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有了希望,就再无难事

相比于对待崇祯的态度,对待永历帝的态度老朱就温和许多。

没办法。

崇祯那厮是明明大权在握,却骚操作不断,以至于搞得国家乌烟瘴气,最后被起义军推翻,亡国的责任占了不少。

而永历帝就很大程度与他无关了,一生都是个傀儡,到处东躲西藏,跟过街老鼠一样,十分凄惨。

并且他为人虽然软弱无能,但性格还是很仁慈宽厚,逃到西南的那段时间对治下百姓不错,以至于当时西南百姓对他以及黔国公沐天波都很拥戴。

在永历后期云南贵州很多土司起义反抗吴三桂,就是在于吴三桂在西南横征暴敛,与永历对比之下,把他们都逼成了大明的忠臣。

因此老朱不可能把责任推到永历帝头上,最多说他平庸,没有如光武帝刘秀那样可以力挽狂澜,再造大明的能力。

不过也正是如此,永历帝也不能继续当皇帝了。

事实上老朱也不想换人,换皇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朱自己就是皇帝,明白要想统治,就必须保证大明朱家皇室的威严,皇帝岂能说换就换?

哪怕他是老祖宗,确实可以想换就换。但也需要有理由,不然毫无理由地换人,天下人只会同情朱由榔。

但确实没办法。

乱世之中,需要的是英明能干的雄主,朱由榔性格懦弱才能平庸,若是和平时期或许正好,可在这种时候实在担不起大任。

因而也只能这样。

新皇帝的人选早就定下来了,就是朱云峰的祖宗朱慈焙。

朱慈焙虽然不知道有没有雄主才能,但凭他能够在满清的残酷统治下逃之夭夭,而且躲入深山老林里开创一个家族,也算是小有本事。

至少在内政方面肯定不弱,深谋远虑,精打细算,会过日子。

而且他出身于老朱家底层,本质上已经是底层老百姓,在与底层共情以及小人物的智慧方面绝对不会弱。

如果有一天能够荣登高位,不敢说能像刘邦或者老朱这样同样出身底层的皇帝干一番大事。

但守成稳定,保境息民还是能够做到,不至于出现混乱的局面。

事情便也这样确定好。

换皇帝是件大事,又得昭告天下。

同时还得把老朱过来的消息传出去,以此振奋人心。

当下老朱也不再迟疑,令人把事情传播出去。

八月份云南这边老朱加班加点,从现代运来大量物资,准备北伐事宜。

满清那边则还在路上。

重兵围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需要调集大量粮草。

也就是明末清初,生产力以及社会工具一定程度上进步了许多。

换了唐汉时期,要想开启一场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大战,光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可能要半年甚至一年之久。

鞑子从七月中旬得到消息,筹备各类粮草辎重,到八月下旬的时候,主力才从北京南下至湖北。

之后直到九月份底,近十月份才过三峡进入四川,杀奔重庆。

此时老朱早就已经完成了前期的物资囤积工作,并且做好了战略部署,准备对清军进行迎头痛击。

便也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太祖朱元璋下凡救世,于西南造再大明的消息风靡全国。

这可不是口口相传的消息,而是老朱令人用打印机,亲自撰写了一份讨清檄文,多达三千余字,上面甚至还盖了玉玺,以及他宝像庄严的照片。

通过打印机复印了得有几百万份,派遣云南贵州等地的抗清义士潜入各地,将这些檄文到处分发,或趁夜张贴,或交予抗清义士手中。

十月二日,浙江余姚,在城东郊外有一草庐,草庐内设别院书馆,号为弘文馆。

此刻已是傍晚,馆中的学生都已经下课回家,只有一夫子坐在书房撰写文稿,稿上写着: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

正欲笔写下文,外面传来匆匆脚步声。

一人推开书房门,此时江南正下雨,草庐外雨水淅淅沥沥,进来的人穿着蓑衣,甚至都没来得及换下,只摘了斗笠。

黄宗羲见弟弟的蓑衣留下的水滴把木地板打湿,不由得皱眉,问道:“泽望,你不隐于浮屠,怎么回来了?”

来的人是黄宗羲的弟弟黄宗会,作为明末贡生,虽未曾跟哥哥早年一起起兵抗清,却也明亡后隐居起来,常流连于江南诸多寺庙,因而称其隐于浮屠。

黄宗会解开蓑衣,从怀里取出一张纸,走到黄宗羲面前沉声说道:“兄长,看看这个。”

“哦?”

