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9章 大喜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19章 大喜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个因科举的出现,而提前诞生在华夏文明的怪物是什么?

汲黯称之为:文官集团。

但如果让刘荣来取名,刘荣必定会称其为:文人士大夫官僚阶级。

在华夏文明历程当中,士大夫文官集团,与武将功臣集团的敌对、角力,可谓是贯穿五千年始终。

文官嫌武将粗鄙、不识大体;

武将嫌文人嘴炮、只说不做。

表面上,这是两个不同群体对彼此的成见。

但实际上,这是两个利益冲突群体,为了尽可能确保自己的利益,而对利益冲突方的攻讦。

——封建政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蛋糕。

理论上,天子吃最美味、最大的那一块,元勋功臣紧随其后;

剩下的部分,则都要争。

武将争,文官争,外戚争;

争到最后,蛋糕都争完了,本属于这些‘外人’的蛋糕没得分了,他们就会去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部分。

比如开国元勋,必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新的功勋武将,以及文官外戚挤出权利决策层;

乃至于天子,都有可能被这些外人当中的佼佼者——如丞相、太尉,又或是外戚大将军,分走本该由天子独享的蛋糕。

后世人常说:文官武将,是所有封建王朝的两条腿,缺了任何一条都要跛。

好比武强文弱的大秦,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终二世而亡;

又好比文盛武衰的弱宋——千古绝句说外蛮,万万库银作岁币,空守半壁江山。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整个华夏封建史,似乎就只有文、武这两个对立面;

至于皇帝,则是在利用这两个互相对立的群体的同时,还要凭借微妙的帝王之术,来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

但事实上,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政权内部的纷争种种,都不外乎‘争权夺利’四个字,也就是分蛋糕。

蛋糕分的好,大家都满意,那自然是君臣相得、文武相得益彰——君贤臣明,文能武强,外戚也能温润如玉;

反之,某一方对分到的蛋糕不满意,就会盯上某个看上去不够强大,至少不配分到那么大蛋糕的群体,然后对其进行无下限攻讦;

为的,也不过是把对方分走的蛋糕,给划拉到自己的碗里。

比如天子,对分到的蛋糕,也就是自己手里的权利不满意,便会本能的集权;

而天子集权,自然会导致外朝权柄被夺走。

于是,朝堂内外说天子‘不务正业’,天子说满朝乱臣贼子根本不懂忠君奉上。

又比如文官,觉得武将风头太盛、外戚受宠过度,显得自己很呆很没用,便会本能的对其进行打压。

被打压者又不可能束手就擒;

于是,文官们说武将功高盖主,居心叵测,说外戚把持朝政,祸乱朝纲。

反过来,武将说文官百无一用,外戚则说文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除此之外——除天子、文臣、武将、外戚等几方之外,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出现其他的利益群体。

比如宦官,又或是军阀之类。

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华夏封建政权的牌桌上,都是这四方在角力。

尤其是在外戚逐渐被挤出牌桌之后,更是只剩下君、文、武三方。

——皇帝需要文官治国、武将打仗;

文官、武将,则需要通过‘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加官进爵、升官发财、名垂青史、福佑子孙之类。

双方对彼此有需求。

但在‘权力’这块蛋糕面前,双方,乃至这三方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帝想的永远都是:事儿最好全都有人替自己干,但权力,最好也全都在自己手里攥着,一点儿都不给别人分。

既要又要,确实不要脸,却也是封建帝王最真实、最本能的期望和目标。

文官、武将,则稍有些不同。

——绝大多数时候,文官要的是名声、地位,以及权柄;

武将要的,则是尊重、财富,以及信任。

只是二者都极端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文官要的名声,是名垂青史;

要的地位,是在世圣人;

要的权柄,是权倾朝野。

武将要的尊重,是天子亲迎;

要的财富,是富可敌国;

