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41章 三问三答!

金銮殿内,气氛益发凝重。

许居正出题之后,李安石的答对并未平息众人的疑虑,反倒像在平静水面投下一石,漾出更多不安与暗潮。

那答得确实妙,条理清晰、援引得法,不但中规中矩,更展现出极强的吏制熟识与文案功力。

若换作寻常官员,众人或许已击节称叹,点头赞许。

可问题正出在这“若换作寻常官员”四字。

——李安石,并非寻常官员。

一个朝廷上下从未听闻其名的人物,竟在金銮殿上应对如流,答题从容,不慌不忙,这未免显得太“不寻常”了。

太不真实,甚至让人心生狐疑。

许居正虽未再言,但他眸中光芒不减,显然还未真正信服;而朝列之间,低声交头接耳已起。

清流固然没有新党那样整齐划一的体系,可彼此之间素多往来,早年谁考进士,谁在何处为官,皆有耳闻。

可这李安石——从无只言片语。

如今却大言不惧,竟能立答吏部政务之事?真叫人难以接受。

霍纲沉吟片刻,终于迈步而出。

“陛下,”他先行一揖,而后目光转向李安石,“老臣也有一问,斗胆请教李大人。”

“请。”李安石向前一步,躬身为礼。

声音依旧温和,气息不乱。

霍纲看着他,缓缓开口。

“今岁大考在即,六部需调配人手,配合礼部、都察院、御史台完成三批人选的试务、查核、榜定。”

“若此时吏部中,因人员更替,尚未完全掌握最新推官名单与京中各衙门承文流程,李大人以为,应当如何统筹调度,使得诸司不至相互掣肘,而礼部之事亦不受影响?”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这是个难题。

比许居正方才那一问,难上数筹。

这不仅关乎吏部日常文案功夫,还牵连三法两台,内外协调,时限逼迫之下,更需极高统筹能力与对京中运行系统的深度了解。

一句话——非京官,不可能答得完整!

就算是许居正、霍纲自己,答此题时也需盘桓思索。

李安石,如何应对?

魏瑞眉头一动,目光凝起。

他本是不动声色之人,可此时也不由得注视起来。

朝列间,不少人也暗中点头。

——霍纲这是“下死手”了。

这不是为难人,而是试底牌。若此人能应得过,或真有大才;若应不过,陛下自然理屈词穷。

可李安石却没有迟疑太久。

他听毕之后,先轻轻颔首,而后举目望向霍纲,答道:

“承霍大人赐问,学生不才,略陈管见。”

他双手笏板轻轻一顿,语气沉静,却带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庄重感。

“礼部大考,关乎选士,为国之大事。”

“凡三批人选,须经六部、三法、两台之合审,此乃例制。但因人事更迭,吏部对新推名单未及熟悉,若照旧流程执行,势必耽搁礼部进度,牵连考期。”

他顿了顿,随即稳稳说道:

“臣以为,先须分流,后设联署。”

“所谓分流,是将三批人选,依来源地域、学派门类、政绩履历分为六册,由吏部外曹之旧吏预先校核,避当下未熟之人掣肘。”

“再设联署,令礼部每三日将拟议进度传与吏部一册,吏部则每日通报三法两台人员到位情况,令两司协调并进。”

“倘遇人事不清,可先推衙门承文之‘次优人选’,待定官人审定后补签。”

“如此上下照应,虽非万全,却可保不误主期,不紊事章。”

他一番话说罢,殿中先是鸦雀无声。

片刻之后,魏瑞忽地轻轻咳了一声,像是想要掩饰什么。清流列中,有人皱眉,也有人抬首望来。

霍纲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他。

良久,他点了点头,退身还列。

这举动,让不少人心中发出警铃。

霍纲竟没再追问!

这……算是默认了?

朝堂之上,静谧依旧。

可这静谧,却比方才更沉重。

两题,一易一难。

一文案常例,一实务统筹。

李安石皆答得沉稳老练,措辞得体,思路清晰,而且最重要的——没有丝毫迟疑!

这种应变能力,不是纸上得来,而是久经政事打磨方有。

可问题是——他不是官。

他没有任何仕途履历!

没有任职记录!

一个从未在朝堂有过影子的陌生人,竟对吏部之章程、各部协作、内外对接如此熟悉?

许居正蹙眉,魏瑞眼神凌厉,霍纲低头不语。

而此刻,朝臣们的眼神也渐渐变了。

最初的不屑、怀疑,正一点点化为惊疑、警惕,甚至是——隐隐的不安。

他们无法确定,此人到底从哪里来。

他又是如何学得如此政务之术。

若说是天子亲自教的……未免太玄。

可若不是——那他到底在何处历练多年,怎会如此从容老到?

