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06章 最后一日!

禁军场。

诸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蒙尚元却不卑不亢:“末将早已研读新令,并未违制。”

“但皇城警务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新法未必皆妥。末将曾两度上奏,言及调动顺序变更后或有疏漏。”

“可惜,未得回复。”

冯驭堂眼中寒意更浓。

“你是说,朝廷新法错了?”

“还是说,我这个统领,连禁军调令都不会下了?”

“哦,我知道了。”他一抬手,冷笑道:“你这是,觉得自己虽然被贬,还是比我懂!”

“是吧,蒙尚元?”

这句连名带姓,已是不敬中之辱。

校场中一时静如死水。

不少老卒垂目,不忍去看那一袭曾令他们敬如山岳的背影。

冯驭堂冷冷望着对方,语气更重。

“当年你权握在手,连礼部都要绕你三分,如今怎么——沦落到来我这听训了?”

“是不是挺不服气?”

“那你说说,我今日这场点将,你可还有意见?”

他步步紧逼,咄咄逼人。

可那挺立的身影,却始终未动。

片刻后,蒙尚元终于抬起头。

眼神不愠不火,却带着一种令人难以逼视的静定。

“冯统领既为当任之主,训诫规制,皆有其责。”

“末将不过是一介卫队小吏,不敢多言。”

“但禁军之任,不在内争,而在护驾。”

“若他日金阙有警,不管我是不是卫队长,也必提刀而前。”

“至于今日之训——”

他顿了顿,语气如刀锋般冷静:

“末将……铭记在心。”

话落,他拱手为礼,转身退入队中。

一言不争。

却胜百骂。

冯驭堂冷笑连连:“好一个‘铭记在心’。”

“我看你是……嘴上服,心里还在想着中枢那把交椅吧?”

“你当你是谁?许居正的狗腿子?现在清流都快滚出朝堂了,你以为你还能东山再起?”

“做梦去吧。”

他猛地挥手,“来人,把他卫号改调至北三门巡守,日夜值岗,不得轮换!”

“让他好好清醒清醒,知道如今是谁当家!”

此言一出,众人齐惊。

北三门值岗者,皆为新卒之末、轮换之役,非重罪降者不得调往。

此举无异于羞辱。

可蒙尚元却连眉头都未皱一下。

他只是拱手为礼,声音不重,却有一股压不住的从容:

“末将……领命。”

随后转身,大步离场。

盔甲虽旧,背影却依旧挺拔。

只是那道背影,照在余晖之中,不再如昔日那般夺目。

冯驭堂望着他离开的方向,嗤笑一声。

“死老狗,还挺硬。”

“可惜了。”

“硬骨头……在新朝里,最不值钱。”

……

傍晚。

禁军营地外侧,巡岗点交处。

蒙尚元负手站在一线墙角,抬头看着沉落的天光。

夕阳似血,照得那座金阙远远闪光。

他神情平静,只在眼底,藏了一抹难以言说的东西。

那不是怒。

是凉。

是许久未尝的、沉默而冷的寒意。

那是他一生征战、护国卫宫,从未被人当“朝争棋子”的愤。

那是他曾信过的那个“天子少年”,如今却沉默无语的凉。

“他知道我还在。”他轻声道。

“可他没开口。”

风起。

他不动。

只是缓缓戴上了手中战盔。

盔是旧盔,刃痕斑驳。

可他仍一丝不苟地戴好,束紧。

下一刻,他走向北三门值岗之列。

无人敢与他对视。

可每一个看见他的人,都忍不住低下头。

因为这背影——

哪怕被贬、被辱、被困于最寒最湿的哨位。

却仍是,一道禁军曾有的脊梁。

夜色沉沉。

营灯如豆。

北三门角楼之下,一队哨兵排成一列。

最前方——

是那个被人遗忘的卫队长。

可那眼中之光。

尚未熄灭。

——他还在看。

——还在等。

等那个人……回头一望。

哪怕只一眼。

夜已深。

宫北街外,坊门早闭,唯有角巷尽头那家老字号“醉春风”酒馆,灯火尚明。

蒙尚元自北三门值守归来,甲衣未卸,步履沉沉地踏入这家熟得不能再熟的小馆。

店中酒气氤氲,旧木楼梯泛着吱呀之声,屋角还有三四名客人低声言笑,却没人敢上前招呼他。

掌柜见是他来,忙从后厨端出一壶烈酒与两碟下酒菜,搁在靠窗角落那张老位上。

“老规矩。”

“热了的。”

