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99章 大魄力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99章 大魄力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荣想过这事儿不太好搞,至少窦老太后这一关没这么好过。

但老太后接下来的反应,依旧比刘荣先前最悲观的预估,都还要更糟糕一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还需要我这瞎眼老婆子,再一点一点教给皇帝吗?”

只此一句,刘荣便立刻意识的事态的严重性,神色也顿时严肃了起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义大致是说背信弃义、舍本逐末的君主,会让整个国家被世界所抛弃。

但刘荣很清楚,窦老太后说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后世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根儿都没了,树,又如何立得住?

又如何活得下去……

“皇帝想要做什么,我明白。”

“但皇帝是否忘记了?”

“——太宗孝文皇帝,终归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吕太后的庶子。”

“即便生母另有其人,太宗孝文皇帝,也终会要唤吕太后一声:嫡母。”

“皇帝,不是没有“嫡母”的人。”

“而太宗皇帝的嫡母,可不像是皇帝的“嫡母”那般,能被我汉家的皇帝三言两语之间,就能轻易废黜的……”

又是一番直言不讳的警戒,当即惹得刘荣面色又僵硬了三分。甚至就连一旁的栗太后,望向刘荣的目光也隐隐带上些许担忧。

这几年的太后生涯,也总归是让栗太后学到了点东西。

虽然还是不大能理解为什么,但栗太后至少也已经搞清楚:故孝景薄皇后,如今的薄太妃,对儿子刘荣到底意味着什么。

都不用说旁的,就一点。

——刘荣来长乐宫,拜会窦老太后和栗太后,遵循的是太祖刘邦五日一朝太上皇的先例,即每五日前来拜会一次,同两位太后说说话。

除此之外,便只有像今日这般,被窦老太后强行召来责问时,刘荣才会出现在长信殿。

而桂宫的薄太妃那里,刘荣除了每五日一次的照常拜会外,还要每个月至少一次的额外拜会。

栗太后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从不“无的放矢”的人。

尤其是在坐上皇位之后,皇帝儿子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有着相当硬挺的必要性。

再加上从家人——从母族外戚口中闻知的情况,栗太后才终于明白:皇帝儿子往桂宫走的那么勤,甚至是比走长乐宫都更勤一些,究其原因,便不在乎那句:现薄太妃,乃当今刘荣嫡母。

虽然早在孝景皇帝之时,薄太妃就被废黜皇后之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庶子刘荣,就可以真的不将其当嫡母看待。

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当今刘荣对待桂宫、对待薄太妃的态度。

所以哪怕是装,刘荣也必须装出一副至纯至孝的样子,来给天下人看、来直言不讳的告诉天下人:朕虽庶出,但朕绝不会因此而颠覆纲常人伦。

嫡庶之别、尊卑之序,绝不会因朕是庶出,而出现一丝一毫的变化。

嫡长子继承制,嫡母当家作主,仍旧是当今汉室的主旋律!

最开始知道这些——知道皇帝儿子或真或假间,将那薄太妃看的比自己还重,栗太后固然也曾有些许不舒服。

毕竟~

咳咳,毕竟是栗太后嘛……

但后来,刘荣用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便成功说服了自己的母亲。

——刘荣做了皇帝,所以才需要在天下人面前做作样子,把薄太妃当自己的嫡母来对待;

但先帝老爷子十余子,即便除去栗太后所生的哥儿仨,也还是有十来个人。

这兄弟几个,可不需要在天下人面前做样子,也不需要对薄太妃恭谨有加。

而他们的嫡母,恰恰是如今的栗太后,将来史书之上的:孝景栗皇后。

于是,栗太后的态度当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原先满腹牢骚,对嫡庶之别颇有微词,当即转变为对自己“先帝诸子嫡母”之身份的沾沾自喜。

后来诸王来朝,也让栗太后切实体验了一把嫡母太后的待遇,并明白了嫡母二字,在如今汉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以栗太后很清楚:对于皇帝儿子而言,哪怕是先帝废皇后,也同样是需要恭敬有加、厚待奉养的嫡母。

废后尚且如此;

孝景薄皇后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不曾被废,且“有大功于社稷”的高吕太后呢?

