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47章 战鼓擂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47章 战鼓擂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公即定,九卿的位置,倒也没那么难抉择了。

准确的说,是备选人就那么几个,没有太大的选择面。

——魏其侯窦婴为相,建陵侯卫绾为御史大夫,故内史韩安国迁大司空,为三公;

往下,大理赵禹、郎中令周仁、宗正刘辟强,皆不做变动。

太仆塞侯直不疑,平调执金吾;

少府石奋,平调大农;

早些年被刘荣雪藏,并以参加今岁科举,来向刘荣表态度的南皮侯窦彭祖,任太仆;

故典客公孙昆邪,迁少府;

外戚栗仓,任主爵都尉;

谒者仆射汲黯,任太常……

至此,新一届九卿班子得以确定。

——大农石奋,大理赵禹,太常汲黯;

郎中令周仁,宗正刘辟强,太仆窦彭祖;

少府公孙昆邪,主爵都尉栗仓,执金吾直不疑。

而在九卿也确定下来之后,满朝公卿百官也逐渐意识到:当今刘荣,终于把手伸向了朝堂。

回想一下当年,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后,先孝景皇帝刘启,是怎样急不可耐的往朝中安插党羽、亲信?

三公层面,虽有一个倔牛丞相申屠嘉,但御史大夫陶青,却是早早投身于天子启的阵营!

虽然不足以与丞相申屠嘉分庭抗礼,但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外加一个九卿之首的内史,以及故太子家令的晁错,二人合力,也算是和申屠嘉斗的有来有回。

甚至一度把申屠嘉完全压制!

九卿层面,除了九卿之首的内史晁错,其他位置的动作也不小。

廷尉张欧——故太子舍人;

郎中令周仁——故太子舍人;

卫尉直不疑——故太子中盾卫;

还有太仆刘舍、少府岑迈,虽非潜邸元从,却也是先帝的绝对追随者。

还有当时的宗正红侯刘富,更直接就是自家人……

毫不夸张的说:太宗孝文皇帝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入土为安,朝中公卿要职,就已经被先孝景皇帝火速塞满了肱骨心腹!

反观当今刘荣呢?

时至今日,当今刘荣的太子宫元从,才终于出现第一位担任九卿者:汲黯。

甚至就连汲黯,也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太常。

丞相刘舍,时至今日才退位;

御史大夫窦婴,不到一年前才刚得到任命,且并非是‘制衡丞相’的兴致,而是纯粹在相府见习,为今日拜相做准备。

九卿方面,内史韩安国——和刘荣非但没有半点渊源,甚至还是故梁孝王属臣!

考虑到当年,梁孝王觊觎大宝的那段往事,韩安国非但算不上刘荣的心腹,反而还是毋庸置疑的反动分子!

可饶是如此,刘荣也还是在前任内史:田叔告老后,为宗庙社稷计,将韩安国召入朝中,担任内史。

九卿其他位置,刘荣也基本没怎么动过。

少府石奋,算是个软柿子,但终归不是刘荣的亲信;

卫尉卫绾,人倒是老师,却也终归是先帝旧臣。

还有大理(廷尉)赵禹、太仆直不疑、典客公孙昆邪等,都是先帝给刘荣留下的旧臣。

最最令人不敢置信的是:连最重要、最需要保证其‘独忠于天子一人’的郎中令,刘荣也是至今没换,一直在用先帝的近臣周仁。

这,很难说刘荣究竟是步步为营,还是确实没找到合适的替代者。

但毋庸置疑的是:敢这么搞——敢如此淡定的维持先帝留下的朝堂公勤班子,刘荣对自己的能力,无疑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事实也确实如此。

——即位不到三年,准确的说,是才两年零两个月;

在对朝中公卿‘秋毫不犯’的前提下,刘荣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朝中大权。

东宫太皇太后,亦或外朝的老臣,乃至于军方的将帅,都不再是掣肘刘荣的阻碍。

年仅二十一岁,刘荣便已大权在握,君临天下!

