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77章 冰雕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77章 冰雕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作为军事重镇,尤其还是刚建成不久、位于河套地区北门户,与高阙隔大河而相望的特殊城池,博望城的日常,其实颇有些诡异。

首先,作为军镇,博望城的军事气息颇为浓厚。

城墙上,是床弩、架弩等大型守城器械。

城墙外,在博望城东、西、南三个方向,三座军营呈‘碗’状,将博望城往北托起。

至于城墙内,也看不到太多民居,又或多少生活气息。

——城内居民区,多半都是分配给博望城守军将士的屋舍,几乎都没人住。

毕竟守军将士们基本都在城外的军营,隔三差五回‘家’看看而已,却根本没人真把博望城当家。

除了占据城池不到三分之一区域的民居外,便是占据城池近半区域的交易市场。

一小半,是周边地区的牧民、部族,来售卖牛羊牧畜,乳制品、肉食及皮毛的。

多半则是内陆来的汉商,想要将手里五花八门的商品,换成在河套不咋值钱,在内陆却价值不菲的草原特产。

只是时间已经来到凛冬腊月,博望城内的市集,早已冷清到看不见人影。

——哪怕身处草原绝无仅有的温暖区域:河套,各部族也仍旧是各自于祖地安营扎寨,借着那一块块洼地下,层层迭迭堆积起的牧畜干粪层,以及洼地相对较高的温度、较小的寒风而艰难过冬。

河套各部族都在猫冬,内陆汉商,自是即没了来博望城的兴致,也没有在这腊月凛冬做生意的心气。

来得及的,多半都自北地返回了通俗意义上的汉地。

即便是来不及走的,也基本都是租了个宅、院之类,凑合着在博望城过冬。

博望城有多冷?

后世有这样的诗句,说:胡天八月即飞雪。

河套地区,或许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胡天’,却也离得并不远。

——博望城北不足百里,大河对岸的高阙,便是文明与野蛮、汉地与‘胡天’的划分界限!

所以,在这腊月凛冬时分,博望城,几乎是处于冰封状态。

城门无不紧闭,仅开了大门侧的小门洞,以供人必要的出入。

城外三营的守军将士们,更是多半都不愿回博望城,会自己分配到的‘家’看一眼,而是更愿意在军营内报团取暖。

冷。

相当的冷。

勉强还能忍受,衣食还算富足,但仍旧是汉地几乎不会出现的寒冷。

便是在这般寒冷中,博望侯程不识的身影,也随即出现在了城东大营外,一处高地上的瞭望、观远位。

——博望城;

博望侯。

单就是这城池名称,与爵号之间的羁绊,就使得程不识与这座北塞军镇,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但此刻,程不识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身侧几里处的博望城。

而是在数十里开外,那一望无际的白茫茫一片中,仍好似依稀可见轮廓的先秦关墙。

“高阙……”

作为如今还是军方数一数二的高级将领,程不识当然是第一时间,便接收到了有关高阙之战的军事命令。

而眼下,距离最终的战役发起时间,也仅剩下最后的三天。

感受着周遭空气传来的刺骨冰寒,以及视野所及,天地上下一白,程不识目光凝沉之际,也不忘本能的紧了紧身上披风。

——程不识是雁门郡人,照理来说,也算是汉家少有的,能经受一定苦寒、能更快适应寒冷的高级将官。

但从此刻,程不识的衣着打扮,就不难看出这河套-幕南交界处,究竟冷到了怎样的程度。

由下而上,程不识脚底踩着的,是一双少府专门为边塞将官定制的鹿皮靴。

皮靴内,程不识更是传了一层布袜,一层软皮袜。

下身,更是从里裤、外绔,再到将下身衣物与皮靴连接在一起的束腿——里外里也足有三成。

上身,同样是一层里衣,一层皮甲,一层外穿军袍。

再有,便是能将程不识大半个身躯,藏进风雪无法触及之地的巨大披风。

至于甲、胄?

莫说眼下,程不识并非身临前线战阵;

便是真上了战场、到了前线,也根本没人敢在这冰天雪地,去穿金属制的甲、胄。

便如此刻,程不识头顶,只一顶裘帽将程不识的脖颈、耳朵藏起,就连面门,都有小半藏在了披风上部立起的领口之内。

如果说早先,程不识还只是从理论层面,能明白‘塞外苦寒’四个字的含义;

那在博望城这不到一年时间,程不识却是切身体会到:塞外游牧之民,为什么会那般不遗余力的,在除冬季外的其余季节,悍不畏死的抢掠汉边军民。

——在身临其境后,塞外苦寒四字,终于在程不识的心中具象化。

而在程不识看来,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即便是升为华夏军人、当今汉室将官的程不识,也想不到除抢掠外,游牧之民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能在物资贫瘠的辽阔草原,储备足够的过冬物资。

当然,理解了游牧之民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意味着程不识就接受、认可这种情况的存在。

作为汉将——尤其还是边郡出身,在那场汉家丧师失地的卫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高级将官,程不识对于游牧之民的恨意,只有血液能洗清。

至于程不识对‘塞外苦寒’四子的理解,以及对游牧之民南下劫掠的动机感悟,自然是让程不识心中,多了一些思考。

既然游牧之民,是因为活不下去、是因为‘塞外苦寒’这四个字,才不得已南下拼命劫掠;

那将来有朝一日,倘若汉家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让游牧之民即便不抢掠,也同样能安稳过冬,那游牧之民对长城以内的威胁,或许也能得到相当有效的控制……

“郅都所部,到何处了?”

