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5章 上林宴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15章 上林宴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林苑,博望行宫外。

自七年前,得先孝景皇帝、窦太后敕封为太子储君,并得赐博望苑为储君私苑以来,这还是刘荣第一次在博望苑,如此大范围的招待朝公重臣。

也不能怪刘荣不上心。

而是确实没有合适的机会。

——先孝景皇帝尚在时,刘荣太子监国,说是大权在握,实则却是在权力的钢丝绳上跳舞。

先帝老爷子对刘荣,哪怕真的没有半点防备心,刘荣也不敢真的太过分,光明正大的设宴邀请满朝公卿大臣。

等到先帝驾崩,刘荣即皇帝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天子,倒是具备了邀宴群臣,和臣下交流感情的客观条件。

但即位之初,刘荣也同样要面对东宫窦太后,对自己这个少年天子、未冠天子的审视,甚至是若有似无的恶意。

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刘荣名为天子,实为半个傀儡。

手中掌握的权柄,甚至可能还不如监国太子时期!

毕竟刘荣做监国太子时,汉天子的权利,是完完整整掌握在先帝老爷子手中,并亲自将大半委托于刘荣之手。

而先帝驾崩之后,刘荣未冠而立、主少国疑,汉天子的权柄,自然而然就有相当一部分,留到了东宫太后手中。

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刘荣有没有穿越者的先见之明,都不难得出结论。

——在真正大权在握之前,要尽量低调一点,不能让东宫窦老太后,生出‘皇帝要和我夺权’的感觉。

天子的权力,刘荣自然是要夺回来的。

但手段必须温和,必须是通过润物细无声、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窦老太后不知不觉间,便将手里的权柄移交还给刘荣。

等老太后反应过来,刘荣已经没那么好拿捏了——这才是对当时的刘荣而言,最明知、最稳妥的选择。

于是,为了不刺激窦老太后,刘荣又是在想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外朝公卿重臣,保持了相对合适的距离。

再后来的事,便是妇孺皆知得了。

——自天子刘荣元年至今,几乎是以每年一场的频率,接连不断爆发的汉匈打仗,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让刘荣树立起了难以想象的威望。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天子刘荣,已经具备了比先孝景皇帝,都更高的政治威望,以及地位!

毕竟先帝老爷子在位期间,汉家不曾在面对匈奴人时,沾到过哪怕一点便宜。

而刘荣在朝,汉家却是不断的刷新着记录,不断地开创汉家对外战争的先例。

——朝那之战,是汉家自开国以来,第一次见匈奴人完全、彻底的挡在国门之外。

这一点,是高皇帝与冒顿单于那场平城战役,都不曾做到过得。

河套-马邑战役,更是两线作战、两面开花——马邑不失,河套易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汉家得以夺取河套,已经让当今天子刘荣,成为了自有汉以来,汉家唯一一位拥有‘开疆拓土之功’的皇帝!

刘荣的武功,已经超越了父、祖,以及堂兄前、后少帝,叔祖孝惠刘盈,仅次于‘开国’的高皇帝刘邦!

而最近的这一场高阙战役,更是彻底扭转了汉家,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的战略劣势,转守为攻,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随着这一系列愈发令人激动、兴奋得对外战争胜利,如今的天子刘荣,早就不是窦老太后三言两语间,就能轻易废立的了。

如今,刘荣可以自信满满的说:哪怕朕也学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搞出来一个鸡飞狗跳的建元新政,东宫窦老太后,也绝不敢把朕赶去太庙面壁!

也正是这一场场战争胜利,为刘荣一点点树立起来的威望,让刘荣得以在即皇帝位后的第四年,才终于借着‘奴籍’案,得到邀宴朝公重臣,齐聚于自己的太子私苑:博望苑的机会。

得到天子邀宴,朝中公卿重臣,本该是欢欣雀跃。

毕竟天子与外朝的公卿重臣,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定程度的对立面。

在这种背景下,天子能设宴邀请外朝重臣,既是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君臣相处较为和谐的象征,同时也是缓和天子与外朝的关系、进一步稳定朝野局势的手段。

更何况这,也是荣耀!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被天子设宴邀请,前往天子在储君时期的太子私苑,以私人身份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

但碍于毫无征兆,却引发轩然大波的‘奴籍’案在先,即便得到如此荣耀,朝公重臣们的面色也都有些不大好看。

上首主位,自然是天子刘荣当仁不让。

而在刘荣右手边,最靠近刘荣的位置,丞相魏其侯窦婴却是面色阴郁,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次席的御史大夫建陵侯卫绾,反应倒是没有窦婴那么剧烈,但脸色也绝对算不上好看。

如果说,窦婴是心情不好,确定某件事不对,想要同天子刘荣说,却不知如何开口;

那卫绾便是心情不好不好,不确定此事是好是坏,更不知道该不该就此事,与天子刘荣进行交流、探讨。

毕竟再怎么说,窦婴、卫绾二人的成份,还是有相当明显的差距的。

——丞相魏其侯窦婴,含‘儒’量极高!

放在太祖高皇帝年间,甚至堪称致死量!

而在窦婴这样的当世大儒,儒家思想、道德体系最坚实的拥护者看来,奴隶状告主人这种事,他压根儿就不该发生。

甭管是不是公室告、甭管告的是什么——哪怕是奴隶状告主人造反,官府也不应该关注奴隶主造反了;

而是应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奴隶‘倒反天罡,状告主人’一事之上。

像此番,一个奴隶状告奴隶主,直接引发一场遍及全天下范围的舆论风波,甚至是政治格局动荡,是万万要不得的!

此例一开,从此奴不是奴、主不是主,上下尊卑、人伦纲常颠覆,国将不国!

