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 第七百五十四章 年关,有人欢喜,有人愁(求订阅!!)

正说着,一队报童跑过码头,挥舞着新出的《工部铁路特刊》:“快看最新消息!南京站选址确定啦!附详细路线图!“

瞬间被人群包围的报童急得大叫:“三文钱一份!先到先得!“脚夫们竟纷纷掏钱,粗粝的手掌小心抚平报纸,指着上面的示意图热烈讨论起来。

河面上,一艘艘货船的桅杆间也传递着报纸。船老大们盘算着:“等铁路通了,咱们的船专跑支线河道,照样有赚头!“

夕阳西下时,城北贫民窟的张大娘正用报纸糊墙。她不识字,却把印有铁路工人合影的那面仔细贴在床头。小孙子趴在被窝里,指着照片问:“奶奶,这些叔叔在干什么呀?“

“在给咱们修福气呢。“张大娘摩挲着报纸,“等火车通了,你爹从矿上回来就方便了“她忽然想起什么,从炕席下摸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迭着三个月来的铁路专题报导。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炊烟裹着芝麻糖的甜香,飘荡在京平铁路工地上空。

滁州段工棚外,伙夫老陈抡着铁勺敲响一口倒扣的铁锅:“领年货喽!“

工人们呼啦围上来,只见地上堆着朝廷发下的年礼——每人两斤五花肉、一包辽东来的海带、半斤芝麻糖,还有用红纸包着的三百文“节勤钱“。

“乖乖,这肉膘厚得能照见人影!“石匠赵大锤拎起自己那份,咧着嘴笑,“今年回家,可得让婆娘见识见识啥叫'官家肉'!“

文书先生临时搭起的案桌前,排起了长队。工人们攥着刚发的饷银,等着代写家书。小工刘二狗涨红着脸:“跟俺娘说,明年咱就坐火车回去!听说一个时辰能跑八十里!“引得众人哄笑。

工地角落,几个河北籍的工人正用枕木边角料刻小木马。“给娃当新年礼。“老木匠张德全眯眼打磨着马鬃,“等通车了,带他骑真马去火车站瞧稀罕!“

秦淮河两岸的商铺早挂起了红灯笼,“庆铁路贯通“的横幅与“喜迎新春“的彩幌交相辉映。绸缎庄掌柜王守财捧着《商报》念给伙计们听:“'朝廷预计将明年三月开通首班火车!这样算起来再有几个月火车就开始了啊!“

城东集市比往年热闹十倍。卖年画的摊子上,火车图成了新宠,小贩吆喝着:“买张'铁龙迎春',来年路路通!“扎纸马的匠人临时改行,用竹篾编起火车模型,眨眼间被抢购一空。

礼部衙门里,书吏们正忙着往红封套里塞“铁路功勋券“。周主事叮嘱道:“凡是参与修路的工匠,凭此券可兑五斤白面!“忽然驿马飞驰而来,送来加急公文——工部提议在年节期间开放已完工的南京站台,供百姓参观。

皇宫城内的新气象

腊月二十八,皇宫前摆出了十口丈余长的铁锅。御膳房总管尖着嗓子宣布:“圣上恩典,赐百官'铁路团圆锅'!“锅里炖着从辽东经铁路快运来的鹿肉,混着关外的冻蘑,香气扑鼻。

六部官员们也换了新气象。户部侍郎一官员逢人便说:“待铁路开通了,老夫要坐公务专列巡查漕运!“连往日最古板的礼部老学究,也偷偷让仆役去买火车模型,说要给孙儿“开蒙识新物“。

夜幕降临时,南京站试验段的铁轨旁,忽然亮起千百盏灯笼。工部官员领着百姓们踩过铺了红毯的枕木,孩童们兴奋地摸着冰凉的钢轨。卖糖瓜的老汉在站台边支起摊子,笑呵呵道:“这儿风水好,老汉我也沾沾铁龙的喜气!“

沿线的村庄里,百姓们纷纷朝着铁路方向摆出香案。白发老者带着全家叩拜:“求铁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铁路工棚中,留守的工人们正围着火炉包饺子,有人忽然笑道:“等咱们修完全程,这火车啊,准比饺子下锅还快!“

