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9章 封禅?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9章 封禅?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究竟如何,刘荣没有资格去说。

当下这个时间线,刘荣则算是见证了文景之治前半页,或者说是前三分之二的部分。

没办法。

刘荣这只蝴蝶的翅膀,虽然主动扇起过许多风雨。

但最重大的一场风,却并非刘荣有意。

——历史上,汉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孝景皇帝则在位十六年。

二者加在一起,拢共在位四十三年时间,被史家称之为:文景之治。

而在刘荣穿越而来的这个世界,太宗皇帝虽仍在位二十七年,但孝景皇帝刘启,则意外的只在位六年时间,便安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原因,刘荣大致归结为:历史上,太子刘荣为生母栗姬所累,最终被废为临江王;

而其他年长的儿子又都不成器——毛病五花八门的杂,质量千篇一律的差,逼得孝景帝只能重练新号,选定第十子刘彘从头培养。

而本名刘彘的汉武大帝刘彻,出生于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也就是太宗皇帝驾崩当年。

孝景帝在位时期的年号,便直接就是汉武大帝的年纪——孝景元年一岁,孝景二年二岁,以此类推。

对于这位继承人,孝景帝刘启,可谓是付诸全部心血,倾力培养。

许是真的被栗姬那声‘老狗’所刺激,又或是为了能让汉武大帝,在尽可能年长、成熟的年纪继承皇位;

自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乱平,五年第一次病危——一直到孝景帝十六年。

栗姬一声‘老狗’的刺激,外加为汉武大帝多挡几年风雨的愿望,孝景皇帝刘启在第一次病危后,又足足撑了十一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时间线,太子刘荣并未再被生母栗姬所累,景帝即不曾被那声‘老狗’所刺激,也不再需要为年幼的汉武大帝,多保驾护航几年。

随着刘荣愈发成熟,景帝对继承人的担忧也越来越少,直到最终,彻底放下心来,也就不再生不如死的强撑下去,顺天应命,驾鹤西去。

如果不考虑‘文景之治’,单纯从现实角度来讲,这件事,其实还挺让刘荣感到自豪的。

——一个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对继承人放心不下,而强撑十一年不肯厌弃的有为之君,在自己成为储君后安详离世!

尤其这位帝王曾放心不下的继承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

仍是谁,在如此明显的对比之下,都很难不生出自豪之情。

但不得不承认:刘荣的出现——刘荣意外的有出息,让景帝刘启意外的早崩,间接导致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仅仅只展露了一半多。

后世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对于封建王朝,乃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每一个‘盛世’而言,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

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盛世,很可能需要前人数十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励精图治、缓慢积累,才最终通过盛世的方式得到展现。

一如汉家的文景之治,是高皇帝筚路蓝缕,开汉国祚,诛灭异姓诸侯,又吕太后女身临朝,励精图治,铁腕治国多年,所奠定的基础。

甚至于,所谓的文景盛世本身,在太宗文皇帝在位时期——至少是前期,也依旧处于积累阶段。

在太宗皇帝长达二十七年的在位生涯中,直到最后的十年左右,天下百姓才开始感受到:诶,日子变好了?

哦,原来是圣君在位啊。

文景之治的成果、成效,本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文帝年间积累,于景帝年间见效。

结果因为刘荣的时空乱入,导致景帝刘启的在位时长少了足足十年!

故而,在刘荣即位后,对于自己在位年间,汉家所出现在积极变化、正面成果,刘荣很难说到底是自己的攻击,还是文景之治还没来得及见效的后劲儿,恰好在自己即位后见了成效。

但有这么几件事,是刘荣能比较确定:必然是自己的功劳——至少是‘功成在我’的。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宿麦,即麦粉面食的出现,极大程度降低了汉家底层民众的饥饿率,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汉家百姓民的幸福感。

对于农名而言,幸福,永远都没有那么复杂。

吃的饱就是幸福。

穿的暖就是幸福。

不挨饿,不受寒,如果能在三不五时沾顿荤腥,那就真正是只因天上有的神仙日子。

此外,粮产大幅增高,外加粮食官营双管齐下,也最大限度稳定了汉家——目前局限于关中地区的粮食市场,大幅提高了汉家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农民抗风险能力高,就等于返贫为佃农的几率低。

而自耕农,又是汉家——或者说是每一个华夏封建制农耕政权,最不可或缺的统治根基。

换而言之,刘荣搞出来的宿麦面试,外加粮食官营,直接提高了汉家自耕农的收入、幸福度和抗风险能力,并间接巩固了汉家的统治根基。

这一项,刘荣是能确定其功绩,并不需要探讨‘究竟是否文景之功’的。

量产——主要是粟稳中有进的产量增长,确实和文景之治脱不开干系。

但宿麦的大规模推广、面试的出现及推广,还有最近这几年,因肥料、耕作方式、耕作工具等人为外部因素,而进一步快速增长的粮食产量,刘荣也是能坦然把功绩,安到自己的头上的。

再有,便是吏制和官僚体系。

在过去,汉家的官僚体系说不上混乱,却也冗杂不堪,存在极为普遍的职务重迭、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

最具代表性的:丞相是天下的丞相,内史却有是关中的丞相;

天下包含关中,丞相也同样是关中的丞相,等于说关中有两个‘丞相’类型的全权话事人。

再比如军中,负责后勤输送的后将军、负责后勤线路安全的后将军,以及在战场上保护后方,随时准备后军转前军,引领大军撤退的后将军——都叫后将军,职责确是风牛马不相及,职权差异比人和猪的差距都大。

