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00章 新党独大

左相。

这可是大尧朝纲最重之位之一,左右相辅国理政,中相调和,三相之中,尤以左相为内阁主轴、政纲枢机,乃当朝权臣之首!

穆起章倒台已久,左相之位一直由三省轮推代理,至今未定。

如今,陛下亲口点出,显然要在今日定下此人!

全殿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个名字的出现。

果然,不出所料,王擎重微微前踏半步,正色奏道:

“启禀陛下,左相之位,关乎国政之纲,臣斗胆推举三人供陛下甄选。”

“其一,为御史中丞赵启文,此人历任中枢,行事谨慎,熟悉律政,曾协办太祖年间三部联案,有大才。”

“其二,工部尚书徐仲诚,秉政多年,三度整修漕渠、建运道、整市制,政绩昭然。”

“其三,则为户部尚书林志远,自乱起以来,以一部之力统六道财赋,调拨不误,恩威并济,实乃国之柱石。”

说罢,他退身一拜,语气沉稳:“三人皆堪大用,请陛下定夺。”

此言一出,殿上再次哗然。

这三人,竟全部是新党中坚!

赵启文是王擎重旧友,一路由吏部提拔至今;徐仲诚与林志远更不必说,正是今日“新策”主推之人。

新党众人面露欣慰之色,清流一系却脸色大变。

——果然,步步为营。

前有“改风新策”赢得天子信任,再以“吏部三准”集中人事大权,如今更是要将整个内阁都收入囊中!

王擎重,已经不仅仅是个吏部尚书,而是整个朝局的掌舵人!

而天子萧宁,依旧没有拒绝的意思,只是静静点头:“三人皆为栋梁。”

“此事,朕记下了。”

“暂由三省议推,再由内阁上呈,择期定下。”

此言虽未立即定人,却已**不离十。

“既有旧人出,亦需新人补。”

“朕再问——”

“御史台台正、都察院副使、兵部副尚、礼部典仪正使、太常少卿……”

“凡今日在职未满,因战乱伤亡、罢贬、空悬者,皆在此次录补之列。”

“吏部与中书台、门下省三方协议三日内拟册,五日后定人。”

此令一出,众臣低头应诺。

而王擎重再次上前,神情淡然,语气更显沉稳:“陛下,诸位缺职,吏部早已备有名单。”

“臣愿当场呈表,由陛下阅定。”

这不仅是提前备好,更是早就算准了今日节奏!

许居正死死盯着王擎重递上的册子,心中已是万分沉重。

他知道,那册子里,十有**,都是新党之人。

他身旁的霍纲也已面色凝重:“若陛下不拒……朝局再无抗衡。”

“今后朝堂,只有新党,不再有‘清流’。”

郭仪却沉吟半晌,眼神依旧如古井无波。

他轻轻摇头,低声吐出一句:

“未必。”

“棋子落得越多,反倒越是局中。”

“只看……陛下最后那一步了。”

——太和殿上,钟声再鸣,日色穿窗而入。

“风已动。”

“——雷未至。”

太和殿内,钟鸣渐歇,朝阳初照。

然而这照进殿中的一缕金辉,却未带来半分暖意,反倒映得人心阴冷如霜。

文武百官肃立于丹墀之上,原本还抱有一丝希望的清流诸臣,此刻面色愈发凝重。

随着王擎重上奏,将三位新党骨干一并推为“左相之选”,这场以“改风”为名的大朝会,已然逐步偏离他们所期待的轨道。

许居正的手指缓缓攥紧,拇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的目光紧盯着御座上的那道身影,仿佛要从那张冷峻如山的面容中,读出一丝动摇的痕迹。

——可惜,没有。

萧宁神色平静,甚至称得上平和。

他只是微微颔首,语气沉稳道:“三人皆为栋梁,此事,朕记下了。”

“暂由三省议推,再由内阁上呈,择期定下。”

此言一出,等同于默认!

这一刻,许居正只觉胸中如有重锤重击,一口气险些喘不过来。

“若左相之位,真落入他们之手……”

他眼神阴沉地扫过王擎重、林志远等新党中坚之列,心头竟生出一种极度沉重的无力感。

——国策可以更改,律令可以回收,可这“左相之位”一旦落定,那便是铁铸权柄。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首,若落入新党掌控,那往后哪怕清流再有妙策,再有实心实意之臣,怕是也难有出头之日!

