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31章 和亲的艺术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31章 和亲的艺术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一年秋,草原。

在匈奴单于庭西征归来后,草原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匈奴军臣单于派出使节,出使长安,以求合情。

——匈奴单于主动请求和亲!

而且,不同和往日那般,主动催促汉家送去公主,以及一应陪嫁。

而是主动提出,愿意派挛鞮氏贵女,代表匈奴与汉家和亲。

消息传出,长城内外无不震惊!

长城以北的草原,无数游牧之民捶胸顿足,唾骂军臣单于让撑犁天神蒙羞,居然主动服软,给汉家送去挛鞮氏贵女。

最主要的是,汉匈双方过往几十年的和亲史,几乎让‘和亲嫁女等于祈求和平’的观念,彻底刻进了塞外游牧之民、中原农耕之民的认知当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亲嫁女,就是体面一点的举白旗投降!

这让骄傲的游牧之民——尤其是在面对汉人时,总是莫名骄傲的游牧之民接受不能。

于是,关于军臣的贬低、唾骂,开始在草原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甚至有好几个大型部族的头人,在非正式场合表达了‘我可取而代之’的危险言论。

于是,在秋八月,匈奴单于挛鞮军臣以‘今年五月蹛林大会,单于庭不在草原为由,补充举办了草原第一次八月蹛林大会。

期间,军臣或主动或被动,或亲自,或假借他人之口,为自己和亲汉家的举措给出了解释。

——和亲等于求和,那是对汉人而言!

我大匈奴得撑犁天神庇护,怎么可能和羸弱的汉人一样?

本单于嫁女和亲,并非是在向汉人低头,而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动摇汉人的根基啊!

这么一说,与会的各部族头人,便都恍然大悟般点下了头。

和亲这个概念,并非是汉匈之间首创。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长城以内的华夏各国诸侯,以及长城以外的草原各部头人之间,便有类似和亲的概念存在。

只是二者表面上虽然很相似,但内在逻辑却完全不同。

好比战国之时,秦楚两家世代联姻,秦更是先后有芈八子、华阳太后,乃至公子扶苏的生母芈夫人——三位楚国公主出身的秦后、秦嫔留名青史。

但秦楚两家联姻,并不带有谁向谁低头、祈和的用意,而是单纯的联姻,好亲上加亲、永结盟好。

战国列雄之间,某一方向另一方‘低头’,通常是通过质子的方式。

而在草原,无论是在华夏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在如今的汉匈相争岁月,两个部族之间的联姻,都是由强势者嫁女,试图通过嫁过去的女子,以及随嫁过去的护卫武装,来对弱势部族达成掌控,更或是吞并。

好比某个大部族,主动提出和某个小部族联姻,那就等于是刀架脖子逼迫对方:你最好老老实实把我嫁过去的女儿娶回去。

要不然,你不接受我嫁过去的女人做妻子,那我就要派出我们部族的男人,去做你们部族的屠戮者了。

小部族自然无力拒绝,只能无奈答应。

结果就会发现:嫁过来的大部族贵女,居然带来了好几千能征善战的勇士,且只听令于那位嫁过来的大部族贵女。

反观这个小部族,满共也没有几千兵马。

有着武装力量榜身,外加背后撑腰的母族大部族,这个下嫁小部族的大部族贵女,就有极大的可能成为该部族的‘母阏氏’,类似于华夏诸侯国的王太后。

女子成了母阏氏,其子自然也就成了该部族的下一代头人。

而这个下一代头人掌控的小部族,和外公掌控下的大部族,自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附属部族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匈双方之间的第一次和亲,还曾闹出过极大的误会。

那是汉匈平城一战过后,身陷白登之围而后得以脱困,将匈奴人逆推回草原的高皇帝刘邦,决定先腾出手来解决内部问题,也就是异姓诸侯王。

至于匈奴人,高皇帝原本的设想,是仿效战国时期的秦楚联姻,以维持双方表面和平的举措,和匈奴人联姻。

不是为了向匈奴人低头,也不是想要通过嫁女来控制匈奴人,就是极为纯粹的结姻亲来缓解矛盾。

为了表现诚意,高皇帝甚至一度打算将嫡女刘乐嫁过去,就为了让匈奴人明白:自己真的是很诚心的想要和匈奴人做亲戚。

结果这么一个善意满满的举动,落在匈奴人眼中,那就全然变味儿了。

——什么?!

