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754章 愿我同胞,勿忘过去

祭祀过皇天后土以及历代先君和祖宗之后,事情并没有结束。

对于中华之人来说,包括主体的汉人以及南边的苗、侗、壮等族,他们对于西域、河中,其实是没什么感觉的,也没什么参与感。

哪怕满清诛灭了准格尔,这些族裔也感觉不深,甚至满清朝廷也没想让这些族裔有什么参与感,这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的出来。

若是汉家朝廷灭了准格尔,那么这片土地要么称西域,要么称安西、北庭,但满清称的是什么呢?

是准部和回部,意思是天山以北是准格尔蒙古聚居地,天山南部则是回回人的家园。

而且这还影响了后世,左文襄公收复西域之后,便以故土新疆之意,命名为新疆。

但这怎么看,故土新疆怎么也该叫故疆啊,哪有故土新疆直接把故土的含义给舍弃的。

可别小看这个名字的变化,它深刻影响了中华大地对这块领土的看法。

以至于共和国时期,不但回鹘人这些后来者认为新疆是他们的祖宗之地,很多汉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真是搞笑,西汉时期汉人进入西域教化当地吐火罗等白种人的时候,回鹘都他妈还没诞生呢,谁他妈才是后来者,心里没点逼数吗?

所以祭祀完天地祖宗之后,莫子布还必须要强化获得这块领土的自古以来合法性,这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给自己人看的。

必须要强化到所有人认同这是汉家故地,以防几十上百年之后,万一后人觉得麻烦,将这块地轻易舍弃,或者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此时的西域-河中之战说成了入侵。

于是,莫子布在祭祀完天地祖宗之后,就在秦淮河最热闹的地段清凉门外,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

石碑的碑文,由莫大皇帝的儿媳,数学家、天体学家、文学家太子昭仪王贞仪亲自撰文,主要祭奠在西北大乱中死难的一千三百二十万百姓。

这个数,不但包括罹难的汉人,也包括信教了的门徒。

莫子布在这里,把他们统统归为汉人,将这场大乱归咎于是汉家天倾后,大量西北汉人信了河中神秘教团的妖言,弃祖宗而归天方,最终引起的内部残杀。

碑文曰:

‘河西陇右,羲皇故里,汉霍嫖姚开拓之所,唐皇贵胄宗祖之属。

天开福地,牛羊塞道,谷籴常贱,民乐其业,诚为华夏乐土。

忆昔日乱起,豺狼啸聚于沙肃甘凉,烽火遍染河湟泾渭,丁壮殁于锋镝,妇孺填乎沟壑,十室九空,炊烟断绝。

苍天不仁,降此灾戾,非独门派纷争,更为华夏之殇。

纵观浩劫,似起于芥蒂,以致燎原,实乃宵小构煽。

河中之地,汉属大宛,唐为昭武,自古华夏藩属,然蛮夷鼠辈,畏威而不怀德,不知礼仪,不晓人伦,慕强而轧弱。

见汉家天倾,遂播妖言于河湟,布怨毒入三秦,使我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桑梓尽成焦土,赤子全做冤鬼。

幸我军民,同心戮力,赖陛下神威,天兵十万,吊民伐罪,灭其国诛其族,杀其主断其根,铲毒壤而建天国,弭祸患而顺人道。

呜呼哀哉,血仇可报,人岂可回!

荒冢累累,阴风习习,残碑字消,谁记当年姓名?

春燕归来,难寻旧家,秋磷明灭,尽是冤魂恸嚎!

今作碑文,祭奠于皇都,愿我赤子同胞,勿忘此劫,固河中而守安西北庭。

哀之鉴之,不使后人复哀后人。’

好嘛,王贞仪这篇碑文一出,立刻就把河中之地,完全纳入了汉家,不但声明这里早就是汉家臣属之地,还告诫了后人丢失这里会带来的后果。

莫子布非常满意,于是又决定在碑文旁建一寺庙,名曰安西先贤祠,主要祭祀在西域河中地区建功立业的汉家儿郎及心向朝廷的各族人。

比如西汉凿空西域的博望侯张骞。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以及她的侍女,以侍女身份持节抚慰乌孙的冯嫽冯夫人。斩杀楼兰王的傅介子。

当然还有东汉的班超、班勇父子,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

及至大唐的李靖、苏定方、阿史那社尔等名将,连毁誉参半的侯君集、高仙芝都在列。

当然还有那位率军孤守安西的铁血郡王郭昕和汉家文化在西域的最后一位孤独守望者,于阗王李圣天、李从德父子。

而这座安西先贤祠的日常照理,莫子布交给了白莲宗,他让岳父慈航普度尊佛郑信,从西宁挑选了白莲宗大德高僧三人前来住持。

以后安西先贤祠就会成为白莲宗在南京城的祖庙总坛,对西域与河中的各种宗教方面政策也会通过安西先贤祠进行沟通。

法理上的事情做完了,则还有行政上的问题。

如今大虞的西军,基本打下了河中地区以及大半个哈萨克草原,未来还将继续进军,拿下吐火罗盆地,也就是后世阿富汗北部加上塔吉克斯坦全境。

整个中亚,基本就是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靠近里海的土地没有控制了。

这加起来,就是差不多有二百万平方公里了,再加上此时回部和准部的二百万平方公里,足足四百万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面积,肯定是要设立好几个行省的。

