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2章 划算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2章 划算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下百姓,每人每年在‘吃盐’这一项上花费一百钱,按照盐的市场价格,其实也就是半斤多,不到一斤的量。

折合后世度量衡,也就二百克左右。

很显然,这远低于正常人的盐分摄入量。

根据后世比较权威的数据,人体一年的盐摄入量需求,大致在1.4千克到2千克左右。

低于1.4千克,或者高于2千克,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而每年射入二百克盐,比1.4千克的最低摄入需求,足足少了85%,这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显然是极其严重的。

所以事实上,如今汉室天下这三千万口百姓民,人均年摄入盐份的量,其实是可以,也必然达到了一千克以上的。

只是这每年一千克,也就是四斤,市场价五、六百钱的盐,并不完全都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商品盐。

有人会吃含有盐分的矿石、黏土。

也有人,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取杂质极多、品质极差,却也总还有些盐含量的东西。

如此算下来,每人每年花费一百钱,买回来半斤多盐,再辅以其他方式、渠道获取的盐分,其实是非常保守的计算方式了。

算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发现如今的少府内帑,早已今非昔比,不同于往日了。

——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室天下百姓四百余万户,不过一千五百余万口;

如此人口基数,使得当时的少府内帑,即便是按照‘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法定税率收取口赋,岁得也不过十八万万钱。

而且还多半是三铢钱,乃至铅荚钱!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天下民两千余万口,口赋被减免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少府内帑岁得口赋,更是只有九万万——至多不超过十万万钱。

而这样的日子,汉家都扛过来了。

每年至多不超过十万万钱的内帑总收入,在长达三十多年(书中时间线)的文景之治当中,仍旧为如今的天子刘荣,积攒下了高达二百万万钱以上的庞大积蓄!

这不单能说明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够抠门,够能攒;

也同样能从侧面说明:每年十万万钱的总收入,对于少府内帑而言,已经很够用了。

如果节省着点,甚至还能攒下大半!

那现在的少府内帑,是个什么情况呢?

——粮食官营,光粟就是每年二万万钱,另外的麦,以及进一步加工出来的成品:麦粉,加在一起也有个三万万钱。

也就是说,主爵都尉通过粮食官营,来获取并上缴少府内帑的利润,在每年五万万钱以上。

另外,当今刘荣在太子时期搞出来的陶瓷器——奢侈品范畴的瓷器,每年三万万到五万万钱,民用品范畴的陶器,更是稳定维持在十万万钱以上!

加在一起,少说也能有每年十五万万钱的总利润。

这就已经二十万万钱了。

已经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少府内帑年度总收入的两倍。

若再算上盐,为少府内帑带来每年三十万万钱;

即便将另外一个暴利行业:铁排除在外,如今的汉少府,光凭粮食、陶瓷以及盐,就已经将年财政收入,撑到了骇人听闻的五十万万钱!

要知道从太宗孝文皇帝元年,一直到先孝景皇帝六年——在这个时间线维序足足三十三年的文景之治,满攻才给汉家的少府内帑,攒下了二百万万钱的财富、积蓄。

而如今的少府内帑,要想再攒下同样的二百万万钱,理论上却只需要四年。

即便考虑到少府内帑,不可能学貔貅——只吃不拉,只收入不支出,这二百万万钱的储蓄目标,也大概率只需要五到六年即可完成。

这很可怕!

除了后世新时代,凡华夏封建王朝,无论哪朝哪代,能在十年内积攒下‘西汉文景之治’所积攒下来的财富,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

而当今刘荣,却是在文景之治后,无缝衔接了这样一段拨乱壮阔的时代。

言归正传。

如今的少府内帑,已经从过去,以口赋为单一收入渠道的模式,转变为了以粮食、盐铁官营为主,陶瓷器、布匹的制作出售,外加各类工、农器械制作出售为辅的综合性多门类收入渠道模式。

过去的汉少府,但凡哪一年没收上来口赋,那就要立刻元气大伤——至少是入不敷出。

但如今的汉少府,即便偶有某一个入项出了问题,也根本不会被动摇根基。

至于具体的年度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五十万万钱——而且是至少五十万万钱的水平线。

在此基础下,口赋?

