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汉官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话说邙山一战之后董卓虽败走长安,但却并未就此束手就擒。

他先是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随后令其他将领留守各县,防止魏军继续西进,自己则退往长安。

除此之外董卓还在太华山(华山)下,风陵渡后,崤函古道的紧要之处建立城关。

由于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华山附近后受山势所阻,故此不得不大幅拐弯折向东流,而风陵渡则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也正如此,关城建成后时常可听见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

于是长安朝堂便索性谓之潼关。

自此,潼关与函谷关一西一东并列,扼守崤函古道。

魏哲得知之后也没有步步紧逼,而是分遣诸将趁机拿下了洛阳八关。

其实邙山之战结束后洛阳大局基本就已经定下了。

洛阳周边各关甚至无需攻打,只要看见魏军兵临城下基本都直接降服。

至于河南尹境内各城,更是传檄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河南尹便成了魏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他的根基在幽州、在辽东,不可能永远留在洛阳和董卓对峙的。

于是思量再三之后,魏哲决定把刘虞给请到洛阳来。

毕竟刘虞的内政之能当世堪称顶级,用在如今几乎荒废的河南尹刚刚好。

为此他亲自给刘虞去信一封,详细解释了自家的想法和考虑。

好巧不巧的是,袁绍这回又和魏哲想到一起去了。

……

是日,幽州蓟县。

州牧府内,只见魏哲的老上司,故乐浪太守张岐端坐堂中。

由于去职之后一直未曾起复,所以张岐只能在袁绍麾下担任幕府掾。

这次他便是受袁绍派遣,前来幽州说服刘虞的。

简单寒暄之后,只见张岐抚须而叹道:

“自先帝驾崩以来,天下多事,少帝幼弱,帝位不幸为贼臣所立,名有幼君,然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且幼君继位以来,士家多有见戮,可复北面乎?”

“昔子胥笞墓,仲尼尚云:子之复仇,臣之讨贼,大道不诛,诛首恶。”

“前袁车骑与韩冀州共商治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复有何疑?”

“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马领河北,耿弇、冯异劝即尊号,卒代更始。今公自故太子之下,其数亦五,以大司马领幽州牧,此其与光武同。”

“公宿有德望,又为宗室长者,实当为天下主。”

为了增加说服力,张岐还言辞恳切的举证道:

“况数日前有四星会于箕尾,此乃谶云“神人将在燕分”。且月前有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又有两日昼现于代郡。”

“如此种种,无不昭示天意,违天不祥,愿公详思之!”

不得不承认,魏哲的这个老领导还是有几分口才的。

他这番说辞但凡换一个人,说不定都会怦然心动。

然而他偏偏找上了刘虞,只见刘虞闻言不仅没有动心,反而勃然大怒。

只见须发花白的刘虞当场便拍案而起,戟指怒斥道:

“足下安敢出此暴论乎!忠孝何在?”

“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受国恩,天下扰乱,未能竭命以除国难,常以为耻。然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援迎幼主,尽心王事,怎可妄造逆谋,污忠臣之耳耶?“

最让刘虞受不了的是袁绍等人妄谈废立也就罢了,怎可随意造谣诬陷?

说到这里,刘虞已经气得青筋暴起,面色通红。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眼神坚定的为天子辩驳道:

“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乱尚未厌,复欲兴之。乃云今主'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

“至于足下所言士家见戮,此卓所为,岂国家哉?”

“国有正统,此般言论非人臣所宜言!”

说到这里,面如寒霜的刘虞更是毫不客气的斥责道:“况袁本初久驻河内,却不见上讨国贼,下洗家耻,反图于此,实非君子所为也!”

此言一出,张岐顿时一噎,表情多少有点尴尬。

毕竟和勇往无前的魏哲相比,有灭门之仇的袁绍兄弟确实敷衍了些。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张岐还真没想到刘虞这个忠厚长者竟然也会如此不讲武德。

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张岐现在跟着袁绍混饭吃,只能厚着脸皮继续待着。

只是见刘虞言辞决绝,确实没有接受劝进的意思,张岐也只能退而求次,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暂且监国。

然而刘虞依旧不同意,甚至放言他们再逼迫自己便亡奔匈奴以自绝。

因为任刘虞先前多么有资格继位,大汉朝也绝不会让一个匈奴留学生为帝。

无奈之下,张岐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了幽州。

毕竟再逗留下去,他真担心刘虞将他收斩以明心意了。

而在张岐离开之后不久,洛阳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幽州。

一时间,幽州大震。

上至官僚下至百姓,无不与有荣焉!