文华殿中,即便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但很多地方还是存在争议。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么大的疆域,西域如此复杂的形势,该让谁来统合安排,也就是该让谁为主。

李献文,不行。

莫子布自己都摇了摇头,不是他对这个姐夫不放心,而是李献文的雄心壮志,在这场大战后,基本就消磨殆尽了。

莫子布今年都四十八了,李献文比他还大十一岁,今年都五十九了。

他一生从四川跑到广东,再从广东跑到南洋,然后跟着莫子布又从南洋一路打回来,现在都已经干到河中去了。

所以在接任西军大元帅之时,李献文就给莫子布写了封秘信,由他的妻子,莫子布的胞姐,越国长公主莫灚转交的。

李献文在信中很明确的表示,获得夏王爵位后,他只准备在定夏城干五年,五年后如果侥幸不死,他还是想回南京来养老。

人家都这么说了,还非压过去千斤重担,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莫子布缓缓摇了摇头。

“宁夏郡王年事已高,自元从以来,南征北战几乎跑遍了全国,朕实在不忍心再劳累他。”

说着,莫子布怕大臣们误解是他在猜忌李献文,于是加上了一句,“这也是朕长姐的意见,她可不想去大宛。”

朝臣们懂了,这不是皇帝猜忌,而是宁夏郡王确实不愿意继续干牛马苦力活了。

“定国公也不行。”丞相罗芳柏否决了第二个选项,这位做了快十年的丞相了,其实挺合格的。

特别是他能抛开门户之见,对有能力者给予提拔,从不因私废公,也不因私而打击报复,几乎完全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人称撑船相公。

所以,有了这样的口碑,罗芳柏说话就少了很多顾忌,连陈光耀这种没人敢惹的皇帝表弟和救命恩人都敢否。

“定国公在东北使司干的不错,那是因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岭北四省军事大于民事,多女真等部,需要一位强力人物镇压,使他们臣服。

但是西域与河中,作恶多端之辈基本都被铲除了,现在要进行的,是迁最少五十万户百姓去实边开拓,以及处理好至少三百个大小封臣的关系,定国公是干不好这事的。”

别说,还挺有道理,陈光耀在东北使司干得好,实际上主要的成果就如同罗芳柏说的这样。

陈光耀以武力为着力点,一路剿抚兼并,不管是开拓东北水网,还是拿下岭北,都是以武力为出发点。

且文治的方面,实际上还有两个人给陈光耀托底,一个是原辽宁巡抚,现在的行(暂代)东北使司权的李潢。

此人是乾隆辛卯恩科(1771)二甲第十一名,莫子布重拾山河的拿下南京之前,当时全天下都观望,他便敢扯旗喜迎大虞王师,相当不简单。

另一个就是全权负责沈(阳)-鞍(山)-抚(顺)煤铁特区专办钦差兼复兴公司东北分区总裁官的和珅,东北的工业开发,基本就是和珅在莫子布指示下进行的。

有这两人托底,陈光耀自然可以干的不错。

可是到了西域与河中,则更侧重文治,又没有李潢和和珅来给陈光耀打下手,陈光耀确实有可能干不好这事。

但这下就尴尬了,李献文不想干,陈光耀干不了,唯一还能干,有资历的,就只剩下了陈联和林乔荫两人了。

可是这两人中,越国公陈联目前是南洋使司总理大臣,根本不能动。

而林乔荫作为第一个投靠莫子布的大陆士人,目前就任东洋使司总理大臣,不但要替朝廷控制东洋的几百个镇藩,还要统筹他们出人出力开发北美,也不能动。

而且林乔荫本来是有资格做丞相的,就因为要镇守东洋才特意调动了,实在没有理由让人再去西域和河中当牛做马,那也太不给‘老实人’活路了。

本来还有个皇帝着重培养的陈秋泽,但这家伙胆子太大了,在汉川(下缅甸)搞出了那么大的事情,现在肯定是不能用,也不敢用了。

哦,还有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原本先当内廷枢机大臣,后当外朝首辅大学士,现在是广东、广西、广南三广联合煤铁专办钦差兼广州太学山长的林通。

想到这个人,连一向能容人的罗芳柏,都暗中摇了摇头。

林通的能力,肯定是够的,但他当年因为陈秋泽瞒报事件下台,实际上是一场有默契的政治阴谋。

当时皇帝依靠林通,一把手捏住了内外朝,权力甚至比乾隆还要大。

但同时,皇帝又需要放出一部分权力,换取各阶层一致出钱出力,迈入半资本主义。

于是,几乎是所有官员一起,极为默契的把陈秋泽之事,从不上称没有三两重,直接上到称上,来了个一千斤都打不住。

然后借着这个机会,把皇帝家生子出身的林通,给赶出了核心层。

莫子布自然也想到了林通,但他在心里叹了口气,也没有提,因为林通当初被罢免,也是跟他交过底的。

因为除了他是皇帝最好用的鹰犬以外,确实有大量觉得自己不得志的野心家来投靠林通,而林通为了帮助皇帝控制外朝,又确实需要这些人作为他的爪牙。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死局,林通自己苦笑着对皇帝说过,要么他现在一刀切了命根子,皇帝把内廷彻底变为司礼监,他做刘瑾、魏忠贤。

要么林通就做张汤,做来俊臣,为了皇帝一条路走到黑,走到最后成为皇帝给天下人交代的工具。

莫子布自然不会再回到明朝旧制度,因为完全没必要,也舍不得林通承受张汤、来俊臣那样的厄运,于是只能放他离开。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有人的目光最后都看向了一个人。

那就是皇太子大佬森!

