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59章 朕意已决!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59章 朕意已决!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最终,刘荣还是决定带着三个老家伙,换个地方聊。

——宣室殿后侧殿,演武堂。

之所以要换地方,是因为这方方正正的演武堂,有近六成的面积,被沙盘所占据。

当然,与后世的军用沙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相比起先前,只能在平面上观摩的地图,这篇沙盘所能提供的立体地形效果,也直观了许多。

“三位将军且看。”

走进演武堂,刘恭便快步走到了沙盘左上角,朝着一处立有黑色三角旗的位置走去。

而后蹲下身,伸手在那个位置上点了点。

正是高阙。

便见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也走上前,也学着刘荣的模样蹲下身。

看着那处位于关口,有大河为护城河,且两侧有关墙围护——尤其一侧有赵长城相连的关口,三人也随之沉默下来。

——没错。

高阙,是赵长城的西终点。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在大部分史料记载中,秦始皇帝、汉武大帝在位期间,秦、汉军队出塞北上,驰骋草原,也多以高阙作为出发起点。

原因自是不用赘述:出了高阙,便算是踏上幕南地界。

先前,在宣室殿前殿看地图,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还只能通过地图信息,在脑海中脑补出高阙一代的地形。

尤其郦寄、栾布二人——压根儿就没见过高阙,只能凭空想象。

便是韩颓当,也仅仅只是在三十多四十年前,机缘巧合下远远见过那么一次——还是从北侧见到的高阙南侧景象,而非河套视角,也就是如今汉家视角的高阙北侧。

此刻,看着地上那精细无比,栩栩如生的地形沙盘,三人一时间,都有些说不出话了。

视觉带来的立体冲击,总是比平面地图带来的‘脑补画面’冲击来的更直接,也更强烈。

先前看地图,三人只想当然的认为:高阙很重要,是连接幕南与河套的要塞,同时也是辐射河西地区的军事战略重点。

而此刻,三人却都从眼前的沙盘上,直观看到了高阙,为什么能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

太像了!

高阙,实在是太像函谷关了。

都是依山傍水,都是以山涧天险为根基,且护城河,还都是一衣带水的大河!

唯一的区别,是函谷关坐西向东,抵御关外;

高阙则坐北朝南,抵御河套。

更要命的是:函谷关外的大河流域,是下游地区,水流相对平缓。

虽也同样称得上波涛汹涌,却也有许多种可行的方式渡河。

比如官员或权贵,可以乘坐官船:楼船,不经颠簸的渡河;

比如寻常百姓、农户,也能在函谷关外,找到拥有羊皮筏的樵夫,只须三十钱,便来一场惊险刺激的横渡大河体验。

若非没必要——若非函谷关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提高自关外抵达函谷关下的难度、时间,汉家甚至可以在函谷关外,搭设一条横渡大河的浮桥!

对于如今的汉室、如今的汉少府而言,这绝非什么值得谨慎的大工程。

但高阙外,隔断幕南与河套的大河流域,却位于大河上游。

虽由于河套的存在,使大河被迫向北改道,并绕着河套流出一个‘凸’字形,但其河水流速、流量,都比函谷关外的下游流域高出好大一截。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想从河套北部,以最短的直线距离横渡大河、兵临高阙,那唯一合理得办法,就是在冬天。

——而且得是腊月凛冬,大河水流量大幅下降,且剩余的部分也冰封,汉家的军队才可以如履平地般,踩着结实的冰面渡河。

而其他集结,无论是动用‘海军’级别的楼船,平民低配般羊皮筏,还是遂营的拿手好戏:抢搭浮桥,都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羊皮筏自不用多说——压根儿扛不住这上游地区的波涛汹涌。

搭设浮桥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水流速、流量不允许的前提下,就算浮桥最终真的能达成,需要耗费的时间也绝不可能短。

而楼船,且不说能不能行,单就是每趟几百号人的运输能力,便足以让这个提案被直接否决。

想想也知道:汉家想要从河套北部,在能肉眼看到大河对岸的高阙的前提下,渡河兵临高阙,自然不是为了和匈奴人联络感情。

——而是为了打仗!