一个无名之人,坐在殿中,一道一道题解答而出,竟叫整个朝堂之上的官员一时哑然。

再无一人敢轻言“他不配”。

可,也无人敢承认“他可任”。

他们心中甚至开始升起一种极危险的预感:

——若这人真能胜任吏部尚书……

——那今日之后,朝廷格局,便要真正变了。

这才是最叫人忌惮的地方!

他不是权臣拥立的新贵,不是外戚提拔的嫡系,也不是某派暗中推送的嫡传。

他什么都不是。

可他一来,就坐在了风口浪尖上。

若他站得住……

那接下来,天子还有什么不能任的?

殿中风起。

旌旄微动。

清流与新党对峙多年,从未想过,自己竟会败在一个“没人听过的名字”手上。

李安石——这个名字,已彻底刻进所有人的心中。

而天子,依旧端坐上方,静静看着他。

未言一语。

似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金銮殿中,风声犹静。

许居正与霍纲的两问,已如重锤敲落于殿上群臣心头,而李安石两答俱稳,宛如无声之水,却不偏不倚地击中要害。

此时殿内气氛已由最初的不信、惊讶,渐渐凝成一种极难言的情绪——一种压迫而沉重的沉默。

许居正拱手退位之时,眼神仍不离李安石,只是那眼神中已无前时那般直刺的锋芒,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探测与思量。

霍纲亦未语,只低垂着目光,像在回忆方才那道答得无懈可击的统筹题,额角不觉沁出一丝细汗。

而就在这沉寂几欲凝结之时,一道身影缓缓走出清流列。

魏瑞。

他不动则已,动则必有所图。

此刻,魏瑞缓步而出,未曾急言,亦无动怒,只在李安石面前停下,静立片刻,才缓缓拱手:

“老臣魏瑞,斗胆一问。”

他声音不高,嗓音略显沙哑,却字字铿锵:

“李大人既志在吏部,老臣便问一吏政积弊之难题。”

“此题,非为刁难。”

“乃是老臣亲历五朝而未能解者,至今仍为诸部心腹之患。”

话音一落,殿中肃然。

“此题”一出,连许居正眉头也是一紧。

魏瑞口中的“五朝未解”之题,哪是寻常人敢答的?连他都从未听魏瑞如此公开开口试人,显见此次出题之重。

魏瑞不疾不徐,继续道:

“自文昭大帝时起,吏部三班选官制沿袭至今,虽名为公议推选,实则因条章繁缛、荐举失据,致使各部司在推人之时,多有暗中串联、互挟恩义。”

“六部以下,九寺七监之中,‘以私赂调官’已成积习,虽吏曹年年督察,却始终如割水捉影,形在法外。”

“尤以地方官人转任京司最为棘手。”

“地方以功调京,本为奖优;而近十余年来,转任者多非真正政绩卓著之人,反是钻营有术、背后荐引。”

“致使京中官箴沉浮,实务之官屈居下列,擅长迎合者居于其上。”

他顿了顿,微微仰首,看向李安石:

“此弊久积,根深蒂固。陛下欲正朝纲,此事必不可回避。”

“李大人若为吏部尚书,如何应此一局?”

他这番话说得极重。

不仅点出了吏部旧弊,更直指今日大尧官制之“信任危机”根源所在——吏道之不清、荐举之不公!

这不是一道题,而是朝纲一隅的死结!

魏瑞一字一句极稳极准,许居正、霍纲等人听来,俱觉额心发沉。

霍纲低声咳了口:“这是魏公旧恨。”

他知晓得最清楚——魏瑞当年曾数次上疏欲整顿推官制,却始终无法根除权贵输送之风。

此题之难,不在答案,而在“答不得”——

稍有偏颇,即落权臣之口实;

若不言改革,又等于默认陋习。

而此刻,李安石仍静静地站着,听罢,只是微一点头,目光平静如故。

他沉默片刻,而后举步上前一小阶。

“魏阁老之问,诚关吏政根本。”

“臣不才,斗胆略陈一策,不敢言破局之法,惟以为先破其‘影’,再逐其‘形’,最后归之于‘章’。”

这开口,殿中已然微动。

“吏政积弊,皆有三层。”