高的军中将帅,又或是长安朝堂发出指令,还得指名道姓不说,另需在字里行间疯狂‘明示’,以明确此后将军,究竟是哪个后将军。

再比如,仍旧拿内史举例。

——说是治粟内史,理论上本该是天下的农稼官,却只管关中的农桑。

不想着把职责范围,从关中往关外拓展拓展,却整天想着关中还有什么权利,是可以被自己扒拉进碗里的。

而在经过刘荣一系列的针对性改制之后,官僚体系顿时就清晰了起来。

该管什么管什么,该谁管就让谁管,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起来。

另外,针对汉家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的贪污**问题、收受贿赂之风,刘荣也并没有因为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又或是‘人力成本高’之类的托词坐视不理。

一手内帑养廉金,且不说成效如何,是否违背人性——至少钱是真金白银往外拿了,也最大限度做出完全的计划了。

贪腐被赶尽杀绝是吹牛,但因为‘居长安大不易’之类的原因而贪腐的情况,已经被刘荣以大魄力、大手笔,从根源杜绝了发生的可能。

官僚体系职责分明,贪腐之风得到有效控制,这一项,刘荣也能毫无心理负担的,往自己的功绩簿上写。

真要说起来,父祖联手搞出来的文景之治,在吏治这一项上,非但无法从刘荣这里分走功劳,反而还倒欠刘荣一笔!

毕竟汉家的受贿之风,是源自太宗孝文皇帝,对肱骨心腹:将军张武受贿一事过分随和的态度,以及先孝景皇帝对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的无下限纵容。

最后,同时也是最值得说道的,无疑便是刘荣的武功了。

——在刘荣即位后,汉家在面对匈奴人的战争中,打破了许许多多记录,建立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累累战果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有汉以来的过往五十年不能及,甚至百姓做梦都不敢梦的那么大胆的程度。

只不过,有一说一。

武功方面,只是‘功成在我’,却当由父祖‘功成有我’,刘荣也是不得不认的。

一如秦奋六世之余烈,经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直到第七世的始皇嬴政,才厚积薄发,一扫**;

汉家自国祚得立以来,也是历经高皇帝,孝慧皇帝,前少帝、后少帝,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直到这第七世的刘荣,才得以完成力量的积蓄,开始有守转攻,一点点讨回匈奴人身上的血债。

事实上,对于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刘荣的看法就一直如此。

——能把事儿办成,确实牛,也确实有功。

但功劳的大头,不该是一咬牙一跺脚,派卫青霍去病去打,然后就打赢了的汉武大帝所有。

而应该是有汉以来,一代又一代想打却舍不得打,苦无钱粮为续、卫霍为将,甘愿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在史书上背负和亲骂名,也要代代传承接力,给汉武大帝攒出决战军费的历代先皇。

就好比一个家庭,父母省吃俭用几十年,拿了十万块;

哥哥没日没夜的工作,攒了十万块;

姐姐嫁人的彩礼拿了五万块,弟弟妹妹勤工俭学外加奖学金,也拿出了五万块。

辛苦全都让家人受了,好不容易凑出来三十万,给你小子买了辆奔驰车。

哪有你小子开车出去,逢人就说你自己有本事、开上大奔了的道理?

这车咋来的?

是,合同你签的,车子也在你名下,车也给你开。

但买车的钱咋来的,心里就没点数?

是你在合同上签个字,把车子落在自己名下辛苦,还是父母双亲、大哥大姐、弟弟妹妹攒钱辛苦?

但凡有点良心的人,他就该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告诉自己:这车,自己只是有荣幸开上了、有运气赶上了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荣一直都对历史上,对自己的功劳夸大其词,却对历代先皇,尤其是文景之治少有提及的汉武大帝颇有微词。

倒不是说,汉武大帝真就没有功劳,又或是没有能力。

而是这功劳,真不该由汉武大帝占大头——至少不该被汉武大帝全占,一点都不给历代先皇,尤其是文景二帝分。

在这种事情上,刘荣从来都不是个双标的人。

汉武大帝这么做,刘荣感到不满,换做自己在同样的位置,刘荣自然也做不出让自己都看不起的事儿来。

所以,对外战争的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刘荣都不会忘记提到父祖,即文、景二帝和文景之治。

只要条件允许,甚至就连高皇帝、吕太后,刘荣都免不得要赞扬一番。

不是作秀——至少不完全是作秀。

而是刘荣心里也真的认为,汉家如今这番景象,离不开历代先皇的励精图治,以及对外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汉家历代先皇,将咽下的每一口窝囊气,都换成了少府内帑的一枚枚存钱、一粒粒存粮。

到刘荣即立,不只是少府内帑,积攒下了万万存钱、如山存粮,也同样是汉家历代先皇,积攒下了无尽屈辱。

过去这些年,汉家历代先皇在匈奴人身上受的窝囊气,顷南山之竹难写尽,顷东海之水难洗清。

而刘荣要做的,不过是拿先辈积攒下来的钱粮、兵马,找匈奴人替先祖出口恶气而已。

什么武功冠绝青史,什么千古一帝,刘荣不在乎。

在这样的前提下,朝堂内外莫名刮起的封禅之风,也被刘荣毫不迟疑的吹散。

——封什么禅封禅呐?

我看你长得像泰山!

有那一路吃喝玩儿了,胡吃海塞的闲钱,干点什么不好?

给官员发奖金,给军人发奖励,给百姓发粮食。

再不济,安置安置那些个无业游民、闲人懒汉,不也是功德一件?

刘荣从来都不怕‘没脸见祖宗’‘没脸见上苍’,只怕没脸见天下人,又或是见到挥舞着锄头,要造自己反的天下人。

只要天下人过得好,什么泰山不泰山的,在刘荣眼里,还没一块伐胡勒碑有分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