黄宗羲疑惑地接过纸来,颦眉上下梭视,越看眉头越紧锁。

这纸里可是以朱元璋的口吻写的。

开篇其实是感叹,叹他老朱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汉人衣冠。

谁曾想二百余年后,泱泱华夏大地,竟然又被胡虏占据,且比之蒙古人更为猖獗,竟要彻底亡汉人发服。

之后便是细数满清建奴这些年来所造的杀戮,包括屠杀了数百万汉人,造成了多少冤魂。

中间部分则是说了一些自己的过失,承认自己开国之初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以至于给大明江山留下隐患,从而造成了后来的事情。

并且又说他死后飞升成仙做祖,此番下凡便是要拯救万民百姓,破灭满清,再造华夏,以此弥补开国之错。

最后则是聊了南明的问题所在,皆因崇祯一脉全殁,以至于诸王并立,互相争权倾轧所致。

而朱由榔被赶鸭子上架,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帝。

如今他下凡救世,便要改变这种现状。

经过他的观察,朱由榔性格软弱,并不适合做皇帝,因而只能令他退位让贤,换吉王府的朱慈焙为帝。

此番他朱元璋当为天下汉人讨个公道,让满清付出血的代价,以藉慰数百万汉人冤魂。

洋洋洒洒三千余字。

本来以老朱的秉性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这份文章其实也是要恢复朱明江山的合法性,在这一点上他还是不遗余力,自然也就愿意多那么几分豁达。

除了文字以外,在旁边甚至还有老朱的彩色照片,就看到他穿着龙袍,庄严地坐在龙椅上,脸色圆润,两鬓斑白,仅仅坐在那里,就充满了肃穆,一副帝王之相。

“兄长,你怎么看?”

黄宗会见黄宗羲已经看完,正细细打量着老朱的照片,便询问道:“此事是真是假?”

“唔”

黄宗羲沉吟片刻,说道:“看着不像假。”

“不怕是有人冒充?”

“冒充就不会以太祖之名,将来再行篡逆之举,天下恐怕人人得而诛之。”

“这倒也是。”

黄宗会觉得有道理,便说道:“兄长觉得此事为真?”

“我希望是真。”

“哦?兄长平日里不说天下当无君吗?”

“无君比有君好,汉君自比蛮夷强,莫非你还想继续吊着那金钱鼠尾?”

黄宗羲瞥了眼黄宗会的脑袋。

黄宗会便露出苦笑。

他兄长黄宗羲名气很大,在江南朋友众多,且深居简出,藏匿起来,平日里束发裹巾,令人看不出端倪。

可他到处游山玩水,路上遇到满清兵丁,如果不剪掉头发的话,当时就得被抓起来砍头。

所以也没办法。

他便说道:“自是不愿的,可也无法。况且辫子虽留在脑袋上,心里装的汉人衣冠,又何须在意?”

黄宗羲笑了起来:“泽望,你的学识已经很有见地了呀。”

黄宗会又道:“如今太祖下凡闹得沸沸扬扬,我们是否从中推波助澜,联络诸多抗清义士?待到合适的时机,便揭竿而起?”

黄宗羲沉吟片刻,缓缓从书桌上站起来,来到门口,看着外面瓢泼大雨,负手而立,目光微凝道:“不急,再等等吧。”

“什么时候?”

“若这位太祖能击败鞑子重兵围剿的时候。”

“可这样岂不是像谁赢在帮谁?”

“错了泽望。”

黄宗羲闭上眼睛,轻声道:“是我们的义士已经越来越少,再经不起折腾。若是西南大败,岂不是连累了大家?”

到了如今的顺治十八年,给民间这些抗清义士的已经不再是希望,而是满满的绝望。

很多人都知道大明彻底亡了,满清大势已成,他们不可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因此很多有识之士,便解散了抗清队伍,回家乡隐居。

或后来被满清搜捕出来杀害,或藏匿于民间山林游山玩水,写书立传。

黄宗羲就曾经组织过抗清。

但满清的力量太大,双方巨大的实力悬殊最终让黄宗羲不得不解散队伍逃回家乡。

眼下看似有了希望,可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场绝望?

