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45章 快刀斩乱麻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45章 快刀斩乱麻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便有遗令。”

“——桃侯舍后,魏其侯窦婴可为相。”

“今桃侯告老,魏其侯又已为亚相多年,于情于理,皆当拜相。”

先帝老爷子曾说过:遇到复杂的局面,就得先抓紧把能确定的部分落实。

所以,看着眼前这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毛线团,刘荣当即决定:快刀斩乱麻。

——先把能定的位置定下来!

剩下的,再集中去解决。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这话一出,大家伙齐齐向刘舍抛去了同情的目光;

就好似是在说:可怜的老桃侯诶~

前脚才刚递乞表,天子后脚就开始指定新丞相了……

但刘舍的反应,也同样没有出乎刘荣的预料。

“诚如陛下所言。”

“早在当年,条侯因故辞相之时,先孝景皇帝、东宫太皇太后,均有意使魏其侯为相。”

“但最终,还是太皇太后思虑再三,决议使魏其侯磨砺数岁,而后再议。”

“于是,先孝景皇帝无奈之下,拜臣为相,以作权宜之计;”

“只彼时,魏其侯继臣之后而拜相,便已是先孝景皇帝定下的事了……”

刘舍这一番表态,看上去是在主动接刘荣的话茬、捧刘荣臭脚,或者说是给刘荣和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实际上,刘荣这看似随意的表态,在汉室丞相‘换届’的过程中,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汉室的丞相,是可以在离任前指定继任者的!

当然,不包括因为‘犯错’而被罢免的丞相。

比如:酂侯萧何临终前,推举曹参接自己的班;

曹参临终,则借着‘太祖高皇帝早有安排’的说辞,指定王陵、陈平各为左右相。

王陵是被吕太后明升暗贬,自然是没资格,也没心思去指定继任者;

倒是陈平,在自己临终前,同时指定了周勃、灌婴二人,为自己死后的先后两任继任者。

毕竟都是‘诛吕功臣’一党嘛,也算是拉了两个老伙计一把。

只是不曾想,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太宗皇帝,实则却是个比侯桂芬还狠的狠人!

入继大统之初,太宗皇帝投桃报李,拜陈平、周勃两位诛吕功臣,各为左右相;

个把月后,周勃听人劝说,觉得这么搞会破坏自己和陈平的关系,于是辞相,让陈平做了独相。

短短一年后,陈平离世,指定周勃为自己的继任者。

结果周勃‘二进宫’,在丞相的位置才单独坐了十个月,就被太宗皇帝一句‘丞相为百官之首,当为天下先’,就稀里糊涂做了滞留长安、不愿就国的功侯们的表率,回封国种地去了!

然后灌婴为相,两年后,老死了。

短短四年时间,入继大统的太宗孝文皇帝,就完成了对陈平、周勃、灌婴这三位诛吕功臣集团核心成员的‘收割’。

虽然其中两个都是老死的……

而后,便是灌婴临终前,指定了北平侯张苍,为自己死后的下一任汉相。

只是灌婴指定张苍,究竟是自己的心愿,还是为了家族而遵从太宗皇帝的心意,就多少有些耐人寻味了。

再往后——张苍被粗暴罢相,失去了继任者举荐权;

太宗皇帝亲自选出了故安侯申屠嘉。

申屠嘉离任前,算是指定了条侯周亚夫。

然后周亚夫‘自辞’相位,并‘主动’放弃了继任者举荐权。

而后,便是先帝老爷子任命桃侯刘舍……

从以上这一连串——自酂侯萧何以来,汉丞相每一次‘换届’的过程,其实就不难发现:对于上一任丞相的继任者举荐,汉天子基本都是遵循的。

至少表面上,每一次换届都是老丞相指定一个人,天子从善如流的拜那人为新的丞相。

这就使得汉家政坛,实际上形成了又一个政治潜规则。

即:除非上一任丞相,是因为‘过错’而被罢免;

否则,新一任丞相,必须得到上一任丞相的举荐——至少是认可,才能真正具备丞相所对应的政治威望。

这就类似于后世,老领导调任前,拉着新领导对所有下属说:我走之后,就由新来的某某同志,来主持大家的工作了;

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样,支持某某同志未来的工作……

有这句话,新领导大概率就不会被排斥。

反之,没有老领导这句话,新领导上任后,还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来和下属进行磨合。

一样的道理——老丞相认可的,甚至是指定的新丞相,是不怎么会被朝堂内外排斥的。

反之,则多少会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比如当年,并没有得到北平侯张苍指定、认可的申屠嘉,就被批为‘一代不如一代’。

即便这并不是申屠嘉的错,而是张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丧失了继任者推荐权,申屠嘉也还是无法避免被排斥一段时间。

再比如刘舍。

如果当年,刘舍接的不是周亚夫的班,而是老丞相申屠嘉的班,并得到了申屠嘉的举荐;

甚至于——哪怕得到了周亚夫的指定,刘舍为相初期的工作,也不会开展的那么费劲。

所以,刘舍方才这一番表态,看似平平无奇,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却是在这朝议之上、在正式的政治场合,以前一任丞相的身份,认可了即将成为新一任丞相的窦婴。

如此一来,等窦婴入主相府,朝堂内外——至少那些和刘舍共事比较愉快的人,就不会再排斥窦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刘舍的认可,甚至补全了窦婴这个新任丞相的部分合法性!

至少在如今汉室的政治大背景下,朝堂内外基本都是这么认为的。

刘荣快刀斩乱麻,刘舍也半点不含糊的表了态,丞相的位置,这便是定了下来。

剩下的,就只剩下奏请东宫,卜卦问吉,以及正式祭天拜相等手续。

基本都是走个形式。

——东宫窦老太后,难不成还能反对窦婴拜相?