“其一为‘影’,即权势之所投、贿赂之所趋——譬如某部司主事荐举其子部调京;或地方有钱势之家与京吏暗通款曲。此‘影’,最难缉查,因其隐于人情之下,藏于旧律之外。”

“破之之法,在‘阳署’。”

“每岁部选三班,宜设‘荐举台’,明列所举之人之荐人、所调之职、荐言之理,由公署附于选册末页,登榜三旬,不许改动。”

“此举虽不能绝私举,却可借群议而逼使荐人自守。”

“其二为‘形’,即外形之实弊——如原州府之员,调至京司,往往未待三年即更任要职,未经逐级则骤然高升。此‘形’之害,表面合制,实则违章。”

“臣以为,当设‘缓转例’。”

“凡地方调任者,皆不得直升内阁中枢,须自外司、少曹起步,履历一年方许升擢。”

“如此一则可磨锐气,二则可杜后门。”

“其三为‘章’,即制度之乱。”

“吏部所持选格,近年已屡改,不合一统。有人循例,有人特调,有人因恩典破格,有人因军功越位,久之章法紊乱,令民间及士子不知趋避。”

“故臣建议,吏部须设‘一统选卷’,三年为期,由都察院、太常寺、礼部共议一律,择定上下三阶之进阶标准,勿因人制格,反受其害。”

李安石语气不疾不徐,言辞虽有锐意,却极有节制,每句话后都略作停顿,便于群臣细思体会。

殿上安静得诡异。

魏瑞原本微蹙的眉,在他说到“阳署”与“缓转例”时微微一动,而当听至“选格统一”之议时,竟不自觉抬起头来,眼神中首次出现了动容。

“阳署”“缓转”“一统”三策——虽非彻底改革,但却避开了正面撼动权贵的锋芒,改以制度公开、节制晋升、规范章法三路并进,皆属可行之法,且有实际落地之可操作性!

最要紧的是——

他说得坦然,答得克制,却又不回避问题的核心。

他并不“讨好”,亦不“绕路”,只就制度本身寻因析果。

魏瑞的眼神,渐渐变了。

他沉默良久,忽然对李安石躬身一揖:

“老臣……受教了。”

这四字一出,许居正神情一震。

霍纲一抬头,魏瑞竟弯了腰!

这位清流首辅、三朝旧臣、德望高重之人,竟向一个无名之士致谢?!

这一揖,比任何赞语都要重。

金銮殿上,寂然无声。

那一刻,李安石仍只是静立不动,双手持笏,神色如旧。

可这份平静,在众人眼中,忽然变得深不可测。

而高阶之上,少年帝王唇角微扬,眼神却如深海之冰,澄澈却无波澜。

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而朝堂之上,至此——

再无人敢言“李安石不配”。

李安石之名,彻底深入人心!

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一朝立于庙堂,竟以三问三答之姿,彻底撼动了满朝文武的固有判断。

这份才识,这份从容,这份沉稳——无可挑剔,无可否认。

高阶之上,少年帝王缓缓起身。

他并未高声宣言,只是负手前立,眸光平淡地扫过殿中众臣,语气温和而不失威仪:

“李安石三答,诸卿可还有疑问?”

语声落地,静了一瞬,便有几位御史率先跪出,恭声高呼:

“李大人政识老练,条陈有法,臣等以为,可担当吏部大任!”

“臣等,心服!”

接着,又有数名郎中、大理寺丞、侍御史纷纷出列,整齐跪下:

“李安石才识卓然,处事有度,臣等再无疑虑!”

“请陛下重用!”

“吏部尚书之位,他……配得上!”

“配得上!”

金銮殿中,这声声响应如潮涌而起,掀起沉重肃穆的空气,终于露出一缕明朗之意。

许居正默默看着这一幕,久久不语。

霍纲微叹一声,亦随之俯身,恭声道:

“陛下所识,果非常人。”

“臣等,惭愧。”

清流阵营——已然心服。

不是因皇命,不是因殿威,而是因李安石一问一答之间,所显露出来的那种真正“知政、解政、能政”的能力。

就算今日只是临阵受命,就算此人毫无名声,然才识所致、气度所成,非虚器也。

而天子萧宁,只淡淡颔首。

他早就知道这一步终将到来,只是在等他们“自己看到”。

然而——就在这片一片归心的氛围之中,又有人缓缓出列。

“陛下。”

声音不高,却清正清朗,带着一股理智克制的力量。

许居正。

他并未流露出不满之色,也无意驳斥李安石之才。

他站在众臣之前,拱手道:

“李安石大人之才,今日所见,臣已无疑。”