而后,才是今日,刘荣开始慢条斯理的,从太常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开始徐徐图之,润物细无声的往朝中安插党羽、心腹。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朝野格局,并没有因为政权交接之后不久,便发生的大规模人事变动,而出现本可以规避的动荡。

从刘荣即位至今——甚至是自刘荣太子监国至今,这五年多将近六年的时间里,长安朝堂,几乎都是平稳运转,不曾生出明显的动荡。

这是刘荣的本事。

而现在,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这一政权交接过程,连进程带后遗症,都已经完全结束。

汉家朝堂和当今刘荣,都已经完全适应了彼此。

到了这时,刘荣再耐心的开始往朝中安插心腹班底,朝堂内外就算有意见,也根本生不出太大的反抗心理。

已经很不错啦~

拖了好几年,一直到朝局彻底稳定,才开始推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进程——刘荣,已经很厚道啦~

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几乎完美的平衡了朝野大局,和自己的‘私利’。

甚至可以说,刘荣为了顾全大局,甚至牺牲了自己相当一部分利益。

毕竟当年,孝景皇帝驾崩、尸骨未寒之时,若刘荣拿孝景皇帝当年的举措当先例,大刀阔斧的往朝中安插班底,也没人能挑刘荣的礼。

现在,更没人能挑刘荣的礼,说刘荣‘急功近利’‘不顾全大局’了。

“公、卿即定,余者,便行而观其效,再行定夺吧。”

“无旁事,便此退朝。”

公卿改制,以及具体的职务任命确定,刘荣也无疑再继续拖着这场朝仪。

——终归不是岁首元朔朝,而是九月两次朔望朝当中的一次;

已经从天还没亮,议到现在夕阳西下,这场朝议,已经‘议’的够久了。

议论的内容、信息量,也足够让与会众人下去之后,消化很长时间。

更何况就连刘荣——连年富力强的刘荣,都有些扛不住了,更何况朝中,这些个动辄五六十岁,却舔着脸说自己‘正值壮年’的老翁?

刘荣开了口,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也是如蒙大赦。

当即便齐齐起身,对刘荣齐一躬身。

“臣等,恭送陛下~”

呼~

御榻上,刘荣一边朝着御榻一侧,通往后殿的长廊走去,一边也不忘长呼一口气。

而在刘荣离开之后,殿内更是响起一阵又一阵中老年男性极致疲惫后,活动腰背时所特有的沙哑呻吟声。

今日朝仪,开了很久。

议题很多,内容也够重大。

待岁首元朔朝仪,今日的议题悉数施行,朝野格局,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不过,相较于过去——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驾崩那年,朝堂公卿改动时的哀鸿遍野,刘荣此番人事调动,却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受伤’。

当年,孝景皇帝任免九卿,那是真的即‘任’也‘免’。

每有一个孝景皇帝太子班底被任命为九卿,就有一个原本担任九卿的重臣被罢免,好给新君的党羽腾位置。

而刘荣此番,却几乎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利益。

三公一级,丞相刘舍自己主动退的,刘荣没有威逼利诱,也给够了刘舍荣耀和体面。

御史大夫窦婴升了官,亚相转正;

内史韩安国升了官,从九卿之首的内史,升任为三公之末的大司空。

——从鸡头升到凤尾了属于是。

卫尉卫绾也一样,九卿升三公——而且是直升亚相御史大夫,十年之内拜相有望!

而原本的三公中,太尉本就闲置,根本没人被罢免。

反倒是卫绾任御史大夫之后,空出来的卫尉一职,又可以提拔一位青年将领上来。

大理、宗正、郎中令,均不做变动。

直不疑、石奋、公孙昆邪三人,则都是挪了个窝,换了个新单位继续做九卿。

而且公孙昆邪调动之后,又空出来了一个准九卿的典客属衙,可以供刘荣培养太子班底、潜邸元从。

至于新担任九卿的南皮侯窦彭祖、外戚栗仓、当今太子班底汲黯,也没有取代任何人的位置。

——原本的九卿属衙,本来就只有八人在职,太常都闲置好几年了;

原本任九卿的八人,有六人仍为九卿;

余下卫绾、韩安国二人,更是均升了三公。

公卿大改动,新三公都升了官,九卿也有三位新人。

且三公九卿,除自愿退休的丞相刘舍外,没有任何一人被罢免。

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欣喜?

