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慈焙进京的当天,随行的文武百官也马上各司其职,进入工作状态。

他们是走陆路进京,比漕运快得多。

也没有带多少东西,就只是把南京衙署的公文资料以及各种图书之类的打包带过来,一路疾驰,归心似箭。

此番能跟着朱慈焙进入朝堂的,都是在顺治十八年坚持抗清多年的义士。

如张煌言、黄宗羲、王夫之、傅山、吕留良、屈大均、祁班孙、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李谦汝、张履祥等等。

看似人还挺多,林林总总加起来这些文人得有数百人。

但相比于明末那如过江之鲫一般投降满清鞑子的官员,他们的数量真就是少得可怜,甚至想填补整个北京空缺的上千名官员都填不上。

因而朱慈焙便加紧让内阁及六部重新恢复秩序。

现在的当务之急有三件事。

一是让全国各地恢复治理,让百姓务农,商人经商,各行各业迅速进入生产状态,以缓解战争带来的生产力减少。

二是恢复各地官府的树立,重新恢复管理秩序,避免有人趁着没有官府后,趁乱违法乱纪。并且朝廷的各项政策和旨意,也需要各地官府传达。

三是肃清建奴鞑子余毒,处理各地逃走的建奴鞑子,再清算那些曾经给鞑子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

前两种都需要大量的官员来帮助朝廷进行治理。

偏偏到顺治十八年的时候,老一批文人和以前的官员大多都投靠鞑子。

新生代的文人,比如生于崇祯末年,长于顺治初年那一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就完全不一样。

三观被塑造为了忠于建奴鞑子朝廷,考的科举也是顺治十年之后的科举,脑子里装的与那些忠于大明,保留着汉人传统思想的文人格格不入。

这批人自然也就没法用。

新建立起来的大明就得大量罢黜那些满清官员,可递补的官员怎么来呢?

朝廷就只能大量搜罗那些隐居于民间,不出仕满清的文人。

明末清初的文人基本就三个派系,一个投降派,一个躺平派,一个反抗派。

如果说投降派占了的80%话,那么躺平派就占了19.9%,反抗派则可能0.01%都已经不到了。

毕竟大部分反抗派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基本上都已经被杀死。

因此在投降派不能用,反抗派则人数太少的情况下,启用躺平派也是无奈之举。

到了四月份,经过一个多月的追杀,北京及其周边的满清鞑子都已经处理得差不多,剩下的就是肃清国内余毒。

朱棣也从宣府回来。

他之前在宣府附近可不仅仅是杀吴三桂,还效仿后来的自己,出宣府马踏漠南,杀得关外漠南蒙古部落皆胆寒。

基本上也就是在后世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附近转了一圈,逼得周边蒙古部落向大明称臣,也算是为这个新生的大明势力扫清一道障碍。

他回来还带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顾炎武。

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当时各自在家乡以及湖南等地讲学,因此老朱在南方起兵后,他们就迅速加入。

但顾炎武四处游历名山大川,甚至还多次来北京找阎尔梅,也曾去过山海关,山东等地。

这个时候他正在陕西华阴,自然也就不知道南方发生的事情。

直到老朱重庆一战,消灭鳌拜,朱棣出陈仓道进入陕西境内,顾炎武才知道此事,于是连忙去找到朱棣的部队加入其中。

他跟着朱棣一路从陕西杀到山西,又从山西杀到宣府。

甚至还跟着朱棣去了趟漠南蒙古,经历可比王夫之去云南投奔朱慈焙,黄宗羲在江南起义投奔朱元璋要精彩得多。

顾炎武回京后,朱慈焙命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成为辅臣之一。

相比于王夫之和黄宗羲,顾炎武的能力更多。

他精研兵法、疆防、理财、医术、水利、赋税、历史、地理,可以说除了没搞过发明以外,什么都会。

在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帮助下,朱慈焙很快就稳定了朝堂局势,慢慢地让新建立的大明恢复秩序。