士族敬仰、豪强钦慕,幽州豪杰之辈更是对魏哲佩服之至。

以前他是辽东太守,但如今却是天下的左将军!

虽未动一兵一卒,可魏哲却已然尽得幽州人心。

幽州各地郡县,几乎随处可见士子文人慷慨激昂的吟诵《邙山赋》。

只能说这一波蔡邕的灵感爆发来得太及时了。

他不仅仅固定了魏哲的功绩,更是令魏哲的功绩广为流传。

传世文章便是如此,其传播性与持久性甚至能超越事件本身。

譬如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曾言: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骆宾王亦曾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甚至于像陈汤的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般。

有些文辞足以跨越岁月长河,长盛不衰,经久弥新,堪称不朽!

而刘虞先前虽然被张岐气得不轻,但在听说魏哲收复洛阳后也喜笑颜开。

直到魏哲的使者前来拜见,并且呈上魏哲的书信时,刘虞方才眉头紧皱。

说来这回魏哲并没有选刘虞熟悉的戏志才、氏仪等人,而是让任俊为使。

州牧府大堂,待刘虞看过信件,只见任峻言辞恳切道:“洛阳几成荒墟,百里无人烟。将军常与我等言‘当世除刘幽州外无人能救河南尹’。还望刘公垂怜!”

然而刘虞闻言虽面露犹豫之色,但还是没有点头答应。

任峻见状心念一动,当即近前低声道:“今陛下迁都长安,朝政沦落董贼之手,左将军恐弘农王之事再现,故私以为洛阳若有宗室长者坐镇,董贼或有所顾忌,不敢加害陛下!”

此言一出,刘虞当即豁然起身,面色亦变得凝重起来。

只见他来回踱步了片刻之后,竟然直接颔首道:“莫要再说了,明日我便随你赶赴洛阳!”

说罢他便匆匆离席而去,显然是在做离开前的准备。

片刻之后,州牧府后院。

当得知父亲的决定之后刘和顿时惊呆了。

“去洛阳?”

刘和一时间没有忍住,下意识就问道:“魏公威亦推举您为天子吗?”

这孩子还以为自家父亲是准备去洛阳称帝的呢。

见刘和这么一说,刘虞顿时脸都黑了。

若不是刘和再三辩解他没有谋逆之心,恐怕刘虞都要执行家法了。

而刘和在父亲的训斥下,这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魏哲并不是欲推刘虞为帝,而是表其为司隶校尉。

和袁绍等人相比,魏哲的这个建议听起来貌似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然而刘虞偏偏宁愿当司隶校尉,也不愿受袁绍等人所推为帝。

他虽为宗室,但骨子里却一个纯儒,视三纲五常为天理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天子出于本心亲自禅让,否则刘虞还真不会当皇帝。

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有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但也有信仰坚定的纯儒。

对于这些刘和虽然不是很理解,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于是次日一早,刘虞一家便带着四千幽州骑兵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