所以他不想再赌。

不然一旦赌错了,就不是他一个人的身家性命,而是数千跟着他起义的义士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

“但至少也该把消息散播出去吧。”

黄宗会又道。

“嗯,派人联络张阁老,把消息告诉他,一旦西南有变,鞑子被击败,我们便在江南举起义旗!”

黄宗羲下了决心,接着又道:“还有用晦、考夫、敬可、文白他们,可以与他们相见,只是说说这些事情,但先别提举义兵的事情就是。”

他嘴里的用晦、考夫等人就是吕留良、张履祥等人,这些人不仅与他一样曾经举起反清大旗,同时也是他恩师刘宗周的弟子。

所以黄宗羲与他们交情很紧密,都属于江南反清文人圈。

曾经黄宗羲以为在满清的高压统治下,诸多好友四处躲藏,以后恐怕少有机会再走动。

如今却是没有想到天下有变,还能有如此机会。便也是时候联络以前一同反清的朋友义士,待时机而动,推翻暴虐的满清朝廷。

“好!”

黄宗会应下。

接着两兄弟又聊了几句。

黄宗会便穿上蓑衣,冒着风雨离开。

黄宗羲把他送到门外,站在廊下,看着弟弟消失在风雨里,又看向天空骤雨不断,目光里,已满是深望。

若那西南的太祖是真,就太好了太好了。

湖南湘西,金兰乡高节里“败叶庐”内,才四十二岁的王夫之整理好了自己的《落花诗集》。

自从六月跟着自己颠沛流离的妻子郑氏去世后,王夫之就沉默了很多。

他曾经跟随过堵胤锡抗清,也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组织过起义,最终都失败了,又被清廷通缉,只能改名换姓,东躲西藏。

如今抗清大业无望,想起父亲临终前要抗清到底,但现在却孤家寡人,四处流浪,亦是悲愤难耐,心中绝望。

至此,王夫之便醉心于学问,关注于思想,不再理会天下大势。

然而西南的风却很快吹到了湖南。

湘西虽偏远,但实际上朱棣从湖南一路攻城略地,取贵州占云南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

甚至也有好友在去云南投奔朱棣的路上还曾经找过他,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

但当时王夫之已经对抗清大业彻底绝望,觉得即便有一支明军占领了昆明,以明年内部倾轧,互相争权夺利的情况,让他充满了悲观。

毕竟当初湖南抗清失败,就是何腾蛟与堵胤锡发生内部矛盾。后来永历内部五虎干政,因与管嗣裘的关系他也是看在眼里。

所以王夫之并不认为这次能成功。

然而今日学生却带来了一张纸,一张他从未见过,白洁如玉的纸。

纸上有朱元璋的撰文,甚至有朱元璋的画像和玉玺。

王夫之愣愣地看着上面的内容。

太祖下凡救世?

“先生,先生?”

学生管永叙见王夫之发愣,便出声问了几句。

“收拾收拾。”

王夫之放下了纸张,轻声说道。

管永叙纳闷道:“先生要收拾什么?”

“离开这里。”

“离开这儿?又要走了吗?去哪?”

“云南!”

王夫之站起身,走向卧室准备收拾行李。

管永叙愣了一下,忙跟过去道:“先生真的要去投奔太祖?可这事是真是假还未定论,这世上真有神仙吗?会不会是假冒的?”

“五千人,攻破贵州数万大军,又攻破吴三桂数十万大军。现在太祖带着两万人来,又何尝大业不复?”

王夫之头脑很清醒地说道:“你我在湘西,离得近,这些你都是知道的,你又怕什么?”

管永叙恍然大悟:“是了,是了。”

“若真是太祖下凡,大业可成,大业可成!我一定要去云南看一看,父亲遗愿,或许就能实现了。”

王夫之情绪愈发激动,收拾行李却是愈发急躁,没了干脆也就不收拾了,随便带了几身衣物,装在箱子里,走出门去,仰头大笑道:“此去,若是死,便死了罢。”

父亲遗愿,妻子病逝,孤寡一人,他也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除了黄宗羲、王夫之以外。

顾炎武此时因正游历山海关而尚不知道,江南许许多多的义士,也都纷纷知道了这件事情。

有人激动万分,有人心中担忧,有人心驰神往,还有人付诸行动。

如屈大均、祁班孙、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李谦汝、傅山等等明末清初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文人学者,不少人都奔赴云南。

特别是傅山。

他曾多次行走天下,希望找到抗清的办法,最终绝望才被迫归隐。

如今有了希望,便千难万难,又该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