沉默间,程不识冷不丁发出一问,当即惹得身旁亲兵上前禀报。

“郅将军所部,于前日、昨日晚间,分批次潜出东、西大营,已于今日辰时于大河南畔聚集。”

“按照战前部署,郅将军所部,今日会在南畔潜伏、修整至日昏。”

“待夜幕,方会再度拔营背上,涉大河而临高阙。”

亲兵低沉的汇报声,只引得程不识微微一点头。

遥望向高阙的目光中,更是陡然带上了满满的凝重。

——郅都,是在七日前秘密抵达博望城。

至于参加此战的大军,则是采取了更为高效、更为省时省力的轮转调防。

长安派出的部队,除了羽林、虎贲、北军三部的精锐低调抵达博望城,余者多半去了北地,接替朝那塞一线的防务。

而北地、陇右,则分调近半边军,进驻河套。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行军时间,以求在匈奴人得到情报前,提前打响,甚至结束高阙之战。

道理很简单。

如果此战,尽由长安派出的大军作为参战主力,那就要等十数万战卒,从长安一路长途跋涉——先背上抵达萧关,出萧关而踏足北地;

再横穿北地出朝他,踏足河套再行背上,方能抵达博望前线。

在这个过程中,匈奴人在关中暗藏的探子、在北地埋下的眼线——甚至是河套地区,这些个看似归降汉室,实则却也随时做好‘重归单于庭怀抱’之准备的各部族,必然会察觉到汉家异常的军事调动。

时间拖得越久,匈奴人提前得到消息、提前加强高阙防务的概率就越大,汉家获取此战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小。

还是那句话。

在封建时代——在人口流动被严格控制的古华夏,十万人数量级的军事调动,是不可能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完全不引起敌对势力的关注的。

所以,与其去费心费力,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信息封闭,倒不如看开些,打一个时间差。

——汉室的军事调动,匈奴人肯定会收到消息。

只是有关军事、战略方面的情报,往往都是具备时效性的。

好比此战,汉家暗中筹备、不宣而战,即将‘暴起’而开启高阙之战。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阙的匈奴守军,还是幕南的右贤王伊稚斜,其受到情报是在战前、战中、战后,其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糟糕的状况,自然是高阙于战前得到消息,提前有了防备。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此战,汉家最好的选择就是鸣金收兵,在战役打响之前,便推翻关于这场高阙之战的一切军事计划。

稍好一点的情况,则是右贤王伊稚斜提前收到消息,却无法及时告知高阙,只能率援军向高阙飞奔而来。

这种情况下,汉家仍旧会有一个窗口期,能争取攻下高阙。

只不过,若是直到右贤王部的援军抵达,汉军将士也依旧攻夺高阙无望,那此战,也同样会失去继续往下的必要。

再好一些的状况,同时也是发生概率最大、汉家最希望达成的状况,便是右贤王庭、高阙,皆于战中得知这一军事情报。

高阙没的说——汉家这边一开打,他们就会有体感了。

而伊稚斜那边,若是在战役爆发后才得到情报,那即便是立刻召集大军,也很难来得及支援高阙。

此战,长安天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战略预案!

十日内攻下高阙,方可进行下一步计划,重兵驻守高阙。

攻夺高阙的时间超过二十日,计划就要从驻守高阙,变成自高阙主动出击,侵扰幕南,为后方大部队从汉地源源不断涌出,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若是到战役爆发第三十日,仍旧没能攻下高阙,则终止战役。

十日,二十日,三十日,三条红线清清楚楚画在那里,也算是最大限度的明确了此战,汉军上下的总体战略思想。

——能在匈奴人反应过来前,把高阙捏在手里,汉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高阙一些!

若是在匈奴人援军抵达之前攻取高阙,汉家则需要加大此战的投入力量,需要更多部队抵达高阙一线。

在这种情况下,高阙之战的参战部队,便需要‘虚张声势’,主动出击,把匈奴人拖在高阙之外,以免高阙再度易手。

最差的状况,自然是直到匈奴人援军抵达,高阙却仍旧久攻不下。

若果真如此,那此战,汉家便几乎没有了胜算,只能终止战役,并承受此战不能胜、不能速胜的后果。

往小了说,是军事误判,是军心低迷,是战略失误。

往大了说,是损兵折将,乃至于穷兵黩武,却又一无所获……

“传令博望三营。”

“明日正午时分,凡博望守军,皆至博望西南聚集,以行冬训。”

望着高阙的模糊轮廓,程不识沉声一语,当即惹得那亲兵领命而去。

而在那亲兵离开之后,程不识身边的其余护卫,则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各自苦笑着摇了摇头。

——程不识治军严谨,向来都是出了名的。

所以,早在博望城才刚建成、程不识才刚上任朔方太守时,便不断有小道消息传出,说程不识喜欢动不动就搞野外拉练。

且尤其喜欢于冬天,通过拉练、演习来判断麾下军队的极限!

早先,亲兵们听着底下兵士们的抱怨,还多少曾动摇过,也曾生出‘要不要劝劝将军,不要这般苛待兵士’的念头。

直到此刻,看着程不识脸不红、心不跳,说博望三营要在明日午时——在高阙之战开启前的两天,开始今年的‘冬训’拉练,亲卫们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今日,只怕程不识早已筹谋、布局许久。

接下来会发生的事,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兵士们满腹牢骚的走出军营,到博望城西南角的丘林带‘冬训’。

结果冬训的第一个项目,是潜行北上,涉大河而兵临高阙,模拟偷袭高阙!

再然后,便是模拟变成实战……

“将军,真乃神人也……”

亲卫们暗下感叹着,不由觉得程不识那并不算十分高大、威猛的身形,居然莫名伟岸了些。

而在丘林顶部,程不识只驻足远眺向高阙,宛若一尊冰雕。

“郅都啊郅都……”

“可千万不要让陛下失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