蒙尚元点点头,未言一语,只自斟自饮。

桌前灯火昏黄,将他那张久经风霜的面孔照得更添几分疲色。

他不常来饮酒。

可今夜不同。

值完北三门,风雪入骨,一路无言。

胸中郁结,难以排遣。

他想起那日新任统领冯驭堂在众人面前故意羞辱自己。

又想起台下那群他曾一手带出的禁军子弟,一个个垂首默然,没人替他说一句话。

他不怪他们。

可心,却是冷的。

再往前想……

他本是禁军统领,手握金符,一言令下,宫城八门响应。

可正因与许中相等清流来往密切,被扣上“旧派余孽”的名头。

新党掌权之际,他成了第一个被拿下的“典型”。

冯驭堂趁机上位,林志远按了“不得听调”的封条,皇城内外,再无他半句用处。

而这所有转折的关键——

就是那位高居九重、他一心效忠、曾跟自己称兄道弟,曾在自己首次入京为官,就救过自己性命的,天子陛下!

他一口闷下杯中酒。

苦辣如火,灼烧喉间,却换不来半点暖意。

就在此时,门外风铃一响,一名身着禁军副将战袍的壮汉快步踏入。

“统……统领!”

来者正是他昔日麾下,现任副将——胡猛。

一见蒙尚元坐于角落,他立刻快步上前,拱手一礼。

“我听说你今晚被临调北三门,心里就不痛快,想着你多半来这儿。”

“果然在这儿蹲着了。”

他拉开椅子,自来熟地坐下,自行斟了一杯酒。

“唉……今儿你挨了那冯驭堂一顿训,我都听不下去了。”

“他什么东西?”

“连当年咱们军中正营都混不进去的小官吏,如今凭着林志远一句话,就敢当众骂你!”

“统领,我——我真的不服啊!”

他话音粗重,满是气愤,却终究比不上对面那人一眼淡然。

蒙尚元只是默默听着,等他说完,才轻声吐出一句:

“我早不是统领了。”

“现在,只是北三门卫队长。”

胡猛怔住,握着酒盏的手轻轻一紧,半晌没说出话来。

蒙尚元却自顾自笑了。

那笑容淡,却比怒更令人难受。

“你知道么?”

“我也曾想过,我这样的人,怕是早晚被打压。”

“可我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也没想到,是在我一心一意支持他之后。”

胡猛不解:“你说陛下?”

蒙尚元点头。

“当初三党乱起,天下皆乱。”

“他不过是个没根底、无权势的昌南王。”

“那时谁信他?”

“朝中权贵笑他是个纨绔,江湖中人骂他是个笑柄。”

“可我看得清。”

“我看过他带兵、行军、写章、斩敌。”

“他身上那股子锐气,那种……不怕死的骨劲儿,是假的么?”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人若能坐上龙椅,也许,会与众不同。”

“也许,真能让这世道有些转头的希望。”

蒙尚元将酒盏搁下,指腹轻轻摩挲着杯沿,眼神望着远处昏黄的灯火,声音缓慢而低沉:

“你知道我为什么当初那么看好他么?”

胡猛微微一怔。

蒙尚元自嘲般一笑:“不是因为他是皇族,也不是因为他有哪位老臣撑腰。”

“而是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我这辈子见过不少主子,有胆有谋者有之,阴狠算计者也不在少数。可像他那样的,却没几个。”

“那一身武学,练得是真。不是花架子,是刀口舔血练出来的。”

“他眼里看兵,不是看奴才,也不是看棋子。”

“他真把咱们这些粗胚子当人看。”

“哪怕当时他还没坐上龙椅,他也能和我这把老骨头称兄道弟,不在朝上说,私下里却真心实意。”

“他用兵、护兵,营中一人冻,他不穿锦裘;伙房一顿缺粮,他不先动筷。”

“那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

“我说——这个人,成了,怕是能和历代那些真英雄皇帝并肩的。”

“所以我才信他。”

“不是因为他许了我什么官,也不是因为谁劝我站在他这边。”

“是因为他值。”

“那股劲,那副骨气,和天下那群只会坐殿上点头摇头的庙堂老爷——全然不同。”

“那时候我是真信了,这世上还有人,能做个不一样的皇帝。”

“可现在……”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低落。

“现在我不知道了。”

“你说他还在不在意我们这些人?还记不记得他当初怎么说的?”

“朝中一变,再没一句话提起我。”

“那几个狗东西上台,一夜之间,我成了‘清流余孽’,成了谁都能踩一脚的落水狗。”

“我曾是禁军大统领啊,胡猛。”

“我可是第一个,愿意全力支持他的人。”

“可现在——”

他抬起头,眼底泛着一丝冷光:“他若真的记得我,会看着我被这么羞辱,而一句话也不说?”