之后又有一系列措施。

包括封永历帝为皇叔,许多追随永历帝的忠臣也得到了封赏。

接着给郑成功、李定国、白文选等人赏赐,又作孤忠图,建立孤忠楼,分文武二阁,给诸多文武百官绘制画像,悬于阁内。

如此一来安抚了诸多即便是到了顺治十八年,依旧在悍不畏死,反抗满清朝廷的忠臣。

二来也稳定了朝堂局势。

然后就是下令取消三饷,减免赋税,勒令各地尽快恢复因为战乱影响而失去耕作的农业,迁徙无地百姓流民进入关中、四川等地繁衍生息。

说起来搞笑。

三饷这玩意儿是万历年间为了对付建奴而加征的军费税,满清鞑子坐了江山后,就在顺治元年被多尔衮废掉了。

然而三饷一废,满清朝廷财政就开始紧张起来,于是在顺治三年,又开始征三饷,只是换了个名头,玩文字游戏,把废除的三饷换成加征银,实际数目却是没变。

所以现在承武帝朱慈焙这减免赋税,取消三饷以及满清的加征九厘银,才算是真正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安心种地保证生计。

但三饷取消后,又大量减免赋税,这就意味着新建立的大明财政非常紧缺,军队要养,官员俸禄要给,还要做战后修补工作。

那么钱从哪来呢?

朱慈焙目前的规划是先坐吃山空,等一手朱云峰救济,等承平几年,慢慢收税,加上商业发展,应该就能渡过难关。

眼下的开支主要还是以军费为主。

洪武大明的士兵朱慈焙是不用管的,老朱那边从现代购置了大量行军口粮,拿石油、矿产、稀土等资源换,把那些卖行军口粮的工厂累得够呛。

毕竟我国平时训练不吃这玩意儿,都是炊事班在给部队供应伙食,只有极少数情况,比如长时间野外训练才临时用用。

所以这东西即便是军工厂也不怎么生产,最多就是放网上卖,让军迷们尝尝鲜。

不过老朱这边倒是专业对口。

他在古代打仗,就是长途行军,因此带上大量的行军口粮就很有帮助,不仅体积小,供应的热量高,而且食用也方便。

就跟小时候觉得方便面是奢侈品食物,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样。

南明的将领士兵们要是能搞到一份洪武军的行军口粮,那比过年还高兴,甚至都舍不得吃。

因为那里面真有牛肉或者午餐肉罐头。

因而在不需要管洪武士卒军费开支的情况下,朱慈焙主要管的是南明军队开支。

包括士兵俸禄、口粮、抚恤、武器装备等等。

这些钱目前是由缴获自满清的战利品,以及在江南等地对那些投靠满清,充当满清走狗的地主士绅开刀,把他们的家产充公所得。

只是这样做属于杀鸡取卵,一次性确实得到了大量的钱粮,短期内保证军队供应没问题,但长期肯定不能这么下去。

所以还是得想办法既能保证民间赋税低,又能保证朝廷的财政开支。

正常情况下,维持个三五年,就慢慢把赋税调上来,这样国家也能够缓过劲,百姓休养生息几年,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顺治康熙就是这么做的,顺治继续加征三饷,一直到康熙年间才慢慢减免掉。

但如今有了更好的办法。

朱云峰的云峰集团可以从现代搞来大量白银,承武朝廷就可以用白银做财政支出,这样还能加速商品经济流通,保证国家发展。

代价则是稀土。

反正古代也没法提炼,以每吨未提炼的原矿稀土换十斤白银。

虽然到2033年,随着世界局势愈发动荡,我国加紧了稀土收缩政策,导致未提炼的原矿稀土价格飙升,每吨平均在12万元左右。

如果提炼出来的轻稀土和重稀土价格更是飙上天,有些特殊重稀土如氧化铽一吨能卖几千万。

而白银价格则目前维持在8元,十斤白银还不到五万,云峰集团几乎是左右手一倒腾,就翻倍地在赚钱。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一是稀土在古代大明手里本身没用,拿去换钱是最好的选择。

