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6章 备用方案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66章 备用方案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只是说到具体的作战方式,郅都拿出的预案,却又让刘荣有些迟疑了。

根据郅都的预测,如果高阙之战果真在腊月发起,那即便少府内帑拼尽全力,也依旧避免不了将士们,因寒冷的天气而出现非战斗减员。

——腊月,也就是冬十二月,是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间。

而涉冰过河,突袭高阙,也必然是半夜突袭作战。

冬十二月的凛冬,夜半时分,而且还是塞外的高阙、冰封的河面……

这种种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郅都给出的大致结论是:点燃高阙之战的先锋部队,至少要有三万人成功渡河,并维持战斗力。

而这,至少需要郅都带着五万人,从博望城趁夜出发。

也就是说,战争爆发之前,汉室就要先遭受高达两万人的非战斗减员。

不会死太多人。

大部分人只是冻伤,严重点的因伤致残,情况好一些的,也不过是被冻的暂时失去战斗力。

但这个数字,也依旧是让刘荣——让明白‘慈不掌兵’这个道理的刘荣,都不免有些迟疑了。

五万人从博望城出发,到了河对岸的高阙下,就只剩三万可战之兵;

这还只是先锋。

先锋部队打响战斗,自然还要有后续主力部队跟进,发起对高阙的全面攻击。

就连先锋都有五万人——哪怕是按‘先锋三万人’来算,跟进的主力部队,也至少要有五到八万。

这,就是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投入了。

且不说这十万人,有多少人会被活活冻死,又或是如当年,白登山上的南北两军禁卒那般,被冻伤、冻残。

单就是这十万人的御寒衣物、攻关军械,以及酒肉等额外御寒手段等等,都是一笔无比庞大的支出。

当然了,只要高阙打的下来,一切都好说。

文景之治为汉家积攒下的家底,足够支撑刘荣掌控下的汉室,发起至少数十场高阙之战,又或是三到五场汉匈全面战役。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荣,能将这丰厚家底当做试错成本。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如果高阙能拿下来,那即便拿出少府内帑一成以上的家底,刘荣也不会心疼。

因为值。

刘荣也同样能接受成千上万,乃至数万人的伤亡。

还是因为值。

高阙,值得刘荣投入相当程度的成本。

但正如郅都方才所言:无论如何,攻打高阙,都绝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甚至都不是一笔肯定能做成的买卖。

最理想的结果,自然是汉家以合理范围内的最小代价,如千八百号人阵亡、几千人伤残的代价,在极短的时间内夺得高阙。

但最糟糕的结果却是:汉军将士死伤无数,伤亡惨重,府库投入巨大,战斗久不分胜负而陷入拉锯。

最终,汉家损失一大批战斗骨干,军心士气、民心民意一落千丈,府库耗费海量的资源,却只能灰溜溜的从高阙撤回博望城。

而后,便是匈奴人必定会发起的反扑。

博望城首当其冲,幕南地区陷入动荡,北地、陇右一线,又要再度成为汉家需要布置防线的边境、前线。

最要命的是:后面这一种糟糕的结果,成真的概率不低于三成!

而前面那种最理想的状况,达成的可能性却不足两成。

余下五成,则是汉家付出惨痛的代价,终如愿夺取高阙,却也一战而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力再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只能艰难固守高阙。

这样一来,高阙非但无法成为汉室进一步扩张势力,进而野望河西、幕南的战略支点,反而还会成为匈奴人给汉家‘放血’的刀口。

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匈奴人都会年年来攻打高阙,汉家也会不断派出新生力量,补充高阙的兵力损失。

一直不断的死人,一直不断的运输后勤物资。

直到最终,要么是府库被耗空,汉家只能放弃高阙,甚至更进一步放弃河套,退回长城内;

要么,是汉家在府库被耗空前缓过劲来,却也没了继续进取的民心、士气等条件,进退两难……

明白了这些,其实就不难理解刘荣先前,那句‘高阙系我汉家国运’的真正含义了。

从军事角度上来讲,这场高阙之战,汉家唯一的目标,就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拿下高阙。

战争结果,只有拿下高阙、没拿下高阙这两种。

但若是把视角拉长,从单看这一场高阙之战,衍生到看整个汉匈未来战略走向的高度,那此战,汉家要做的就不单是拿下高阙了。

——首先要快!

汉家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好是十到十五日之内,无比迅速地拿下高阙!

因为攻坚战,一旦被拖入拉锯阶段,就大概率无法成功,且极其打击军心士气,乃至于民心民意!

只有快,汉家才能在幕南地区的其余匈奴部族没反应过来、还没来得及源源不断支援高阙前,相对轻松的将高阙拿下。

一旦战事拖延,那高阙的防备力量,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攻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使得战争的走向,愈发朝着不利于汉家的方向发展。

所以,速战速决,是汉家必须要做到的。

其次,便是伤亡。

还是那句话。

刘荣手里有钱。

父、祖合力缔造的文景之治,为刘荣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家底。

如果是要花钱,那再多的钱刘荣都花得起,也舍得为高阙花。

但人命——将士们的伤亡状况,却不是刘荣舍不舍得的问题,而是天下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认可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寻常百姓,都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甚至是没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乡。

跟他们说高阙多么多么雄伟、多么多么难打,他们没见过,便自然体会不到。

他们只知道:仅仅只是一场攻坚战,汉家就死了不知多少大好儿郎,又有多少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落下伤残,从此成为了家里的累赘。

而且这一切,不会是他们道听途说来的,而是亲眼看着左邻右舍,乃至自己家的顶梁柱,沦落到那般凄惨的下场。

他们也不会明白高阙的重要性,以及高阙对汉室未来战略部署的意义。

他们只知道:死了很多人,残了很多人。

花了很多钱,就得了个故秦遗弃的破关隘。

这仗打的不值。

这仗,不该打。

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再要打仗,他们就会说:别了吧?