要的信任,是兵权尽付。

二者都想要从不同层面,得到世人的爱戴、敬重——而且是天子无法接受、无法赞同的那种程度的爱戴和敬重;

二者也都想要掌握天子很不乐意交出,乃至于根本不可能交出的权柄。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你想要的,朕绝对不给——至少不可能自愿给;

同时,朕又要求你给朕朕想要的。

朕需要你,所以咱们不能翻脸;

你也没别的选择,所以你也需要朕……

便是在这般斗而不破——彼此需要,又彼此存在利益冲突的微妙关系中,三方共同度过了华夏历史最精彩的上千年。

后来的事,也都是世人皆知的:由于对皇权威胁更大,武将,成为了这三方中首先被挤出牌桌的淘汰者。

在那之后,便是以文官代表‘臣’,与作为‘君’的天子进行博弈。

君强,则臣弱势、恭顺;

君弱,则臣强势、擅权。

到这里,也就不难明白本场科举,即将催生出一个怎样的怪物了。

——在华夏历史上,与天子、武将、外戚、宦官等各方势力同坐一张牌桌,并最终,成为除天子外唯一一个未被淘汰者,成为封建帝王‘最后一个对手’的文官士大夫阶级。

这个阶级,或者说是这个群体,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利益集团。

他们垄断知识,从而垄断官僚职务,并间接垄断从政渠道;

他们因所学知识,而天然身处同一阵营,且天然具备较强的‘报团取暖’的意识。

不同于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盘算着和同类人竞争的武将、外戚、宦官——文官们内斗、内部竞争的前提,是已经扫除、消灭了所有外部威胁;

只有在没有外部威胁,即没有武将、外戚、宦官等势力和自己对着干时,文官们才会有空搞内斗。

一旦有这些群体存在,那文官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兄弟阋墙’,一致对外。

慢慢的,他们会将一个又一个对手挤下牌桌,到最后,只剩下他们与皇帝这两方,在牌桌上博弈。

这场博弈的结果,往往都会很惨烈。

——因为封建皇帝离不开文官;

对于封建皇帝而言,要想构建统治国家的官僚体系,就必须通过文人士大夫群体,根本没有替代品可言。

但对于文官而言,天子,是可以换的。

这个不行,就换一个;

实在换不掉,那就等。

等这个不好搞的皇帝死了,早晚会有一个好搞的皇帝上位。

至于你说,皇室血统太过强大,以至于连续好几个皇帝都不好搞?

也没关系;

皇帝这个东西,是可以‘易溶于水’的……

“也不知陛下今日之举,后世之人会如何评说?”

“——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就是莫名心慌……”

作为当世人,汲黯当然不知道文官士大夫阶级,最终会成长为一头怎样的怪物。

但一个合格政治人物所具备的敏锐嗅觉,也还是让汲黯本能的感知到了些许危险。

——如今汉室,为什么不存在文武相争,又或是文官士大夫阶级倒逼天子,以至于天子被夺权的情况?

因为当今汉室,根本就不分文武。

作为一个以武立国的华夏统一封建政权,以及弟国煮意最后的余晖,当今汉室的官僚体系,其实是以武人来作为框架构建。

应该说,在这个时代,文人士大夫阶级并没有出现,或者是还没有从武人,即武勋功侯集团当中分离出来。

如今汉室,文官就是武将,武将就是文官。

穿上官袍能治民,装备甲胄能治军,才是如今汉室的常态。

文武不分家,本身就同属于一个群体,自然也就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可言。

但随着科举的出现,汉室官僚体系当中,必将开始出现没有任何军方背景的‘纯文人’。

不同于如今,汉室已经存在的、文武双全的全能官僚——这些‘纯文人’,几乎是从小就泡在书本、知识的海洋当中。

他们没有武勋傍身,没有在军中当兵、做官的故交;