刘荣对待早就被废皇位的薄太妃,尚且要如此这般;

更何况是作为开国皇帝正妻、太宗皇帝嫡母,当今刘荣曾祖母的高吕太后呢……

“近些年,皇帝的路,走的太顺了。”

漫长的沉默间,在刘荣略显凝重、栗太后满是担忧的目光注视下,窦老太后终是深吸一口气;

虽双目几近彻底失命,但即便是那昏暗无光、涣散无焦的双眸,也好似恨不能把刘荣的灵魂看穿、看透。

待刘荣欲言又止的抬起头,便见老太后轻轻捶打着双腿,嘴上不忘继续说道:“太祖高皇帝放浪一生,终得以在四十七岁的年纪做了汉王,五十二岁立汉国祚。”

“孝惠皇帝为储八载,又未冠而即立,又做了五年的“诺诺”天子。”

“太宗孝文皇帝,五岁封王,六岁丧父就藩,在代国吃了足足十五年的苦,方,侥幸得立,为汉县官。”

“便是先孝景皇帝,也是自八岁获得敕封,而后做了足足二十三年的太子储君;”

“终得一朝位即九五,不过六岁,便宫车晏驾……”

每说出一句,窦来太后的语调便会沉重一份。

到最后,说到自己的皇帝儿子时,老太后那双浑浊无光的双眸,也随即涌上层层水雾。

不知过了多久,老太后才颤着音吸一口气,望向刘荣的目光,却也彻底归于死一般的平静。

“皇帝,太顺了。”

“获立为储,太子监国,即立掌权,与战匈奴……”

“——皇帝走的太顺,以至于都忘记了失败的滋味;”

“忘记了失败,对皇帝而言意味着什么,又需要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

说到此处,窦老太后明显想要列举几个鲜明案例。

但最终,考虑到那几个案例都太过血腥,老太后只得作罢。

却也随即将话锋一转:“凡帝王者,多有相忍为国,而念头不得通达。”

“为祖宗基业,为宗庙、社稷,皇帝所遭受的委屈,向来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

“但这些委屈,恰恰又能证明皇帝的担当。”

“愿意为宗庙、社稷受委屈,才是一个帝王真正应该学会的事。”

“乃至于这种委屈受得越多,这个皇帝,才越成功……”

嘴上说着,老太后手上也终于有了动作——拉过栗太后的手,示意其为自己捶捶腿;

待栗太后愣了好一会儿,才如梦方醒般忙活起来,老太后才继续开口道:“世人皆说,太祖高皇帝自幼纨绔,一生碌碌无为,终得以开国家、建社稷,不过是气运使然,侥幸得成。”

“却鲜有人知:太祖皇帝之英明神武,纵稍有逊色于项籍,亦不逞多让。”

“——非太祖皇帝不够英明神武,德配坐拥天下;”

“而是我汉家,需要一个碌碌无为、一无是处的太祖高皇帝,仅仅只是得天庇佑,赐予君权,以治天下也……”

听闻此言,饶是心情不太美丽,刘荣却也还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太祖高皇帝刘邦,究竟是走了狗屎运,还是真的有做皇帝、开国家的能力,在后世或许是众说纷纭。

但在如今汉室,至少在太后、天子这一级别,有一个共识就是:无论事实如何,太祖刘邦,都必须被塑造成一个走了狗屎运的流氓形象。

为什么?

因为“英明神武”这个评价,是可以出现在很多人身上的。

比如项羽;

比如韩信;

乃至于彭越、英布,以及每一个自认为“武艺高强”“胸怀韬略”的天下人。

换而言之,如果刘邦做皇帝凭的是英明神武,那这天底下,有资格成为第二个刘邦的人,不说如过江之鲫,也起码是遍地都是。

唯独君权神授!