作为皇长子,大佬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十八岁就能在李献文离开陕甘后,稳住百废待兴的西北不说,还能继续在已经很困难的西北,抽调物资供应西军作战,且没闹出什么大乱子,治理能力绝对没的说。

同时大佬森还能识人、用人,有相当不错的驭下之术,除了军事上的才能没有地方显现以外,其余几乎可以打个八十五分了。

莫子布实在没想到,这到了最后,要去河中、西域的是他儿子。

而莫子布连让阿森去安抚一趟西军将士都舍不得,哪舍得让他去一万多里外坐镇,这要真有个三长两短,后悔都来不及。

阿森也愣住了,母亲陈贵妃的话,犹在耳边。

做太子的,哪有常年在外,把父皇身边亲近位置让给别人的,你莫家历来长寿,你父皇至少还有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好活。

你长期不在他身边,万一哪个皇子趁虚而入,你还想能保得住太子之位吗?

这话是有道理的,是小表妹陈贵妃几十年宫廷斗争总结的血泪教训,而且阿森的干妈叶德妃也认可的。

不过,千思万想中,阿森还是站了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是大虞朝的太子,有责任为国家,为民族,也为自己的父亲,分忧解难。

“父皇,那就让儿子去吧,儿子去把西北使司搬到西域、河中去。

父皇春秋鼎盛,不需儿臣担忧身体,弟弟们也都长大,有人能在膝前尽孝。

就让儿臣去西域、河中十年,用十年时间,把这两地,彻底稳下来。”

看着儿子阿森的模样,莫子布极为震动,鼻头一酸。

他的儿子,再也不是那个被母亲苦苦逼迫,什么都要学,只有跟他在一起时,才露出几分小孩子模样的小可怜了。

现在,他成长为了一个有担当,有决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顶天立地男儿。

短暂的沉默中,莫子布也想了很多,但不管什么决策,都确实没有皇太子阿森去坐镇十年,更有效果。

“西军二十万将士,十年奋战,死不旋踵,血沃万里。

陕甘三千万百姓,毁家纾难,因此牺牲者数以万计,始有今日成果。

赤子百姓如此,我为天下尊,岂能因为心疼儿女,而畏缩不前。”

莫子布真的很舍不得,这是他辛苦培养的接班人啊,所以只能强行用大义来捆绑自己,做心理建设。

“下诏,封莫光堃为广信郡王,称皇太孙。”

“改封南齐大公莫洲枡为郑国公,无需就藩。”

“命汉川郡王即刻就藩汉川,无令不得回神州赤县。”

“命天下曹、白、米、石、康、安、史、何、薛九姓各应募一万户,做新昭武九姓,随同太子前往河中,屯垦戍边。”

曹、白等姓中的主要成员,肯定不是昭武九姓的粟特人,但莫子布就是要这么安排,让天下人都把河中当成汉家属地,强化归属感。

而莫光堃,则是太子妃叶氏所诞的皇四孙。

这叶氏出身梅州客家,又得到了陈家为代表的明乡人和粤西胶己郎认可,又是堂堂正正的太子妃,所以第三代的继承人,肯定只能是她的儿子。

以前没有得到莫子布的确认,是因为有各方面的考虑,而现在阿森要远去一万里,那就该确认下来。

莫子布这个安排,就是在告诉阿森,你要是有个万一,那大虞朝也会跟大明朝一样,继承皇位的也只会是你儿子。

同时,莫子布又让皇后郑诗诗媵妾,也就是俗称通房大丫鬟吴氏所生的皇次子汉川郡王莫洲栩立刻就藩,这是在表示,大虞朝不会出现第二个朱棣。

而南齐大公皇七子莫洲枡则是太子阿森的一母同胞,因此两人名字都相差不大。

南齐大公国属于亲藩,就是之前的亚齐,亚齐大灭绝之后,迁移了十来万华人过去,本来是准备给莫洲枡做藩国的。

现在把莫洲枡从亲藩南齐大公改为内勋郑国公,这是在给阿森的母亲陈贵妃一个交代。

她最爱的长子去了西域河中,但是把她的次子给她留在了身边,多少也算个补偿。

眼见父亲安排的很好,阿森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模样,莫子布赶紧挥了挥手让他离开。

朝堂大事弄完了,阿森该得赶紧回去安抚母亲陈贵妃以及他的枕边人,这可不是去个兰州,离开个一两年的事情,而是十年时间,西去一万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