腊月二十八,南京城东,淮西勋贵聚居的街巷本该张灯结彩,可今年却显得格外萧索。

朱漆大门前的冷落

武定侯府门前,管家搓着手呵出白气,眼巴巴望着街口。往年这时候,送礼的车马早该排到巷尾,可今日除了零星几个卖炭的老汉经过,竟无一人登门。

“老爷,又退回来三份拜帖。“小厮低着头,捧着一迭原封未动的红帖。武定侯郭英阴沉着脸,一把抓过帖子,狠狠摔在桌上:“好一个世态炎凉!老夫当年随太祖血战鄱阳湖时,这些人还在穿开裆裤呢!“

后院祠堂里,郭家子弟默默跪着祭祖。供桌上的三牲比往年少了一半,连蜡烛都换成了普通红烛,再不见往年御赐的龙涎香。

长孙郭晟偷瞄着祖父铁青的脸色,小声嘀咕:“听说徐家今年连宗族宴都取消了……“

临淮侯府内,李景隆独自坐在花厅里,面前一桌酒菜早已凉透。他举起酒杯,对着空气虚敬一下:“诸位同僚,李某先干为敬。“一仰脖灌下辛辣的酒液,却呛得咳嗽起来。

管家蹑手蹑脚进来:“侯爷,常家三公子托人带话,说是染了风寒……“

“放屁!“李景隆突然暴起掀翻桌子,瓷盘哗啦碎了一地,“前日我还见他在醉仙楼喝花酒!“吼完却颓然坐倒,盯着墙上那幅《鄱阳湖大战图》发呆。画中意气风发的年轻将领,与镜中鬓角斑白的中年人早已判若两人。

腊月三十,雪粒子簌簌地砸在凉国公府的青瓦上,檐下的冰棱如刀般垂挂,在风中发出细微的脆响。

府门前的石狮子早已被积雪覆盖,无人清扫的台阶上连个脚印都没有。往年这时候,蓝玉的亲兵、旧部、门生故吏早该挤满了前院,敬酒的、送礼的、求办事的络绎不绝。可如今,偌大的国公府冷清得像座坟墓,只有老管家佝偻着背,在廊下点了一盏孤灯。

蓝玉坐在偏厅的炭盆旁,一壶烧酒,一碟冷掉的酱牛肉。他没有像从前那样拍案怒骂,也没有摔杯砸碗,只是沉默地倒酒,一杯接一杯地喝。

炭火噼啪,映得他半边脸发红,另外半边却隐在阴影里。他的胡须已经花白,眼角的皱纹深如刀刻,可那双眼睛却比年轻时更加锐利——只是不再有当年的狂傲,只剩下一种近乎冰冷的清醒。

老管家小心翼翼地推门进来,低声道:“国公爷,厨房问……年夜饭还按旧例准备吗?“

蓝玉没抬头,只是盯着酒杯,半晌才嗤笑一声:“旧例?三百人的宴席?现在府里还剩几个活人?还会有多少人来吃我这凉国公府的晚宴?“

管家不敢接话。自打蓝玉被削爵革职,府上的亲兵被调走大半,幕僚散尽,连厨子都跑了一半。如今偌大的国公府,除了几个跟了蓝玉几十年的老家奴,几乎没人愿意留下。

“随便弄点吧。“蓝玉摆摆手,“炖锅羊肉,蒸条鱼,再烫壶酒。“

管家刚要退下,蓝玉忽然又叫住他:“老赵。“

“国公爷还有什么吩咐?“

“依旧给我做三百人的宴席,活人不来,那就给我那些死去的弟兄、义子吃!”

“快去!”

“是是,老奴这就去办!”

窗外隐约传来远处街巷的爆竹声,孩童的嬉闹声,还有不知哪户人家宴客时的划拳声。蓝玉听着,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他还在军中大帐,和麾下将领痛饮,酒酣耳热时,他拍案而起,高喊“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满帐将士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而现在,他连个能喝酒的人都没有。

他伸手摸了摸腰侧——那里原本该悬着他的佩剑,可如今空空如也。太上皇革他职时,连他的将印和御赐宝剑一并收了回去。

“呵……“蓝玉冷笑一声,又灌了一杯酒。

若是从前,此刻的蓝玉早该暴怒。他会踹翻桌案,痛骂忘恩负义的同僚,甚至提刀上马,冲进皇宫讨个说法。可现在的他,只是安静地坐着,连呼吸都平稳得可怕。

——因为他终于看清了很多事。

他看清了那些曾经鞍前马后的“兄弟“,如今一个个避他如避瘟神;看清了那些他曾以为牢不可破的权势,原来不过是皇帝一句话就能剥夺的东西;看清了自己半生征战,最后竟落得个“骄纵跋扈“的罪名。