“霍纲。”许居正微不可察地偏头,低声传音。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霍纲回应得果断,眉目间早已失去了平日的和缓儒雅,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肃杀之气。

“当年穆党肆虐,吾等眼睁睁看着左相之位落入狼手,换来的是什么?是党争,是祸乱,是民不聊生。”

“如今王擎重亦欲步其后尘,若再坐视不理……”

“我大尧……危矣。”

他话语未尽,却已震得许居正心弦微颤。

许久未言的郭仪,此刻终于轻叹一声,开口道:

“二位何须如此焦急。”

“王擎重这步棋,下得太快了。”

“先由林志远试水,再立左相候补,随后急报吏部名册……表面是按章筹政,实则欲将整个朝局一朝拿下。”

“可你们不觉得,这种‘太快’,本就是破绽吗?”

许居正皱眉:“郭大人依旧是说……陛下早有察觉?”

“我不能肯定。”郭仪摇头,“只是,陛下若真如此轻易被迷惑,又怎能在四王乱中如履平地、全身而退?”

“他沉默,不代表他不察。”

霍纲却哂然一笑:“话是这么说。但他若真信了林志远这帮人一套,再打算回头时,左相已定,吏部已固,户部在手,那时再反应过来,已然迟了。”

许居正低声道:“不能再赌了。”

“郭大人纵有慧眼,但今日之局,若再坐视不理,新党真要大权在握。”

他目光转向殿外那道晨光,轻声自语:“此时大尧,国虽未亡,民心却碎。民不问谁能御敌,只问谁能安世。”

“郭大人现在,难道……真的还觉得陛下是有意为之?”

霍纲无奈道:“若真是如此,为何我等竟连一丝端倪都未曾察觉?那面上的赞许,若非真心,又怎会那般自然?”

许居正心中亦是疑窦重重。

“若说陛下心有筹谋,装作赞同以引蛇出洞……可他自始至终,未曾有任何试探之举,甚至连一言反问都没有。”

许居正望着那御座上的青年皇帝,心情沉重,“他,是不是根本没看出问题?”

“我们……不能再等了。”

“如今虽无朝党明争之乱,但乱局未息,百姓盼的是新政,不是旧弊轮回。”

霍纲此刻缓缓点头:“是时候了。”

他袖中抽出一份薄册,乃是昨日刚刚拟就的“德政十议”,囊括清流中数位贤臣之议策,包括粮制平改、徭赋新律、兵籍巡检、童学八策……

“我昨日去过南书院。”他说。

“那些年轻士子,不输前朝旧臣。他们无权、无位,但心中有民。”

“他们才是我大尧之根。”

许居正深吸一口气,眼神一凛:“不管陛下心中是何打算,今日这殿上……我们必须开声了。”

“若无声音入耳,便无人知还有希望。”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一如往昔并肩时那般坚定。

这一刻,不需言语,已有共识。

“若不趁改风日推举这些人上位,只怕以后机会渺茫。”

许居正暗自思忖,“陛下刚归,朝纲尚未稳固,一旦新党趁机将人塞满六部九寺,我等即便看破其中阴谋,亦难以挽回。”

霍纲亦下定了决心。

“郭仪虽说陛下心中有数,但我们不能只信空言,国政非儿戏,一步错,便步步崩。”他转头望向许居正,眼神坚定。

两人目光在朝列中交汇,仿佛早已达成默契。

“既如此——”

“我们就推几个!”

“推几个清流出身,真正为国为民之人,站出来,针锋相对!”

“哪怕今日站出来会得罪陛下,也要拦住这班新党妖言!”

他们知道,一旦林志远这些提案通过,那么接下来,王擎重将有充分理由推荐自家人接替新设官职,而朝堂将一步步陷入他们的掌控。

今日之朝,不再只是改风之议,更是正邪之战,清浊之争!

他们不能退。

许久之后,许居正低声道:“待陛下下一步回话落定,你我需齐上本疏,推荐之人,必须不染党争,不涉私利。”

“我已有名单,三人可堪大用,皆为我亲自考校。”霍纲点头道。

许居正目光一凛,顿了顿,又道:“还有一点……”

“这一次,我们不能再只靠臣本陈情。”

“得有人站出来,当朝力争!”

霍纲沉声点头:“我来。”

一言定音。

两人心知,今日这一战,若败,朝纲尽失,若胜,则百官可安。

他们不能再等陛下自悟,他们要主动出击!

只盼,天子能听见他们忠言,不负社稷之望!

……

“中书省参议拟定名册已上。”太监轻声奏道。

王擎重一拱手:“吏部亦奉上入选草议,请陛下过目。”

萧宁眸光一转,正要接过,却在此时——

许居正踏前一步,躬身一礼,朗声道:

“陛下,臣有事奏。”

一句话,打断了所有人的节奏。

新党一方神色一凛,纷纷转头。

王擎重眉头皱起,眼神中多了一分冷意。

而清流阵营之中,众臣却是齐齐挺直了背脊。

——来了!

