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4章 由点及面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14章 由点及面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连张释之这样的名臣,都无法避免‘因仕返贫’,就更别提其他的普通人了。

绝大多数人,都被逼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根本无法抵挡住诱惑。

试想一下:一个秩禄四百石的官员,年俸三百六十石,每个月的俸禄是粟米十五石,外加525钱;

上有老母,家有娇妻,下还有三子儿女,共计一家七口人;

粮食倒是够吃,虽然有七口人,但儿子都还小,饭量远不及成年人。

就是这每月525钱的俸钱,实在少的有些捉襟见肘。

老母亲腰酸腿疼,要去找县城的药铺抓药;

妻子则念叨着已经小半个月,没有从饭菜里闻到过荤腥。

更要命的是:作为四百石级别的县衙长吏,县领导班子核心圈内的人物,人情往来其实是很多的;

上面的人婚丧嫁娶,你得去随礼;

下面的人有红白事,你也得表示。

逢年过节,还要给自己的嫡系发点酒、肉、布帛之类,才能将‘以后一定不亏待你们’的大饼继续画下去。

俸禄早就不够用了。

就在这种时候,有个富豪找上你,要你帮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忙。

这个忙,甚至小到你什么都不用做!

只需要在县衙关于某一件事发起讨论时,不要发表任何看法。

简而言之:让你在某一场会议过程中闭口不谈。

只需要安静个把时辰,你的收获,就是你好几年,甚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俸禄。

你,会答应吗?

你愿意用‘一个时辰之内不开口说话’为代价,换来一笔能让家庭状况大幅改善,甚至从此不再需要为钱发愁的庞大财富吗······

绝大多数官员的第一次贪污**,便是这样开始的。

——一次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庞大财富的机会,让他们生出侥幸心理:应该没事吧?

就搞这么一次,拿到钱了就收手!

然而,真等到了钱送到自己手里,却根本没能能记起来早先的忐忑和迟疑。

官员们只会想:赚得第一回,就能赚得第二回!

千里为官,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

升官我控制不了,发财我还不能争取一下嘛?

……

对于类似这样的事,刘荣的态度一项是比较暧昧的。

因为在刘荣看来,天底下的清官,终究只能是稀罕物种、道德模范。

而绝大多数的官僚,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的沦为贪官污吏。

刘荣也早就过了年少热血,要拿每一个贪官污吏‘明正典刑’,要成为刘青天的年纪。

如今的刘荣,对官员就两点要求。

其一:贪污、受贿,后者不管,前者偶尔过问。

可以拿别人的贿赂,如商贾、下属、同僚之类,但公款最好别碰、别动贪污公款的心思。

其二,便是贪归贪,拿归拿,业务能力你别落下。

给你交代下去的事儿,你得好好给办妥喽。

事儿办的话,你贪污**,朕倒是可以置之不理,权当是你自己取走了朕本就打算给的赏赐。

可若是事不成,那贪污**的罪名,可有的是法子整死人。

没办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清官如沧海一粟,贪官如大浪淘沙。

后世人常说:大龄剩女,其‘大龄’只是最小的一个问题。

刘荣也想说:高风亮节的清官,很有可能除了高风亮节、义不受财之外,便再无半点可堪称道之处。

换而言之,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官,怎么御民,他只知道自己只需要做个清官,就能得到立身之本。

与之相比,反倒是那些贪点儿、拿点儿,却能把事情办妥的臣下,更让刘荣感到安心。

好歹能把事儿办妥啊?

刘荣是皇帝,又不是真的‘刘青天’。

刘荣更在意事儿办妥了没、办好了没,而不是底下的官员贪污了没、受贿了没。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刘荣能有一个系统,抽卡抽到大贪官和珅,刘荣也绝不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抽到了张烂卡。

还是那句话。

对于官员,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官员而言,出淤泥而不染,几乎就是个伪命题。

且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贪没贪,出淤泥时染没染,甚至都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对于官僚群体‘受贿’,以及如今汉室上下盛行的行贿受贿之风,刘荣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且至今为止,都不曾有过针对性的动作的。

——因为在刘荣看来,如今汉室的官僚体系,虽然在财务方便被侵蚀的比较厉害,但在其他方面,还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战斗力。

这么一票‘能打’——能拿得出手、用的顺心的官员,贪污**?

嗨……

反正查也查不过来,抓也抓不过来,平白浪费人力物力去反贪腐,实在有些不值当。

就当是他们,有些过分的‘自觉’了,自己取走了自己的劳动报酬、项目奖金便是。

再者,自有汉以来,汉家至今都还保守者人才——尤其是官僚、储备官僚类人才的极度稀缺。

本来就没什么人做官!

逼得汉家的历代先皇,把什么孝廉啊~力田啊——但凡能想到的特殊人才,都给拉入体制内做了官。

官儿本来就不够用,恨不能从哪平白变出个万儿八千读书人、储备干部,又怎么可能去搞反贪腐,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官员人数进一步骤减?

所以,林林总总一箩筐,总结下来就一句话。

——对于底下的官员贪污**,刘荣的态度是暧昧中,也有较为明确的底线的。

可以受贿,不要贪污;

捞钱归捞钱,别忘了把朕的事儿办好。

办好了,你捞的钱就是你应得的将近、报酬。

没办好?

嘿!

