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699章 吏部发威

太和殿内,气氛悄然生变。

随着边孟广再遭天子斥责,许居正、霍纲、郭仪等清流重臣皆默然不语,文武百官中原本持观望态度者也开始迅速判断风向,殿中局势肉眼可见地向新党一边倾斜。

就在此时,又有几名新党中人前后出列,次第上奏。

“启奏陛下,”户部左司郎中躬身叩首。

“下官以为,林尚书所策之中‘盐策归都’一条,极为有益。以往盐铁税收分散,郡府各行其政,若收归都统,统一定价,既可压黑盐之患,又能补官库之亏,望陛下详察!”

“臣附议!”随后,工部都水监亦出列,神情振奋。

“都水司多年未修水运法典,致使北南漕运多堵。林尚书另有一策,主张裁旧渠、立新堤、扩清江三口,贯通水运脉络,臣等愿为此事奉命东南,三月内必报佳音!”

“臣亦有策。”礼部掌诰官一名四品言官上前。

“新制之下,吏员之录用、考绩、升迁,皆应改为‘年绩三评一核’,由吏部统一归档,存入‘新卷房’,严肃考核制度,方能肃清吏治。”

此言一出,殿中又是一片轻轻哗然。

“‘新卷房’?”

“这岂不是将三省考功、六部察举的权力一并交给吏部?”

“太过集权了吧……”

虽有议论,但无人再敢反驳出列,毕竟边孟广的下场犹在眼前。

而新党阵营之人却似鼓足了劲,趁热打铁,连番上策。

“陛下——”又一位刑部属官出列。

“下官请奏!地方多有冤屈之案,年年拖延不决,百姓苦诉无门。林尚书新设之‘外裁提谳司’,可由廷尉亲自派遣官差,入郡督审,可大大提升审判公信!”

“此策若行,不啻于百姓一场大赦!”又有人附议,“更可减少地方之权,归中央,利于统一治道!”

殿前,萧宁依旧高坐金椅之上,眸光低垂,面上不见怒意,也无忧色,任诸策如潮而来,他只轻轻点头——

“准奏。”

“准奏。”

“此策可行,抄录入年册,交户部归档。”

一句句简洁的回应,毫无犹豫。

一时间,整个太和殿俨然变成了新党施策的舞台,而那本应居于朝堂权衡中心的帝王,却如同被彻底说服,不再质疑。

殿内,不少原本中立或观望的官员,面上渐渐浮现出讶异之后的思索,又转为决断。

他们开始低头斟酌,沉思良久,纷纷列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林志远等人所列“新策”之下。

“微臣以为,新策推行之后,应设‘行省节度’,协理诸事,权责分明。”

“户部预算需与兵部联动,设‘战备银库’,统筹南北兵饷,以备再战之需!”

“吏部若能设‘品政院’,将州郡官员政绩分档评级,方能明辨优劣,激励地方为政之志!”

一个接一个的“合理建议”接连而出。

听得众人眼花缭乱,脑中翻滚。

看似百策繁花似锦,实则层层套套,皆为新党权力编织之笼。

而萧宁依旧坐在高处,静静听着,没有一点反对的神情,哪怕偶尔目光一闪,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头:

“准奏。”

“此策善。”

“再议。”

无喜无悲,不动声色,仿佛只是一台在朝堂之中点头颔首的天子机器。

清流之中,几人眼神交错。

许居正脸色铁青,霍纲咬牙切齿,郭仪手指微微颤抖。

他们心里最担心的事,终究发生了——

“——陛下这,糊涂啊。”

“这上百条‘新策’,每一策若细究,皆有利弊,可陛下竟无一驳回、无一追问!”

“这不是宽容,而是——昏庸。”

许居正心中苦涩。

从清晨至午时,朝堂之上近三十条新党主策尽数通过,反对者寥寥,异议者已无一人出列。

边孟广的孤立、三公的沉默,反而成了新党人反衬的靶子。

——他们说得好似一切清流皆为冥顽守旧。

——他们唱得好似天下苍生皆为所求。

可许居正知道,这些人所谓的“为国施策”,根本不是为了治国,而是为了一口“权”的肥肉,能吞下多少吞多少!