胡猛听得面红耳赤,一时竟也说不出话来。

酒盏再举,再落。

烛光轻晃,两人影子交叠在一起,一动不动。

“可如今……”

“他记得了什么?”

“我一个字也没说错。”

“我支持他的时候,天下无人信他。”

“可他成事之后,我却成了朝中弃子。”

“当众被辱,兵权削尽,调去北三门轮守。”

“我从未奢求高位,可我不明白——为何是我先被丢下?”

胡猛满脸通红,却又无话可驳。

他想说,也许陛下另有打算。

可看着面前这位老统领眼中的黯然与疲倦,那一瞬,他却什么也说不出口。

“统领……”他低声道,“我不信陛下真的变了。”

“也许,他是为了稳新党?”

“也许,是在等机会?”

“可你——你要是倒了,那新党可真就是一手遮天了!”

蒙尚元望着窗外昏黄灯火,半晌未语。

“我没倒。”

“我只是被收了兵符。”

“可你说得对。”

“我若真就这样倒下了……”

“那我这些年的禁军名声,就真的被他们糟蹋干净了。”

他顿了顿,忽然笑道:“说来好笑。”

“我当了十年统领,带兵守皇城,护驾千万里。”

“可如今,还是得靠胡猛你来替我说句公道话。”

胡猛急忙摇头:“统领,这话折杀我了!”

“你……你要是倒了,我们这些人才真不知道该跟谁。”

“冯驭堂那种人,嘴上会说,手下没半点军纪。”

“哪有你这样的?!”

“你带我们,不是靠骂,而是靠打。”

“是靠实打实的军功和信任。”

“我这辈子最服的,就是你!”

蒙尚元微微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好。”

“那就陪我喝一杯。”

“喝完这一杯——”

“我们明早再去北三门。”

胡猛一怔。

随即眼神坚定,举杯与他碰在一起。

“明早一同!”

“谁笑话你,我胡猛第一个撕了他脸!”

二人仰头痛饮。

苦烈入喉,却似将胸中郁气冲散几分。

外头风声渐紧。

这酒馆灯火未熄,烛影照在墙上,映出两道久经沙场却愈显坚毅的背影。

没人知道,这两个被“贬斥”的人,将来是否还会被记起。

可这一夜,他们没有倒下。

他们还在。

还未死心。

——酒尚未凉,骨未碎。

——只要天不塌,他们……就不退。

夜已深,月色如洗。

皇城中宫偏殿内,卫清挽仍未就寝。

她立在窗前良久,帘外寒风猎猎,吹得铜铃细响。脑中思绪翻滚不定,自从郭伯父夜中前来求见后,她心底便始终不宁。

她轻抚袖角,沉思片刻,终于转身吩咐道:“备轿,我要去御书房。”

小莲一愣:“娘娘,这时辰……”

“没事。”卫清挽声音温和却笃定,“这会子,他应还在。”

……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

夜幕沉沉,宫人屏息而立。案几上竹纸铺开,朱笔未停,萧宁正伏案书写,神情专注,眉宇间竟带着几分难得的从容。

卫清挽步入时,他正一笔一划地写着一张册子。案头竹简上,已列满数十人之名。

她放轻脚步走上前,声音柔和:“夫君。”

萧宁闻声抬头,见她前来,眼中顿生一丝柔意:“你还没歇?”

卫清挽轻轻摇头,视线落在案上的名单上,稍一瞥见,却不由自主地轻声道:“这是何物?”

她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也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萧宁未答,只将那张名单递到她手中,淡淡一笑:“你看看。”

她接过细看,眸光一行行扫过,却不禁微蹙柳眉,轻声喃喃道:

“这些……是谁?”

她复又低声念着:“贺成,浣州簿署……魏叔成,汝宁河工署……沈右清,晋阳驿令……”

一连数十个名字,她一个都未曾听过。

没有中枢重臣,没有宿将旧相,连最近炙手可热的“新党诸才”也全然不在列。

她再看一眼,抬头道:“这些人……为何从未听闻?”

“补缺不是早已定完了吗?连地方调令都出了,还有什么缺可补?”

萧宁轻轻一笑,却是抬手,指着纸上一处写着“后调”的字样:

“你说得没错,补缺已定。”

“但这些人,并非为今日补缺所用。”

卫清挽怔住,抬眸望向他,轻声问道:“那你是……打算启用他们?”

“可现在,不是已经没有出缺了吗?”

