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贼天子 > 第八百九十八章 新学与旧学

贼天子 第八百九十八章 新学与旧学

作者:漫客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3:1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离开洛阳城只十几里路,龙辇上的皇帝陛下,看了看自己辇车里左看右看兴奋不已的大女儿,微微摇头。

“别看了,去,把你周叔叫过来,爹有话跟他说。”

庐江公主正趴在窗口往外看,闻言扭头看了看李云:“那女儿去娘亲的车上了。”

李云“嗯”了一声,笑着说道:“去罢,去罢。”

庐江公主这才叫停了辇车,下了车之后,她亲自去寻到周必,跟周必说了几句话之后,便去陆皇妃车上了。

周必收到消息之后,也不敢怠慢,急忙忙来到了皇帝的辇车前,先是对着辇车行礼,直到车里传来一句“上车说话”,周必才小心翼翼的上了天子的辇车。

寻常臣子,绝没有可能这么轻易的与天子同乘,如今外朝的官员之中,恐怕只有杜谦一个人,可能有此殊荣。

不过周必还是不太一样的,他是老寨子里的人,皇帝陛下从小的“小兄弟”。

上了辇车之后,周必低着头,对着皇帝开口道:“二哥,您找我?”

“嗯。”

皇帝陛下看了看周必,伸手轻轻敲击着身下的软垫,开口说道:“几个月之前,大将军开始整理军纪,抓了不少军中的典型,正了国法。”

“这件事,是稽查司办的。”

周必闻言,立刻低头说道:“是稽查司办的。”

皇帝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个事,稽查司是怎么办的?”

“有错处的将官,办了多少,你详细跟我说一说。”

周必正是枢密院稽查司的司正,闻言他连忙低头应了声是,开口说道:“陛下,开国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时间,军纪的确是不如从前了,便是驻派在各个军中的稽查司,也有一部分开始败坏了。”

“上一次大将军让我们稽查司细查,稽查司一共递了七十多人的名单上去,最终被朝廷降罪的。”

“一共有二十九人。”

李皇帝默默点头,他看了看窗外的风景,开口说道:“这一路山高水长,咱们赶路的时间多得很,你没事,我也没有事。”

“你把这名单上的名字,同我细说说罢。”

周必闻言一愣,李云看着他,笑着问道:“你记不住了?”

周必连忙说道:“二哥,我…我能记个大概。”

“那就说说罢。”

“放心。”

李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既然大将军没有把刀给落下去,我一时半会,我不会再找这些人的麻烦,只是路上无聊,听来解闷。”

“你说就是。”

周必这才点了点头,开口道:“那我就从成都军开始说,原成都将军钱忠麾下……”

…………

洛阳城,中书。

如今宰相姚仲跟着皇帝陛下一起东巡去了,宰相卓光瑞,还在处理今年的灾情,在灾区没有回来,中书只剩下三位宰相。

而今,三位宰相都坐在了政事堂里。

杜相公自然高坐主位,他看了看坐在自己旁边的两位新相,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说道:“章武七年的事情,现在已经放在了明面上,上达天听了,不管是谁,都没有可能再把这个事情按下去。”

“陛下在这个时候东巡,也算是给了我等一些体面,毕竟,如果要细论的话。”

“我这个首相就第一个逃不脱干系。”

说着,他看向许昂,缓缓说道:“子望兄,这事跟你们御史台同样脱不开干系。”

许相公倒是神色平静,他看着杜谦,开口说道:“杜相,这事如果论因果关系,最多也就是我们御史台捅出来的,别的跟御史台有什么关系?”

“那曹钰,我事前只见过他几回,谁知道他能捅出这么大的篓子?”

