚罢去新党半朝重臣的萧宁。

而若这话是真的……

那么,一切的权衡、权力、旧局,都将彻底翻覆。

高阶之上,萧宁目光微垂,像是在等待诸臣心神稍定,也像是在等一缕朝阳彻照殿宇每个角落。

直到寂静至极处,他方才抬手一挥。

“传人——上殿。”

声音不高,却仿若暮鼓晨钟,振得所有人神魂一颤。

殿门处,金饰沉扉微微开启。

在宫人肃立之中,四道身影,鱼贯而入。

他们并无张扬之姿,无夸饰之态,着一式素色官服,步履从容,缓缓行至玉阶之下,整肃衣冠,拱手施礼。

“臣等,奉诏赴殿,参试待问。”

音调不一,语声却一致地沉稳,恰如击石之声,不亢不卑。

朝中众臣顿时神情一变。

他们看着这四人。

确是不同凡响。

年岁参差不齐,有四旬者,有尚不过而立者,面相各异,或方正,或清峻,或沉静,或坚毅,可无一人面带惶恐,也无一人露出矜骄。

最惹眼的,是那股从容气度。

不是见过大场面、在朝中久历波澜的老成,也不是科举高第、意气风发的新进,而是一种沉稳踏实的气质。

一种——看似默默无闻,却如积蓄多年的江水,随时可以冲决山口的气势。

许居正、霍纲、魏瑞等人对视一眼,心中俱是骇然。

——果然不止李安石一人!

——而且,这些人看上去,同样不凡。

“这些人……何时入的天子视野?”

“我等竟毫无所闻?”

朝列中,窃语不止。

可萧宁只是抬手一按,示意肃静,随即微微颔首,道:

“诸卿甫言:新党不可动,王擎重之位不可替。”

“言下之意,是我无人可用,朕心之意气也好,李安石之孤才也罢,都难以敌众人之力。”

“既如此,那便请众卿,一并评判。”

他话音不重,却处处带锋。

“李安石,尚不足以服众。”

“那么,若有四五人,与他相若,又当如何?”

言毕,他向下挥袖一指:

“此四人,皆朕所擢。”

“或为寒门士子,或为野处才俊,或曾为小吏,或旧为幕僚。”

“今日一试,是为官可否,不问门第,不论旧党,只观其才。”

“诸卿请。”

话已至此,许居正已无退路。

他抬眼看向那四人,一一端详,沉声说道:

“既如此……老臣愿先试。”

他眼神微凝,拈须而问:

“请问——倘有边镇节度使私置牙兵,隐匿兵籍,朝廷巡检不过,如何发觉?”

“又若其上表称兵耗不赡,请兵部、户部支援口粮银两,当如何核查?”

“又若此节度使为老臣宿将、资望极重,朝中无一人可动其位,又当如何处之?”

此问一出,朝堂微震。

许阁老出手,便是重题。

这是兵制、财政、朝局、边事四重交织之题,而且涉及“人情困局”。

答得不谨,则为轻言动武;答得太硬,则失朝局通达。

一人缓步上前,年约三十余,面容冷峻,声音却出奇地平稳:

“此事,需从三分两断而行。”

“第一,当查户兵之实数,非用兵部之录,而用巡防司之屯粮记录。以粮推兵,实为最明之计。”

“第二,若其奏请兵粮,当由两部联合遣人暗访,走坊市米价、民间口粮之数,间比所报之耗,得其虚实。”

“第三——”

“若其人为宿将,资望深重,不可轻动,亦不可轻扰。”

“则当以上官兵部尚书、次官兵马都督,使其‘调入京问对’,名曰议政,实则暂离其地。”

“再趁其不在,由佥事副使协兵自查,调御史侍从入镇。”

“如此一出一入,刀锋不动,已得要情。”

“且边臣不惊,朝堂不扰。”

众臣闻言,皆目露异色。

答得不仅条分缕析,更知轻重缓急。

“此人名谁?”有人低声问。

“李安石之下,名为顾应辰。”

“竟是顾氏门外一旁支,曾为庶吉士。”一位老臣悄声答道。

许居正轻轻点头,不再多言。

而紧接着,霍纲上前,面无表情,却忽然问了一个冷门题:

“地方赈灾有误,拨粮迟疑,地方父母官已饿毙百姓数千,但该地总督有功在身,朝中多援,若是你为都察院御史,查此案而上,如何处置?”