就算没有欣喜,也起码能长松一口气。

毕竟上一回,孝景皇帝大刀阔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刀子实在是太过于锋利;

相比较而言,刘荣此番调动,无疑算得上是非常温和了。

而今日朝仪之后,除了长安朝堂即将迎来新的格局,汉家的军队,也将引来前所未有之大变。

——在过去,汉室文武不分家,三公一级有太尉,九卿一级也同样有卫尉、郎中令;

再往下,有准九卿的中尉,比二千石的中郎将。

可从今往后,汉家军阵分离,三公九卿,除去一个负责长安治安的执金吾,以及皇帝安危的郎中令外,再无武职。

武将从此自成一套体系——以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武职为第一梯队,以卫尉,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组成第二梯队。

朝堂九卿不干涉军务,军中将官不插手朝政。

二者各走各的路。

但要说完全没有联系?

其实也还是有的。

军队的粮、饷,需不需要相府国库、少府内帑调拨?

更何况眼下,相府国库多了御史大夫这么个审核官、少府内帑也分出来了个主爵都尉;

再有:军中将帅军功核算、核准,需不需要御史去统计,甚至临时充任监军?

以上种种都说明:军阵分离,指的并不是完全割裂成两个世界,二者都当彼此不存在了;

而是说,从今往后,军队系统主要就负责打仗,行政系统则主要负责治理。

必要时,军队自然也会出手,帮忙解决内部治理问题——比如镇压叛乱、维护治安、扫荡贼寇之类。

而行政系统也要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

真正与过往不同的是:这两条体系,未来是以天子刘荣,来作为中间纽带的。

——没有天子诏谕,行政系统将不敢和军队系统,进行任何或必要、或不必要的往来!

同样的,没有刘荣点头,军队系统也不可能胆敢掺和朝政。

这很重要。

至少对于刘荣,以及未来的每一代汉天子而言,这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只是眼下,刘荣还没有将自己针对‘军阵分离’,以及针对军队体系的改革透露太多。

或者应该说,相较于对涉及行政体系改制的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刘荣对军队系统的改制,多少有些藏着掖着的意思。

这就导致朝堂内外百官公卿、功侯贵戚,要想知道刘荣究竟对汉家的军队做了什么,就只能等做成了之后,再直接看结果。

至少眼下,还没人能看得出、察觉的出,刘荣对汉家的军队究竟做了什么。

即是因为疲惫,也是因为今日朝仪信息量大;

散朝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并未立刻退去,而是在原地稍微缓了缓,歇了歇。

感觉身上的疲惫稍微减缓了些,正要退去,却刚好‘撞’上了一件令整个天下,都感到热血沸腾的重大事件。

——便见一骑背系三旗,自司马门策马狂奔而入,于宣室殿外的长阶下驻马!

而后,便是一声又一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高亢的呼号声,清晰无比的传入殿内每一个人耳中。

“朔方八百里加急!!!”

“朔方八百里加急!!!!!!”

只刹那间,满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惊疑不定的瞪大了双眼!

朔方?

河套?

不是说匈奴人,跑去西方虐菜找信心,顺便‘休养生息’去了吗?

除了匈奴人,又有谁能威胁到河套???

即是好奇心驱使,也是责任心使然。

在‘撞’上河套传回的八百里加急入宫后,大家伙也不走了,就地站着,等候着刘荣再次出现。

片刻后,刘荣便去而复返,重新走到了殿前。

便见那风尘仆仆的驿骑单膝跪地,将军报双手捧于头顶。

“朔方军报!”

“河西混邪部倾巢而出,夜袭休屠部于休屠泽,大破之!”

“休屠部自休屠王以下,无论老、弱、妇、孺,兵丁、青壮,皆为混邪部所斩!!!”

“混邪部抢占休屠泽,遂遣使朔方,请附汉称臣,并以休屠泽奉上。”

“朔方、五原二郡兵马,由朔方守程不识决断,各分颁布兵马西渡大河,朝休屠泽进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