天子刘荣只想说:如果不是考虑到升米恩、斗米仇,怕天下百姓习惯不交口赋、习惯不履行国家义务,刘荣甚至就连如今这每人每年二十钱,都不怎么乐意去收。

——毕竟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口赋,是汉家的法定税率,是理论值。

这个理论值,早就被太宗孝文皇帝减免到了每人每年四十钱。

那么,作为太宗孝文皇帝的子孙,尤其还要仰仗太宗孝文皇帝,能借自己一点威势的当今天子荣,自然就不可能把祖父:太宗文皇帝减免的口赋,又往上加回去。

这就意味着刘荣这一朝,乃至肉眼可见的未来两到三代汉天子,针对天下百姓民争取口赋,都是被钉死在每人每年四十钱的红线以下的。

只能少,不能多。

多了就是悖逆太宗孝文皇帝、有违太宗皇帝祖制、有损太宗皇帝遗德!

而今汉室,百姓民三千万口,即便按照每人每年四十钱来收取口赋,一年也不过十二万万钱而已。

这点钱,过去的少府内帑固然会流口水。

但现如今,被天子刘荣‘惯坏’了的少府内帑,却是多少有些瞧不上了。

——税、赋的收取,从来都不是点一下鼠标,就能自动计入仓库的模拟游戏。

农税的每一粒米、口赋的每一枚钱,都是需要动用行政人力成本,派出官吏去收取、汇总、记录,并押送长安入库的。

全天下三千万口人,每人每年四十钱,说是少府内帑年入口赋十二万万钱;

可若是把收取口赋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行政成本计算在内,还真不好说这十二万万钱,能不能被剩下一半。

再者,按每人每年四十钱来收,仅仅只是和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持平。

当年,太宗皇帝减免税赋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天下人感恩戴德——因为原来的口赋,是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

后来,先孝景皇帝即立,口赋仍旧是每人每年四十钱,却再也没人感谢先孝景皇帝了。

因为即便没有先孝景皇帝,汉家的口赋,本业已经是每人每年四十钱了。

维持原样,只能说是先帝不敢悖逆太宗皇帝,不敢收取比父亲更高的口赋。

到了刘荣这一代,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继续维持每人每年四十钱的口赋标准,必然得不到天下人感激、感恩不说,甚至可能还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不满。

准确的说,是可能会略微辜负天下人的期盼,使天下人将刘荣,归为‘没有什么大不了,只会模仿父祖’的中庸之君。

结合此间种种,刘荣最终做出的抉择,也就是可以理解得了。

一来,少府内帑压根儿不缺钱,即便完全不收取口赋,也有五十万万钱以上的年收入。

二来,这笔口赋就算是收,也只能带来账面上十二万万钱每年,实际上六、七万万钱每年的财政收入。

与这点收入相比,让天下人失望、被天下人认定为‘中庸之君’的代价,却实在有些太大。

简单而言,就是不大划算。

于是,刘荣顺理成章的决定:在太宗皇帝‘每人每年四十钱’的口赋减免基础上,进一步再行减半,至每人每年二十钱的地步。

如此一来,少府内帑不说能得到多少利益——至少收回来的六万万口赋,能覆盖收取口赋过程中的成本。

口赋也在天子荣一朝再行减免,天下人也免不得一阵感恩戴德,将当今刘荣视为太宗皇帝第二。

至少,也开始把当今刘荣,往‘或许能成为第二个太宗皇帝’的方向去联想了。

到这里,账就算是清楚了。

由外朝掌控、支配,由丞相府、御史大夫共同管理的相府国库,年农税收入为十二万万钱左右。

就算这十二万万钱的农税收入,被外朝分儿逼不留的,全都用到了发放官吏俸禄之上,也不过是六万万钱,外加价值六万万钱的粟。

实际上的数字,则大概是四万万钱,外加价值四万万钱的粟,作为汉室天下官吏的俸禄。

而此番,天子荣以少府内帑兜底,为天下官员涨工资,看似涨了很多,实则,却仍旧是云淡风轻。

——原本四万万钱的俸钱,被刘荣额外加了四倍,也就是少府内帑额外出十六万万钱;