这是一道伦理题,最难!

若从严处之,朝中必多阻力,甚至会动摇整条巡抚系统;若从宽而报,便与监察之责相违。

一名身形修长的男子出列,微微躬身:

“此案当三折而议。”

“赈灾无能,饿死百姓,是为天怒;但督抚有功,罪不至死,是为人情。”

“故,臣以为应立三等之案。”

“一,县令以下直接主政之吏,当降调、停俸、立诛。”

“二,总督当罚一年俸禄,黜去一职,不得任粮道之职三年,以示警戒。”

“三,若朝中再有人为之求情,可令其自请借补。”

“公义之下,不避亲朋。”

“如此,方可安民心、立法纪、护朝纲。”

霍纲不语。

他心知这题极难,但对方答得既合法制,又不失情理,甚至设立“求情转任”的补救措施,实是老练。

清流中人面色渐变。

第三位,应答关于“御史纠察之权”,第四位,则答“如何应对内库亏空”,无一不是三言两语入要害,言下皆有章法。

至此,众人已不言语。

原本怀着质疑之心来观这场“天子硬塞人”的殿试,原本以为只是“李安石”的孤例,如今才发现……

原来,真正的震撼,才刚刚开始。

这些人,虽非朝中所识,却确实皆非凡才。

天子,在这朝堂之外,竟暗藏了如此一支“才干之局”。

几位老臣额角泛汗,半因羞惭,半因心寒。

“他们藏在哪里?”

“我们怎么从未听过?”

“这才不是一人,而是一股潜流!”

最后,魏瑞叹息一声,缓缓低声道:

“陛下藏得深啊。”

“他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蓄势待发。”

他看向高阶之上,那个端坐冕服中的青年。

那人神色平和,宛若初升朝阳,不急不躁,却已将一切笼罩在那光辉之下。

高阶之上,少年天子冕旒垂首,衣袍如水,神情淡然。

而金銮殿下,朝列之中,却早已如沉雷滚滚,动荡不止。

众臣虽立于位,身姿未乱,可那眼中惊色、心中疑云,却早已如百川汇流,奔腾不息。

那四位应召登殿之人,方才一一答题,各自应对高堂发问,或兵政并陈,或吏治详审,皆条理井然、识势分明。

若说李安石之才尚可归为孤例,那如今这四人连袂展露,不啻于惊雷连响,轰然震耳。

此时,便是朝中最稳重老成者,也难再维持平静如初。

“真是天降异才,竟能应答如流,不差分毫……”

“这等才干,岂止吏部尚书……恐怕六部重任,亦可胜任一二。”

“可为何从未听过其名?”

朝臣们心中惊叹愈浓,疑虑也愈深。

终于,列中一道身影缓缓出列,是许居正。

这位年逾七旬的阁老,平素极重规矩,极讲时机。可今日之事,他却终究压不住心中震动,于百官俯首之际,朗声启问:

“陛下。”

他一揖到底,声音沉沉:

“方才诸位才俊出答,老臣佩服至极。”

“然老臣有一疑问,实难按捺。”

“敢问陛下,这数位大人,究竟出自何处?又是如何入陛下法眼,得以荐于殿前?”