最让他清醒的是——他发现自己竟然不恨朱元璋。

是的,不恨。

若是几年前,他一定会咬牙切齿地咒骂太上皇“鸟尽弓藏“。可现在,他只是冷冷地想:换做是我,大概也会这么做吧。

一个功高震主的武将,一个结党营私的权臣,一个连皇帝都敢顶撞的狂徒——这样的人,哪个帝王能容?

“哈……“蓝玉忽然低笑出声,摇了摇头,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欧阳伦!”

一想到这三个字,蓝雨面容都狰狞起来,“若没有你欧阳伦,我蓝玉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老天爷,你既然让我蓝玉崛起,又为何安排一个欧阳伦出现啊!”

用杯子喝不爽,蓝玉直接提起酒壶喝起来。

就在他以为这个年夜注定无人登门时,府门忽然被叩响。

老管家急匆匆跑来:“国公爷,有人求见!“

蓝玉眉头一皱:“谁?“

“是……宋公府的冯小公子。“

蓝玉一怔。冯胜的儿子?冯家如今正得圣眷,怎么会在这时候来见他这个“罪臣“?

“让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披着狐裘的年轻人踏雪而来,手里提着两坛酒。

“晚辈冯忠,给凉国公拜年。“年轻人恭敬行礼,随后笑道,“家父说,天寒地冻,怕您一个人喝酒没滋味,让我送两坛辽东来的烧刀子来。“

蓝玉盯着那两坛酒,忽然笑了:“你爹倒是胆子大,这时候还敢往我这儿送东西?“

冯忠不卑不亢:“家父说,袍泽之情,不在朝堂,在战场。“

蓝玉沉默良久,最终伸手接过酒坛,拍开泥封,仰头灌了一口。烈酒入喉,烧得他眼眶发热。

“回去告诉你爹,“他低声道,“蓝玉记下了。“

冯忠拱手告辞,身影很快消失在雪夜中。

蓝玉站在廊下,望着漫天飞雪,忽然觉得——这个年,似乎也没那么冷了。

太乐宫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朱元璋斜倚在软榻上,手里捧着一盏热腾腾的参茶,嘴角挂着难得一见的笑意。

窗外,细雪无声地落在琉璃瓦上,映得殿内格外明亮。老太监王忠轻手轻脚地添了炭,偷眼瞧了瞧太上皇的脸色——自打铁路工程开工以来,这位往日里总是阴沉着脸的老皇帝,竟一日比一日舒展了眉头。

龙心甚悦

朱元璋放下茶盏,从案头拿起最新一期的《大明人民日报》,上面赫然印着工部的捷报:

“京平铁路徐州段提前贯通!三万民工昼夜奋战,誓保三月通车!“

旁边还附着一张插图:衣衫褴褛的工人们簇拥在铁轨旁,个个笑得见牙不见眼。

“好!“朱元璋一拍大腿,眼中精光闪烁,“欧阳伦这小子,倒真有两下子!“

他想起了两年前朝堂上那场争执——当欧阳伦提出要举国之力修建铁路时,多少老臣跳出来反对?“劳民伤财““奇技淫巧“的骂声至今犹在耳边。可现在呢?那些嚷嚷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酸儒们,怕是连火车模型都偷偷买回家了吧?

老太监适时递上一份密折:“皇爷,应天府刚送来的。“

朱元璋展开一看,是锦衣卫的市井舆情汇总:

秦淮河畔商贩自发悬挂“庆铁路“彩幡

贫民窟孩童以竹竿为轨、木箱为车模仿火车游戏

连最顽固的东林书院老学究都在讨论“火车与周易之关联“

“哈哈哈!“朱元璋忽然放声大笑,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飞起,“民心可用!这才是朕要的大明!“

微服之念

他起身踱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方向彻夜不熄的火光。那里隐约传来号子声,竟比宫里的雅乐还要悦耳。

“去,“朱元璋突然转身,“把欧阳伦叫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