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697章 陛下还是太年轻?

正阳门前,天光将明,宫钟未鸣。

整个洛陵皇城早已从沉眠中苏醒。

太和殿前,数十丈的丹墀广场空旷而肃穆,丹石被晨露濡湿,映出一层水光。

随着宫闱初启,禁军列阵而出,肃立于两侧,甲胄轻响,铁戟森然。

风不语,鸟不鸣,天地寂然,仿佛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这是改风日。

大尧历代沿袭至今的天朝大典,一年仅一次,举国上下瞩目。

所谓“改风”,即“改政之风”,是天子御下、颁令、革弊布新之大典,其日,百官入朝,听君宣策,读年诏,立新规,举善贬恶,宣天下之纲纪、律条、政令与改革之意志。

一纸诏书,可抚百姓之苦;一言妙策,可动万方之势。

而今年的改风日,却又尤为不同。

过去一年,大尧几陷亡国之境。

北境战乱初起,党争撕裂朝纲;左相叛乱、孟党谋逆,接踵而至;四王并起,诸侯割据,山河烽烟四起;兵溃民乱,国基震荡。

如今,战虽止,乱未息;火虽熄,灰犹热。

今日之改风,非但为政纲之定,更为社稷安危之断。

金銮殿前,百官陆续到齐。

一身朝服的官员分列殿前广阶。

左文右武,按九品十二级各就其位。

尚书台、礼部、户部、兵部、大理寺、太常寺、御史台、少府监等部官员齐聚。

诸卿侍郎、给事中、监察御史、典仪使、吏部考功郎……皆如赴敌。

无一人敢嬉笑,无一人敢失礼。

所有人神色肃然,甚至连朝靴声都被殿下青石所吞。

“改风日……终于到了。”

有低声私语自武官列中传出,却也立刻归于寂静。

这一刻,无数目光悄然扫向那高踞朝列之上的皇座——却仍空空如也。

朝门两侧,黄门内侍已整装待命。

紫金礼旗肃然垂立,金铃不动,气氛压抑如暮云低垂。

广阶之下,有文臣低声道:“这一年之乱……怕是百年未有。”

“而今改风若无对策,百姓心恐难安。”

有人回道:“只愿陛下今日,不是空口唬人。”

又有人皱眉:“陛下毕竟年少,又以武闻名,治国一道,未曾真正展露过手笔。”

“能否承起这天子之责……难言。”

“即便有心,若无人辅佐,有意也成空谈。”

“不如我们自上陈策,助其布新?”

“此言有理——朝中贤士众多,今日若人人都能上一道良策,或许可为陛下所用。”

一阵低语之后,几名官员交换眼神,暗自点头。

此刻,他们心中对陛下的信心虽未全失,但真正能否“以笔治天下”,无人敢断言。

他们知道,陛下能以剑御敌,却不知能否以策驭国。

巳时将至,钟鼓未响,天光如洗。

今日之洛陵,天清无云,日色明朗,却无喜气。

朝堂之上,一如风暴来临前的静默。

文武群臣立于丹墀之上,仿佛是森然石像,静等君来。

某位中列官员暗自擦拭额头细汗,低声道:“我昨夜观天象,今晨北星转明,似为不吉。”

旁人却轻声反驳:“未必。”

“我观紫气东来,瑞光拂云,反为大吉。”

两人互望一眼,却皆不再言语。

因为他们都知道,真正的凶吉,不在星辰,不在气象,而在即将到来的——那个人。

他既是帝王,也是赌注。

太和门内,黄门一声长呼:

“——陛下驾到!!!”

这一声,如山雷炸裂!

一瞬之间,百官齐跪,万靴齐响!

“恭迎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整座洛陵皇城,文武百官,万口齐呼!

他们的声音,穿过九重宫门,穿过苍玉天街,穿过百年王朝的山河记忆!

无数道目光投向朝门之外!

——今日改风!

——万众瞩目!

——风雨欲来!

天子,萧宁,至!

随着太和门的金銮殿门缓缓开启,一道身影由高阶之下,沿御道步步而来。

他一袭黑金朝袍,纹饰繁复如水波剑浪,衬得整个人身姿修长、气息沉稳。眉眼间英气逼人,眸光似霜似火,举手投足间俱是风雷不动的沉凝威势。

那是被火焰灼烧过、从万军中生还的帝王。

即便未语,未怒,未笑,但当他自光影间走出时,却仿佛带着千军万马一同跨入金銮殿。

——肃然无声!

百官跪伏在地,不敢仰视,只听得那皮靴踏阶之音,如沉雷落地,一步,便震住八方!