——终于不再沉默!

萧宁眉目未动,眸中却隐现一抹意味不明的光。

“讲。”他平静道。

许居正道:“此次改风,举国皆盼新政。然若用人失察,法制再妙亦空谈。”

“左相之位,臣知事关重大。但臣恳请陛下,广择贤才,不拘一系。”

“朝中仍有不少实干之臣,虽位卑言轻,却心系民本,不徇私党。”

“臣已拟荐人名册三十人,请陛下过目。”

他一挥衣袖,袖中飞出一道锦缎黄卷,被内侍稳稳接住。

萧宁目光扫过许居正,又看向霍纲。

霍纲上前一步,躬身而拜:“臣附议。”

“国家之本,不在党争,而在贤能。”

“请陛下斟酌。”

太和殿内,万籁俱寂。

许居正、霍纲、边孟广三人肃立丹墀之上,恭敬地等候着御座上那位年轻帝王的答复。

那道黄缎名册,已由内侍送至龙案之前。

萧宁并未急着开口,只是低头翻看,眸光淡淡,未起波澜。

黄纸微卷,字迹刚劲,其中确有不少新面孔——皆是清流近月来调查之贤士。

卷中,皆是清流所推举之人:或是文庙出身、操守清廉者;或是地方吏员中办政卓著、政声远播者;

也有新科进士中才思卓绝、心系民本者。无一人属党,无一人营私,全为国士。

可萧宁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卷首三行,便轻轻合上了。

“嗯。”他淡淡一声。

清流三人眼中燃起希望。

可下一刻,萧宁却淡然说道:

“这份名册……朕,先记下了。”

“不过,暂不予采纳。”

轰——

仿佛一声惊雷,炸裂在清流一方众臣心中!

“暂不予采纳……”许居正身体一震,脸色刷地一白。

他以为,哪怕不全纳,至少会择其中几人用之,可现在,却是全数搁置!

“陛下……”霍纲忍不住再度出列,正欲开口,萧宁却已抬手制止。

“霍卿。”他语气不重,却极具威严,“今日为改风之日,非党争之所。”

“你们所推之人,虽有其才,但多为文馆、学署之流,虽言论有方,然未历实际。”

“朕要的,不是空谈百姓之苦,而是实可立、用可行的‘人’。”

“朕更倾向于吏部、户部这批名录。”他说着,目光转向了王擎重。

“王卿。”萧宁朗声道:“你所奏名册,条理清晰,官职有序,各部衔接妥帖。”

“这才是朕要的办事之臣。”

“准了。”

此言一出,王擎重顿时拱手拜谢,声音铿锵有力:“臣领旨!谨不负陛下所托!”

身后新党阵列之中,林志远、徐仲诚、赵启文等人,神色皆是一震,面上浮现难掩的得意之色。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开始,整个朝局的天平,已经真正倾斜!

——左相之争,他们已立于不败!

——改风之局,他们已占据先机!

而反观许居正三人,面色如铁,身躯挺拔如石雕,却没有再言一句。

边孟广拳头微微发颤,终于还是咬牙忍住了。

他明白,这一刻若强行抗议,便非是忠谏,而是逆旨!

——逆旨者,诛!

“这才是第一道奏表……”霍纲喃喃自语,望着那已经被轻轻放入一旁文案的清流名册,只觉心头冷入骨髓。

这第一道,已经被全盘否定了。

后面那些真正的良才贤士、隐而不仕之人,清流多年积蓄的底蕴,甚至连展露的机会都没有!

“他连试都不愿试一下……”

“是我们错估了……”许居正轻轻闭上眼睛。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对陛下的一切揣测、理解与试探,或许都太过一厢情愿。

他们以为,陛下不过是被表象迷惑,只需点拨即可拨乱反正。

可现在看来,陛下根本不是被“迷”了——而是“看不上”。

他根本没有打算真正采纳他们的名册。

从一开始,这场“名册之争”,就是清流在自说自话。

而对面的那位年轻君王,只是站在高台上,静静看着他们挣扎、陈词、鼓动、倾尽全力——

然后,轻描淡写地一句:

“暂不采纳。”

“——准了新党的。”

这一刻,不止许居正、霍纲,就连那平日冷峻如冰的郭仪,眼神都终于有了一瞬的动摇。

“天子……已偏。”

“偏得太快,太狠。”

朝堂之上,无声却万语。

清流的沉默、新党的雀跃,如一冷一热,泾渭分明。

站在堂中的王擎重,脸上仍保持着端肃的表情,却无法遮掩眼中那抹隐藏的讥诮。

“你们老一辈,还在谈家国理想。”