既然是打仗,尤其还是渡河强攻关塞,那就必须保证一个‘快’字。

最好,能在匈奴人还没反应过来,甚至都没发现汉家渡河的时候,汉家的军队就已经兵临高阙之下,甚至已经爬上了高阙墙头!

基于此,一个大胆且疯狂的计划,开始在刘荣脑海中显现。

“若于冬日开战~”

“诸位将军,以为可否?”

就这么一句话,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便陷入了一阵更为漫长的思虑之中。

只是先前,他们陷入沉思,还是在考虑该怎么劝刘荣三思、全刘荣不要白天做梦,妄图轻易得到高阙;

而现在,他们却真的在考虑这个计划、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高阙之所以难打,有至少一半原因,是源于高阙南侧的大河。

三人作为武将,尤其还是如今汉室最顶尖的‘帅’级武将,自然瞬间就明白了刘荣的意思。

——在冬天开战,高阙外的大河便会冰封。

汉家不需要再为如何渡河、如何抢滩登陆、如何在对岸稳住阵脚,并向高阙发起攻击而头疼。

只要冰层够厚,护城河就等同于不存在!

汉军将士不单自己能走过去,甚至就连攻城器械,都能想办法送到对岸去。

最关键的是:渡河,是无法‘暗中’进行的。

无论是好几层有高的楼船披荆斩棘,还是遂营将士竭尽所能的搭设浮桥,都不可能在高阙不知情、没有发觉得前提下进行。

既然敌方必然发觉,那就等同于是光明正大的渡河,遭受敌方‘半渡而击’也就成了必然。

而在冬日,在河面彻底冰封后渡河,却没有这个问题。

光明正大走过去,当然也可以。

但汉家不可能那么傻。

汉家完全可以在某个深夜,或是某个可视距离、可视度皆不高的大雾天,悄悄摸到高阙。

神不知鬼不觉摸到高阙,接下来能选择的进攻方式,那可就多了去了。

可以夜半袭击;

可以斩首行动;

也可以想办法策反、胁迫关内匈奴守卒。

甚至于,可以派人潜入关内,接引大军直接入关!

选择变多了,就意味着战斗好打了、难度降低了。

只是这个道理,刘荣能想到,匈奴人显然也能想到。

——你自己的城池,你能不知道你的护城河在冬天会冰封,会彻底失去作用?

当然不可能。

知道护城河会在冬天冰封,你就必定会在冬天严加防范,甚至时刻紧绷心弦。

那高阙呢?

高阙内的匈奴守军,是否知道大河会在冬天冰封——至少是大幅降低流速、流量?

当然知道。

那他们,是否会在冬天着重防备,加强防备力量呢?

不会。

不是因为他们傻;

而是他们知道:哪怕河面冰封,冬天,也绝对不是适合主动进攻,乃至仍进行战争的好时机。

想想过去这些年,汉匈双方之间的战争,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吧。

不是开春,就是秋后。

开春的战争,是因为匈奴人被过去这个冬天冻坏了、饿坏了,不得已南下抢掠;

秋后的战争,则是因为汉家秋收了,仓禀富足了,有东西给匈奴人抢了。

二者无一例外——匈奴人要么是被过去的冬天害惨了,要么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接下来的冬天,以免被冻坏、饿坏。

从这其实就不难看出:对于草原游牧民族而言,真正的敌人,既不是曾经的东胡、月氏,也不是如今的恶邻汉家。

而是寒冬。

以及寒冬在内的所有恶劣气候、天灾**——但主要还是寒冬。

因为在冬天,牛羊牧畜会失去富含营养的水草,只能将就吃牧民早先储存下的干草,更甚至直接扛着,一直饥寒交迫的扛到开春。

而牧民,也会经受牧畜产奶量下降,乃至牧畜冻死、饿死,所造成的实物短缺问题。

可以说,每一年的冬天,都是草原游牧之民的劫难。

渡劫失败,十死无生!