禄米,则从原先,价值四万万钱的粟,被替换成了同等重量的麦粉。

具体操作,则是:相府国库把价值四万万钱,也就是一千万石粟交付给少府内帑,少府内帑则拿出一千万石麦粉作为交换。

二者之间的差价损失,也同样由少府内帑负责。

这样算下来,刘荣此番为天下官员集体涨俸禄,其实就是让少府内帑,每年拿出二十万万钱左右,来补贴天下官吏。

对于曾经,年入项只有十万万钱左右的少府内帑而言,这显然是祸国之道。

但对于如今,年收入达到五十万万钱,总储蓄更是超过三百万万钱,外加海量的粟、麦等粮食,物资的少府内帑而言,每年二十万钱?

主爵都尉官营盐,一年都不止赚这么点!

可以说,这二十万万钱,对于如今的汉少府而言,可谓是没有半点压力。

至于这么做有没有必要、刘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能得到什么好处?

这就不得不提当今刘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众所周知。

自有汉以来,关于汉家储君的舆论,总是能在坊间得到极高关注度。

而这,也使得汉家的每一位储君——甚至每一位曾有机会染指储君之位的宗室,都被天下人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并最终得出了无比紧缺的人物评价。

比如大汉首位太子,太祖刘邦与高后吕雉的独子:孝惠皇帝刘盈,便是坊间一致公认的‘仁弱之君’‘儒天子’‘类扶苏’。

而刘盈的儿子,历史上的前少帝刘恭,则是坊间传闻中的典型莽夫。

太宗皇帝留痕,那自是没的说——在世圣人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到了太宗皇帝的储君,也就是先孝景皇帝刘启,坊间评价则变得有趣了起来。

从早先,偏向于‘直击要害’式的精准、简短评价,坊间对储君时期的先孝景皇帝,评价可谓是十分复杂。

什么棋盘侠啊,惹祸精啊,爹见打之类,自然是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正面的评价也同样不少——如果敢决绝,刻薄寡恩之类。

而今天子荣,早在先孝景皇帝年间,就已经早早在坊间,得了个‘无的不放矢’的中性评价。

时至今日,刘荣过去这些年的表现,更是不断地反复验证着那句: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

当今天子荣,不说是雁过拔毛,也至少是一举一动必有深意,一进一退必有意图的‘精明’之人。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刘荣给天下官员涨工资,也就不难嗅出别样的味道了。

——当今天子荣,压根儿就不是个闲着没事儿干,就大发慈悲给官员涨工资的角色!

天子荣送你一匹布,那肯定是想要从你这里——甚至是已经从你手里,拿走了一件做好的成衣的!

给官员涨工资,也是一样的道理。

每年二十万万钱,都从少府内帑出,也就是天子刘荣自掏腰包。

如此庞大,且源源不断、每年都这么庞大的成本砸进去,天子荣想要的,自然不只是天下官吏口头上感恩戴德。

刘荣真正想要得到的,是通过这次全天下范围的涨工资,来对如今汉室的官僚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

说浅显点就是:过去,你们的工资是国库发的,你们的职务是外朝讨论的,朕忙前忙后,也只能得到你们嘴上的一句‘忠于陛下,忠于社稷’。

现在好了。

朕,可是正儿八经的真金白银,再往你们身上砸了。

怎么说?

叫声陛下,朕再听听?

听听看还有谁,端起碗吃饭,放筷子骂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