萧宁缓缓走上九层龙台,俯瞰众臣,神情平静,唯眉眼锋锐如剑,眸光扫过之处,便让不少人心头一凛。

“起——”

随着御前内侍一声唱和,百官齐起,齐刷刷垂手肃立,目光望向那道端坐于金龙之上的帝影。

“朕登位三年,凡事多有不安。”萧宁的声音,终于响起。

不大,却清晰入耳,稳重、沉静,如寒潭投石。

“今岁一乱再乱,百官惊、百姓惧、国脉动荡,朕有责。”

“今日改风,布政颁策,诸卿有言,尽可直陈。”

此言一出,百官轰然响应:“谨遵圣旨!”

朝会,正式开始。

站于朝列左侧的户部尚书——一位面白无须、身形略显清瘦的中年官员,立刻走出班列,拱手而拜:

“启禀陛下,臣户部尚书,谨奏今日六策,以应天下之变。”

萧宁微抬手:“讲。”

林志远取出卷轴,展开,大声宣读:

“臣等建议,一:全国复查户籍,严定丁口,防逃亡漏税。”

“二:整肃坊市税制,改徭役为折银,厘清百户之赋。”

“三:重修田亩图录,收归地契,设‘九司之局’,调地调税,量产归数。”

“四:开设‘边贸通关’,允北地、南交、海邦三地贸易互通,以补国库。”

“五:设‘吏审堂’,专察地方吏治,年终以功劳定官位高低。”

“六:废部分州县直辖制,改为‘封总令制’,统筹赋税,由朝直收。”

语罢,林志远俯身高呼:“臣等以为,此六策可收弊政、兴国计、固疆域、补财政、整官府、定纲纪。请陛下裁定!”

朝堂一时安静了下来。

众臣面色各异。

左列中,一众中低阶文官纷纷微点头,似觉颇有道理。毕竟这些条文听上去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确有治国之貌。

但右列之中,几位朝中重臣,却微不可察地皱起了眉。

中相许居正、右相霍纲、大相郭仪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交换了眼神,彼此眼底皆是一丝深沉担忧。

他们不是没听懂林志远的条文——恰恰相反,他们听得很清楚,清楚得让人心寒。

这些所谓的“六策”,虽表面说得冠冕堂皇,实则——

处处皆设权力之机,暗藏利益分割之道!

封总令制?不过是地方权力再次归入中心之手,便于人事安排。

“吏审堂”?听来是整吏,其实是变相设权,以“考核”之名,掌生杀之实。

至于“九司之局”?这分明是绕过原有律法,重建赋税系统,新建权力节点,便于——中饱私囊!

此人,林志远,正是如今朝中最为活跃的新党成员。

而新党之首——

便是吏部尚书王擎重!

吏部本就位列三省六部之最重,掌官职、调任、考绩、升迁、黜退。

王擎重在位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过去因孟党、穆党压制,一直未显声色。如今两党皆亡,王擎重坐拥吏部,暗中结党,新党声势之盛,已隐隐成势。

——林志远,便是他最锋利的一把“笔”。

新党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

“官从人走,利随权来”。

听上去都是实策,实际上全是“为自己人铺路”。

许居正等清流派出身寒门,讲求节俭为政、清正用人,一向反感此等行径。

只是眼下……

这份“六策”,实在包装得太巧妙了!

若是贸然反驳,难免落人口实,说他们阻碍革新、固步自封!

许居正眉心紧蹙,心中暗道:“这等文字,看似整肃,其实不过是披上新衣的‘掠政行私’。只怕……若让陛下采纳,后患无穷。”

霍纲也低声咳了咳,斜视一眼身侧郭仪,小声嘀咕:“这林志远……是王擎重手笔吧?”

郭仪没有回应,只微微颔首,眼中愈发凝重。

“我思虑许久,才察觉出其中三处陷阱。”霍纲咬牙:“可那小子不过一炷香就全讲出来……”

“陛下若非早有谋算……便是要被糊弄过去了。”

“真看不透他啊。”郭仪低声叹道。

清流三公互望之间,心头俱沉。

——今日之改风,已非单纯之朝会,而是一场真正的博弈!

对他们而言,不只是陛下听策这么简单。

而是:

陛下能否明辨忠奸?

能否不为言辞所惑?

能否真正斩断旧弊?

那才是——真正的“改风”!