话分两头,当刘虞日夜兼程的往洛阳赶来时,曹操也终于上路了。

不过如今的曹操终究还是有点稚嫩了。

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虽给了他四千多丹阳勇士,但曹操却接不住。

没错,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实乃一等精兵之地。

可如此骁勇的丹阳精兵自然也有一等一的傲气。

而目前的曹操显然还没有驯服这种桀骜不逊的军队的能力。

这四千丹阳兵虽迫于刺史、太守的命令随曹操离开,可待曹操率兵到龙亢时,这支军队却忽然哗变,大部分士卒都叛离了,曹操甚至险些死于这场哗变之中。

无奈之下,曹操只能在建平县又重新招募一千多士兵。

说实在的,这场龙亢哗变对曹操的打击甚至比汴水战败还大。

因为这说明他不止是排兵布阵了,连最基础的行军扎营,操练新兵都有问题。

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无颜回到酸枣大营的曹操选择进驻河内郡,投靠袁绍。

有意思的是,回到泰山招募兵马的王匡也募得三千名泰山悍卒,不过他并不打算再回到河内大营,而是准备去酸枣大营与张邈会合。

也不知袁绍是不是感觉丢了面子,还是认为王匡这个河内太守是个隐患。

反正刚刚赶到河内大营的曹操转眼间就遇到了和孙坚一样的问题。

于是为了表示诚意,曹操只能打着为胡母班报仇的理由,带着本部与袁军士卒奔袭王匡,最终成功将河内太守王匡斩杀!

不得不说,袁术与袁绍真不愧是一家的,这收小弟的手法简直是如出一辙。

但袁绍与袁术的行为却给天下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一时间,关东讨董联盟开始摇摇欲坠。

果然,没过多久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交恶。

结果刘岱竟然派人悍然杀死桥瑁,随后以王肱领东郡太守之职。

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所谓的讨董联盟已然名存实亡了。

也正是在这一片纷纷攘攘之中,刘虞一行抵达了洛阳!

……

夏五月己酉日,司空荀爽薨。

当此时也,董卓于长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自此钱货不行。

与此同时,洛阳城外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刘虞一行,魏哲终于松了口气。

待刘虞下了马车后,只见魏哲笑道:“河南生民盼刘公如盼父母,今终如愿也。”

刘虞虽然有些疲惫,但闻言却依旧谦虚道:“足下才是此间百姓的再生父母,吾岂敢当此美誉。”

两人略微寒暄了几句之后,魏哲一边令人安排刘虞所率兵马,一边则准备领着刘虞前往毕圭苑住下。

然而没想到刘虞一听这个安排,顿时就摇头拒绝了。

“此乃天子别苑,臣子岂能擅住?不妥,不妥!”

魏哲闻言却摇头轻叹道:“刘公此言我又何尝不知。”

随即便见他指着洛阳城外荒芜的聚落,无奈道:“然洛阳全城被烈火所焚,周边两百里亦是无半点人烟,毕圭苑已然是唯一适居之地了。”

说话间两人已然来到了毕圭苑门外,魏哲随后又指着门前的牌匾示意道:“如今天子西迁长安,这处别苑留着也是徒费物力,故此我将此地改名为金墉城,设为洛阳卫城,日后此处或可为司隶校尉治所。”

洛阳城虽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但这片土地就这么荒废太可惜了。

要知道太平时节,这片河洛平原上的良田沃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呢。

再说了,以洛阳城的这个战略位置也不能真就这么舍弃。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刘虞沉吟片刻后亦是点了点头。

毕竟他也不是迂腐的老古板,权变之理刘虞还是明白的。

不过当一行人入内安坐之后,刘虞顾不上休息,便颇为不解道:“邙山大胜后将军既已夺回洛阳,何不一鼓作气铲除董贼,拿下长安,迎回天子?”

实际上在来洛阳的路上,刘虞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因为他怎么看现在都是最好的时机,但魏哲在大胜之后却偏偏止步函谷关。

然而魏哲闻言却长叹一声,默然不语,一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模样!

见刘虞不解,一旁的戏志才这才解释道:“大司马有所不知,月前孔豫州刚刚病逝,酸枣大营以豫州无主为由,已经很久没有粮食送来了。”

刘虞闻言顿时拍案而起,怒叱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辈枉为汉臣!”

但刘虞再怎么愤怒,也改变不了讨董联盟分崩离析的事实。

实际上在刘虞进入河南尹境内不久,酸枣大营的关东诸侯就已经各自星散了。

毕竟靶子没有了,他们再留下了邀名也只是徒做小丑。

也幸好魏哲早有准备,提前在敖仓储备了一批粮食,否则就真断粮了。

不过即便如此,在将洛阳八关与刘虞交接完成之后魏哲也下令撤军。

至于刘虞能不能力挽狂澜,三兴大汉,就看他自己的运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