而渡劫成功,却也不会羽化而登仙,而仅仅只是能继续活下去。

草原本就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凛冬的寒风下,更为游牧之民添了几分悲壮。

至于汉家军队,御寒能力也不比游牧之民好歹哪里去——甚至可能还要相对更差一些。

没办法;

人家在草原上,这么多年都扛过来了,多少有点魔抗属性。

反观汉军将士,就算是在被称为‘苦寒之地’的燕、代等地,也绝对说不上是早已习惯了寒冷。

至少比起草原地区,燕、代北境的寒冷,就好似是在过家家。

尤其草原上,必定有许多游牧之民,愿意将燕、代地区的所谓‘苦寒’,称之为令人如沐春风的温暖之地。

所以,即便知道凛冬时分,大河会冰封、高阙会失去回城河,以至于防御力、攻取难度大幅下降,高阙内的匈奴守军,也绝不担心汉人会打来。

一方面,是数十年来养成的思维惯性,让匈奴人本能的认为:汉人只会在我们打过去的时候凭城墙防守,根本不会主动出击。

哪怕有河套-马邑战役的教训,这个思维惯性,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被扭转。

另外一方面,便是生活在相对更为温暖的‘南方’——准确地说是长城以南的汉人,必定比匈奴人更加怕冷。

不怕冷的匈奴人,在冬天都被冻得在高阙报团取暖,连头都不敢探出关墙,何况更怕冷的汉人?

想当年,汉匈平城一战,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山。

短短七天的时间,太祖高皇帝麾下的汉军精锐,便有上千人被冻死、饿死,更有成千上万人被冻伤截肢,以至于退出现役。

反观战斗减员,却不过聊聊数百。

成千上万人伤亡,对于开国之君麾下的数十万大军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要知道当年那一战,太祖高皇帝麾下的,全都是南、北两军的车骑精锐!

那一战过后,南军五校伤亡过半,北军七校更是差点没保住编制!

花了足足十几年,南、北两支禁军才总算恢复元气,却也损失了最宝贵的财富:经历过秦末战争的百战精锐。

有这些思维定式,以及‘过往经验’在不自觉间影响着匈奴人,就使得凛冬腊月的高阙,实际上几乎处于完全不设防的状态。

——关墙外万里冰封;

关墙内,守卒们锁着脖子,在避风处蹲做一团,有条件就围着篝火取暖,没条件就报团取暖。

事实上,匈奴人想的也确实没错。

汉人确实更怕冷。

在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汉军将士别说是发起进攻了——甚至都很难在河套北部地区,乃至于草原所谓的‘温暖地区’:幕南正常生活。

汉人怕冷是事实,这个时代无论长城南北,都不可能——至少不愿意在冬天打仗,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客观事实,给了刘荣麻痹匈奴人,通过反常态、逆常规的方式,谋夺高阙的机会。

“朕的意思,诸位将军应该都明白了。”

“——御寒之事,便由少府解决。”

“且此战,许将士们携酒上阵。”

“另外,朕偶得一上古残卷,其上颇多御寒之法。”

如是说着,刘荣便下意识看向眼前三人,仔细观察了他们的神情状态。

确定他们已经有所动摇,便不再迟疑,当即拍板。

“朕决意:明岁冬十一月十,高阙之战,正式打响!”

“由弓高侯韩颓当挂帅,博望侯程不识、雁门守郅都各为先锋。”

“且此战,朕多年来精心培养的虎贲、羽林二部都尉,也将各有一校参战!”

“此事,乃我汉家之绝密!”

“至今为止,只朕一人知;”

“自即日起,便是我君臣四人了。”

“——还望诸位将军,倾力助朕!”

“此战,或会有许多大好儿郎,埋骨于高阙之下。”

“但朕仍执意如此。”

“朕,纵背后世之骂名,也要为我汉家的子孙后代谋福祉。”

“高阙,便是朕要为后世子孙,所谋求的第一个福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