如今的汉室,也并非就全然不能治罪贪官污吏。

就算舍不得因贪污**,而将本就稀缺的官僚下狱治罪,刘荣也同样不介意杀鸡儆猴。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点便在于:贪污,和受贿的区别。

贪污受贿,顾名思义——前者为贪墨国家国有财产,据国有为己有。

后者,则是收受个人或群体的私下利益输送。

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在于:前者,即贪污,很可能贪污的是某一件正事、某一件国朝大事的专项款。

好比在后世,一笔修建地铁线路的转款,每被官员贪污吃下一口,工程中就要多出几块劣质的砖。

在如今汉室,也一样。

郡县地方贪污,可能是贪了水渠治理费、道路维护费,又或是克扣了编外人员、无秩小吏们的俸禄。

很显然,这是要出问题的。

反之,行贿受贿,危害则无疑小了很多。

悄摸儿的,私底下你情我愿,你给我拿的,影响相对没那么恶劣,会被影响到的范围也极小。

再者,如今汉室,行贿受贿,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官员和官员之间,只可能发生在官员与商人之间。

原因也很简单:如今汉室,官员普遍没有人事任免权。

二千石级别的郡太守,也同样决定不了一个六百石的县令该由谁做。

就算有人选,也得是先上报长安朝堂,然后由过去的御史大夫、如今的大司空属衙进行审查、判定,才能最终任命。

官员没有任免权,决定不了另外一名官员的升迁、调度,自然也就没有了官员与官员之间行贿受贿的土壤。

反倒是商人,亦或是地方豪强,为了得到地方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是不惜砸下重金,去收买郡县官员的。

这种行为,你说没影响吧?

自然不是。

商贾、豪强收买地方官,显然不是为了让地方官员,对自己的某些特殊癖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恰恰是要欺负老百姓了,才先拿贿赂去塞地方官员的嘴。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最短。

收受了贿赂,那就别扯什么‘父母官’‘治下子民’了。

可你要说影响很大吧?

倒也没有。

毕竟如今汉室,还有一条名为‘陵邑制度’的长剑,悬在每一位豪商、豪强头顶。

地方官员一言不合,哪怕有一刹看你不顺眼,说把你加入迁居陵邑的名单,就把你全家的名字加上去,你是半点脾气都没有。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豪商、豪强们也不会做的太过。

——花笔钱,收买地方官员,同时好吃好喝、卑躬屈膝的供着,避免自己被送上迁居陵邑的名单。

至于对待百姓,也是不得不稍有收敛,免得被郡县官员专注把柄。

就这行贿,钱像是送了,又好像没送——如送。

只要不被人撞上,甚至都没人敢相信:这卑躬屈膝,小心谨慎的豪商、豪强,居然给这大公无私、一脸义正言辞的官员塞过钱。

从这也不难看出:至少在如今汉室,行贿受贿,还并没有变成后世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私相授受。

更多时候,反倒是像一种赠送礼物、互通有无的手段。

就像是两个素未谋面、素不相识,却在同一个地方为官的官员。

哪怕没见过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但当其中一人过生日时,另一人的生日礼物便总是会准时送到。

礼物不重要。

二人熟不熟悉、认不认识,也同样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愿意交好——至少是不愿意交恶的态度。

但与之相比,贪污的危害性,却是陡然高出不止百八十个档次。

对于后世人来说,这显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什么豆腐渣工程,什么史密斯专员,都是因贪污才出现的重大危害因素。

对于贪污的官员而言,一条路,最重要的是便宜。

而且是看着昂贵,实则便宜。

至于史密斯专员们,那就更不用提了——一袋螺丝九万刀,一只羊数十万刀,已经是全然不顾吃相,连脸都不要了。

很显然,贪污,危害、侵害的是国家利益,甚至于国家安全。

而这次的事,实在让人很难判断出当地的官员,究竟是属于受贿,还是贪污。

根据奴隶栾大的供输,他的主人伙同官府,篡改奴籍记录的‘国籍’信息,通过将汉人奴隶,在奴籍上篡改为‘外族’的方式,来让奴隶主规避更高的奴隶税。

所以,你说当地官员收受贿赂,好像也没毛病。

——如果不是奴隶主给了好处,当地官员怎么可能帮忙,去篡改当地奴籍?

可你要说他是纯受贿,完全没有贪污,似乎也不大对。

毕竟此事,最终造成了国家的奴隶税收入缺失,国家利益遭受损害。

当然,贪污也好,受贿也罢,要不要治罪、要如何治罪,自然都是天子刘荣说了算。

平日里,底下的官员贪一点、拿一点,刘荣尚还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是底下官员‘居长安,大不易’。

可这次,闹出这么大的事儿——甚至是刘荣这边刚制定政策,这帮蠢货在那边就制定了对策。

这,可就不是简单的贪污、受贿等经济问题了。

这是光明正大的和天子刘荣作对,是政治立场问题、是原则性问题!

如果连这都看不懂、连这些蠢货都不收拾,刘荣也就妄为这么些年的汉天子了。

只是几个蠢货官员,处理起来自然是没什么难度。

却不料此案之后,坊间舆论,却是由点及面——以该案为中心,迅速扩散、衍生出了无数个话题和探讨。

比如,官员的俸禄收入,与生活成本之间的不匹配;

比如,官员监察体制的缺失,以及官员与自尊心不匹配的低道德标准;

再比如,地方郡县之间的彼此监督、互查制度的却是,以及推行的可能性……

等等,诸般此类。

就像是找到了一个机会,又或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奴籍’案,便引发了一场范围极广的官僚系统大讨论。

对此,刘荣本是乐见其成的。

但随着讨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激烈,刘荣也终于发现不对劲了。

——全世界都在聊官僚系统,唯独官僚系统本身,居然‘默不作声’?

这显然不正常。

或者说,这显然不真实。

于是,为了听听‘官僚’们的声音,并验证心中的猜想,刘荣特意在上林苑,举行了一场野外聚宴。

与会众人,则以朝中公卿重臣为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