他们不会像现有的官员那般,具备‘文武不分家’‘文官也要会打仗,武将也要会治民’的人生信条。

他们会以不同的名义,如同年、同科,亦或是同窗、同门之类,来报团取暖。

最关键的是:作为新兴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必然会站在现有利益集团的对立面。

——汲黯,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陛下总说,年轻官员遇到事,要少说、少做,多看、多想。”

“此事……”

“看看吧;”

“再看看吧……”

带着一股不明由来,只因本能而出现的忧虑,汲黯从座位上站起身,对不远处的中年将官轻轻一点头。

而后,便是一阵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声,于这处考场次序响起。

“奉陛下旨意,今岁秋闱,开科取士,为国举才!”

“辰时三刻(8点30)发卷,巳时正(9点)准时开考,午时二刻(12点),击鼓以结考!”

“听闻结考鼓声,考生务必于三息之内提笔离卷,停止作答!”

“违令者,以军法论处!!!”

“考试期间,考生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

“凡窃视旁人试卷者,以军法论处!!!”

“考生不得喧闹、喊叫,不得擅自离位!”

“违者,以军法论处!!!”

军士们此言一出,在场考生只一片哗然。

——这场科举,‘武人’气息实在是太重了些。

监考是禁军,守备是禁军,维持考场秩序的同样是禁军。

再加上这接连三条‘以军法论处’,竟让在场众考生,都莫名生出一种身在军营,而非文试考场的错觉。

但很快,大家便接受了这个现实,并默默点头表示明白。

——这是汉室。

在这个儒生也能手劈榴莲,老学究也能骑马射箭的时代,以军法来约束科举考场秩序,其实并没有那么违和。

更重要的是:军法,往往被用在极为关键的场合和时刻。

换而言之,以军法来作为考场秩序的根本,意味着这场科举,对于长安朝堂而言很重要、很重大。

不然何必用军法吓唬人?

于是,带着对未来的无尽遐想,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考生们自顾自泡开了笔、研起了磨,并静静等候考题发放。

很快,一块块两人高、三人宽的巨大木板,被军士们合力抬入考场,并立在了考生们的视野范围内。

“考题抄录时间,限半个时辰!”

又一声呼号,考生们赶忙捻笔沾墨,开始奋笔疾书。

毕竟是首轮科举,难度很低,期间也没有出什么意外。

三个时辰后考试结束,绝大多数考生面上,都流露出轻松之色。

——在科举规则公布之后,考生们也都想明白了;

前后三轮科举,一轮比一轮难,最后却只录用一批最高四百石,最低一百石的基层官员。

说难听点:在这个时代,能接触到知识、成为读书人,并能长途跋涉顺利抵达长安的,谁家没点能为自己谋求官职的人脉?

十几二十年寒窗苦读,费劲巴脑跑来长安,先后三轮科举竞争,最后却只能做个靠人脉就能做的官?

这也太不划算了……

但若是把科举,作为丰富个人履历的渠道,那就很划算了。

往大了说,通过科举,读书人们无疑是通过一个相当公平公正的平台,证明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在过去,你治《春秋》,我治《尚书》,咱俩还真不好说谁学问更好。

而现在,我通过了三轮科举,你只通过了前两轮——参考系一下就建立起来了。

再者,这个参考系,也不完全就是人和人比。

无论是将来有机会被举荐,还是被征辟之类,科举成绩,都必定会成为毋庸置疑的加分项。

往小了说——就算没有通过全部三轮,那也没事。

通过个一轮或两轮,好歹也算是证明了自己。

回到地方郡县,无论是谋求官职,还是打算投靠权贵给人做门客,人家都能高看你一眼。

也就是在这基本没有例外的欢庆氛围中,原本还对科举的未来,乃至汉室的将来忧心忡忡之时,汲黯得知了一个足以让天下人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当今刘荣的皇帝面板中,最后一块缺损的版图,或许要被补上了。

——椒房殿曹皇后的某个陪嫁侍女,怀有身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