太和殿内,静如深渊。

林志远退下之后,殿中气氛一时间凝滞至极。

文武百官皆垂首不语,唯有少数人目光浮动,细细观察着御座上的天子神情。

萧宁左手执玉笏,右手轻叩扶手,面无喜怒,眼眸半垂,仿佛仍在思索林志远所奏之政。

这幅神态,落入清流诸臣眼中,却仿佛山雨欲来之前的沉默。

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底看到了凝重与忧虑。

“他……似乎,并未察觉。”郭仪心中一沉,微微偏首,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新党阵列。

果不其然,新党的几位朝臣已接连站出。

“陛下,林尚书此议,实可谓体恤黎庶、洞察朝纲,若得推行,朝政必昌!”

“户部之策,早有成案,只待君断。臣等斗胆请命,愿率先行于京辅数郡,为天下先。”

“改革之策,若不趁此良机施行,恐失民心!臣等皆请陛下……定策施行!”

言辞恳切,声声入耳,似乎真心为国为民。

可许居正等人知晓,这背后的意味,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这群人所言之“改革”,看似纾解百姓负担,实则处处暗藏“权限下放”、“财务集中”、“上下联供”等关节——

若一一细审,便会发现,这些“改革建议”看似合理,实则将地方财政权悉数收归户部,调拨则需户部节节批复。

更可怕的是,户部本就为新党所控,这一旦实施,地方官府几近空壳,地方百姓虽赋减三分,实则需自筹府务——

百姓表面轻负,官吏却无法运作,最终还要反向摊派,羊毛出在羊身上,反受其害。

许居正脑中飞速转动,他想出言,却终究未动。

因为他看得出,萧宁的神情——沉稳、赞许、甚至还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糟了。”他心头泛起不妙之感。

“莫非陛下……已被这新党糊弄了过去?”

霍纲也是眉头紧锁,几乎下意识想站出,可就在这时,身旁的边孟广忽然前移一步。

身着兵部朝服的他,眼中满是不满与怒意,低声却斩钉截铁地吐出一句:

“陛下——臣有异议!”

此言一出,殿中瞬间寂静!

百官齐齐抬头,目光猛地转向那一抹兵部尚书的身影。

许居正瞳孔一缩,立刻用余光猛使眼色,眼神焦急如火:

“不可!此刻发言,正中新党之计!”

可边孟广目光如电,根本未曾退缩,铿锵有力道:

“户部之策,看似仁政,实则陷阱。百姓赋税未降,府县却无财自运,最终仍需摊派于民,空有其表!”

“而所谓上下联供,更是转移资金之名,行上下分利之实。户部把控调拨,日后各郡政务寸步难行!”

“此等阴谋,臣断不敢坐视——!”

他的言辞直指要害,声如洪钟,毫无遮掩!

新党一众大臣脸色顿时难看,一人冷笑出声:“兵部尚书倒是好口才,莫非连财政之事也要管?臣记得……兵部并不理钱粮。”

“说到底,终究是怕新政打破旧制,坏了你们几位的老章法吧?”

“边尚书恐怕是习惯了‘权不下放’,才如此激烈反对罢!”

唇枪舌剑,杀意弥漫。

萧宁的脸色……也终于起了变化。

他眼神一沉,缓缓抬手,打断了众人的争执。

“——兵部尚书,朕问你。”

萧宁的声音并不高,却带着一股凌厉之势,宛如锋刃划破了寂静的长空。

“你方才说,户部新策,是陷阱?”

边孟广毫不退避,挺身而出道:

“回陛下,是!臣所言,句句属实,敢以项上人头担保!”

此言一出,殿中再起哗然!

而萧宁却缓缓站起,居高临下地望向边孟广。

“兵部尚书身为军中大员,不顾军政,倒来插手户政之事。更当朝之上,大言相诛。”

“你可知,今日是改风大典,万方瞩目!”

“你如此无状,置朝纲于何地?!”

轰然如雷,震动四座!

萧宁怒目如炬,话音如雷,直震得边孟广心头一寒!

“朕在听策,在谋政,而你却在殿上妄言党争之语、反对之声。此等作为,是欲夺诏权?是意图操政令?”

“……还是不服朕之决断?”

“退下!”

此言一出,殿上百官尽皆色变!