而萧宁却……

他的目光再次望向那高高在上的金椅,望着那少年帝王眉目淡然、衣袍不动,像是置身事外。

他忽然想起当初,那个在战场上血火中策马斩敌的萧宁,那一剑劈下,万军皆避。

可今日,这剑好似蒙尘了。

“陛下——”他终是按捺不住,欲要开口。

却被霍纲轻轻一掌按住。

“现在不是时候。”

他低声道:“陛下不信我们……再说,只会惹恼。”

其他清流则冷眼旁观,眼中浮现冷冽之光:“让他信吧。”

“等这‘新策’施行三月,百姓怨声,财政崩盘,户部短银,吏部争权……”

“看他如何收场。”

“总要摔一次,才能长记性。”

——而这一场摔,或许将是大尧朝堂真正意义上的“裂变”起始。

王擎重那边却已如胜券在握,手中折扇轻摇,目光温润,心中却已判定:

“局势既成,改风已定。”

“今岁,便是新党的天下了。”

这一刻,太和殿外,天光愈亮,宫钟再响,声震四方。

这场改风朝会尚未结束,却已注定,注定了一个朝代内部的真正分流。

谁在暗涌之下悄然得势,谁又在风暴中心悄然沉沦——

无人知晓。

唯有那金色日光照耀之下的宫阙,寂静如初。

一如这场,尚未结束的权力之争。

——风还在吹。

——天未变色。

但人心,已起波澜。

太和殿内,檀香轻缭,朝阳斜照金顶,洒落在肃穆朝堂之上,却掩不住空气中逐渐凝重的气息。

随着户部尚书林志远又一波上书之后,朝堂之上已有数名中高级官员陆续站出,依次赞同其所提诸策——

“林尚书言之有理,兼顾财赋与百姓之困,实乃可行之策。”

“以商养政、以兵制赋,确是应对时局的明道。”

“旧制疲敝,新政当兴,林尚书之言,颇合时宜。”

他们话语温润谦和,似无瑕疵,满堂之下,竟听不出任何破绽。那些条陈、折子,一条一条列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俨然一派忠良之臣、大兴之志。

而萧宁端坐龙椅之上,负手而立,面无喜怒,却也未显不悦。

这一幕落入百官眼中,却令清流一系心头沉沉。

许居正神色凝重,侧眼望向霍纲与郭仪,三人目光交汇间,皆能读出彼此眼中的不安。

霍纲低声道:“依旧是这等虚策……却依旧能骗得陛下点头赞许?陛下真的,没有任何察觉啊!”

许居正面沉如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陛下不善朝堂,他们说得字字在理,若不细究内里,谁能识破?”

“是啊……”霍纲叹道,“看似削冗政、增赋税、减边费、重工商、宽商律……实则是削文重吏、剥民厚贾、封边弃军,外虚而内肥!”

“而吏部、户部正是得利最多之处。”许居正冷声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以后新党独大了?”

郭仪不语,只是眉头紧锁。

眼见局势被新党所把控,清流派中,已有人暗中握拳,甚至想上前争辩。许居正一一摇头,拦住他们。

他自己也知道,此刻若无周全说辞,贸然上前,只会落入理亏之势,反成朝堂笑柄。

这时,忽听一阵靴声踏地。

“臣,有言!”

一道声音如铜锤落地,铿锵作响。

众人一惊,却见那站出的,不是别人,还是——兵部尚书,边孟广!

这一早朝之上,都不知道这是其第几次出言反驳了。

哪怕每次都以被训斥而终,他依旧乐此不疲!

之前,霍纲才拦住了他!

如今,他便又站了出来!

“林尚书这次又提出的所谓新政,看似革弊,实则伤本!”

“削兵制赋、放宽商税,于内扰民心,于外扰军心,万一北疆再战,谁来扛?”边孟广虎目圆睁,面如铁铸。

他步步踏出,言辞愈发凌厉:“边军已久未得增援,粮草告急,士兵冻饿而死者甚众。如今竟还要‘调减边疆冗费’,此话,谁说得出口?!”

林志远拱手一礼,微笑回应:“兵尚所言,关切军国,臣佩服。但朝廷重建,财赋不足,若无增收减支之法,拿何补中府亏空?”

“所以,就得从边军减起?”边孟广冷笑,“拿士卒的命,来换你们的仕途清名?”

萧宁眉目不动,仍是静静地看着殿中争论。

然而,谁都未曾料到——他忽然冷声道:

“够了。”

满殿霎时寂静。

边孟广却面无惧色,仍拱手而立。

只听萧宁缓缓开口,声音清冷如刀:

“边孟广,又是你!又是你!你到底想怎么样?你前几次顶撞,朕念旧情,未曾惩罚与你!”

“可你身为兵部尚书,不在其位谋其政,却一次次在朝堂大典上口出怨言,当着满朝之人,与户部争执不休……你当这是茶肆酒楼?”

“兵为国本,但国本非兵一人之事!”