——和亲!!!

——汉人简直欺人太甚!!!

——不就是白登之围没围住汉人的老皇帝吗?!!

——哪有这么看不起人的,居然还想嫁女儿过来,做我大匈奴的母阏氏?!!

——真当我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是什么很下贱的小部族头人不成?!!!!

最终,还是由叛逃草原的韩王信好一番解释,匈奴单于挛鞮冒顿才勉强相信:汉人不是打算送个母阏氏过来,而是真的打算汉匈两家交好。

正好冒顿也正在为擅然攻打汉人,且没能打赢而懊恼,生怕汉人会报复,不知道如何收拾局面。

赶上汉人的老皇帝要联姻,自然也是从善如流,就此与汉家结为儿女亲家。

事实上,汉匈双方之间的和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dou shi cu都是从遵从华夏习俗,即:联姻结亲,以修永好。

汉家送过去的陪嫁也好,匈奴人返回来的回礼也罢,都是象征意义的:汉家送个位数的布匹、茶叶之类,匈奴人也回赠个位数的马匹、俊牛。

那是真二八经门当户对的政治婚姻,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扶贫,亦或是美其名曰嫁女的赔款。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太宗皇帝年间。

世人皆知,太宗皇帝仁以爱民,在位二十七年,便让原本一穷二白的汉家,初步显露出了盛世的雏形。

但鲜少有人知:这一切,是拿一场拉锯战最终失败、一场保卫战被匈奴人打到皇城脚下,外加几乎无下限、无条件的和亲赔款,所换回的安定环境才得以达成。

为了彻底贯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积蓄力量的总体战略方针,太宗皇帝对匈奴人愈发贪得无厌、愈发频发的侵扰活动,采取了最大限度的退让措施,以换取相对安宁的外部环境。

也就是在这期间,汉匈和亲时,汉室一方的陪嫁,从原先个位数、象征新的物资,开始逐渐转变为海量的物资‘赔款’。

这么做是对是错,不好说。

至少从结果上来看,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最终能一雪前耻,北逐胡虏,离不开文景年间的无下限屈辱和亲,所换回来的文景之治。

汉家无人不记得这段屈辱的和亲史,甚至即便到了两千多年后,华夏后世子孙仍对这段历史哀婉叹息,意不能平。

而此番,匈奴单于军臣主动提出和亲,自然是让游牧之民下意识认为:游牧之民也要屈辱和亲了。

而在军臣解释过后,游牧之民才反应过来:哦~

是咱们游牧之民那种和亲啊~

派个手段厉害的挛鞮氏贵女过去,然后去做汉人的‘母阏氏’,也就是所谓的皇太后?

等以后,汉人的皇帝管匈奴单于叫外祖父,那汉匈两家还打什么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家之民对这一轰动性新闻的态度。

——对于军臣主动请求和亲嫁女,草原游牧之民是先怒后喜。

而汉家之民,则是截然相反的:先喜后忧。

和游牧之民一样,华夏民众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也是匈奴人要屈辱和亲了。

汉家这么多年收到的屈辱,也终于轮到匈奴人来体验一下了。

也不知道匈奴人会陪嫁什么?