边孟广脸色苍白,噤若寒蝉,只得拱手,沉声低头:

“臣……遵旨。”

他缓缓退下,许居正面色凝重,霍纲更是眉头紧皱。

新党众人则皆暗露笑意,彼此对视,眼神中满是得意。

这一刻,清流诸人心头沉如巨石。

“完了……”

“他真的信了那一套……”

郭仪暗自咬牙:“这些人,把假仁假义、伪善之政包装得滴水不漏……陛下未必能看出其中玄虚。”

许居正手握朝笏,微微颤抖。

他从未想过,在这个他们一心支持的新帝面前,他们会输得如此被动。

——新党得势,边尚书折辱。

而那位端坐龙椅之上的帝王,终究……还是少年。

还是,太过年轻了。

太和殿上,金光晃耀,朝服如海,丹墀之上的肃穆气息仿若凝固。

林志远静静地站在户部列中,神情沉稳,目光却带着几分细微的锐意与揣度。

他此时的身位并不起眼,却有些不经意地与正中央那御座之上的青年帝王遥遥相对。

“竟没有反对,反而点头称善……”林志远眼底泛起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笑意。

他很清楚,自己方才所奏的“六策”改革,并非真正利国利民的大策,而是一道投石问路的探路符。

他想知道,那位传说中手握天兵铁剑、从火与血中归来的新帝,是否仅仅擅长破敌,却不谙理政?

若是如此,那今日之后,朝中真正的局势——便将天翻地覆!

“这个新皇……”他心中迅速思索着。

“或许真如传闻中那般,是个练武的痴人,年幼时在朝中久被掣肘,根本没有机会真正接触政务,恐怕对朝堂权谋之道,尚还懵懂。”

就在这时,台阶旁侧的同党之一、吏部主事张原昌微微偏首,向林志远投来一个眼色。

林志远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下一瞬,张原昌便朗声上前,拱手出列,身姿恭敬,语气却极为笃定:

“陛下圣明,林尚书之‘六策’堪称当今时局之良方,臣有幸聆听之下,亦有感而发,愿再献一策,补全其制。”

众人目光齐齐转来,许居正一派眉头顿时紧皱。

张原昌道:“户部政令中所言‘巡赋于州府、合役于镇郡’,乃调度钱粮军赋之术也。然臣以为,若州府巡使仍由吏部轮转任命,则政令未必能彻行。”

“故此——”他目光一闪,继续道:“应另设‘巡政使’,由朝廷直辖、临时委派,专为处理改革诸政,分掌钱粮、督办赋役,不经各部调度,亦不听地方统辖,以此破旧制之弊,达新政之效。”

此言一出,朝堂再震!

许居正脸色顿时沉了三分。

这张原昌提出的,竟然是绕开原本朝廷律序、重新设立直属于皇帝的“巡政使”系统!

表面上是简政高效,实则一旦实行,这些“巡政使”便将成为脱离三省六部体系、由新党一手扶持、直接操控州郡的实权爪牙!

这可不仅是“中饱私囊”,这是夺权之谋!

郭仪眉头如刀,眼神紧盯萧宁,声音未出,却握紧了手中象牙笏。

而旁边,霍纲也已心生怒意,但他知道,若这时轻举妄动,只怕会让新党抓住“阻碍变革”之名,反而得不偿失。

而更令他们不安的是——

御座之上,萧宁依旧神色平静。

他面无波澜地听完了张原昌之策,目光只是在对方身上微微停顿一瞬,随后缓缓颔首。

“此议……可观。”

“当详议之。”

——陛下,又称善了!

几位清流重臣几乎同时心头一沉。

郭仪下意识转头看向许居正,只见这位素来沉稳的中相,眼神中也罕见地浮现一抹动摇。

“……他,真的不知吗?”

“这新政背后的利害,难道真的看不出分毫?”

而林志远那边,则已是暗喜于心。

“成了!”

他向张原昌投去一个欣赏的眼神,又不动声色地看向吏部一列。

片刻后,另一人再度出列——

“陛下,户部既议新制,臣兵部亦有议,请听一言!”

此人正是兵部郎中秦庸,同样出身于王擎重门下。

“以往之调兵法令,往往因驿骑传缓、各地文案不清,致使兵调延迟,令不能行。”

“臣请设立‘军讯内使’,以奏折密档直接送呈户兵二部,共享军政信报,由陛下御览后直批,由专使传令至军。”

这便是——掏空兵部中枢!

表面为高效军政之术,实为架空兵部上级,建立“军讯权链”,把兵调之权集中于新党手中,再绕过既有监督体系,自成体系!

而更可怕的是,若“军讯内使”制度一旦通过,不仅意味着兵政系统半被私派掌控,更意味着,朝廷上下多年来构建的制衡机制,将被彻底打破!

许居正等人心中大骇!

——这哪里是改革?这简直是篡政前奏!

“不可!”霍纲终于低声道,“不可再坐视了。”

他看向萧宁,却只见那年轻君王,眼神仍旧深邃无波,面容仿佛毫无异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