二来古代也没法承接稀土的寻找、采矿和运输,到时候还是得靠朱云峰出钱出力去雇人开采拉回去。

三是稀土本身我国储备就惊人,又有那么多个世界供应,导致现在我国的稀土资源惊人地多。现在价格涨,是国际局势紧张的问题,不代表稀土缺少。

量大管饱的情况下,如果我国选择不再收缩稀土战略,大量出口来增加就业和财政,价格很有可能一泻千里,一路往下跌。

再加上提炼稀土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成本。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云峰这笔钱赚得还是很有风险。

只能说他对自家老祖已经够意思了。

也就是朱慈焙作为尚峰山老朱家的开山老祖才有这特殊待遇。

换了别的明朝皇帝,他肯定白菜价收购,不压到一吨稀土一斤白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商人。

这样有了底气,朱慈焙就可以安心地先花从鞑子那缴获的钱粮,继续对民间维持着低赋税,等以后则可以发展工业,推进制造业的进步。

种种举措,也让这个刚刚建立的新大明迅速恢复元气。

朱元璋并不插手朱慈焙行政。

事实上最开始让朱慈焙当皇帝,除了朱慈焙善拍老朱马屁,让老朱心情愉悦以外,多多少少也是看在了朱云峰的面子上。

不过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朱元璋对他原本只是个马屁精的想法有所改观。

虽然这货是个马屁精,但确实有点东西。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慈焙事事都来向朱元璋请教,每天早晚请安,态度非常好,这样的子孙后代,那自然满意。

四月十五日,徐达进京。

李文忠是和朱慈焙一起进的南京,只有徐达之前依旧在云南镇守,如今则把石碑也带到了北京来。

正是四月刚入夏,小冰河时期天气冷,到了夏天居然也不是特别热,反而凉爽。

太阳高悬,悠悠的白云在天边游荡,北京城变得宁静安详。

运河变得热闹起来。

南方去年下半年的秋粮运到北京,这些粮食只有极少数是赋税,大部分则会成为商品流入市场,供应北京数十万人口。

一支明军徐徐从西北方向而来,从西直门径直进入内城,最后在午门外停下。

朱棣和朱云峰亲自过去迎接。

现在洪武和承武完全是两个系统,朱元璋也不管朱慈焙的行政和军事,每天就待在宫中,最多就是听听朱慈焙的汇报,俨然太上皇。

洪武士卒们此时也都已经回来,目前驻扎在城外,宫中则暂时由三千禁卫军看守,戒备森严,井然有序。

“臣参见陛下!”

朱云峰和朱棣在午门口接了徐达,一路到乾清宫觐见朱元璋。

并不是乾清宫大殿,而是书房内。

老朱喝了一口茶,随后说道:“起来吧。”

“谢陛下!”

“在外八个月了,有些想家了,你们呢?”

“臣也想。”

徐达笑着说道:“有些想我那几个孙儿孙女了。”

“哈哈哈哈哈。”

老朱笑道:“都到了这把年纪,还随朕四处奔波,倒也辛苦了。”

徐达赶忙说道:“跟着陛下不辛苦。”

“嗯。”

老朱点点头道:“把石碑安置好,过几日就能开门走了,该回去了。”

“是。”

徐达应下。

接着又说了一会儿话。

此时乾清宫外广场,还是那个位置。

下面有填补的痕迹。

想来正常历史当中,应该是朱祁镇的正统时期,地宫塌陷,然后拿出石碑,重新填补,石碑也随着朱见浚就藩而去了长沙。

只是洪武年间发生了特殊的变化,雷雨交加的天气,一次平行世界的偶然,造成了特殊的情况,才弄得如此。

如今又把那地宫挖开,铺设了地砖,把石碑安置好,等待现代那边充电轰开空间节点。

又过了几日。

朱元璋和朱标约定是四月二十日现代那边供电。

这几天来朱元璋又叮嘱了朱慈焙一些事情,等到四月二十日的时候,总算是要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