反观作为亚相御史大夫的建陵侯卫绾,相较于窦婴旗帜鲜明的‘这是乱国之道!’的态度,则相对迟疑、暧昧了些。

因为卫绾,本质上并不是儒家的人。

只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性格,让卫绾本能的对重视、强调秩序的儒家,有天然的好感。

而对于奴隶上告主人这种违反秩序、破坏秩序的突发事件,卫绾也同样有本能的抗拒。

但与窦婴这个假儒将相比,卫绾,却是正儿八经实打实的儒将。

——窦婴这个儒将,重点在‘儒’,‘将’只是顺带。

而卫绾这个儒将,却是行伍出身,以‘将’为主,而‘儒’,则说的是卫绾这个武人的性格。

所以,卫绾对此事的态度,除了本能的,对秩序被破坏感到不满外,也还有武人、政治人物所具备的基本政治敏感度,为卫绾带来的危险感知。

危险源自何处,卫绾说不上来。

只是隐约间,有一个身影告诉卫绾:此次的事件,远不是奴隶告主、以下犯上,破坏秩序这么简单。

甚至关键都不在于奴隶告主!

而是在于奴隶,状告奴隶主的内容,也就是如今声势浩大,已经传遍天下的所谓‘奴籍案’。

故而,对于天子刘荣将朝中公卿重臣,都邀请到博望苑参加宴席的举动,卫绾有疑虑,有迟疑不定,却并未像窦婴那般,脸上明写着‘我要找陛下好好说说’!

与窦婴的激烈反应,以及卫绾的迟疑不定相比,同为三公的大司空韩安国,倒是相对淡定了许多。

首先,不同于窦婴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娇生惯养,出道就是太子詹事,吴楚乱起便立刻成为大将军、回来就做了太子太傅,并预定了丞相之位的外戚子弟,以及行伍出身,入仕便是朝臣二千石起步的武人卫绾;

从最底层一点点爬上来,在吴楚之乱爆发后,正儿八经指挥过睢阳保卫战,并在关东郡国有过‘基层履历’的韩安国,即没有窦婴的理想主义,也没有卫绾的天真烂漫。

韩安国很清楚:政治,往往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清澈、干净,更不会有渭泾分明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按照韩安国多年来积攒下的政治经验,政治这个东西,往往就是两方——甚至几方势力,对敌方造成打击、为本方谋其利益的媒介。

而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会争取求同存异,寻找各自的共同目标,达成一致;

在无法达成一致的地方,则通过妥协、让步等方式,来得到一个大家都不很满意,却也都可以勉强捏着鼻子认下的结果。

等事情解决了,大家表面上谈笑风生,和颜悦色,暗地里争权夺利,一切照旧。

好比此次的奴籍案,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开来,并发展到如今这‘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天子刘荣的默许,甚至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刘荣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显。

——通过此次的奴籍案,来使汉家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从原先,大家都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的幕后,搬到大家都无法再装鸵鸟的台面上。

比如,官员贪腐问题;

比如,地方郡县官商勾结、豪强愈发脱离掌控;

再比如,进一步改善奴隶制度,借机在‘倡导用外族奴隶’一事上,再用力推上一把。

而作为既得利益者,兼刘荣理论上的意志执行者,朝公重臣们对此事的态度,则必然与刘荣的目的有所出入。

官员贪腐?

你天子荣自然是不爽,但我们大家伙,可正是那所谓‘贪官污吏’的一份子啊!

你要搞贪官污吏,不就是说要搞我们?

就算不搞我们这些大官,也起码是杀鸡儆猴,震慑我们,让我们收敛一些的画风。

于是,第一个矛盾出现。

而第二条:官商勾结,导致的地方郡县豪强愈发脱离掌控,威胁国家统治根基,双方的诉求倒是相对一致。

——作为刘汉宗庙、社稷的掌控者和拥有者,天子刘荣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江山社稷,被地方豪强地头蛇祸害。

而朝公重臣,作为汉家宗庙、社稷的协助管理者,兼特权享有者,可谓是与汉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故而,朝中重臣也同样不希望汉家,被地方豪强尾大不掉的问题,而威胁到统治根基。

在这一方面,双方诉求一致。

至于剩下的最后一条:刘荣想要在全天下范围内,倡导奴隶主用外族奴隶,外朝的态度则是不置可否。

——毕竟刘荣倡导的方式,不是给汉人奴隶加税,而是给外族奴隶减税。

等于说是告诉奴隶主:继续用汉人奴隶,你也不会多花钱,但如果愿意改用外族奴隶,你就可以少花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让利于民,甚至‘轻徭薄税’了。

而朝公重臣,除了是这个国家的管理者,也同样是贵族阶级、特权阶级的一份子,奴隶主群体最坚实的中流砥柱。

故而,刘荣针对汉人奴隶、外族奴隶的针对性引导,对大家是有利无害。

作为奴隶主,大家可以通过改用外族奴隶,剩下一笔不菲的奴隶税。

而作为朝臣,大家又可以通过‘引导天下人不奴役汉人’的政策,来获取天下百姓民的爱戴。

所以在这一点上,大家与天子刘荣,也同样不存在冲突。

如此说来,双方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其一,是此次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天子荣对贪官污吏表现出来的恶意,与外朝对‘贪官污吏’这一斜杠身份的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严重的立场矛盾。

其二,是此次事件本身,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外朝对纵容事件发酵的天子刘荣,有本能的不满情绪。

其三,则是本次事件过后,刘荣针对贪官污吏的解决方案——无论方案是什么,最终目的都必然是让官员不在贪污**。

这,又与外朝几乎每一位官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