“他们还能被放到哪去?”

她语声虽轻,眼底却透出明显的疑惑与警惕。

萧宁眼神却并未回避,只是缓缓开口:

“这些人,是天下真正的一心为国者。”

“他们未必出身高门,也未必才名显赫。”

“可他们为民断讼、理渠定税、筑渠护田、守庙守城……无一不是身在底层,真正在做事的人。”

“他们的名字,不会被写进朝章。”

“他们的功劳,不会在官榜上传开。”

“但他们——配得上做大尧之官。”

卫清挽一时不语。

她低头望着手中的名单,静默良久,才轻声道:“你真的……打算启用他们?”

萧宁淡淡点头。

“是。”

“朕要用这些人,来补真正的缺。”

“不是官位上的缺,是这天下骨血的缺。”

“补的是百姓无声时,有人替他们出声;补的是国政偏颇时,有人能正其根本。”

卫清挽望着他,一时之间,竟不知是惊还是怔。

半晌,她才轻声道:“可……你明知现在朝中已无可用之位。”

“这些人一旦调入,势必有原职之人被换。新党那边……会闹的。”

“你这一步,是动了他们的根。”

萧宁却只是淡然一笑,声音低而不缓:

“我若不动,他们早晚会掏空整个朝堂。”

“他们只讲制度,不问人心;只讲革新,却把官位当筹码。”

“他们选的不是官,是门生、亲信,是自己那点可怜的安全感。”

“那不是新政,是分赃。”

卫清挽望着他,眸光轻轻颤动。

她终于明白,萧宁不是不动。

是一直在等。

等这些人露出全部底牌。

等整个朝堂的底色彻底被揭开。

她低声问道:“你……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写这张名单的?”

萧宁垂眼,轻轻抚了抚那张纸角:“从第一日退朝开始。”

“朕就知道,这天下没有补得完的缺。”

“但可以自己补。”

他看着她,语气温和:

“这是朕的名册。”

“不是吏部的,不是中枢的,不是清流的。”

“是朕的。”

“从今往后,朕要的官,不再等他们举荐。”

“朕要的官——朕亲自选。”

卫清挽听得心头震动。

她轻声道:“可……他们信你吗?”

“你让他们以为你已经彻底倒向新党。”

“许中相那边,郭伯父那边,甚至连霍纲大人……都已经开始怀疑了。”

“你若再不说一句话,明日之后……朝堂怕是就真的两分了。”

萧宁沉默片刻,终于低声道:

“明日。”

“明日之后,天下会明白,朕在做什么。”

“也会明白,这些名字——”

“才是朕真正的布政之始。”

他回眸望向她,眼神里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沉默少年君王的犹疑。

而是一位真正的帝王,正在揭开自己亲手布局的一角。

卫清挽轻轻一笑,将手中的竹纸放回案上。

她抬眼望着他,低声道:

“那我就等着看,等你亲自走出这一步。”

“也替天下……等着。”

风声入窗,灯火微摇。

纸上的名字随风轻颤,却在这动荡未定的夜色中,仿佛比任何金印尚方还要沉重。

那是一个君王的选择。

是他的根,是他的剑。

也是他给天下最清楚不过的回答。

天未亮。

整座洛陵沉浸在一层冷凝的雾气之中,仿佛连呼吸都凝着寒意。

皇城钟鼓尚未响起,朝阳也未显端倪,但这座帝王之都,却比往常任何一个清晨更为清醒。

今日,是改风月最后一日。

也是萧宁登基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朝局定鼎之日。

在这个未亮的清晨,许多双眼睛,一整夜未曾合上。

禁军卫所。

蒙尚元倚坐在营帐后方的小院石阶上,披着一件旧披风,双眼盯着不远处那座通往皇宫的灯塔。

院中寂静,昨夜值守归来,他没有回房,便这样一直坐到了天将亮未亮之时。

他手中拎着酒壶,却未饮一口。

脚边残留着胡猛昨夜离开时丢下的一句重话:

“统领,你曾是最信他的人,可现在,你还信他吗?”

蒙尚元闭上眼,半晌未语。

“我从未不信。”

只是……信他,也要信到什么地步?

从一人之下的禁军大统领,到如今三等卫队长,自己究竟是被人算计,还是被他遗忘?

那少年的影子还在脑海中。

那一身汗湿甲衣,深夜站在练兵场上的身影,亲自为死去兵卒封棺的手、为伤员缝衣的手……

那个少年,是君,是兄,是……另一个信念。

“若今日不动……”他喃喃,声音冷入骨髓。

“那我也该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