也别跟我说河西有多大、幕南有多好了。

当年也说高阙怎么怎么着,拿下就怎么怎么着;

结果死了那么多人,伤、残那么多人,十里八乡家家戴孝。

消停几年吧~

安生种地不好吗?

说到此,慈不掌兵这个概念,只可能为掌权者、‘掌兵’者所接受。

作为被掌的兵,底层民众非但不可能认可这一概念,甚至还会对接受这个概念的人感到愤怒!

因为慈不掌兵的内在逻辑,是不要将必要的牺牲视作洪水猛兽,要接受战略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承担一定代价、牺牲的——这一客观事实。

但在底层群众,也就是这一逻辑的‘受害者’眼中,牺牲,根本不存在必要与否。

牺牲就是牺牲,战死就是战死。

虽然战死也算是一种荣耀的死法,但他们只能接受别无选择的牺牲。

他们只接受在战争中,自己被逼不得已,退无可退,完全没有活路,只得无奈战死;

却绝对无法接受原本有活路、原本不用死的自己,却被上层将官主动牺牲掉、主动送进必死的陷阱当中。

——他们希望自己牺牲后,上官表现出来的是惋惜、自责;

而不是对此早有预料的理所当然。

所以高阙之战,汉家除了需要速战速决、尽快占领高阙外,还要将伤亡数字,尽可能控制在合理得范围之内。

什么是合理得范围?

根据刘荣根据过往经验,所得出的大致估算:一支由五百人,而且大概率是同一籍贯的五百人所组成的司马,平均每有一个人阵亡,就需要有三个人因功得到封赏。

而且这三个因功得到封赏的人当中,至少应该有一个人,要和那位阵亡者同属一伍。

此外,这五百人的司马,阵亡人数最好不要超过五十人,且绝对不能超过百人。

只有这样,民众才会将战死者,归类为‘运气不好’,又或是自己没本事。

因为有那三个因功得封——尤其还有一个和自家大概率沾亲带故的小子,也因功得封作为参照;

便不会有人觉得,自家的儿郎阵亡,是因为汉家打了一场不该打、赢不了,亦或是需要用人命堆的战争。

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只是技不如人罢了……

有了这样的自我安慰,再加上朝堂的抚恤、优待,以及那些因功得到封赏者作为榜样、激励,才能抵消将士阵亡,对民心民意所带来的打击。

具体到这场高阙之战,这个‘合理范围内的伤亡’,就更狭窄了。

——高阙之战,只要汉家得胜,那就是人均都能得到封赏!

且大概率连战死者,也能得到身后哀荣!

所以这一战,于战场上战殁、伤残,以及在战前、战后非战斗减员的人数,至多不能超过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用更直观的数字举例,便是高阙之战,倘若汉家派出十万人参战,那最多只能有两万五千人,因阵亡、伤残等原因失去战斗力。

听上去,似乎空间还挺大。

百分之二十五的伤亡率,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状态下的战争,都远远超过了军队的溃败线。

但别忘了!

郅都方才刚说过:要想将三万先锋送到高阙,郅都就得从博望城带五万人出发!

都还没开打呢,两万五千的伤亡指标,就要被郅都用掉两万!

就算这两万的非战斗减员,能有小半非死、非残,仅仅只是累脱力而失去战斗力,这指标也要至少用掉一万以上!

剩下一万五千人的指标,且不说够不够用在攻打高阙的过程当中了;

——光是主力部队跟进过程中的非战斗减员,都能把这总数两万五千的‘预算’给拉爆。

试想一下,如果高阙之战结束后,老农们听到的、看到的,是村里出去的十个儿郎,冻死了一个、冻残了一个,战死了一个,战场上残了一个;

剩下六个虽都立了功,却也都是身上挂着彩,或轻或重都受了伤。

换做是你,你会为了胜利而欢呼雀跃吗?

你会觉得汉家,这是打了一个‘大胜仗’吗?

当然不会。

你最多最多,只能接受一人冻死或战死、一人冻残或在战场上伤残。

余下八人,得大半都立功得封赏,且不能太过狼狈,不能受太明显的伤!

只有这样,你才会继续教育你的儿孙:当兵好啊!

打仗能立功!

你看那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打了一场高阙之战,什么田宅爵位美娇娘,全都有了!

什么?

你说隔壁那个倒霉催?

嗨~

打仗哪能不死人呐?

还不是他没好好磨练技艺,才在战场上拉了胯?

这就又给刘荣,以及刘荣掌控下的汉家,出了个天大的难题。

——这个时代的战争,并不只是把军人送到前线那么简单。

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哪怕是在内陆作战,都需要至少两倍数量的民夫、青壮,来负责后勤辎重的运输,以及一些辅助性工作。

而高阙之战,是在塞外。

按刘荣最保守的估计来算,哪怕高阙之战,汉家真的只投入战役最低需求:十万战卒,也需要征发至少三十万人以上的民夫,来充当后勤运输兵,又或辅兵。

四十万人,在腊月凛冬的塞外,打一场攻坚战!

还得速战速决,还得控制伤亡——而且是包括非战斗减员在内的伤亡!

留给刘荣的选择,也就只剩两个了。

要么想办法,竭力避免,最好完全避免汉军将士,因天气因素而出现非战斗减员。

也就是给将士们百分百做好保暖,将冻死、冻残、冻伤的人控制在个位数。

要么,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几万大军潜入高阙,同时一对一抹脖子,兵不血刃拿下高阙之类,来极大限度的降低战斗过程中的伤亡。

二者都不大现实。

但刘荣,却似乎非选一个不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