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4章 远大目标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4章 远大目标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要说封建王朝,会被哪些问题所影响,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于宏达。

但若是将范围缩小为:哪些问题,会对封建王朝造成显著影响、重大打击,那就简单多了。

——外部军事、文化、经济威胁;

内部,则是分配不均,阶级固化,官僚**,寡头乱国。

而对于当今汉室,乃至于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的华夏王朝而言,外部威胁,基本不存在文化和经济威胁。

华夏文明璀璨的光芒,使得任何外族势力,都无法在文化层面威胁到华夏。

至于经济——至少在封建时代,地球上,还真没有第二个整体,具备在经济层面威胁华夏文明的实力。

所以,对于华夏封建文明而言,外部威胁,其实就是军事威胁。

事实上,在华夏上下五千年——也有可能是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外族对华夏文明造成的军事威胁,在大多数时候,都并非动摇华夏文明根基的祸患,而是激励华夏文明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外部激励。

如远古时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占据不过数百里方圆,进行着半奴隶制,半部落制的文明活动。

如果没有外部威胁存在,那华夏文明从‘部落文明’发展为社会文明,或许需要上千年,乃至数千年的缓慢发展。

而在外部威胁的‘逼迫’,或者说是驱动下,华夏文明几乎是在几百年内,就完成了从部落文明到社会文明的进化。

华夏民族的群体构成,不再是上古时期的奴隶制农耕部族,而是变成了半奴隶、半封建制的统一政权。

而且这个进程,并没有随着统一的华夏王朝——如夏,亦或更早的虞、唐等政权的建立而停滞。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文明的活动范围,也从上古时期的黄河下流流域,逐渐扩散到了宗周时期,占据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

而在宗周之时,华夏封建制度得以健全,在分封制的催化下,华夏文明进入了一段告诉发展、扩张时期。

——凭借着周天子‘地图开疆’,一块又一块蛮夷之土,被周天子在地图上分封给姬姓宗室。

而后,便是受分封的姬姓王族们,自掏腰包组建兵马,前仆后继的‘走出国门’,一刀一枪,将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国土打了下来。

到了周亡、秦兴之时,华夏文明的对外扩张,似乎是陷入了停滞。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岭南百越之地,是在始皇嬴政派出征南大军后,才第一次被纳入华夏版图!

在那之前,莫说是百越之民、岭南之地——甚至就连吴、楚之民,长沙、淮南等地,都是天下人公认的方外之地、未化之民。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住着野人的深山老林。

数百年前,就连楚庄王都曾半带讥讽,半带自嘲的说出一句:我蛮夷也。

而现在?

谁敢说如今的吴楚之民,是‘未化蛮夷’?

谁敢说长沙、淮南,是未服之地?

甚至就连岭南百越之民,都已经对华夏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同!

倒是北方,华夏文明的对外扩张、发展,确实受到的不小的阻碍。

究其原因,固然有春秋战国数百年,华夏文明内部纷争不休,根本顾不上北望的缘故。

以及,在过去这百年当中,华夏文明接连剧变。

先是秦一统天下,随后又二世而亡,楚汉相争。

待汉家再度统一,华夏文明早已被战争内耗,荼毒的千疮百孔。

无力、无暇北顾,甚至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重大军事威胁之下,成为了西汉王朝前半页,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

当然了。

如果只是外部军事威胁,华夏文明也不至于上百年缓不过劲儿来。

因为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降维打击,以及封建文明对部落制奴隶文明的跨时代领先,使得华夏封建王朝,天然具备‘苟几年就能发育起来’的巨大潜力。

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到:华夏文明,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政体,都并非只有外部威胁。

甚至可以说,外部威胁,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华夏文明最头疼的。

真正让华夏文明头疼的,还是内部问题。

如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对外部可谓是无比强硬,抬手就来。

又是北征,又是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下牧马,南方百越、西南夷,乃至于东北的朝鲜半岛,都无不臣服于大秦的黑龙旗下。

真正让始皇嬴政感到头疼,并最终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分崩离析的,还是内部的问题集中爆发。

具体到如今汉室——在开国初期的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内部,可谓是五毒俱全。

凡是一个封建王朝可能存在的内部问题,在汉初都无一或缺。

经济、民生;

社会治安、稳定;

割据势力、寡头。

在如此恶劣的内部环境下,原本并不十分棘手的外部军事威胁,也就变成了让人无可奈何地老大难。

——匈奴人很难打吗?

至少对于汉初的太祖高皇帝而言,显然并不难。

汉匈平城一战,汉家也并非是被匈奴人飞龙骑脸,全程碾压,反倒是汉家从始至终都掌握着优势。

若非意料之外的白登之围,以及当时此起彼伏的关东异姓诸侯叛乱,那场汉匈平城之战,很可能成为奠定汉家‘东亚怪物房房主’的立国之战。

而在那之后,汉家决定以‘和亲’为国策,将外部军事威胁无限期搁置,转而专心处理起了内部问题。

针对异姓诸侯,太祖高皇帝刘邦采取铁腕镇压的措施。

考虑到分封制到郡县制之间的平缓过渡,以及最大限度降低中央行政成本,异姓诸侯被消灭之后,高皇帝又改以宗亲诸侯,作为权宜之计。

之后的孝惠皇帝,前、后少帝——或者说是吕太后,以及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

这接连六位,或者说是三位帝王在位期间,汉家也一直都在忙着解决内部问题。

陵邑之制,扼杀门阀、世家出现的可能,镇压地方豪强势力;