此言一出,诸臣皆目视上阶。

霍纲亦随之躬身:

“陛下,臣等并非妄议,而是实有所惑。李大人也好,这几位才俊也罢……在此前,朝堂无一人有所闻,履历之处皆似空白,查无所载。”

“陛下若是早有储才之计,我等未识未知,实乃疏失,然其中经过,还望陛下明示。”

魏瑞亦叹道:

“是啊陛下,若今日之事非偶然,而是您早已筹谋,教养、察验、历练有年……那朝臣不识其名,反而是我等之愚矣。”

三位朝中最德高望重之臣接连出声,其余大臣更不敢轻言,此刻亦皆躬身俯首,屏息静听。

而高阶之上,萧宁只是淡然一笑。

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将手中的玉笏缓缓搁于案上,抬目看向殿中众人。

殿内金光斜洒,笏影冕影落于面前的玉阶上,映出两行深色阴影,笔直如界。

他缓缓启口,道:

“诸卿疑惑,朕心知之。”

“但诸卿若以为,这几人是朕偶然得之,是临时寻来、仓促命用,那便小看了朕。”

话音平静无波,却句句击人心骨。

“当皇帝的,若只知坐于殿上,看奏章、听禀报、听朝臣你言我语,那与傀儡何异?”

“若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知人于未起、察人于细节,又如何能理天下,驭群臣?”

他微微一顿,目光淡然扫过朝中一众老臣:

“诸卿皆是历朝旧臣,自问识人之法,安民之道,为何便不思,陛下若真要亲政,怎会没有布置?”

他不等回应,自顾自地道:

“这些人,非是朕一日之所识。”

“亦非密探所报,更非旁人荐举。”

“皆是朕,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自拔擢。”

众臣一震。

“亲自?”

“陛下所言……莫非是那次——”

“缘会!”

魏瑞脱口而出,声音几不可闻。

萧宁点头一笑:

“正是——朕缘会之行。”

“当年,朕以‘行巡缘会’之名,行遍西都、中州、南楚、东海,十有六府,三十八州,实则非为祭礼,不为祈福,只为寻才。”

“朕一路微服而行,历经驿站、乡校、巡司、吏舍,凡有所闻,必亲入其境;有所荐,必亲见其人。”

“或与小吏对话于衙署之侧,或访塾师于乡馆之间,有者半夜灯下剖案,有者集市口论民田之利。”

“彼时彼刻,他们皆不知朕为天子。”

“但朕却记下了他们。”

“因他们虽在泥泞中,目中仍有乾坤;虽身为草野,却心怀治国之略。”

“朕返京后,便密命司礼监、内书院、兵马都察三司,暗中召试之,录其行,观其为。”

“其后两年有余,朕不断以小事试之,以琐事磨之,不令他们相识,不令他们自满。”

“如今——既是时机至了,自当引入朝堂,择其所任。”

话毕,满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沉默了。

萧宁站在高阶之上,身后是正午将至的阳光,那少年帝王的身影似被镀上一层金边,眼神中不带分毫炫耀,只有一种坦然之气。

朝中众臣,一时竟无人敢言。

许居正喃喃道:

“微服……亲试……磨炼数月……”

他身为首辅,尚不知此事,可想天子行事何等隐密。

霍纲低声感慨:

“原以为,今日不过是应急用人,权宜之策……哪想到,却是陛下早有筹谋,深埋伏线。”

“非是孤注一掷,而是深谋远虑。”

许居正缓缓闭上双眼,额上沁出细汗。

他想起这一年多来,自己竟从未觉察宫中有此等动静——这批人,竟是在毫无声息中被育成、磨砺、布置!

——天子藏得如此之深。

而在他身后,那些原本还在暗自警惕、抵触之意未消的清流臣子们,此刻也都悄然起了变化。

“若真是陛下亲自察人、亲自育人,亲自任用……”

“那便不是‘胡乱起用’,而是——正该如此!”

“这才是真正的知人善任,才是真正的——君王手段!”

“可笑我等居朝为官,却不如一人微行,洞察实情。”

这下,全殿清流,已经彻底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