“若人人都像你这般逞一己之气,那我这大尧,还如何革弊布新?”

话音落下,众臣皆惊!

边孟广一愣,脸色铁青,却欲言又止。

殿上空气凝滞,清流众臣脸色皆变。

许居正、霍纲同时起身,一眼望向郭仪。

郭仪却依旧不动,只轻轻抿了一口茶。

许居正轻声:“郭相……此时你还坐得住?若再不说,恐怕便真的……”

郭仪放下茶盏,淡然一笑。

“不急。”

许居正急道:“陛下分明被蛊惑……”

“不。”郭仪淡淡打断,“你看得太浅了。”

“太浅?”

“你们……没看出来么?”

郭仪目光扫过殿中,最后落在萧宁身上,目光中带着一抹了然与沉稳:“他是在演。”

此言一出,众人震动!

“演?!”许居正低呼,“你是说……陛下,早就识破了?”

郭仪笑了笑,眼神幽深:“边孟广是个直人,但不是傻子。你以为他不知现在不是出言的时机?他知。”

“可他仍出言反驳,为何?”

“因为——有人要当那个‘撞山之人’。”

“你再看看陛下……语气虽斥,却并未责罚,连一个‘降职’都未提。你以为……这叫震怒?”

霍纲愣了愣,猛然一震:“……是做给新党看的?”

“正是。”郭仪低声道,“做给王擎重、林志远他们看,让他们以为——他信了。”

“引蛇出洞。”许居正呼吸微紧。

“他让他们以为可以胡作非为,让他们放松警惕,尽情布局——等他们把网织好、线拉满,反手就是一剑断筋拔骨!”

此言落地,清流诸臣皆悚然!

许久,许居正低声:“若真是如此……那我等,险些误了大事。”

郭仪缓缓摇头,仰望高殿之上的那道黑金袍身影:

“你们都只看到了他手中之剑,却忘了……”

“他如今,已经是……真正的帝王了。”

太和殿内,余音尚在。

林志远提出的改革条陈余波未平,殿中不少新党官员尚沉浸在方才那番得意中,彼此暗自点头,交握目光。

虽然清流中已有反驳之声,甚至边孟广更是当场顶撞,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陛下没有否定林志远的提案,反而隐隐露出几分赞赏。

这一幕,令新党众人暗喜于心,也令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眉头皱得更深。

就在此时,天子高坐金阶之上,目光如炬,忽然转向殿中众臣,声音沉稳:

“刚才所言,乃国策之议,可谓纲目已定,枝节未梳。”

“但大策归根,仍需人去执行。”

“过去一年,大尧之乱不断,左相谋逆,孟党叛国,四王并起,战火连绵。”

“国土可收,百姓可抚,唯独朝堂之缺,尤需速补。”

他话音一顿,目光落向吏部班列。

“朕要问,吏部近月来招才进贤之事,可曾上呈备策?”

这一问,殿中气氛顿时陡紧!

众臣无不精神一振。

这是今日朝议的第二个焦点——也是压轴之议。

比起国策改革,这一议题,才是真正攸关官员去留、权柄更迭的实质性大动!

吏部,掌人事升黜,乃百官命脉所在。

若国策是纲,那么吏部的荐人、任官,就是将纲施行于实的手段与利刃。

如今陛下亲自发问,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立于朝列中的吏部尚书王擎重,身穿大红正三品朝服,身姿微躬,眼神却波澜不惊。

早在数日前他便料到此刻会来,今日的“改风日”,新党真正的杀手锏,不在林志远的纸上改革,而在他手中的——人事!

王擎重缓缓出列,拜倒在地,语气温和从容:

“回禀陛下。”

“朝廷连年动荡,诸道多空,五府七司,官缺百余,外镇郡守、内阁属员,皆有急补之需。”

“臣等早有准备,三日前已拟定《吏补四策》,从下任事,从中推才,从上察廉,从广引士。”

“其中尤以‘广引士’为急,臣拟于春季举行特招恩科,面向三道四镇与江南学宫,优取俊才,量才录用。”

“并请陛下恩准,由吏部统一筹办,凡各地荐举之士,皆需先入吏部试议,再定归属。”

“此外,臣等亦修定《荐举三准》草案——凡入朝为官,须具‘廉、才、学’三准,一者不廉即拒,二者无才不拔,三者无学不任。”

“臣以为,唯有从源头定规矩,从入口选根本,方可清吏治、固社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起微澜。

“好一个三准制度。”

“此法听来……倒是周详。”

“若真如此严苛,只怕……能入朝为官者将少之又少啊。”

有人窃语,也有人沉思。

但在朝西一隅,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面色皆未松动,甚至比之方才林志远的“新制条陈”更为凝重!