“臣之初疑,是疑其名;而今再疑,却非其人。”

“臣所忧者——非此人可不可用,而是‘用此人’之后,朝局可否承受其果。”

殿中霎时静下来。

萧宁眉眼不动,淡声道:“讲。”

许居正目光扫过金銮左右列,缓缓开口:

“王擎重为吏部尚书多年,深得新党之力拥戴,不只是朝中权要,其弟子门人、旧部亲族,遍及五部三台。”

“他之地位,不止是‘一人之位’,更是‘一党之纲’。”

“今以李安石补其任,自然合乎政能之选。”

“可问题在于——”

“王擎重之位若动,便非‘一人去职’而已。”

“乃是新党动摇。”

“新党自昨日起已多人请辞,此刻若陛下再明确以李安石取代王擎重,不啻于将‘逐王’之意坐实。”

“而王擎重一人去位,其余党人必将受其感召,再不肯赴朝。”

“届时,六部三台将有半数空悬,李安石纵有千能,亦不足独撑朝纲。”

“此非才与不才之辩,实乃‘局’与‘势’之忧。”

他说得斩钉截铁,条分缕析,态度诚恳,而不夹私心。

此言一出,霍纲亦上前半步,低声道:

“臣……亦有此虑。”

“陛下若以王擎重之位予人替代,便等同坐实新党失势。”

“而朝廷根基,未必承受得起。”

“如今情势已非‘罢免数人’所能控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安石虽能胜任,却不能止乱。”

这句话传入殿中,使得群臣再次静默。

魏瑞拢袖而立,没有再出言,但他眼神微垂,显然也在权衡其中利弊。

果然,更多清流开始附声而出:

“陛下,臣等亦无不敬李大人之意。”

“只是,王擎重之位,乃朝纲所系,骤然替换,恐生动荡。”

“倘若群臣不应召,陛下将何以理政?”

“李大人之才,无疑;可陛下要思的是,‘局势’。”

“若新党悉数撂挑,朝廷半空,到时百政并出、无以接续,何以维纲?”

这不是反对李安石,而是在指出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朝局非纸上谈兵。

——这不是比谁才高一筹,而是谁能稳住根基。

清流们终于回到了他们一贯的主张上——保纲、保局、保序。

不是不改革,而是不能“骤变”。

更有一位年长太常少卿出言:

“臣以为,可先以李大人署理吏部之权,待朝局稍稳,再以次第转任。”

“若强行替位,只怕将动朝根。”

而此时此刻,殿中众臣的心情亦再生变化。

先前一腔激昂,赞李安石之才;如今却被现实之墙重重一击。

是的,李安石能干——可他能干得了“王擎重的位置”吗?

能干得了“新党撑起的整个朝堂半壁江山”吗?

就一个人,就算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吏部尚书这位置,也不是一个人的官职。

它是一座桥梁,一道中枢,一道数十年构建的政治格局。

若真动了——

便是王擎重退。

也是新党退!

新党退之后呢?

那一半的京官、六成的台吏、七成的言路、三成的监院,全都撤了……

谁来补?

清流不够。

旧臣分散。

寒士未起。

而李安石——他孤身一人,又如何独承这万钧之重?

朝堂之上,这问题沉甸甸压落下来,哪怕是最先支持李安石的几位,也都不由低下头去,神色凝重。

他们不是退怯,而是被现实绊住了脚步。

少年天子,静静看着这一切,未发一言。

他端坐玉阶之上,仿佛早知他们终将提出这一问,也仿佛……早有准备。

而李安石,依旧站在殿中,无喜无惧,神情如水,不进不退。

他不辩解。

也不辩护。

仿佛一切争论,与他无关。

那一刻,他仿佛已经不仅仅是李安石。

而是——

一块试金石。

众人如何看待他,如何质疑他,如何思索他的“可行”,实际上,是在思考萧宁这一局,是在审视少年帝王“扶持新人”的可能性。

李安石越是沉默,越显出这场争议的本质所在。

不是他行不行。

而是“我们”敢不敢?

敢不敢,让一个无名之人,替代一派之首?

敢不敢,在旧秩序轰然欲倾时,承认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新变量,可能就是未来的支柱?

敢不敢——用“无”去替“有”,用“空”去压“满”,用“孤”去对“群”!

金銮殿外,已然日升三竿。

朝堂之间,竟一时凝成寒意。

众人望向御阶之上,等待少年帝王的回应。

萧宁依旧未语,只垂眸望着殿中众臣,神情沉静,唇角一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