唯独“狗屎运”,尤其是落在一个无能之人身上的狗屎运,才能让太祖刘邦,具备不可复制性。

所以,太祖刘邦必须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连饭都吃不饱,最终却得意开国立祚的气运之子。

至于项羽、韩信之流,则只能成为气运之子的陪衬。

——你看看你看看!

——强如项羽、韩信,也终究敌不过受天道庇护的气运之子!

——更何况是必定不如项羽、韩信的我们?

于是,自有汉以来,汉家的政治宣传工作,就出现了一个极为反常,乃至堪称抽象的景象。

所有人都在黑刘邦!

包括汉室官方,乃至于天子本人,都在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为刘邦打造“百无一用,唯独狗运逆天”的奇葩形象。

反倒是项羽、韩信在内的一众反派,在官方引导下,被舆论捧得越来越高。

什么项羽一怒,鬼神惧怖啊~

什么韩信用兵,宛如天助之类——主打一个怎么离谱怎么来、怎么夸张怎么来。

究其根本,不过是汉室官方——尤其是老刘家,需要让天下人具备这样一个认知;

韩信很牛逼;

项羽更牛逼。

牛逼到整个人类历史上,别说再出第二个他们这样的人了——就连他们这种水平的“神”,都很难再出第二个!

而这样绝艳青史的人物,被刘邦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那这是否能说明太祖刘邦,是更有能力、更风华绝代的人物呢?

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狗运!

一切都是狗运!

太祖刘邦,那就是个丰沛地界的流氓头子,四十好几了都娶不上媳妇,都还要老爹为自己惹的祸擦屁股。

这么一个废物,能赢过项羽、韩信那样的人物,不是狗运又是啥?

不是气运又是啥?

所以说啊~

别觉得自己有点能力,有点长处,就能尝试着去逐鹿天下~

真正有资格做皇位的,无不都是受天道庇护的气运之子~

那气运强大到就连刘邦这样的废物,都能被硬抬到比项羽、韩信都还要更高的位置~

所以,非但没有刘邦的狗运,甚至也没有项羽、韩信的能力的各位,还是早早歇了吧……

刘荣知道这套宣传体系,并非后世之君利用太祖刘邦,而是要在太祖一朝,就已经开始推动了。

也就是说,就连刘邦也觉得,汉家需要通过这样的宣传手段,来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那刘邦委不委屈?

想来,还是有点委屈的。

一个开国皇帝,一个六十二岁都还在南征北战,御驾亲征的次数比妻妾数量还多的开国之君,出于政治需要,而被塑造成一个废物至极的气运之子,怎么可能一点委屈都没有?

但正如老太后方才所言:这种委屈,封建帝王受得越多,就越能证明其担当。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委屈受的多不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评判一个帝王的侧面佐证。

言归正传。

老太后这番话,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刘荣当然明白。

——相忍为国。

为国家,为宗庙、社稷受点委屈,没什么大不了;

反倒是仗着年轻气盛,去触碰吕太后那样的史诗级禁忌,非但会烫坏刘荣的手,甚至还可能会让原本安定的汉家,再次陷入未知的动荡。

但对此,刘荣也有话要说。

——当面,太祖皇帝为何要那般自黑,而不是把这件事交给后世子孙?

因为刘邦很清楚:除了自己,谁也黑不了他。

尤其是他的子孙后代、后世之君,绝无可能“无伤辱祖”。

所以,刘邦亲自起了头,这才有的后来,整个长安朝堂长期跟进,将其作为一个政治任务去做。

眼下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吕太后的问题,其实早在太宗皇帝那会儿,就该得到解决!

毕竟再怎么说,太宗皇帝还仅仅只是吕太后的庶子,而非先帝那样的庶孙、刘荣这样的重孙。

眼下,已经到重孙辈了!

再往下拖,后世之君辈分越来越低,吕太后的问题,处理难度也只会越来越高。

牺牲是门大学问。

牺牲,需要大魄力。

有些苦,无论早晚,总得有人吃;

有些山芋,无论有多烫手,总得有人伸手拿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