“果然出手了。”霍纲眉头紧锁,低声自语。

“他这是……”郭仪低声接口,“要把荐举之权,从地方抽回,尽归吏部。”

许居正眼神深沉,缓缓点头:

“他说得冠冕堂皇,什么‘三准’、什么‘清吏治’,可本质,是要将举荐权、审核权、定员权三权合一,尽入他王擎重一人之手。”

“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眼中寒意微现。

“此议一出,凡欲做官者,不管你身在何地、出自何门、拜在何派,皆得先过他那一关。”

“从此,天下人要做官,先要做他的门生。”

“这是要将天下官脉,全数打造成‘王氏新党’的阶梯啊。”

此话一出,二人皆目露警惕。

他们这才意识到,今日的朝会,新党才真正亮出锋芒——比起林志远那张纸的文章,王擎重才是真正的“阉割”之手!

殿中已有不少新党官员压不住喜色,纷纷出列附议:

“尚书所提三准之议,诚为明策。”

“臣附议,吏治之本,莫过于源头。此议若行,必能杜绝权贵举荐之弊,清理冗员,肃正风气!”

“吏部亲自把关,既能辨才,又能防滥,理应施行!”

数人出列之势,已成局面!

清流官员神色皆紧,许居正面如铁,眼神已在扫望陛下之面色。

他极力想从那平静无波的眼中看出些许动向,却发现——天子并无动容之色,竟似是默许?

“莫非……又要步前案之覆?”霍纲喃喃。

郭仪冷声低语:“这比前一议,更凶十倍。”

“若王擎重得了此权……他便不再是吏部尚书,而是——天下官脉之门阀。”

“此人比之穆起章、孟如秋之流……更狡,更深。”

而天子之上,萧宁静静听完王擎重之议,目光依旧平淡。

他指尖轻敲扶手,似乎在思索,也似乎在等待众臣表达完毕。

但清流一方,却已有人无法再忍。

许居正身后,一名监察御史陡然出列,拜伏道:

“陛下,臣有异议!”

声落,众臣一惊!

王擎重目光一转,淡淡扫视那人,唇角未动,却自带一股无形压力。

萧宁抬眸:“讲。”

监察御史低头道:“吏部之议,虽表面严谨,实则……有几大隐患。”

“其一,吏部三准,虽曰廉才学并重,但标准若未明言,则是人言人断,非但不能服众,反易生暗箱。”

“其二,朝中本已权势并行,若荐举之权尽归吏部一系,恐权势集中,生朋党之患。”

“其三,地方贤才多出乡野,若非举荐之路通畅,强令皆由吏部召试,路途遥远,考试冗杂,势必错失良才,误国之本!”

他言毕,朝堂静默一息。

王擎重淡淡一笑,欲作回辩——

却见高阶之上,萧宁忽然一摆手:

“你且退下。”

监察御史一怔,旋即叩首退位。

萧宁这才缓缓起身,目光扫视众臣,语调平缓:

“此议……朕自有定夺。”

片刻之后,天子缓缓开口:

“监察御史所言,确有几分道理。‘三准’之议,若无明文,恐成口舌之政,误贤排良。”

此言一出,清流一系微露希望。

但下一句,却令所有人神情顿变。

“不过,吏部之策,更具操作之实、施行之法。”

“新政之初,百弊未除,若无权责集中之机构推进,事事分权,事事掣肘,徒增内耗,难图实效。”

“朕准吏部之策。”

“‘三准’制度,择日施行。”

“特招恩科,春日放榜,由吏部主理,三省协审。所有推荐、考录、定派官员,皆以此制为准。”

语落,一锤定音。

朝堂之上,片刻沉寂。

清流面色铁青,新党却纷纷露出喜色。

王擎重低头拱手,神情中却掩不住那一丝得意之意:“臣谢陛下信任,定不负所托!”

而此时的许居正、霍纲等人,哪怕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却仍心中微寒。

“完了。”霍纲低声叹息,“这下整个大尧官途之源,都要归他一人手中了……”

“吏部之权,已极。”许居正眉头紧锁,低声道,“若他再掌左右相位之一……那便是权倾天下。”

他话音未落,只听御阶之上,萧宁再度开口:

“既已定策,吏部主导各部缺员推荐与考录一事。”

“然朝中数位关键之职,亦需尽早填补。”

“其中,尤以左相空悬最为急切。”

左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精神一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