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则是最大限度提高汉家复苏的进程和速度。

再加上一场吴楚之乱,以及导致吴楚之乱爆发的《削藩策》,又将宗亲诸侯尾大不掉,成为又一个‘异姓诸侯’般威胁宗庙、社稷的存在,给消弭于无形。

就这么一件件、一条条处理,解决下来,到了当今刘荣即立,汉家内部的问题,似乎都已经得到解决。

汉家似乎已经完成了‘安内’的历史进程,接下来,似乎也可以专心致志的‘攘外’了。

但事实上,正如华夏文明的发展、扩张,并没有随着周王朝建立,而陷入停止一样。

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同样不会因为汉家内部安定,而止步不前。

——安定,并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华夏王朝而言,永恒不变的命题,是发展、进步。

至于安定,也只是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先求稳,再发展,只有安稳的内部环境,才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所以,如今汉室,内部似乎并不存在太多问题,至少不存在什么迫切需要解决、不解决就要出大问题的隐患;

外部威胁:北方匈奴,似乎也随着一场场汉匈打仗得胜,而逐渐消失。

但作为汉家如今的掌控者,刘荣却清楚的知道,一切都还没完。

无论是外部军事,还是内部治理——刘荣需要做的,汉家需要做的,以及华夏文明需要走的路,都还远远没有结束。

顶天了去,也只能说:在长达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之后,汉家总算是从开国初期的‘类封建政权’,进化为了真正的统一封建王朝。

那接下来,难道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难道就要混吃等死了吗?

显然不是。

——汉室内部的割据势力,从汉初的异姓诸侯,到太宗皇帝年间的宗亲藩王,至今,也不过是被剔除了爪牙的宗亲藩王。

而这些占据大半个关东——甚至可以说是‘大半个中原’的宗亲诸侯国,最终都是要被化为郡县,由长安朝堂中央直辖的。

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始皇嬴政,在秦王朝不具备‘天下尽行郡县’的时候,一口气将分封制全面废除。

而汉初,太祖高皇帝之所以恢复分封制,除了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过渡的考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当时的汉家,不具备天下尽行郡县的能力。

无论是行政成本,还是直辖难度,都远非当时的汉家所能承担。

那现在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汉家是否发展到足够强大的地步,从而可以对整个汉室版图,都通过郡县制进行直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好说。

就拿此番,刘荣为天下官吏加薪举例。

——说是为天下官吏加薪,但事实上,却只是给关中地区,以及北方的北地、陇右,南方的巴蜀、汉中等由长安直辖的郡县官吏加薪。

至于占据汉室版图过半部分的关东,尤其是那些个宗亲诸侯国,则并不在此列。

宗亲诸侯国的官吏俸禄,依旧需要这些诸侯国自己承担,加薪与否,也不是刘荣说了算。

假如有一天,刘荣决定效仿始皇嬴政,全面取缔分封制,废黜所有的诸侯国,在全天下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陡然多出来的官员俸禄。

如今的长安朝堂中央,直辖汉室近半版图,也就等于说是只需要给汉家一半的官员发工资。

剩下的一半官员,都是由宗亲诸侯养着。

如果尽行郡县,那就意味着汉家,由长安朝堂直辖、直属,需要有朝堂中央发放俸禄的官员,至少也要翻倍!

虽然农税也可能要增长许多,但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压力。

再者,治理地方,并不是说俸禄给官员发下去,官员就能好好办事儿的。

——哪怕后世,尚且还有‘山高皇帝远’的说法,更何况是这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

距离都城越远,官员素质越差、政府公信力越低,行政效率也越低下,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

分封制的优势,也是为了让‘山高皇帝远’,因为诸侯王的存在而被降低负面影响。

——好比吴地,在郡县制下,距离长安足有数千上万里,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山高皇帝远。

哪怕是官员真的鱼肉乡里,乃至于激起民变,长安得到消息,并派出使者了解情况,又返回长安汇报,都是需要好几个月的事。

但若是有一个吴王,就在吴地坐镇,那就能让着数千上万里的距离,缩短为地方郡县,到吴国国都的距离。

就算长安朝堂鞭长莫及,也总还有吴国都城的吴王就近应对,也就不存在‘山高皇帝远’的说法了。

而郡县制,却会让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回想一下,始皇嬴政驾崩后,最先出问题的是哪里?

——楚地。

那楚地出了问题后,秦廷是如何应对的?

先是咸阳中央,派遣少府章邯征发骊山刑徒,从咸阳出发,几乎是一路过关斩将——在关中就开始打陈胜、吴广的叛军。

这么一路推过去,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等章邯赶到关外,也已经是大半年之后的事了。

还有北方长城军团,被二世胡亥,或者说是赵高命令南下平叛,结果平白便宜了匈奴人不说,还葬送了大秦王朝最后的精锐。

从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当时,秦王朝在楚地,有一位嬴姓宗室为楚王;

那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最起码,楚地乱的不会那么快,刘邦、项羽等各路义军统领,也不会那么快的平定楚地,并以楚地为根基向外拓展。

只要速度慢下来,咸阳秦廷中央就能得到反应时间,无论是从楚地周边地区调集军队也好,从咸阳中央慢条斯理的派遣精锐中央军也罢,总是能更从容地应对变故。

所以,如今汉室,并非‘内部已经不存在问题’,外部的匈奴人也已经被彻底解决。

于外,匈奴人只是受挫、只是伤筋动骨,却还没有彻底被打败,甚至都还没有被动摇统治根基。

于内,汉家通过郡县制掌控全天下,也仍旧是个远大,且暂时见不到曙光的目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