杜相公深呼吸了一口气,看向陶文渊,开口道:“先生,这个时候你要说话。”

陶文渊是读书人出身,早年更是长安城第一书院的山长,是公认的大儒。

他本来也没有想走仕途这一条路,只不过到了江东之后,被皇帝陛下请到江东小朝廷里做了官,后来因为业务能力不错,做了许多年礼部尚书。

也因为如此,杜相公一直称他为先生。

此时,这位陶先生的情绪,却十分不对劲,他听了杜谦的话之后,抬头看了看杜谦,又低下了头,苦笑道:“老夫是时任的礼部尚书,去年那一届科考,跟老夫自然是脱不开干系,但是要说干系最大的…”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杜相公看着他,开口说道:“去年,是卓相任主考礼部两个侍郎任副主考,本来他这个主考官,应当事前事后都在考场,但因为一些事情,他先后出了考场两次。”

陶文渊脸色苍白,不再说话了。

一旁的许昂面无表情,沉声道:“陶相公,此时此刻,你还不说实话吗?你不把你知道的事情说出来,我等还是要去查,等真查到一些什么,不管二位上不上禀陛下,许某是一定要上禀的。”

朝廷里谁都知道,许相公是天子的死忠,更是一个孤臣。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稳坐这个御史大夫的位置,并且拜相。

御史大夫向来是很难拜相的,因为宰相的某种职责是协调百官,而御史台一年不知道要得罪多少官员。

许相公拜相,说明天子对他相当信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昂可以全然不顾忌,直接把话摆在了明面上。

陶文渊沉默了许久,最终才长叹了一口气。

“说到底,这其实是新学与旧学之争。”

他看向面前的两位相公,继续说道:“二位也知道,新朝开国之后,朝廷推行新学,推行实务,主张事功之学。”

“这与旧周时候,是截然不同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偏偏,开国之后朝廷太缺人,陛下命我组建礼部,没奈何之下,只能请了一些仕林名宿,大儒,来礼部做官,如今礼部许多官员,都是从这里来的。”

“他们,并不是新学所出。”

所谓新学,就是李云推行的“实务”之学,一切以务实为第一要义。

新学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农学了,如何耕地,如何耕好地,在李唐也成了一门学问。

这些政策,自然是有其好处的,比如说几年时间里,整个中原地区的生产,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而从新学科考里出身的官员,到了地方之后,哪怕依旧会贪赃枉法,但是却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他们多少能够做一些事情。

这很好的恢复了生产。

但是,如同杜谦感受到的朝堂新官员与旧官员之争一样,在陶文渊这里,感受到的就是新学与旧学之争。

陶相公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有一些人觉得,科考的题目,俱是新学,入眼尽是市侩之心,功利之心,全然没有圣贤之意了,所以他们想要做一些什么。”

杜相公闻言,大皱眉头。

过了好一会儿,杜谦才看着陶文渊,缓缓说道:“先生,事情已经出了,总要想办法解决的,你把你知道的事情都说出来,咱们先商量商量。”

陶相公低头苦笑道:“老夫知道的也不太多,只是隐约猜到了一些。”

他看着杜谦,开口说道:“因为去年是卓相公主考,卓相公是陛下的亲信,更是新朝的大功臣,他们才想着从中做一些文章。”

“按照他们的想法。”

“是要为圣贤之学,尽一份心力。”

许昂冷笑道:“好一个圣贤之学。”

“他们的圣贤之学,怎么没有治好旧周?”

陶相公皱了皱眉头,忍不住说道:“旧周国主昏聩,与学问何干?”

许昂正要跟他分辩,杜相公咳嗽了一声,看向陶文渊道:“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先生可知道?”

“不知道。”

陶文渊微微摇头:“他们也不怎么相信老夫,也不愿意让老夫牵扯进去,不过猜也能猜得到。”

“无非是泄题或错判两条。”

陶相公说到这里,继续说道:“而且,在他们眼里,这也未必是错判。”

现在新朝年纪还太小,算上金陵文会那一批,到现在也只有十年时间左右。

十年时间,还不足以让当初的考生们,做到科考考官的地步。

而判卷的那些人,也就自然而然,不少是旧学出身。

陶相公说到这里,起身对着杜谦作揖道:“此罪,老夫万难推脱。”

“好在陛下仁德,新朝除谋逆之外,其余概不株连。”

陶相公对着杜谦深深低头作揖。

“老夫,愿以命相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