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 第82章 心累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82章 心累

作者:两广总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6:0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众人严惩的建议,杨轩表示认同。

一直以来,大明对于读书人实在是太宽容了。

他承认,年轻的读书人和学子是大明的未来,尽管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考不上进士,没有机会做官。

但他们之中也会有人去教书,去为大明培养人才,他们也算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年轻人的积极性不能挫败,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脊梁骨。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一味的宽容。

更何况,杨轩现在扮演的就是一个权倾朝野,野心磅礴的权臣,他就更不能对读书人太过宽容。

“你再去一趟,让他们现在就退去,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否则就别怪治他们藐视朝廷的罪了!”杨轩对礼部尚书说道。

“是,下官这就去!”后者应了一声便离开了。

不过没多长时间就又去而复返。

“王爷,下官已经按照您的意思和他们说,但他们并不愿意退去,反而一定要朝廷给他们一个交代。”

“给脸不要脸,去,将闹事的领头人都抓了,剥夺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考。”杨轩沉声道。

“是。”礼部尚书领命退下。

对于剥夺学子的功名,杨轩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他知道,这些人的功名最后还是会被恢复的。

“再派个人去锦衣卫和东厂问问,被抓的学子和读书人是犯的什么事?”

“让他们搜查,怎么闹出这么大的事?”

“天天让学子读书人堵在宫门前,朝廷还要不要办公了?”杨轩这话有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不满,让他们办点事情都办不好。

可惜锦衣卫指挥使现在并不在京师,他去抓捕假币案最后的三名逃犯了。

因为没有尽全功,杨轩又对他进行了敲打,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所以,他一定要亲自抓住那三名逃犯才行。

现在代掌锦衣卫的是另一人,工作经验不如锦衣卫指挥使,并且,他也不是暗卫。

所以,安排朱见深和于谦离开京师,杨轩用的是隐藏在东厂中的暗卫。

刑部尚书等人听出了杨轩对东厂和锦衣卫的不满,心中一喜。

东厂和锦衣卫这两大特务机构就是悬在百官头上的一把刀,他们早就看不惯东厂和锦衣卫耀武扬威的样子了。

平日里也没少写小作文败坏他们的名声。

若是有机会在摄政王面前给他们上上眼药,他们肯定不会错过。

毕竟双方本就是对手。

他们也清楚,想要鼓动摄政王裁撤锦衣卫和东厂是不可能的,能上上眼药就不错了。

于是,众人不约而同的说起了东厂和锦衣卫的坏话。

明明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朱见深这个皇帝失踪了,可他们现在却做起了这种行径,一时之间,杨轩心中也不知该作何感想了。

锦衣卫和东厂的名声差,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但你们这些人就敢说自己什么也没做吗?

杨轩可是知道的,锦衣卫和东厂的恶名大多都是文官们在背后推波助澜传开的。

其中锦衣卫在民间的恶名远胜东厂,文官们和读书人功不可没。

锦衣卫的探子可以说是三教九流都有,甚至街上的那些混混都有可能是锦衣卫的线人。

或许他们平日里会打着锦衣卫的名号做一些恶事,但远没有传闻中的那么恶劣,基本上都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不管是什么屎盆子,都往其身上靠。

随着说的人越来越多,不是真的也成了真的了。

正像之前说过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改变。

可是这大山是怎么形成的?有谁想过?

待众人都停下后,杨轩冷眼看着众人。

“别以为本王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现在陛下失踪,你们不想着怎么找回陛下,而是开始内斗起来。”

“怎么?太闲了?”

“还是觉得本王对你们太过宽容?”

杨轩的语气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严厉。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吓得跪了下来,瑟瑟发抖。

“下官知罪!”众人齐声道。

“这一次,就这样算了,若是再让本王听到有人搬弄是非,那就别怪本王不讲情面了!”杨轩警告道。

“是,下官遵命!”

“都起来吧!”

“谢王爷!”

“行了,都下去吧,抓紧时间找到陛下。”

杨轩摆摆手。

“是,下官告退!”

众人行礼退下。

待众人都退下,杨轩疲惫的揉揉眉心。

陪着他们演戏,杨轩倒也没那么累,但是看到他们内斗,他是真的心累。

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每天都有烦心事。

长此以往下去,心中郁结,影响寿命啊!

杨轩倒是没有寿命方面的烦恼,他本就长生。

但历史上那么多的皇帝,每天面对臣子之间的烦心事,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尤其是明君,怕是更加心累,而且还有繁重的国事,心累,身体也累。

也不怪那么多的明君活不长了,十几年数十年身心俱疲,怎么可能长寿?

像朱老四和老朱这种能活六十多七十的,少之又少。

吐出一口心中的郁气,杨轩不再去想这些。

今天学子和读书人们又闹事,让他想起了一件事。

有功名的读书人不纳税的特权。

按理说,像是大明前期官员的待遇并不好,可还是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不纳税的特权吗?

只要有了功名,就会有人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到其名下,以此来逃税,到时候,只需要付出一点收成而已。

这部分付出,相比于朝廷繁重的赋税来说,并不多。

人性中,本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哪怕摊丁入亩之后,朝廷废除了人头税,降低了田税,但还是会有人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

这并不是朝廷推行了摊丁入亩,降低了田税就能改变的。

只要朝廷还收田税,就会有人这么做。

除非有一天朝廷不收田税了,田里的收益全归自己,那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可就算是后世,那也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废除的农业税,在古代,封建王朝,这是不可能的。

农业税,是国家最大的财政收入,绝不可能放弃。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