负责卜卦问吉的太常官员,难道还敢占卜占出‘老天爷不让窦婴为相’的卦象?

显然都不可能。

华夏上下五千年——至少当今汉室,是神为皇帝服务,而不是皇帝为神;

甚至就连神,都得先得到汉天子的敕封,才能真正成为‘神’……

“魏其侯即为相,则御史大夫出缺。”

“又新设大司空一职,亦缺。”

“——朕意,故内史韩安国,擢大司空。”

“又卫尉建陵侯卫绾,擢御史大夫。”

“诸公以为如何?”

还是那句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公卿大改制,外加刘舍离任,三公九卿体系已经乱成一团;

御史大夫、大司空,都是除卫绾、韩安国外,再没有第二个合格备选。

既然都只有唯一的选择,那与其纠结,还不如直接定下来。

对于卫绾升御史大夫,大家伙儿明显意见不小。

——卫绾?

——凭什么!

一个郎中令出身,比二千石的小虾米,因吴楚平乱有功,更军功封侯,才勉强官升一级,做了二千石的中尉。

从二千石的中尉,转任中二千石的卫尉,已经是跳过真二千石——连升二级了!

这才没几年,又要从平平无奇的九卿:卫尉,直接提拔到三公一级的二号:亚相御史大夫?

还有天理吗?

还有法律吗?

刘荣并没有否认公卿百官所提出的意见。

却也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简简单单扔回了一句:那我问你;

除了卫绾,还有谁能做御史大夫?

这下,大家伙儿就都消停了。

反倒是韩安国上大司空,几乎没人有意见。

——韩安国当年从梁国入朝,本身就是因为御史大夫出缺;

若不是横空跳出来个魏其侯窦婴,外加‘入朝直接做亚相’多少有些不妥,韩安国当年就该的御史大夫!

现如今,在内史任上锻炼了几年,韩安国已经是充分证明了自己。

若不是三公一级多出个大司空,韩安国直接做御史大夫,那也是没人能跳出毛病的。

——至少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反对意见会比卫绾要小很多。

于是,三公一级正式确定:窦婴,卫绾,韩安国!

直到三个人都确定下来,大家伙儿才发现一个问题。

这特么……

怎么儒里儒气的……

丞相窦婴——当世大儒,窦氏外戚牌面。

御史大夫卫绾——因驾马技术而得太宗皇帝赏识,郎官出身,先后离任中郎将、中尉、卫尉;

履历看似是偏军方,实则学术上,却无比讨厌法家和纵横家!

用卫绾自己的话来说:为人臣者,就该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啥乱七八糟都不去想,君王怎么说,臣下就怎么做。

而不是像法家的酷吏、纵横家的说客一样,整日里叽哩哇啦个不停,胡乱出主意!

这样一来,卫绾的学术成分——至少是学术倾向,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

讨厌法家、纵横家;

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极其看重上下尊卑。

这特么不还是儒家那一套么……

好你个卫绾,行伍出身,居然还特么是个儒将……

唯独大司空韩安国,稍微好一些——早年随邹县田生,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行事作风又多少有些纵横家的影子。

很显然,未来的三公之二: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指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但韩安国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在对外战略层面,韩安国无比坚定的主张和亲,以及‘反战’。

在韩安国看来,打仗——尤其是和匈奴人打仗,是一笔毋庸置疑的赔本买卖。

打输了自然没的说,就算打赢了,也根本没法拿策马逃窜的匈奴人怎么样。

匈奴人的土地,汉家得来也没法用,更无法有效掌控、驻守;

匈奴人更没有什么资源,能弥补汉家的战争消耗。

所以在韩安国看来,与其拼着一年的粮食歉收,去和匈奴人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还不如拿出部分粮食收成,来换回天下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说白了,就是打仗没和亲划算。

在原本的历史上,韩安国就曾在武帝一朝,担任亚相御史大夫。

并于丞相田蚡死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代理丞相’,差一点就染指相位!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次为武帝驾车时的意外崴脚,让韩安国因‘疑似跛脚’而错失机会。

再后来,武帝爷也给了韩安国机会:去军中建功立业,从而堂堂正正的担任丞相!

结果韩安国再三做出‘反战’举动——动不动就是私自撤军、私自避战,甚至于私下与匈奴人谈和;

慢慢的,韩安国愈发被边缘化,驻守区域也越来越偏、部下战损也越来越大。

如此不数月,韩安国便抑郁而终,吐血而亡。

这么一个人,对刘荣,以及这个时间线上的汉室而言~

呃,怎么说呢……

嗯。

韩安国,是个非常不错的文官。

抛开三观不大正、不大符合民风刚烈的大汉不谈:业务能力方面,韩安国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眼下,汉家缺人——尤其却文职高官;

所以韩安国这个人,刘荣得用,而且得用相当一段时间。

只是用归用,升上去却是不大可能了。

——即便在这个时间线上,汉武大帝被刘荣所取代,但汉家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刘荣皇帝生涯的头等大事,也仍旧是‘扬大汉军威’五个大字!

这个历史阶段,刘荣不允许汉家、不允许华夏文明,出一个避战、怯战,认为和亲更划算、打仗不值当的丞相。

亚相也不行!

至于新一届三公班子的学术舒属性,刘荣也考虑过了。

——儒家 外戚出身的丞相,行伍出身 情感偏向儒家的御史大夫,外加一个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肯定和这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大司空。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种平衡。

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针锋相对,窦婴有心偏帮,却碍于自己的外戚身份,以及自己和卫绾‘丞相对亚相’的天然对立关系,而只能中立看戏。

至少在刘荣看来,这三人之间的均衡,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