“我们新一代,已经在分食朝权。”

——不知何时,窗外天光大亮,晨钟敲响。

太和殿内,肃风乍起。

一地金砖、一地昏黄,一地寂静无声。

而在众臣身后,东墙之上悬挂的大尧律制碑上,光影恰好照落下半截。

下半截,正是:

“臣有谏言,陛必纳之。”

今日之后,这一言,或许将再无意义。

因为帝王,已不愿再听。

太和殿内,钟声缓缓敲响。

萧宁垂眸看了眼手中最后一份奏折,轻轻合起。

“诸卿,退朝。”

“接下来的取士工作按照王卿说得来,名单也以其呈上的为准。”

随着一道沉稳的命令落下,殿内肃然起伏的文武百官齐齐跪下,应声叩首:

“恭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但这一次,回应中少了几分激昂,多了几分沉重与复杂。

萧宁起身离席,披风轻扬,步伐稳健,率先离开了太和殿。

而他背后,是一片复杂交织的目光。

新党的臣子面带欣慰与自信,彼此对视中多了几分胜券在握的笃定;

清流阵营却俱是眉头紧锁,面色铁青,却无人再言一句。

他们知道,今日之局已定。

吏部尚书王擎重脸上仍维持着一丝谦和的笑意,微微低头,目送陛下离开,然后转身,朝身后几位心腹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这一刻,朝局风向彻底改易。

……

朝退之后。

数日之间,大尧朝堂,风云骤起!

吏部尚书王擎重正式接手“改风日”后所有缺职之补任工程,立即在五日之内发布了第一批任官名录。

其中大多为林志远、赵启文、徐仲诚等人推举之人。

此批新官,遍布中枢与地方,涵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甚至御史台、通政司、都察院等关键监察机关,也纷纷有“新人上位”。

有朝中资历尚浅之人,一跃为中都主簿;

有仅是王擎重门下书吏之人,竟被委为南州学政;

更有几位昔日因贪腐被边缘的京官,在数年沉寂后,摇身一变,调任三品之职,再登庙堂!

朝堂内外一片哗然!

……

而新党动作之快,更超乎所有人想象。

不到七日,第二批取士名册公布;

十二日之内,吏部设立“临时任官巡评小组”,名义上为“审查各地空缺职位与地方官吏德才”,实则就是王擎重麾下权力彻底渗透地方政务的开端!

一时间,朝堂上下风声鹤唳,几乎人人自危。

有能力、有声望,却无党无靠之人,连夜搬离原住官邸,自请外调。

而更多人——那些原本态度观望、立场不明的中立派,纷纷在此刻“幡然醒悟”,主动造访吏部尚书王擎重府邸,或求自荐,或进名帖,或请门下引荐……

朝野之上,“王尚书”的称号已然超越常理。

“新政之主”“中枢之中枢”,种种溢美之词,层出不穷。

而在王擎重门外,日日宾客盈门,车马成群,吏员应接不暇。

整个大尧朝堂,从尚书台到外地州府,从三省六部到各司各寺,风向已然彻底翻转。

——新党,掌控了大局!

……

清流这边,却是愈发冷寂。

许居正闭门谢客,连日不出;

霍纲更是罕见地推掉了两场朝中例议,只在府中反复翻阅旧策与历年政绩档案,眉头紧锁,不言不语。

边孟广暴躁如雷,连日里在兵部拍桌砸茶,连十年旧友来访都不见半面。

他们曾经一度以为,新帝回朝,是一次朝局重整的机会,是清理旧弊的最佳时机。

可事实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

他们呈上的名单,被弃如敝履。

他们推举的贤士,无一被纳。

他们苦心经营的清议声望,似乎在一夜之间化作虚无。

“陛下……真的弃我们而去了么?”

许居正仰头看天,眼中满是黯淡。

他不怕失败,也不怕政争。

但他怕的是——失去天子的信任。

那样一来,无论他们再有多少清策,再有多少忠心,都是一场空谈。

……

而朝野民间,已开始流传一句话:

“今年改风,吏部封王。”

“王擎重,一语定命。”

新党也在坊间以“改风三策”迅速建立民望,通过舆论掩盖其中的利益输送与职位倾斜。

一时间,百姓也开始信服:“这吏部,倒还真有点本事。”

……

这一切,看在许居正、霍纲、郭仪等人眼中,如吞刀入腹。

他们并不是没想过反击。

但没有实权、没有位置、没有人事大权的他们,所有的建议都会被王擎重那句“吏部权责所属,不得越位”挡回去。

“我们,真的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