牛羊牧畜,还是战马······

但很快,就开始有人反应过来:和亲,不是只有陪嫁物资的,也同样有一个嫁过来的女人作为和亲载体。

这个女人,在过去是汉家的宗室女临时封公主,然后嫁去草原——说是为国捐躯也丝毫不为过。

但匈奴人嫁过来的女人,却是要进汉家的未央宫,做天子刘荣的姬嫔的。

哪怕是出于对匈奴人——对东亚怪物防现阶段唯二的大怪物之一的基本尊重,以及对匈奴人主动和亲示好的认可,这位从草原嫁来长安的匈奴挛鞮氏贵女,起码要给个夫人的位份。

若汉家是重视礼教,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权,那倒也罢了。

偏偏自有汉以来,汉家历经七帝,除了开国之君高皇帝无需讨论外,居然只有二世孝惠皇帝,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汉三世’前少帝刘恭,四世后少帝刘弘,分别是孝惠皇帝的庶长子、庶四子。

五世太宗皇帝刘恒,则是高皇帝的庶四子。

先孝景皇帝刘启,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太宗皇帝的庶子——在先帝上面,太宗皇帝还另外有四个弟子,于诸吕之乱前夕集中暴毙。

而今刘荣也,也同样是先孝景皇帝的庶长子。

最让人无法不去联想的是:先帝年间,刘荣的生母、当朝栗太后的位份,刚好就是夫人!

这就让冷静下来的汉家天下之民,有些坐不住了。

——真要嫁过来个挛鞮氏匈奴公主,做了汉家的某夫人;

万一万一,再为刘荣诞下个庶子。

万一万一万一,到了刘荣宫车晏驾之时,还就剩下这个外族血脉的串儿公子,可以勉强克承大统·······

绝对不行!

首先站出来的,是东宫窦老太后。

过去这些年,尤其是随着汉家对外战争接连取得成果,窦老太后对刘荣的限制,可谓是愈发趋于不存在。

基本上,只要刘荣不做出明显有损于宗庙、社稷,又或是祖宗遗德的事,亦或是没有照顾到窦老太后、窦氏一族的体面,老太后对刘荣,就基本是听之任之由之的放任态度。

尤其尤其,在魏其侯窦婴成功拜相之后,老太后对朝堂内外的事,更是几乎不再过问。

但这一次,老太后确实毅然决然站了出来:明确对刘荣表示了这一和亲方案暗藏的杀机。

刘荣费了很大的力气,再三保证这位挛鞮氏匈奴公主生不出自己的皇子,哪怕真到了那一步,刘荣哪怕立旁支,也绝不可能立一个串儿公子做皇储;

甚至都还不够——刘荣还另外保证:一定慎重考虑,并尽可能用严苛的和亲条件吓退匈奴人,才总算是让老太后平静了下来。

紧接着,自然就是朝堂内外百官公侯联袂觐见,劝刘荣不要接受匈奴人这包藏祸心的糖衣炮弹。

刘荣免不得又是好一番安抚,才算是暂时稳定了局面。

只是不等长安的舆论彻底平息,草原传来的第二个大消息,却是彻底让刘荣愣在了原地。

——匈奴右贤王:挛鞮伊稚斜,被军臣单于加封日逐王!

虽然没有更具体的消息传来,但光是日逐王这个爵号,就已经让刘荣透过历史的长河,看透了军臣的用意。

在原本的历史上,匈奴人在卫青霍去病接连摧残后,于汉武帝末年,便是凭借掌控西域军政要务的日逐王,来同武帝爷刮错了的彩票:贰师将军李广利分庭抗争。

最终的结果,让华夏后世子孙感慨万千。

而今,日逐王这一历史名词,非但早于原本历史数十年,出现在了刘荣的面前,而且还是匈奴右贤王伊稚斜兼任!

右贤王兼任日逐王!

而且这个兼任日逐王的匈奴‘右太子’,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在汉武大帝刀下,也撑过好几个回合的:伊稚斜单于······

“拉锯战啊······”

“军臣,好大的魄力······”

感怀唏嘘间,刘荣的眉头不由自主的,仅仅拧巴在了一起。

最终,又化作一声无奈的长叹。

“来人。”

“召中车属卫,兼骑中郎卫青觐见!”

“再着弓高侯韩颓当、曲周侯郦寄、榆侯栾布等,至宣室殿演武堂议事!”

军臣已经有所决断。

刘荣接下来,也要在现有情况下,为汉家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拉锯战,是刘荣很不希望看到的。

而在隐隐约约之间,刘荣能感觉到:除了拉锯战,汉家似乎是有第二种选择,来破军臣的此番阳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